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曹操和毛泽东的诗词水平谁更胜一筹? 第1页

     

user avatar   patchouli-exar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觉得 @凯鹅 总是这样说话真的挺没有意思的,一张嘴就给整个知乎扣了个帽子,把对欣赏毛主席诗词的人扣上一个饭圈的帽子,又有什么用呢?

不过是为了隔断交流,让自己在和欣赏毛主席诗词的人对线时多一份心理上的优越感,这反而是心虚的表现不是吗?

凯常整体的论述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为什么不能放几个毛主席的诗词加以对比和批评呢?

而且其中几个批评也确实不太合理,曹操写诗就是图自己乐,一般不对社会产生什么指导意义,尤其不需要在宣传学上起到指导价值。但是毛主席写的绝大多数诗词是要起到一个宣传效果的,就好比《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诗写于啥时候呢,写于中苏交恶,苏联脱轨前往苏修之时。中国被国际社会全面孤立,正所谓“悬崖百丈冰”,最高领导人要将自己的乐观精神传递给全国上下,于是才有了这首诗。

事实就是,这首诗既照顾了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的劳动人民,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将中国所处的现状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很好地融合到一个完整的意境当中。文学价值和宣传价值都很高,这是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在的身份所要求他做的,要是把诗词和诗人的地位结合到一起的话,我觉得这个事和《短歌行》是不相上下的。毕竟曹操也不用照顾白丁们的想法,他的诗让豪门大户们看得懂就够了。

至于所谓的《沁园春·雪》,你拿来和完颜亮比也没有啥意义,完颜亮那时候都是一个不惑之年的国君了,你拿这个作品的深度去和一个初出茅庐的精神小伙的作品比深度,这不是故意找事吗?

再有,你说毛主席的诗大而没有气象,就会撂狠话,但是曹操的诗:

不光是因为它大,还因为它大得有乾坤,有生气,这才叫气象。

我还是那句话,主席的好多诗都是出于某些具体的用途写的,有的是写给同志的,有的是祖安敌人的,曹操写诗大多数都是图一乐,所以大得有生气,有乾坤,有创意。

那可以啊,毛主席也不是没填过图一乐的词,来看一个《水调歌头·游泳》,看标题就知道纯粹图一乐: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前面的都不用管,单说最后一句,这句不大气吗?没创意吗?没乾坤吗?没气象吗?

大坝是西江石壁,这条大坝建好后把水拦住了,他却说“截断巫山云雨”,因为大坝拦出的水库是“高峡出平湖”,这个水位逼近了神女峰,虽然不至于把神女给淹了,但是这个屹立在此处万年的“神女”也应该能感受到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居然是人力所为,是伟大的劳动人民对世界的不懈改造导致的结果。

现代的词汇一个没出现在这首词里,却把现代才有的这些事物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词没有创意吗?你见还有几个现代人写现代事物能写的这么有风味,甚至连共产主义,连劳动人民对世界惊天动地的改造都融合了进去。这样的词的“大”,更是和撂狠话,大而空不搭边,反而很符合凯常要求的:有乾坤,有生气,有气象。

至于所谓的撂狠话,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世界伟人这种存在本来就尤其喜欢年轻时撂狠话,李白的诗不好吗?李白不是世界伟人吗?照样喜欢撂狠话啊,十步杀一人咱们就不说了,你就看他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来知乎讨论,最重要的是放平自己的心态,属实没有必要急扯白脸地先给反方扣个大帽子,既然自己喜欢曾经那个好好讨论的知乎,至少得自己能做到吧,不然不就成了双标了吗?


user avatar   bing-lian-mo-t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谈诗,不涉及其他方面,且纯个人观点。

蓬莱文章建安骨,三曹七子。那是李白都推崇的诗歌艺术。而打头的就是曹操。曹老板作为诗人,是一个盖棺定论千年的“职业选手”。是文学史里有“正式编制”的,而且级别相当不低。

主席在文坛,目前还不是这个级别,以后会不会是我也不知道。主席的诗作。跟包括曹老板在内的各种“职业选手”相比,味道都不太一样。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主席很多时候会无视一些“职业选手”都遵守的规则。当然我水平有限,无法评价这个究竟是不拘一格的创举,还是业余玩票的随便莽。只能说有一些时候效果很奇特,而且有的人喜欢。

比如同样是一句表达“我很牛逼”的诗句,各人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因为很多东西我也是凭感觉,无法量化的形容。我就简单打个比方。

假如说这句诗相当于一盘菜,那么菜谱规定这个菜里辣椒可以放100-200克。

曹操说我稳一手,就放100克辣椒。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很含蓄,但内藏锋芒。朴实无华,大巧不工,非常有力量感。

辛弃疾说我也搂着点,放150克辣椒得了。写道: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气势磅礴,但依然没有正面说自己。

苏轼说那我再加点料,就200克辣椒满满的。写道: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但最后还是克制了一下,以冯唐自喻(这里写错了,是以魏尚自喻,感谢评论区指正)。毕竟一般人都不会把“我”直接写上去。

李白说我来点刺激的,250克辣椒,超量就超量。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直接说出来“我很牛逼”,这就已经是特别极限的表达了。

宋江说我也喜欢刺激,我跟李白一样250克辣椒。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一样是毫无含蓄直接表达。但他这个辣椒不香,文采有点抠脚。毕竟论诗词他排不上号。

其他诗人,大概就是这样。但主席跟他们不一样。主席说今天开心,辣椒就放二斤,不管那么多。于是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是不仅要直接说出来“我很牛逼”,而且还要说我比那谁和那谁都牛逼。(评论区很多人分析说这句话是指“人民”而非“自己”。我觉得两种理解都能成立,这个我们不争,总之不妨碍二斤辣椒的问题)

除了他之外,别人都不会这么写。因为别人认为诗中需要有一些“隐而不露”的东西。话说的这么直白,那不是文人的玩法。无褒无贬,主席如果不是主席,他这种写法一般叫“路子太野”。

