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日本有没有可能以不进攻菲律宾,不袭击珍珠港的形式,来避免美国的参战,至少延后美国的参战时间? 第1页

  

user avatar   na-yici-yang-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必须提石原莞尔!

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实施者,北进派代表人物,主张经营满蒙(东北+蒙东)、撤出华北,改善同英美关系,修复与国府关系(用撤出华北表达诚意),甚至帮助国府稳定中国局势,视机进攻苏联(最好联合国府)!

想想吧,一旦按这个剧本,中国会怎样?最乐观的也将失去东北,悲观的都不敢想!

好歹天佑中华,石原莞尔在与南下派斗争中失势,被踢出军队,因谋杀东条上等兵后来还进了监狱。。。

就是这个人,现想想是不是有点后怕?!


user avatar   zuo-si-luo-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上结论:这是不可能的。

在开始陈述理由之前,需要首先要澄清一点:珍珠港只是日美冲突的总爆发。在1941年的那种情势下,即使没有珍珠港事件,日美之间也几乎不可能避开战争。

实际上,从1931年日本入侵满洲起,日美就一步步走向战争的轨道:1935年分裂华北,1937年全面入侵中国,1938年近卫三声明实际上抛弃了《九国公约》的原则,1939年的封锁天津英租界事件,1939年开始的向东南亚扩张,1940年的三国轴心同盟的建立,1941年的日本军队进驻印度支那南部。这些都是日美之间走向战争的关键节点。在这些节点上,日本都选择了“更进一步”,从而使美国的警惕性一步一步上升,最终在1941年达到了两国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步。因此,日本在1941年到1942年任何“更进一步”的行为,都将极大可能点燃日美战争的导火索。

以下是解释的正文部分。

题主的问题实际上触及了日本开战前决策的一个核心问题:英荷、英美可分还是不可分?拆开来看就是:如果日本要对荷兰开战,英国会不会参战?如果日本要对英国开战,美国会不会参战?

这个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决定日本的战略准备。

早在1939年,日本决策者就明确感觉到了,如果对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发动攻击,美国可能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当年日军以搜捕抗日分子为由封锁了天津的英租界后,美国迅速宣布废除了《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以表明强硬态度。军部明确指明,英国的远东势力是阻碍日本独占华北和中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赶走英国是确保控制中国的必要条件;然而对英国的动作,有可能招来美国的敌视乃至制裁,必须重新规划和考虑。

日本的规划有两点:

1、对内,摆脱美国的影响,努力实现国防经济的自给自足。战前,日本所需75%的石油、49%的钢铁和57%的机械都是进口自美国;亚麻、橡胶等战略物资需要从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进口。因此,1940年军部在《综合国策十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日本必须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大东亚经济合作圈”。

2、对外,以三国轴心向美国施压,迫使其放弃对日实施战争的可能。1940年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成立三国轴心。随后军部的实际“大脑”武藤章就阐述了三国轴心的意义:他承认,日美 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在增加;但是,三国轴心改变了日本的孤立状态;在此基础上,日本努力拉拢苏联,使苏联与德意日三国轴心合作,四国合起来的实力就足以促使美国放弃对日作战的可能。当然,从事后论的角度看,武藤的结论是非常荒诞的,但在当时却并非如此:1939年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日苏签订中立条约,这就使得武藤的设想看起来是“有可能的”。

这个论调成为日本决策层和军政当局流行的观点,不管是在国会、政府还是军部中,许多人都抱持着这种想法,希望利用未来的“四国同盟”击退美国的战争意志。

甚至在1941年4月,日本看到了一丝成功的曙光:当月日美谈判中,美国表示可以在“赫尔四原则”(尊重领土主权完整、不干涉内战、不改变太平洋现状、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在日方的《日美谅解案》(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和三国轴心的问题)上开始谈判。军部有人就认为,这是“四国合力”的前景给美国造成了压力,逼迫其让步。

