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雪崩到底有多危险?可以如何规避? 第1页

  

user avatar   xuexianzhi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要回答,记住雪崩口诀:

  • 密林乱石坡,雪崩不会多。
  • 雪檐背风坡,雪崩发生多。
  • 新雪不出门,挖坑看雪层。
  • 雪层软托硬,危险在接近。

接着为您奉上一篇专业的雪崩文章,此文同样刊载在公众号“雪线之上”。


这种山难被称作“白色恐怖”,大部分却是由登山者触发

当走进一座雪山时,雪崩是登山者最不愿遭遇的恐怖。图片来源:Camilla Hylleberg


我看见一道巨大的雪浪,目测大约有一百米高,冲过碎石坡!我赶紧大声向坡下的夏尔巴们喊:雪崩!然后自己冲回帐篷里,头贴着地席。

大概几秒之内,雪崩就开始袭击我的帐篷。再过一秒,我感觉帐篷被卷起来,开始翻滚,我就和帐篷里的背包、睡袋、衣物、杂物等一起被飓风蹂躏。大概翻了三个滚,风停了下来。

我睁开眼,撑开帐篷内帐,看到里里外外一片白。我瞬时的感觉是,到了世界末日!有可能只有我一个人还活着!

这是山友吕铁鹏亲身经历珠峰雪崩后写下的文字。

走向雪山之前,雪崩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危险。无论电影作品,还是媒体报道,雪崩都以一副天灾的面貌出现。


2015年4月25日,由于尼泊尔地震,珠峰大本营遭遇雪崩。动图来源:earthspace上传的《Mt. Everest Climbers Engulfed by Avalanche after Nepal Earthquake》


无论有没有登过山,当你看到积雪的山峰时,可能都会产生雪崩的恐惧。

雪崩的确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类似15年珠峰雪崩这样的山难,发生几率非常罕见,也很难避免。

雪崩后的珠峰大本营一片狼藉。图片来源:avalanche.org


不过,面对大多数雪崩,登山者并不是只能听天由命。

相比于登山中滑坠,失温等风险,雪崩其实更像一颗“地雷”,只要绕过雷区,就可以避免危险。

因为大部分雪崩事故不是因为地震,而是攀登者自身导致的:

登山者依靠无知的勇敢,模糊的逻辑评判风险,是雪崩死亡的主要原因。(来源:美国雪崩研究和教育研究所(AIARE))

雪崩只是山中一种自然现象,就像刮风下雨一样正常。登山时不必过分紧张,只要了解它,就可以避免:

  • 除了地震外,各种类型雪崩都有预兆。如果登山者意识到一些自然线索,例如雪的坡度,雪层的裂缝,风的变化,大多数死亡可以避免 。

雪崩发生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动图来源:john doe上传的《Avalanche Narrowly Misses Mountain Climbers》


  • 登山者是雪崩的触发因素之一,如果登山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辨别技能,就可以主动绕开雪崩。


登山者选择了远离雪坡的露营地,成功避免了一场灾难。


要躲开雪崩,其实并不复杂,雪崩判断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的知识,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地形判断雪崩。

2)通过积雪判断雪崩。

雪崩并不是随处发生,如果登山者了解雪崩发生角度,用手上的工具实地测量,就已经迈出了避免雪崩的第一步。


雪崩发生角度


雪坡角度,是关于雪崩判断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雪崩并不是在任何坡度的山坡都会发生。如果山坡太陡峭,积雪难以形成,雪崩无从谈起。如果山坡太缓,雪崩也难以形成冲击力。

雪崩最容易发生在坡度是30°-50°的雪坡上,其中最高风险角度为38°。

  • 在坡度20度以下雪坡,极少雪崩。
  • 坡度20度—50度,雪崩中最常见的硬板雪崩发生范围。
  • 坡度40度—50度,可能发生散雪雪崩。

坡度判断方法——坡度和雪崩发生密切相关,如果你能测量坡度,就可以做出预测。一种适合登山者的估算方法是用两支冰镐进行测量:



  • 首先,取两支相等长度冰镐(或登山杖),在中点处相互垂直。确保横冰镐与水平面平行,竖冰镐与水平面垂直。
  • 将两支柄尖靠近雪坡,如果两支柄尖都恰好触碰坡面,则坡度为45度。
  • 如果只有横向柄尖接触坡面,则坡度大于45度。
  • 如果只有竖向柄尖接触坡面,则坡度小于45度。

雪崩并不都以一种面貌出现,登山容易遇见两种雪崩,它们都和坡度紧密相连。

雪崩种类

为了更好的理解雪崩,我们先介绍雪崩的两种类型:最危险的是硬板雪崩,成块的积雪瞬间崩塌;其次为散雪雪崩,就是大量粉末状的新雪。


左图是硬板雪崩,右图是散雪雪崩。


硬板雪崩(Slab Avalanche)——硬板雪崩就像是多米诺骨牌,当一个点被触发时,整片雪都往山下滑。



硬板雪崩具有以下特点:

  • 只需要很小的外力就可以被触发,而提供外力的往往是登山者。
  • 在任何天气状况都会发生,大风天气几率极高。
  • 发生极其突然,时速可达120公里每小时,可能是大面积的整体崩塌,也可能是脚下的一整块,但对登山者同样危险。


大型硬板雪崩之后的场景,整面山体的积雪整块塌陷。图片来源:snowbrains.com


硬板雪崩也可以是小规模的,登山者或者滑雪者都可能触发脚下的积雪。动图来源:ViralHog上传的《 Did I Just Start an Avalanche?》


如果山区突然降雨导致雪坡表层积雪融化,这时也可能发生硬板雪崩,但体现为半融化的湿雪块。


雨水会填充积雪的缝隙,将底层雪融化,升温时导致雪的崩塌。


湿雪崩(Wet Slab Avalanche)是硬板雪崩的另一种形式,球体表层雪倾斜而下。图片来源:powder.com


散雪雪崩(Loose-snow Avalanche )——散雪雪崩是从一个点爆发,累积的雪呈扇形倾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正在泄洪的水库,当水位太高时,水便会从大坝上倾斜而下。



散雪雪崩示意图。动图来源:Land of Thundering Snow上传的《Avalanche Types》


其特点如下:

  • 散雪雪崩是由一个点扩散到整个区域。比如悬崖,突出岩石,大树根部。
  • 干燥,蓬松的新雪可能产生这类雪崩。
  • 下雪后晴朗天气容易发生。

松雪雪崩多是在大范围降雪之后的山区,多为刚降下不久的新雪,因此覆盖新雪的山坡要格外谨慎通过。图片来源:francetvinfo.fr


知道雪崩的种类后,我们继续探讨雪崩与地形的关系。


了解雪崩易发地形

坡度测量只是理论预估雪崩风险,在实际登山中,真正发生雪崩的是山中具体的地形。

树木和石头——树木和石头往往代表雪崩风险低:

  • 树木茂密,石块大,树上积雪,则雪崩风险小;
  • 树少,石头小,则雪崩高发。

树和石头就像一个个锚点阻止雪层滑动。大型石块可以阻碍雪层之间的连接。树木上方的积雪掉落也可以稳固雪层。图片来源:fsavalanche.org 翻译制作:雪线之上