但主席的人生经历毕竟不是一般,别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他成就这么高,而且主席骨子里也不是什么文人。我们评价诗,这个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考虑。只不过二斤辣椒确实是口味有点重。有的人喜欢变态辣,有的人吃不惯。

这就是我对主席诗作的看法。如果硬要跟曹老板对比,那我只能说,曹老板是正八经学院派的大拿。学院派和自由发挥派,每个人有自己的口味吧。话说到这。

另一边张宗昌喃喃的说,今天喝多了,辣椒就TM放十斤,看谁不服?写道: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user avatar   alaba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是特别搞笑,我这篇文章已经高度赞誉毛泽东的词,我对毛词的总评价是整体平凡佳句多,如平原上起高峰,这本来就是极高的评价。

评论区还有不少人还认为不满意,非要把毛泽东词作拉到超越苏轼柳永的水平,不承认毛泽东的诗词天下第一就不满意,散发着一股饭圈文化的恶臭。现在知道这种恶臭怎么来的,就像“我们家花花就是华语乐坛”第一,直到把路人全变成黑子。

————————————————————————

我打算从他们最出色的三首作品来进行比较,毛泽东选取的三首词,曹操选取的是三首四言诗。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作品的量远远大于曹操,曹操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十几首,还有一大部分短诗,所以只找三首。

首先先选出毛泽东最出色的作品是哪一首呢,比较公认的说法是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我来讲讲这首诗。毛诗讲究气势恢弘,从第一句开始,西风,长空,雁,霜,月,意象层层堆砌,铺面而来。用的最好是这个烈字,整首诗的气势已出。

第二句依然是意象,在残酷的天地间寥落着一只孤军,马蹄声是碎的,喇叭声是哑的。一副苍凉的画面感油然而生。

这副词的上阙是毛泽东诗词里写的最妙的。第三句依然绝妙,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从主视角开始写起。环境如此艰苦,路途如此险峻,再从头越,一股英雄气概犹然而生。

气氛已经渲染到这种无敌的情况下,最后一句收尾,写的不好。不好不是说写的很差,而是不配这首词前三句。这首词前三句是绝妙佳作,可惜在最后一句只是平庸。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个意象不能够升华全诗主题,有点烂尾。

如果最后一句写得更好,应该是中国诗歌史中论得出来的一首杰作。不过其实也没什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也是烂尾,不过由于前面的优秀,也不影响念奴娇是一流的词作。

曹操 最出色的作品,公认是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前面四句有此两句不愧为千古佳作。忆秦娥一开始先堆叠意象,而短歌行一开始诗人的气概就如潮水一样开始铺面出来。

第五到第八句,青青子衿,呦呦鹿鸣,分别化用了诗经中的两首名篇。在这里也不显突兀,显示了曹操扎实的文学基本功。能说好吗?好,但不能说这是曹操写得好,这是诗经写的好。

第九到第十四句,开始用意象,但不是罗列意象,而是主观客观交叉使用,明月,疏星,乌鹊,描绘了寥落天地,中间由诗人迸发的情感交互着,技巧非凡。

最后四句,点题升华。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普通之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全诗气势在天下归心这里全面迸发,如果有看《三国演义》老版曹操念诗,会发现这里音调高了一节。这个结尾慷慨激昂。

从技巧来说,曹操诗技巧运用更熟练,化用(子衿,鹿鸣),用典(杜康,周公),意象交互。信手拈来,毫无痕迹。

这两首作品比较起来的话,短歌行应该是更好的,从技巧,音韵,完整度来说,短歌行要胜一筹。从意象,气概来说,两首作品差不多。

所以《短歌行》可以认为是中华诗歌史中的一流作品,《忆秦娥》虽然略有瑕疵,也是一篇佳作。

毛泽东的第二名篇,推《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一段,依然是罗列意象,湘江,橘子洲,山上红林,江中行舟,鹰,鱼,各种生物,生机勃勃,绝美。在这绝美的画面中,毛泽东来了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绝妙,漫天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已经超越整个意象。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为何这首会是毛诗第二,忆秦娥会是毛诗第一。忆秦娥列意象更冷冽而准确,你可以在脑海中分别想象娄山关和橘子洲,显然是娄山关更清晰一点。因为西风是触觉,霜晨月在高处,雁叫声在上,马蹄声在下,喇叭声在中,是听觉,近处是雄关漫道。听觉,视觉,触觉浑然一体,整体性更强。显然娄山关的意象要更刺激。

下阕前两句又是极好,峥嵘岁月,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都是名句。青年豪气,奇概无双。最后一句又有点烂尾了,而且这个烂尾比《忆秦娥》还要严重一些,导致沁园春只能有名句而不是名篇的原因就是这个,结尾没有升华导致下阙白讲。这首作品最好的是下阕一二句,比上阙更好,为什么不如上阙引用的多,就是因为最后一句烂了。所以一般引用都是忆往昔峥嵘岁月,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等等而不是全词引用,就是最后一句的锅。

曹操的第二名篇是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看看观沧海,是不是和长沙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开始又是列意象,湘江对照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海浪。在前面论意象方面,两诗差不多。

面对如此景色《沁园春》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观沧海》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论这两个地方,应该是观沧海气概更好。

但是《观沧海》到这里就没了,最后一句是当时诗歌的格式,就像“此致敬礼”一样没有实际意义。而《沁园春》有后半阙,有更好的两句,和烂尾。

总的来说《观沧海》是名篇,《沁园春 长沙》有绝妙佳句,这两篇应该不分高下。

上面两首看来,好像毛泽东的诗完整性要弱一些,总是有一些失水准的诗句让本来的杰作失去名篇地位。而曹操没有这种问题,这些诗没有哪句看起来力度稍弱。

毛泽东最出色的第三首作品没有前两首那么容易选,有的认为是大雨落幽燕 ,或者数风流人物,还有的认为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这几首很难选,我还是取最有名的《沁园春 雪》吧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阙,依然是列意象,北国雪景。这个相比《忆秦娥》的全方位,《沁园春长沙》的层叠感又次一层,是平铺的,略微有点单调的感觉。当然这绝不是批评,只是我们评诗是从最好的开始评起,所以越到后面越感觉平庸是因为前面太好了。如果我们反过来从第三评到第一,就会觉得越来越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依然是极其美妙的比喻。