然而,这两点在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1、日本如果要实现国防经济的自给自足,仅仅依靠在占领中国土地的战略资源是不够的;石油、钢铁、橡胶、亚麻等战略物资必须从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以及美国那里获得,为此必须把东南亚、太平洋诸岛甚至澳大利亚都拿下来,只有这样才能自给自足。也就是说,仅仅占领东南亚远远不够,必须把手伸到美国的势力范围内。甚至,即使这样,也未必能自给自足。

因此,日本在实现自给自足之前就已经突破美国人的底线了,也就意味着在自给自足实现之前,日本和美国人就很有可能已经打起来了。

只有自给自足才能打赢美国人,为了自给自足就必须跟美国人打,这样循环论证的结论最终会变成了“先打着,打着打着就自给自足了”。当然我们都知道结果就是,你还没自给自足,就先被美国人打败了。

《孙子兵法》有云:“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在没有胜利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先开战,这是兵家大忌。

2、日本明显低估了美国对德国以及三国轴心的警惕性,又明显高估了德苏关系的稳定性。一方面,日本决策层在估计美国的决心时表现得非常“随意”。1940年9月在讨论是否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的御前会议上,日本是这样估计美国对此条约的反应的:

也就是说,日本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想过美国会强硬起来。然而美国真的会袖手旁观吗?从对英国的军事援助到对三国同盟的强烈反对,都说明美国已经意识到了,袖手旁观的结果必然是等到德日瓜分完旧世界后,将侵略的矛头对准美国。美国是不可能“恢复冷静态度”的。

另一方面,德国又在关键时刻“坑了”日本。在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之后,6月德国即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这使得所谓“四国合力”向美国施压的前景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并不是没有避免日美战争的机会,只要它做到以下几点:① 放弃追求建立“自给自足的国防经济”,即放弃入侵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② 放弃追求在华的优势地位,与蒋介石政权停战,逐步撤军并放弃对汪精卫政权的支持;③ 放弃对“满洲国”的支持,将东北归还给中国;④ 从三国轴心中退出,至少要在实际上脱离三国轴心,并承诺不向德意提供战争援助。这些都是美国给日本开出的价码。试问,哪一条是当时日本可以接受的呢?

因此,1941年的日本已经没有任何机会让美国人放弃战争威胁了。甚至可以说,在这1941年11月这个时间节点上,日本不接受这些条件,最终就必须和美国人开战。

或许有人会问,假如日本不接受这些条件,但是也不和美国人开战,这样不就能避免战争了呢?

也许日本真的自给自足了,就能这么干了;可惜的是,正如前文所述,日本的经济高度依赖美英提供的工业原料和产品。当日本军队于1941年7月进驻到法属印支南部时,美国清晰地给予了回应: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本实施全面的石油禁运。这意味着,如果日本找不到新的石油来源,日本的工业和军队将一点点用光自己的“血液”,也许过不了两年日本就不得不低头接受这些条件,或者在美国人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打一场大败仗,然后接受这些条件。

那么,拖延是否有可能呢?

也就是说题主提到的,把美国放在一边,迅速占领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可行么?这样的话,虽然日美战争仍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为日本争取到一个更具有优势的局面。

实际上,1941年2月陆军提出了一个方案,就是题主所述的这种观点。在《对南方措施纲要》的草稿中,陆军主张英美是可以分离的,可以在极力回避对美作战的同时,攻下荷兰和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然而这份书面报告到海军那边,却遭到了极力反对。海军明确表示,英美是不可分离的,对英国作战就等同于对美国作战。陆海军几经商讨之后,最终还是陆军同意了海军的观点,毕竟海军在“南方攻略”中是唱主角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海军的判断也是正确的。

为什么这种拖延的思路也是不可能的呢?

