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路牌当然要被拆除。答主觉得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好玩。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官方微博已经通报,这条路是由市规划委朝阳分局于2005年3月命名的“百子湾南一路"。也就是说这个道路是有名字的,官方记录中这个道路都叫“百子湾南一路"。
每一个路名的确定和备案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跟老百姓的生活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任何不同的记录都必然会造成混乱,因为路名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居住地址,户籍信息等,甚至说得再严重一点,当发生意外要报110119120的时候,居民报出一个我住葛宇路的地址时,大家还会觉得好玩吗?
答主昨天才在一个"为何老年暴走团被网上一边倒地痛骂"的问题下做过回答,批判老年人不守规则的行为,同时解释说大家不是针对老年人这个群体,而是只针对没有规则意识的行为,只不过恰好老年人不守规则的人多而已。
所以说答主一直对年轻网友充满善意,坚持认为大家从来没有对老人歧视或者双标过,只要是没有规则意识、破坏社会规则的行为,不管老人年轻人大家一定都会一视同仁地进行批判。结果今天就看到这个问题以及下边的回答和评论,啪啪打脸,我不得不纠正一个看法:年轻人的网络话语霸权是赤裸裸地真实存在的。
私设一个道路的路名,这个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不会比占据广场跳舞小吧?大家一边把年轻人不守规则的违法行为当成好玩当成幽默(有几位答主甚至把这种行为当成艺术上升到情怀高度去了),另一边对老年人不守规则的行为口诛笔伐,双标6到原地飞起。大家这样的双标,以后还好意思再去批判老年人吗?
吃枣药丸。
眼神自己体会。
路原本没有名字,喊它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名字。
不论从艺术角度、社会管理角度怎么去理解“葛宇路”,为自己在北京留下标记的初衷下,是一个关于我们熟知的世界如何构建的小角度再现。
“百子湾南一路”是这条无名路的原定名称,如同“编号89757”、“2路汽车”一样充满着工业时代气息,隐含着秩序与效率的意味。
是网络时代兴起与旧的管理体系的脱节,“百子湾南一路”被忽略,而一个艺术生的误打误撞使得自己在北京这个每一块地砖都被精心管控的城市拥有了自己署名的一整条道路。
在“葛宇路”发酵之前,知乎上有这样的评论:
北京以人名命名的道路只有张自忠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这个人何德何能可以在北京拥有一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路?”
如果是某个大款、富豪、官僚以自己的金钱与权力拿下了这一条路的冠名权来宣扬名望,这样质问是毫无问题的。但对于“葛宇路”却并不适用,因为“葛宇”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如果没有网络传播效应,即使主管部门发现了“葛宇路”的问题,也并不会让社会对于始作者本人有任何的想法。
如同过去几千年一样,“葛宇路”潜移默化中以网络时代的速度塑造着我们所处的社会。
然而主管部门的拆除,却让“葛宇路”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中国在宏观上是属于大政府小社会的结构,但随着这些年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能量愈发汹涌而政府的管理只能说是勉强不至于完全脱节。这种管理手段乏力后果就是所谓的“一管就死、一放就松”管理困局,无法从更远、更高、更专业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特别是涉及到非物质领域。
从八、九十年代的雨后春笋的民营企业到两千年崛起的百度、阿里、腾讯,再到现在如火如荼的众筹、风投、共享经济,随着大政府下社会的成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不甘于传统的“默默奉献的螺丝钉”观念而渴望在纷繁多变的时代留下自己的印记。
“葛宇路”能产生如此激烈的反响,正是这种心声的映照。
整齐划一代表着秩序、效率与不可抗拒的力量;纷繁多样意味着自由、变革与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两者并非水火不容,却也需要政治智慧去调和。
近期因为某些“倒档”操作,或明或暗互联网舆论怨声载道,在这不安与焦虑的背后传递的是这样的理念:
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天地一色、肃杀威严的只会是寒冬。
古人对这种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