这也看出来毛泽东特别喜欢在上阙罗列意象,这几首绝妙好词都是运用了这个写法。这种想象罗列的最好的还是《忆秦娥》,现在知道这首是毛作品公认第一的原因了吧。

这首词妙在下阕。下阕罗列中华历史上五大著名帝皇,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一个个都是伟大的人物,但是他们都有缺陷,然后被一个俱往矣全部扫平,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日的英雄将过去人物全部荡平,这个结尾真是具有核弹爆炸般的气势。看来毛泽东写词烂尾也不是常态,这句的结尾就是极其的好。

如果这首词要挑哪句稍微在气势上弱一些的话,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有点次,但是,这句绝对不烂,这首词的完整性是极强的。

曹操的第三首出色作品,公认的是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前面四句讲了四个故事。神龟,螣蛇,老马,战士。神龟,螣蛇大家知道它们长命,是会死的,老马,老战士命不长了确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前二句和后二句是反过来的,确是同一个意思,很神奇对不对。用前三句衬托第四句,把曹操的熊心很自然的抒发出来了,曹操的写作技巧是无与伦比的。

第五六句,人的寿命不是上天决定的,调养身心就可以益寿延年。以为又要很气概结果转了一圈立意在这里。非常奇妙。最后一句跟《观沧海》最后一句一样,没有实际意义。

《龟虽寿》《沁园春 雪》同属于名篇佳句。《龟虽寿》完整性,技巧稍胜一筹,《沁园春 雪》气概上更好。如果真要相比的话,我还是觉得《龟虽寿》更好一些。

这几首评分的话

《短歌行》95分 杰作

《忆秦娥》90分 佳作

《观沧海》85分 名篇

《沁园春长沙》 85分 名篇

《龟虽寿》 80分 好诗

《沁园春 雪》 75分 佳句

整首好,立意深,手法新是杰作,缺一个是佳作,整首一般,某句好是佳句。总的来评价,毛泽东的诗词气概很足,技巧性要弱一些,用典,化用,对反,好像并不能像曹操那样信手拈来。但是佳句频出,有点平原中出高峰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曹操的作品完整性强一些,可惜写的还是太少了。不过说两人诗歌在诗人中的水平,曹操是绝对不如曹植的,业余高手绝对不如职业的。两人比名不见经传的谢朓,庾信都要弱。

如果非要问最强的写诗词的帝王是谁?

李煜

虽然李煜把帝王干成了业余,但毕竟他是职业词人啊。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笑死,饭圈文化对本乎的腌渍,已经到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步。见过反智的,见过装逼的,能把反智和装逼结合得如此恰到好处的,本乎倒确实是全网独一份儿。

在我们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前,必须先搞明白一个事情,文学的发展自有其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也自有门径,文学欣赏需要感性,但文学欣赏本身并不是感性

问题中提到“诗词水平”,那么,诗词本身发展轨迹如何?两位作者都写的什么诗词?在前人基础上有何开创?

先说格律诗,经过齐梁在声律方面的探索后,格律诗入唐后渐趋成熟。而词这种文学体裁,晚唐时温庭筠诸人大力创作,进入主流视野,又号为“诗余”,在两宋时发展成一代文学。

除此之外,宋诗、清诗、清人词也颇有可观之处。

一直到毛活动的年代,诗词两种文学体裁的创作,都没有断过。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二人所处的创作实践基础,就完全不同。

曹操是汉魏时人,齐梁在汉魏之后,也就是说,诸如四声八病这些名词,人曹操压根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已经有严谨体例和创作规矩的格律诗了,见都没见过。

到了毛这个年代,诗有李杜,词有苏辛,其它如陶渊明、初唐四杰、王孟、元白、小李杜、江西诗派、欧阳修、李清照、周邦彦、姜白石、吴梅村、纳兰性德、一直到郑孝胥陈寅恪……

诗词创作史的两条线上,成名成腕的人,一抓一大把,别人已经探索出来的创作规律,你直接使用就行了。

啥叫站在巨人肩膀上?这就叫站在巨人肩膀上!

现在很多答主,压根没意识到(也可能是不知道?)这一点常识,楞拿着作品本身做一些不知所云的比划,最后在他的感性认知里发现好像差不多。

是真差不多吗?

你能写出质能方程式,牛顿写不出来,你觉得是你牛逼,还是牛爵爷牛逼?

你俩差不多?

他在那个起点都能在海拔上跟你打平了,你说他相对高度多高?

前人开创之功,是任何一个学科发展过程中都不能忽略的。

因为说白了,大家都是在一条学术发展史上行进。你感觉李杜牛逼,他们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汲取、承继、扬发,最后又将这个学科的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只不过是因为你接触的少,只看见了普及率最高的那个人,忽略了后面的更多前人而已——

但是,只要你进入任一个领域,并试图有所成就,先前被忽略的、没看到的人物,就会随着你认识的深入,逐个显示出来。

在曹操之前,他面对的前人和作品是什么?

翻翻文学史,翻翻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翻翻沈德潜的《古诗源》,再翻翻徐陵的《玉台新咏》,顺着汉魏诸家往前查,你就能够看到曹操是站在什么基础上了。

简而言之,一共三个大类:诗经,骚体,乐府。

此外顶多再加点诸如古诗十九首、被放到汉武帝、李陵诸人名下的五言古诗。就这些东西了。

曹操要搞文学创作,能借鉴学习的,就这么点东西。

不光如此,历史发展到他那个年月,礼崩乐坏的,诗歌传统已经半死不活,在各类文学创作中,并不占据很优越的地位。比如曹植就感叹,汉曲讹不可辨。

正是曹操,以及以他为中心的那个建安时代,才有了传统诗歌的复活。

韩愈一代文宗,号称文起八代之衰。曹操的功绩怎么算?