1、英美的紧密合作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深入的地步。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击退法西斯主义的扩张,还是在欧洲或者远东这样的区域里遏制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两国都有着完全相同的利益诉求。1941年1月美英举行联合参谋长会议;3月,美国颁布了《租借法案》开始向英国提供大规模武器援助,同时联合参谋长机制开始制定共同的战略计划;4月,美军进驻丹麦的格陵兰岛。可以说,美国在千方百计地避免英国在欧洲战败,甚至不惜为此会对德宣战(我们不应高估孤立主义在此时的优势)。自然,美国也不会坐视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被日本占领。

2、在承认英美不可分离的前提下,如果只对英国宣战、入侵英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的话——

① 美国不直接参战,但是向英国和中国提供武器、资金和政治援助,同时全面断绝对日本的经济往来。这样的结果,虽然日本还是有可能迅速占领东南亚,但是这样的话:

一则也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国防经济”,总有一天还是要向美国人开战,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二则美国可以给日本处处点火,让日本的统治陷入“越战式”的持续失血过程;三则美国可以在西太平洋保持足够的军备,给日本本土造成战略压力(特别是美国利用在西太平洋的基地,其战略轰炸机和舰队可以轻易威胁到日本本土),这将迫使日本不能充分兼顾本土和东南亚,兵力受到多方牵制。长此以往,日本的战略优势将迅速瓦解。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占领东南亚不久之后,不得不马上投入对美作战。然而此时,美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预警时间,恐怕日本将很难取得历史上那样的辉煌胜利,战争将会变得更加有利于美国。

② 美国直接参战。这就意味着在战略态势上,美军将有机会从菲律宾出发,将日本的“南部攻略”拦腰截断。这对日本也是不可接受的。

3、在承认英美不可分离的前提下,仍然同时对美英宣战,但如果只入侵东南亚和西太平洋诸岛的话——

一方面,美国的“愤怒”并不是来自于日本对珍珠港不宣而战的偷袭,而是对日本与德国合作、一步步蚕食世界;哪怕日本是通过正常手段宣布开战的,美国也不会考虑无条件和日本媾和,除非日本答应放弃东南亚和中国、退出轴心国集团,而这些也是日本所不可能接受的。那么,在战争过程中等待一个不可能的和谈,有什么意义吗?

另一方面,放任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存在,而去换取一个未来的和谈,这也是日本不能接受的。这意味着放任美国开动战争机器,直到美国军事实力碾压日本时,那还有什么值得谈的呢?日本除了接受美国的条件,还有别的选择吗?要知道,军部自己估计,1941年底日美海军吨位对比是0.75:1;随着美国战争机器的启动,1943年将变为0.5:1,1944年将变为0.3:1,到那时日本将彻底失去制海权。因此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就指出,除了通过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使美国失去两年内的制海权这条路之外,日本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综上所述,日本不可能在美国不介入的情况下,攻占东南亚;而美国介入的情况下,日本也只能通过偷袭的方式来争取一(mei)线(you)生机。

参考文献:

杰克·斯奈德,《帝国的迷思》

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

川田稔,《日本陆军的轨迹》

麻田贞雄,《从马汉到珍珠港:日本海军与美国》


user avatar   li-shun-che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先上结论:不可能

以往日本的首要对手是俄国/苏联

20世纪初西方为了抗衡俄国/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在东欧刻意扶持一批军事独裁小国让俄国/苏联头疼,至于在远东,则找上了日本,希望借此来抗衡俄国在亚洲的弯道超车,不让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受损。而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也对于俄国在亚洲的膨胀深感焦虑,日本也急需通过扩充腹地来为自己过剩的产能寻求倾销地。而俄国在东北的扩张,已经逼近了中国首都北京的门户,这对于日本 英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至少需要俄国势力退出南满才能让北京有一个缓冲区,各国列强可以心无旁骛的分一杯羹。因此,英日同盟就粉墨登场。