从树和石头上方通过更安全。因为雪崩往往出现在锚点下方。


锚点是应力集中点,雪层在锚点之间断裂就会产生雪崩。图片来源:fsavalanche.org 翻译制作:雪线之上


雪崩槽——山的沟槽在积雪时成为雪崩槽,它是雪崩的天然通道。

当你发现眼前出现一条沟槽,两边是陡峭积雪的岩石。那么注意了,这样的沟槽对登山者和雪崩都同样容易通过。

雪崩槽往往容易通过,需要密切注意积雪状况。图片来源:shastaguides.com


雪崩槽就像山的排泄通道,顶端和两层岩石上会不断积雪,当达到一定当量时便会崩落。


雪崩槽示意图。图片来源:fsavalanche.org


典型的雪崩槽。图片来源:summitpost.org


雪檐与背风坡——雪檐周围和山地背风坡都是雪崩高危区域,因为风很容易将雪堆积。



雪檐是风堆积而成,山区几分钟内的气象变化都可能导致它崩落,形成一次小型雪崩。



雪檐的断裂区域在上方。


当山区狂风肆虐时,雪檐下方是最不稳定的地形。如果你在山脊或山顶接近雪檐,也可能导致它崩落。


雪檐通常出现在迎风坡与背风坡的交界处。山脊,山顶都会产生雪檐。图片来源:Pixabay.com


避免在雪檐下方通过,或者尽量快的通过是躲避崩落的方法。


雪檐下方是危险区域。图片来源:Keyword Suggestions


而登山者从上部踏入雪檐脆弱区时,雪檐也会崩落。


从上部接近雪檐十分危险,断裂总是发生在一瞬间。图片来源:thefreedictionary.com


风积地形——通过风对雪的作用,可以判断雪的安全性:

  • 雪表面有条纹:安全。
  • 雪表面很光滑,且处于背风坡:危险

被风搬运后的雪层较为安全,因为大部分雪已经被转移。你可以通过表面辨识:风将雪磨成小的,致密的颗粒,留下均匀的线条。


被风力搬运后的雪面,有明显的痕迹。图片来源:avalanche.state.co.us


风力沉积下来的雪板很危险。你可以直观感受到:

  • 看起来:雪层表面看起来像枕头般光滑圆润,紧密。但通常会有裂缝。

风积雪密度很高,但是彼此之前缺乏粘性,很容易发现裂缝。图片来源:avalanche.ca


  • 踩起来:较软雪上面有较硬雪壳。踩碎时有鼓声一般的破裂声。


山区风力并不总是持续的,因此同一块风积雪也会分层,在轻轻踩踏时表层破碎。图片来源:wiki.fis-ski.com


雪坡的凹凸——雪坡的凸起,凹陷都是雪崩的触发点。


凹坡和凸坡都是雪崩的触发点。


如果要攀上一座雪坡,通常的过程是,你首先需要接近雪坡,以及最后登上雪坡。在这一过程中,雪崩可能发生在“陡峭——平坦”的过渡地带。

  • 凸坡(Convex Slope):如果你发现山体线条圆滑,在雪坡上存在凸起,则为凸斜坡。凸坡是最不稳定的雪坡。


凸坡示意图,等高线逐渐变密则为凸坡。图片来源:bushwalking101.org


凸坡雪崩发生的原因是,积雪在弧面上难以稳定沉积,在张力作用下产生断裂。


凸坡雪崩分析。


  • 凹坡(Concave Slope):如果山体像碗的内部一样,从陡峭过渡到平坦,则为凹坡。这种坡是整座山积雪的压缩点,如果积雪太重,雪崩同样会发生。


凹坡示意图,等高线逐渐稀疏则为凹坡。图片来源:bushwalking101.org


凹坡雪崩发生的原因是,积雪不断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凹处,当超过凹处承载极限时,整座山的积雪便会越过凹处倾泻。



凹坡雪崩分析。


除了地形,更专业的登山者可以借助雪层判断雪崩。

雪层判断雪崩

当登山者对积雪产生怀疑时,不妨对雪层进行一番分析,找出雪崩的可能性。

雪的层次——雪并不一定是一个整体,它会产生分层,分层就叫雪的层次。

积雪有一种反常识的特点,那便是具有保温性。厚雪是极佳的绝热体,因此,前一天的雪可能被后一天的雪掩埋下来,形成不同形态的雪层。


每一层积雪都和当时天气有关。


山野中的积雪可能是很多日降雪堆积起来的。图片来演:skyhdwallpaper.com


挖坑看雪层——雪层的结构可以通过挖坑判断,你只需要挖一个坑,就能判断雪崩是否会发生。

如果出现十分可疑的雪坡,登山者可以在积雪中挖一个深坑,观察其中的雪层:

坑的竖壁要做到笔直,光滑,深度要足够,最好能直达岩石层。(来源:《登山手册》作者:克雷格·康纳利)