曹操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体裁形式上以乐府为主。《长歌行》、《短歌行》、《苦寒行》等等这些带“行”字的,全是乐府。

乐府诗的特点是发源自民间歌谣,经文人加工,再被之管弦,进行歌唱演奏使用。这种题材在汉代发展最盛,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汉乐府”这个字眼。

通过乐府的创作形式,我们也不难看出,它非常棒,是一种很好的体裁。为什么呢?因为它既有展现民间疾苦与情感充沛的一面,又有品味出众注重修辞的一面。

后世白居易试图沿着乐府这条路继续往前走(当然也有杜甫的影响痕迹),但可惜他能做到后面这点,对前面这点却始终隔膜。诸如《观刈麦》这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总避免不了一种无法感同身受的隔膜感。

曹操接过来这种体裁,用于他个人的感发、咏叹、记录见闻,既有对社会现实生活的 认识纵深,又有诗人的悲天悯怀,对世事无常人生速老的感叹,同时还极富英雄气,表现出曹操本人率直、俊雄、乐观豪迈的个人魅力。

他的《短歌行》,被林庚先生称为“《国风》传统与《楚辞》传统结合得最典型的作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采用诗经式的四言体例,有对酒当歌起兴,即兴赋诗,层层转进。从个人身世,进而写良朋嘉会之喜,又感叹良才难遇,最后见出天下兴亡在我胸中的政治抱负。

诗最讨厌作伪,政治史上的曹操被涂得层层油彩,然而作为诗人的曹操却是极率真的。其率真处,也正是其动人处。

而他的《嵩里行》,纯用赋的手法,写亲历写见闻,战火纷纭和民间疾苦历历在目,恰似杜甫先声: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诗歌的口吻由雄壮而愤懑,由愤懑而伤感,情真意切,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其中“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两句,纯以白描又见出联想,可谓是真正的“事实的力量”。

宋明而后,曹操的形象愈走愈低,终成脸谱。然即便在这样情况下,也无人敢否定他在文学层面的造诣。实际上只要对他的作品稍作了解,几乎很难不被他打动,甚至圈粉,连毛本人对他也是很欣赏的。

现在读者喜欢谈感性的诸如气象、格局、气魄之类的东西,实际上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诗歌确实讲究气象,但并不是“大就是好”,也不是撂狠话、说大语就是牛逼。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那不叫有气魄。同一个豪气,在苏轼这里有书生气,在辛弃疾这儿就沉郁虬结,融悲慨与豁达为一体,到了贺铸这里又翻为任侠气,并且三人的水平也有不小差距。但是如果只看文字给人的感性印象,无非豪放罢了。

再以我乎夸毛的那些常用词汇,如“大气”、“雄浑”之类为例,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里有一品是“雄浑”,是这么说的: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如果你一时补不齐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不妨拿这个对一下,看看得失几何。

再举曹操的诗句为例,比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为什么好?不光是因为它大,还因为它大得有乾坤,有生气,这才叫气象。

你记住诗是兴观群怨的东西,是文学,它不是物理。要不然你干嘛读诗啊,读《时间简史》,读《果壳中的宇宙》,那不是更大。知乎上有人拿《贺新郎·读史》举例,说写得多么多么大,简直笑死个人,要这么论,建议你去买本《上下五千年》读读,更翔实,还不耽误你培养“正确的唯物史观”。

有一说一,毛在文学史上确实有他的地位,但并不在诗词上。他诗词写得很好,但也只是很好。这一块的行家里手太多,能打的太多了。但是那些在文体、写作题材方面做出开拓式成就的人,就已经一抓一大把。毛的诗词在这群人堆里,并不算出众。他厉害的地方,是在白话文写作方面,这才是他真正的强项。

我劝同志们多读点书,少上知识分子的当——更重要的,是少上自己的当,别变成只会复读阿弥陀佛的净土宗狂信徒。

最后来个阅读题,这首词,也是咏雪的: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
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摯断珍珠索。
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江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
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
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
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好不好哇?跟《沁园春雪》比,孰优孰劣,优劣在哪?


公众号:凯鹅,经典文学领读中。


user avatar   wen-tao-3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

公元207年,经过7年的东征西讨,曹操基本平定河北四州,袁熙和袁尚逃奔辽东的乌桓,苟延残喘而已。

为了彻底平定北方,不给以后的南征留下隐患,曹操决定亲自北征乌桓。

那年5月,曹操率领大军出卢龙塞,当时是雨季,黄土道路泥泞不堪,行军速度很慢。

谋士郭嘉劝曹操:“兵贵神速啊老板,辎重就扔掉吧,咱们轻装前进攻其不备,如何?”

曹操同意了。

他带着步骑军队轻装前行,兵锋直指乌桓老巢柳城,3个月后在辽宁境内的白狼山遇到乌桓骑兵,一番混战之后,曹操大获全胜,20多万胡汉百姓投降。

起兵18年,终于平定中原。

曹操志得意满,班师回邺城的路上,顺便去秦皇岛的碣石山逛了一圈。他登上高山望向波涛汹涌的大海,陆续写了5首诗,合起来编为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

其中一首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观沧海》,还有一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龟虽寿》。

这两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他很喜欢。

时间过去1700年,反复诵读曹操诗文的毛泽东,也很喜欢这两首诗。

1954年夏天,中央领导干部都要到北戴河避暑办公,由于工作繁忙,毛泽东暂时走不开,便让家人提前去北戴河。

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等了好几天,一直没有毛泽东的消息,就写信问他什么时候来。

毛泽东只好安慰女儿:“你们的信都收到了,很欢喜。北戴河、秦皇岛和山海关都是曹操到过的地方,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

他人还没到就让女儿读曹操的诗,果然真爱粉。

7月26日,毛泽东坐专列到北戴河,住了将近一个月,每天除了开会谈事就是下海游泳。

曹操登上的碣石山离北戴河不远,毛泽东在北戴河,更容易想起神交多年的魏武帝曹操。

有天游泳上岸,毛泽东再次念叨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旁边的人听说是曹操的诗都震惊了:“曹操居然会写诗?”