不过,两者是各有心思,英国是希望抵消俄国的影响力,而日本则是希望借船出海,借着超级大国英国的力量,为自己名正言顺的扩充实力。当中由于德国的崛起爆发了一战,使得英国 日本和俄国短暂的走在了一起,然而十月革命的出现,让共同应付社会主义这个洪水猛兽成为了西方列强共同的话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当中,西方列强不愿意制裁日本,只出了一份在口头上公正,执行效力却不痛不痒的《李顿报告书》。这不仅是日本是国联的常任理事,他的意见是重要的,但西方列强的意见也很重要。举一个例子,墨索里尼曾经说过,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这对于日本来说也是一样的。然而就苏联的威胁上面,西方仍然有求于日本,因此日本的举动就不了了之了。

德意日三国同盟和对苏联作战动机的丧失

日本与英美的联合是苟且的,一旦俄国/苏联这个共同敌人的丧失,那么势力范围之间的摊牌在所难免。你要说日本也曾经军事上试探过苏联,但是很快就面临了五个问题。

首先自然是张鼓峰和诺门罕这个问题,按照日本方面自己的说法,两场战役均未占到便宜就是“暴露了过去的作战计划及军备的瘫软无力”。另一点就是后勤问题,如果入侵西伯利亚,需要扩建三条铁路或者是三倍于既有的运输能力。第三点是先天性的地理问题,北满三面被苏联领土环绕,即便是关东军最鼎盛的时期也做不到三面同时出击,而做不到三面同时出击,苏联远东军完全可以从日军进攻的反方向包抄关东军进攻的后路。第四点是民政问题,需要对荒凉的西伯利亚补给线进行维护,而人口稀少的现实只能决定了要从本土调集开拓团进行维护,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开支。第五点则是苏联的作战决心,武藤章在苏德开战的时候就认为“既然中国喊的抗日口号是“土地广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所以只要坚持下去,抗日必定胜利。那么苏联在这三条上不比中国差,只会比中国更好,所以希特勒在苏联讨不了好去。”也就是纳粹德国在苏联一定会陷入泥潭。

第五点也得到了日本参谋本部第二课的支持,他们认为,以关东军的能力,只能在半年内一举解决对苏作战,然而日军三个月内都没有解决所谓的“中国事变”,比中国更加强大的苏联又怎么可能在半年之内解决呢?也就是说,武藤章的看法在参谋本部内是有相当的市场的。于是1941年8月9日,参谋总长杉山元决定取消进攻苏联的作战。

既然共同的敌人消失了,那么美国、英国与日本的矛盾就暴露了。

美国对日军南下印度支那的表态与制裁

日军侵略中国,必定要切断所有的援华通道,而广东沿海,北部湾,印度支那,缅甸是非常重要的通道。如果上述通道不能切断,那么在日本看来,中国必定完全倒向西方,解决“中国事变”,粉碎其单独抗战的企图必定彻底破灭,再加上有英军武力进驻前维希法国殖民地的前车之鉴,因此进驻整片法属印度支那并完全控制当地,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也就是说光是进驻北部已经不够了,要想彻底阻止英国对印度支那动手的企图,就必须占领全境。

然而,这威胁到了美国 英国的利益,根据美国和英国的设想,只要日军势力越过了北纬16度线,盟国将会对日本进行制裁,如果其陆军势力越过北纬10度或者进攻菲律宾,海军势力到达北纬6度,就被视作宣战行为。

这当然引起了美国的注意,7 月25 日,美国冻结日本资产,英国和菲律宾也冻结日本资产,日英、日缅和日印的通商航海条约被废除,新西兰和荷兰也废除通商航海条约。8 月1 日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同日本完全断绝经济关系。