登山者挖坑进行雪层分析。图片来源:summitpost.org


当你挖好坑后,就可以分析雪层的强弱了。

雪层强弱

和地基一个道理,如果下面的雪比上面软,雪就会崩落。你可以把雪崩想象成一座大楼倒塌,雪层就是大楼的“地基“”。

所以你分析雪层强弱,就是看一层层积雪的位置。如果弱层在强层之下,就有雪崩风险。



雪层示意图,在这个例子中,由于弱层处于强层下方,因此雪很容易往山下滑动。


糟糕的“地基”——粉雪和冰层是糟糕的地基。

如果你发现高密度的雪覆盖在低密度的粉雪之上,或者雪层中有一层冰,那么发生雪崩的几率很大。


新雪可以看到清晰的晶体结构,通常出现在雪层表面,但也可能被积雪覆盖,形成弱层。图片来源:mountainacademy.salomon.com


易碎的“地基”——糖雪层是“易碎”的地基。

如果你发现雪层中有闪光,玻璃碎片般的颗粒,咀嚼起来很脆,则说明这是危险的糖雪层。

糖雪层最为薄弱,破碎后可以传播很远。是很多雪崩的罪魁祸首,即使积雪不厚时,登山者踏破糖雪层也可能诱发小型雪崩。

糖雪层实拍图。图片来源:fsavalanche.org


滑动的“地基”——霰雪层是“滑动的地基”。

如果雪层中有像是冰雹的白色物体,但是具有雪的柔软,这便是霰雪,也叫做雪丸,是白色不透明的球状固体。这种雪累积20至30厘米就有很可能会引发崩落。


霰雪比普通雪花致密且颗粒较大。图片来源:mountainacademy.salomon.com


安全的“地基”——挖好坑后,如果发现雪很致密均匀,能捏出雪球,则说明雪崩风险很小。

雪层稳定的标准,捏出高密度雪球。图片来源:mountainacademy.salomon.com


除了地形和雪层两个因素外,现实可能更为复杂。因此,对雪崩判断有时需要考虑其他自然因素。

其他雪崩判断技巧

地形和雪层是主要的雪崩判断方法,但也有一些辅助因素。新雪后一般不宜登山,日落是雪崩高发的时候。

新雪后三天不登山——新雪后三天之内,雪崩风险会更大。

硬雪比软雪更稳定,但是雪由软变硬需要时间。新下了一场雪后,你会发现刚踩下去雪是柔软的,几天之后,雪才会变密实。所以,新雪之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暴风雪结束之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登山。图片来源:shutterstock.com


日出前最稳定,日落时不稳定——由于雪层构造不同,每一层对温度都会做出反应。雪层越浅,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就越大。如果迅速升温,则雪崩风险上升。

在大陆性气候山区,比如中国的西藏,青海或者川西地区。这种地区的雪层温度一天之内都会变化,所以日出前雪最稳定,日落时则最不稳。


雪的温度各不相同,图为研究人员正在取样测试雪层温度。


你该如何避免雪崩?

总结起来,避免雪崩可以采用以下口诀:

  • 密林乱石坡,雪崩不会多。
  • 雪檐背风坡,雪崩发生多。
  • 新雪不出门,挖坑看雪层。
  • 雪层软托硬,危险在接近。

雪崩是高山的“地雷”,但并不是雪崩主动寻找登山者,而是登山者进入了“雷区”。


有些登山者平时无比小心,随时随地都戴着头盔,每一滴水都要过滤。然而在遇到雪崩区时,他们总是不加考虑地横穿过去。(来源:《登山手册》作者:克雷格·康纳利)


了解雪崩,才能防范于未然,而不是选择恐惧。


(全文完)

原创文章,禁止未授权转载,保留一切权利

本文某些图片无法联系到作者,如有侵权,请您与我们联系




  

相关话题

  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登山的好去处? 
  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登山的好去处? 
  中国有哪些不怎么出名但值得一去的山可以爬? 
  如何评价《绝命海拔》(Everest)这部电影? 
  和咏宁一样,贵州苗族世代攀岩采药者,在也无绳索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有何家族攀爬绝世秘籍防止意外? 
  爬过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人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请有经验的同学为这个冰川设计一条路线,我自己设计的路线大概是这样,帮忙看看好不好? 
  如何看待尼泊尔珠峰大本营 17 人确诊新冠?现在情况如何,会产生哪些影响? 
  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登山的好去处? 
  攀登珠穆朗玛峰南坡与攀登北坡有什么区别? 

前一个讨论
说说你最讨厌的 LoL 主播有哪些?
下一个讨论
美国的暴乱有可能演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吗?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