毛泽东无力吐槽,心想你们懂个屁。

不久后,他就填了那首《浪淘沙 ·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自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风靡中国,曹操便是白脸奸臣的形象,别人躲都来不及,生怕被别人说成曹操一类的人物。

毛泽东倒一点都不避讳,而且隔着时空和曹操诗文唱和。

因为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抑豪强行屯田,改革了汉朝的很多恶政,对社会的恢复发展有好处。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都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那些反动士族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随后就是毛泽东给曹操翻案。

1957年,他和《人民日报》负责人说:“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室是没落的。”

1958年在武汉的会议上谈起《三国志》,毛泽东再次正面评价曹操,说他是天下大乱时的非常之人,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受众极大,导致曹操成了白脸奸臣的形象,这个错案就算过去千年也要翻。

既然毛泽东要给曹操翻案,史学界算是接到大活了。

郭沫若和翦伯赞等历史学家,短时间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各种角度写出曹操的成就和地位,才算还原了真实的曹操。

曹操被抹黑上千年了,像个臭狗屎一样没人愿意碰,那为什么毛泽东要给曹操翻案呢?

还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吧:

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二、

毛泽东和曹操的心意相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曹操出生在汉朝即将崩溃的末世,国内是盘踞在各地吸血的豪强士族,朝廷也不争气,太监和外戚争权夺利,把大汉江山搞的乌烟瘴气。

而边境是咄咄逼人的游牧骑兵,经常到中原打秋风,抢钱抢粮抢娘们,后来千娇百媚的蔡文姬都被虏走,给匈奴左贤王生了俩孩子。

曹操从前辈嘴里听到的是大汉多么牛逼,可自己亲眼见到的,却是江山即将沦丧的末日景象。

心理落差太大了。

原本曹操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和袁绍在洛阳城“斗鸡走马过一世”,可洛阳城里冻死的尸体、中原无衣无食的流民、边境妇孺的哀嚎、被朝廷贬谪官员的背影都在告诉曹操:

“这个世界不好,你要想办法改变。”

于是刚过20岁的曹操走上仕途,做了洛阳北部尉,也就是洛阳城一个区的公安局长。

他设立五色棒,专杀违法乱纪的豪强,即便得罪权贵被贬谪到外地,陆续做过顿丘令和济南相之类的官,曹操依然血气不改,刚到地方就整肃吏治,砸了很多人的饭碗。

此时的曹操才想明白,大汉的根本问题不是腐败和乱纪,而是大汉的体制系统崩溃了

想要挽救社稷苍生,只能从头开始。

所以在其他军阀以打仗为荣的时候,散家财合义兵的曹操,开始收拢流民分配土地,并且用武力抑制豪强士族,准备重新把崩溃的体制系统拼起来。

正是因为有了土地和人口,曹操才有了蒸蒸日上的根据地,此后才能击破诸侯扫平北方,准备做征西将军的曹操,也一步步成为魏王。

都说曹操的武功历害,其实文治才是他的绝活。

如果说曹操的使命是重整大汉江山,那么毛泽东的世道,则是中国古典文明崩塌的末世

欧美列强在中国纵兵横行,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国内的资本家、买办和地主也在吸血,虐待长工强奸佃户是平常事,甚至连传承数千年的儒家价值观,也被西方思想冲击的支离破碎。

所以毛泽东这代人的任务,除了用革命的方式重建国家体制,还要富国强兵驱逐侵略者,然后重建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毛泽东的任务比曹操难多了,走的也更坎坷。

他开始以为君主立宪能救国,便希望孙中山做总统、康有为做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现在感觉这个想法有点搞笑,但那时的毛泽东很年轻,想法并不成熟,也可以理解。

后来毛泽东尝试过湖南自治、无政府主义、体育强国等想法,都在现实面前撞的头破血流,直到20多岁遇到黎锦熙和杨昌济,才明白万事需要找到本源。

中国的本源是什么?

土地。

国家力量的本源是什么?

民众的大联合。

自此,毛泽东才认同共产主义和革命运动。

毛泽东和曹操一样,都是在山穷水尽皆无路的处境里,找到那条向死而生的最终之路。

秋收起义之后,他带着残兵败将上井冈山,在两省交界的地方打土豪分田地,尝试重新建立国家的根基。虽然经常遇到失败,但毛泽东不停的调整方向,还是坚持下来了。

在国家和人民不知向何处去的年代,毛泽东和战友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此后他们屡败屡战,经过长征的涅槃重生,毛泽东和战友们到陕北休养生息,随后便是抗日战争和三大战役而重整山河。

而且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写下《矛盾论》、《实践论》、《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一系列文章,用领袖身份给文章里的观点背书,基本重建了一套价值观。

此时的中国才算走出文明崩溃的泥潭。

我们用上帝视角来看,曹操想打江山,收流民抑豪强不是应该做的吗?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分土地御外侮不是应该做的吗?

可以他们的地位,原本不需要做这些啊。

曹操是国防部长的孙子、20岁就成为处级干部,跟着袁绍保护豪强士族的利益,岂不是更稳妥?做个袁氏王朝的三公基本没什么问题。

毛泽东是富农的儿子,毛贻昌的资产积累到3000块,在民国初年是一笔巨款,毛泽东在30岁的时候也做到部长级,哪怕不参加革命,不是文学大师,就是国府高官。

但是曹操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毛泽东说:“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最后是一个放弃声色犬马,一个放下书本走出教室,他们拿起刀枪成立军队,向自己生活的阶层开战,走上一条逆行的艰难道路。

他们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却和底层人民做了同路人,这才是英雄们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毛泽东和曹操在相同的处境,做出相同的选择,说心意相通实在太正常了。



三、

毛泽东和曹操还有共同的敌人。

这个敌人不是诸侯和贪官,在他们看来,整治诸侯贪官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他们真正的敌人是历史进程