这其实对于美国这样的强国是没什么的,然而对于日本的来源多样性却是一个灾难,日本的对外贸易额中,有40%是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之间的,石油的进口量当中有近70%是从美国进口的,15%来自东南亚的英国和荷兰殖民地,如果日本被上述所有国家制裁,它以战养战的内部循环将会被打破,国内本来就恶化的阶级矛盾会迅速爆发。而俄国十月革命后,作为帝国主义国家最薄弱一环的日本,很快就会被赤色浪潮所裹挟。而军队的航空燃油和舰船用重油的储备只能用上两年,这对于严重依赖于上述物资的日本海军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不仅庞大的舰队和飞机编队将养不起,而且以后将永远听从于陆军马鹿的摆布,这是海军这群贵族所完全不能接受的。因此,海军在对美宣战的作战计划当中是最热情也是叫得最响的,比陆军还响。

不过说句实话,陆军对美宣战也是热情的,因为日本生产武器所需的钢铁大多是平炉炼钢,就是生铁里面掺入50%-60%的废钢进行淬炼,而日本进口的废钢,超过四分之三都是从美国进口的。所以,与美国贸易的中断,连陆军的装备都要出状况了。

经济政策的算盘

先看一组数据

年份 装备生产占国家预算比重

1937 5%

1938 12%

1939 16%

1940 26%

1941 30%

1942 35%

1943 48%

1944 58%

自从1937年以来,要对华开战则需要国家预算的开支大量倾斜,也就是说至少四分之一的开支都得倾向于军事装备,既然需要如此大笔的开支,在生产力未得到根本提高的前提下,如何保持开支却不出现通货膨胀成了问题,而日本政府的药方,就是印钱,疯狂的印钱,至于通货膨胀么,人家自然有的是办法。

防止通货膨胀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民间的热钱回流到中央看管,不让其流通,你想想看,我把通货都消灭了,哪里来的通货膨胀?所以,日本政府的逻辑就是,鼓励民众参与“爱国储蓄运动”,将钱存入银行支持军队的开战。但别忘了,一旦战争陷入了僵局,钱迟早会被取出来,也就是说,通货只是短暂的被人为隐藏起来,那样通货膨胀仍然会发生。

日本政府本来想迅速解决所谓的中国事变,让地大物博的全中国的黄金还有战略物资作为对支持“爱国储蓄运动”的全体国民的战争赔偿,然而在中国战事的僵局让这一切成为了泡影,也就是说,日本唯有对苏开战和对美开战两条道路,以苏联或者东南亚的战略资源作为补偿全民的债务,尽力拖延通货膨胀的手段。

然而苏联军事水平远远凌驾于日本之上,再加上西伯利亚太荒凉,未必能寻找到足够的资源,以及美国的制裁,让侵略苏联变成了不可能,那么唯有对美宣战,南下东南亚,才能早日续命。


因此,日本放弃了以苏为敌,日本陆军水平的薄弱,苏联的抵抗意志,美国的制裁和错误的财政政策因为中国战场陷入僵局而破产这五点使得日本南下对美宣战成为了不得已的选择,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当然,我们从最后一点当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军民在这方面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硬是活生生打碎了日本财政的如意算盘,迫使其走向了对美宣战的道路。所以,中国人也不必妄自菲薄的将所有功劳都给了美苏,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引用资料:

《大本营陆军部》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室

《关东军》岛田俊彦,辽宁人民出版社

《大东亚补给战》中原茂敏,原书房

《大东亚战争全史》服部卓四郎,商务印书馆




  

相关话题

  在日本给老年人让座是不被提倡的吗? 
  为什么日本的道歉这么难? 
  要武力征服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有多难? 
  当今社会是否有抵制日货的必要? 
  如何看待张召忠关于“如果特朗普执政八年,将会把美国经济带到世界第二”的言论? 
  为什么美国没有普及移动支付呢? 
  为什么t34坦克现在还有国家用,而虎式虎王则没有国家用了? 
  在美国生活有什么烦恼? 
  日本海军是否在某一个时间段当过世界第一? 
  中国明星特别是偶像流量明星待遇市场比日韩好那么多为什么日韩没什么人来中国发展?因为中国这方面太落后? 

前一个讨论
东北经济衰落,大连是否也在衰落?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蔡英文至今的执政表现?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