曹操麾下的文臣以荀彧为首,而出身颍川士族的荀彧,又把荀攸、钟繇、郭嘉、陈群、司马懿等名士推荐给曹操,在曹操阵营形成一个门阀士族的朋友圈。

我们平时说起三国,最熟悉的不就是这些人嘛。

曹操不是袁绍,更不是司马懿,他根本不想顺着历史进程向前走,建立一个门阀士族的王朝。

他的理想蓝图是西汉,那种朝廷直接管理人民、中间没有门阀士族的国家,而这种国家恰恰是长治久安的标配。

曹操生在门阀士族崛起的汉末三国,不可能忽略门阀士族的存在,唯一的办法是和荀彧等人联手做大蛋糕,再想办法把门阀士族压下去。

所以在平定北方之后,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食盒,意思是汉禄已经没有了,荀令君也该做选择了。荀彧知道曹操的意思,这特么不是过河拆桥么,一口气顺不上来死在寿春。

甚至在去世前一年,曹操为了打击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找个借口赐死杨修。

可又有什么用呢?

曹操能杀死门阀士族的成员,却对这个阶层毫无办法,他对“唯才是举令”寄予厚望,想绕过门阀士族直接从民间选拔人才,其实也没选出什么人才来。或者说人才选出来了,但是有门阀士族压着,死活提拔不起来。

而寒门士子对曹操也没什么信任感,门阀士族给个三瓜俩枣,就给拐跑了。

举个例子。

你是公司的普通员工,愿意直接跟着董事长混,还是听部门主管的命令?

理论上来说肯定是跟董事长混,对不对,但是你要想明白,董事长日理万机,未必知道有你这个人,就算知道也不可能亲自提拔。

而部门主管就不一样了,平时相处的时间长,又直接负责你的前程,仔细想想,还是跟着部门主管更符合逻辑。

曹操就是董事长,门阀士族就是部门主管,那些寒门子弟怎么选择,还用想么?

按照剧本的走向,汉朝灭亡就轮到西晋登场了,偏偏曹操把西晋按在后台不让出来,所以他才是那个螳臂当车的人。

曹操折腾了几十年,除了打下北方的江山以外,想做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做成,最后只能无奈的感叹:“若天命在我,就做周文王吧。”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曹操有心无力了。

毛泽东也是一样的。

他在1945年就和黄炎培说,要打破历史周期律。

建国不久,毛泽东下令枪毙刘青山和张子善,言外之意就是告诉其他领导干部,千万别想腐败,要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

此后他在各种场合说:不要忘记初心啊、要继续革命啊、人民不容易我们要继续奋斗啊。

可是有什么用呢。

医疗系统是城市老爷卫生部,70%的医务人员在城市,10%的医务人员在农村,剩下的20%在县城,底层人民依然没改变看病难的问题。

最大的官媒是二流报纸,毛泽东骂总编辑是书生办报、死人办报。

由于官僚主义的抵制,他的文章在北京发不出去,甚至住所也被装了窃听器,毛泽东无奈之下只能搬家。

而且有时候开会都不通知毛泽东,他还是捧着党章和宪法,说自己是党员和公民有参加会议的权力,才进了会议室。

你说,毛泽东和曹操的困境有什么区别?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退居二线的毛泽东也穿上军装,重新走上一线。

原以为天下风云出我辈,谁知道一入江湖岁月催。

和黄炎培谈话过去30年,毛泽东也有心无力的说了一句:“我死之后,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30年时间,让这个战天斗地的男人也低头了。

不知他给曹操翻案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也是如此相似?

恐怕没人知道答案。



四、

但毛泽东比曹操走的更远,曹操只是想把旧世界拼凑起来,而毛泽东要在打烂旧世界之后,重新建立一个新世界。

这点从他给郭沫若写的信就能看出来。

唐朝柳宗元写过一篇《封建论》,总体意思是郡县制比分封制进步,这个观点没什么问题,现代中国人都知道。

郭沫若也写过10篇批判文章,编成《十批判书》,书里说孔子是站在人民利益一边的,想利用文化的力量增进人民幸福,而秦始皇是纵欲刻薄的大独裁者。

1973年毛泽东重读《封建论》,突然想起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感觉郭沫若书里的观点有问题,便写了一首七律诗给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给曹操翻案之后,又要给秦始皇翻案了。

他为什么喜欢给人翻案呢?

我们在前文说过,毛泽东认为曹操被塑造成白脸奸臣,主要原因是反动士族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

毛泽东给曹操翻案,目的是和封建正统较量,也就是那个延续数千年至今的官僚集团,以及官僚集团的思想体系。

你们不是说曹操是奸臣么,我偏要还原曹操的本来面目,因为我们要做相同的事,帮助曹操就是帮助自己。

而给曹操翻案打击封建正统的官僚集团之后,他又给秦始皇翻案,把自己心中的未来告诉郭沫若。

在毛泽东的诗里,“名高实秕糠”的孔学不是孔子本人,而是被儒家改造过的封建正统,维护的是名教、阶层、官僚、旧文人的利益。

所以贬低孔子和给曹操翻案一样,都是和旧势力做斗争。

毛泽东这代人的任务,不就是扫清内外敌人之后,重新建立一套价值观么,他的文章出现的时间很短,想在全国完成思想更替,必须把以孔子为首的旧势力拉下神坛。

然后......毛泽东要做秦始皇。

既然以孔子为首的封建正统没有了,那么秦始皇也就不是暴君,而是毛泽东诗里“百代都行秦政法”的秦始皇。

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处于上古分封制的末期,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法家思想等一系列国家制度。

包括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朝廷和地方的权力对比、意识形态都有了。

毛泽东也想做同样的事。

他处于古代农耕社会的末期,和战友们一起把中国带入社会主义工业国,毛泽东希望“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和思想,可以成为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法则

这才是毛泽东的雄心。

有些人以为毛泽东给秦始皇翻案,是因为个人权力的惺惺相惜,根本不知道毛泽东为了他们能过得好点,费了多少心血。



五、

毛泽东给郭沫若写诗的时候,已经80岁了,离去世还剩下3年时间。

其实自从101跑了以后,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就急转直下,他的肺炎逐渐加重,又引起心力衰竭,导致经常昏迷休克。

1974年又患了白内障,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周围的人都劝毛泽东,让唐由之主刀做眼部手术吧,他开始不同意,说医生的话只能信三句,直到7月份才被唐由之说服,同意做手术。

进手术室前,毛泽东让张玉凤播放《满江红》的弹词。

他听着“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曲调,被推进手术室,犹如一个入场厮杀的战士

曹操在《龟虽寿》里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而喜欢曹操的毛泽东,80岁的年纪听着《满江红》的战歌,准备得胜归来之后,继续给中国谋划千年的事业。

这种穿越1700年的惺惺相惜,可能古往今来都找不到第二例了。

只是。

他们这样的人,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吧。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哇擦,问这个问题的人,简直跟我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我最喜欢的两首诗,一个是曹操的观沧海,另一个是教员的咏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悚恃,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两首诗为什么好呢

这两首诗反映的其实是同一种心境

就是前期经过了一场大战混战,非常紧张、局促的一番操作,最后尘埃落定,取得了胜利

胜利者站在高处,看到满地的残局。烟硝之处,又看到了希望。

心里无比的澎湃,又无比的宁静。

比如你参加高考,高考前紧张的复习,啊,高考完了之后,焦虑的等待,一番搏斗。到处折腾,到处打听,忐忑不安,不知道是胜是负,不知道有没有考上。

哎,一旦突然哪一天通知书到手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情反而非常的宁静。

前面的一番苦斗都是值得的。

然后勃勃生机就在眼前。

你的内心无比澎湃。

你的内心又无比的坦然自若。因为这一切又仿佛是你应得的。

曹操的诗大多数有这么一种感觉。你读他的诗非常的平静,但是你会感觉到非常的气势磅礴。规模非常的宏大。场面非常的开阔。斗争非常的激烈。心情非常的平静。

曹操有这么一种伟人的气魄。可惜终究没有大功告成。

他的另一些诗里面流露出这么一种遗憾。


教员,其他的很多事也很好。

教员的诗总体来说比较的欢快。

教员同志一向是一个乐观的人,即使在非常的逆境当中,也有一股积极向上的乐观劲。

就像这首咏梅啊,在最严寒的时候看到一朵花。周边都是一片白雪皑皑。到处都是凛冽的寒风。天知地知间万物不存。就仿佛是经过了一场恶斗。哎,这个时候看见一朵梅花,给人喜上眉梢。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春天就要来了,看到了勃勃的生机不远了。

像这样的诗,如果用在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后,那是最好不过的了。经过了一场恶斗,满目疮痍,到处硝烟。但是还是有希望,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心里非常的欢快。

教员总是能在逆境当中看到积极向上的一面。


从古代至今的这些领导人当中,可以说曹操跟教员的诗词水平是最高的。


这二者要比的话,教员总体更高。教员名篇太多。

但是这首观沧海倒是力压群雄,无可比及。


user avatar   liao-zhao-hui-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写诗词这种,对于政治家这个层面,纯属雕虫小技,我们无需care政治家的诗词水平。写得好如何,写得不好又如何。咱们得给那些文人留条活路不是。

2.在政治家这个层面,若论诗词意境,格局,润公和曹孟德都是同一档次。都有大格局和大意境。苍凉,深远。其实润公的老朋友,凯申公的也差不多。我随便举两首,游峨眉口占两首,朝霞映旭日,梵贝伴清风。雪山千古冷,独照峨眉峰。游雪窦山口占一绝句,雪山名胜擅幽姿,不到三潭不见奇。我与林泉盟在夙,功成退隐莫迟迟。这些人都是大英雄,大豪杰,人生境界都差不多的。汪兆铭的诗词境界就差远了,像妇人一样,悲悲戚戚,哭哭啼啼。

备注:有些小粉红可能看到我肯定凯申公,心里会很反感,其实大可不必。肯定你的敌人,才能彰显你的能力。你的对手如此强大,优秀,居然都被你干趴下了,那你是不是更优秀,更强大?如果把你的敌人贬得一坨屎一样,那你战胜他,有什么成就感。这就是人生格局。

3.在诗词才思灵气这个层面,润公和曹孟德,都极有灵气,这方面凯申公就弱爆了。凯申公完全没有文学天赋。汪兆铭在这方面更胜一筹,他的名篇被逮口占,就不说了,晚年写的满江红,也是精品。

蓦地西风,吹起我乱愁千叠。 空凝望,故人已矣,青磷碧血。 魂梦不堪关塞阔,疮痍渐觉乾坤窄。便劫灰冷尽万千年,情犹热。 烟敛处,钟山赤;雨过后,秦淮碧 似哀江南赋,泪痕重湿。 邦殄更无身可赎,时危未许心能白。 但一成一旅起从头,无遗力。

4.从诗词规范角度,润公的诗词是大胆创新,他自己也说自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中国诗词是讲韵律平仄,结构。胡适是从文人的角度,说润公的诗词不合韵,不讲平仄。文人喜欢寻章摘句,对这些技术细节非常考究。如果从这个角度,那汪兆铭的诗词极工。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毛主席,这是道逻辑题。

曹操那阵,汉语的发育还没有唐宋及以后那么滋养人。


user avatar   wan-hui-can-m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有个评论说毛的词不符合格律,然后下面多人都被他带跑偏了,说“不要那么较真”“虽然格律不符合,但是内容很好”等等。

知友们不要这么轻易被带跑偏啊,毛的诗词大部分格律是很严格的,我怀疑上面这个人根本就不懂格律。

我让他举证,然后他拿出了这张截图。

哈哈哈哈哈哈,人家是一首词,你按照七律的格式去卡,你想笑死我吗!

连诗跟词都没分清楚,还来讨论平仄,您咋这么有才呢。

最新消息:这位老哥被打脸已经销号了。。。。

毛的诗是非常严格符合格律的。这一点放在后文分析。



先说我的结论,曹和毛都是他们所在时代顶尖的诗人。

如果硬要做横向比较其实是很难的。

从文体上说,曹操写的是古体诗,对格律没有什么严格要求,而毛主席主要写的是词,在音韵格律方面要求很严格,完全是两种文体。

再加上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样,你让关公去跟秦琼比,能比吗?

让莫扎特跟周杰伦比,能比吗?

要比只能放在同时代去比,把他俩放在各自所处的时代,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曹操就不用说了,领衔建安风骨,连李白都仰慕。

而毛的诗,放在近现代,也绝对是一流水平。

不信你可以回想一下,建国以后写古诗词的诗人词人,你能想得起几个?又能背得出几首诗?

之所以毛的诗词在文学地位不高,并不是因为他的诗词写的不好,而是因为近现代文学主流的文学是白话文,诗词没有那么受重视。

比如我们谈到清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大多数人第一时间反应的都是曹雪芹。确实,曹雪芹的小说写的很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曹雪芹的诗词写的很一般,仅仅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比同时代的纳兰性德、顾贞观、朱彝尊等人差老远了。

所以纳兰性德不如曹雪芹在文学界地位高,并不是因为纳兰词写的差,而是因为当时最主流的文学是小说。

毛的诗也是同样的道理。他的诗和同时代的诗人作比较,也仍然是一等一的作品。

我发现这个问题下面的高赞答案,有太多答案,缺乏文化常识和诗词素养了,居然还有这么多赞,让我实在有些诧异。

作为一个“前诗人”,我写过一千多首诗词,当然水平跟这两位确实没法比,但至少是懂得诗词里面的门道的。

下面就由我来驳斥一下,高赞答案里面一些很可笑的错误观点。

1、“毛的上限稍胜,曹的下限远胜。”

有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大意是毛有些诗非常精彩,但也有些诗随便写写,水平低很多,整体波动较大。而曹操整体水平比较稳定。这比较太缺少常识了。

曹操的诗目前存世的只有20来首,是经过历朝历代筛选下来的佳作,都是他最优秀的作品。这辈子肯定不止写的20来首,只是他的下限都失传了;

而毛主席的诗现存将近100首,由于现代造纸、印刷、出版的发达,加上身份地位的特殊,作品六寸数量比曹操多很多。有的作品更是有戏谑的意思。所以这些作品代表了它不同层次的水平。

拿毛泽东的打油诗去跟曹操的优秀作品比,然后说曹操的下限远胜,这么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且“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是人家故意写的打油诗。并不能因为人家写了一首打油诗,就是人家水平不够。

比这样子比较毫无意义的。因为一个人的水平只有上限可以看到,而下限都是可以无限兼容的。

苏轼也写过打油诗,这就说明他的下限低吗?

爱因斯坦教你解一元一次方程,就说明他的数学是小学生水平吗?

达芬奇随手画了一个简笔画,你就说他画画的下限低?

而且你去看诗词鉴赏的作品,《蕙风词话》《人间词话》《古今词话》等等,有讲“性灵”的,有谈“气韵”的,有说“境界”的,从来就没有比较两个人下限的。您这也太有创意了,自己独创了一个评价维度。

多读书是好事。

2、实名反对alabaka的赏析:毛泽东的诗技巧性弱


先说明一下,我并不是想吹毛有多厉害,只是想说你的鉴赏思路是有问题的。

最后的结论是“毛泽东的诗技巧性要弱一些,用典化用好像并不像曹操那样信手拈来。”

1)技巧性弱

诗词鉴赏要从音韵、格律、语音、意象、修辞手法、思想感情、用典、化用等等很多因素去赏析,这位老哥只会分析简单的意象和用词,对于专业的诗歌技巧就一窍不通了。

首先毛泽东写的是词,而曹操写的是古体诗。在格律上,词的技巧性本身就比古体诗高得多。

古体诗没有什么要求,而词则不然,用什么样的格式,压平韵还是仄韵,一首词压几个韵,在什么时候应该换韵,都是有严格要求的。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个对仗是很巧妙的,内外对上下,莽莽对滔滔。这些他都不懂,只会说“是平铺的,稍微有点单调。”


2)化用、引用

你说毛泽东不会化用,怕是你看的诗太少了吧。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化用自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化用自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第1句化用自李商隐“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毛时代更往后,所以能看的书是远远胜于曹操的,因此他用典、化用的机会也要多很多,这位答主居然说化用比不上曹操,这就有点可笑了。

3)关于烂尾

“这首词前三句是绝妙佳作,可惜在最后一句只是平庸。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个意象不能够升华全诗主题,有点烂尾。”

为什么不能升华呢?我非常好奇,接着往下看。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绝对不烂,这首词的完整性是极强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喜好问题,他觉得应该表达观点“升华主题”,不能写景。所以“分外妖娆”就比“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好。

而曹操的结尾大多是表达观点,所以曹操就比毛好。

“以景结情”同样很有力量,而且有很多名作也是这样结尾的。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比如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李白:“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样的例子,一翻唐诗宋词随处可见,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也是如此,以景结情,是有寓意的。表达面对艰难险阻的壮烈情怀,留给人无限的想象。跟上面几处例子相比,毫不示弱。

以景结情是诗词里很常用的一个手法,你可以说你不喜欢,但不能因为你不喜欢就说他烂尾。

不然,你觉得你的诗词造诣超过李白、王维、王昌龄吗?

4)关于谢眺、庾信

最后答主还抛出谢眺庾信两个人,说这两个人比毛和曹都好,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还知道这几个诗人。

我看了真的就很搞笑了。

毛、曹、谢、庾,他们写的是一个文体吗?

曹是古体诗,谢是近体诗的滥觞,庾是宫体诗,而毛写的是词。

曹和毛的气象、风格还有相似此处,那两个人的文体、风格、跟他们写的风格差很多你知道嘛?

就好像ladygaga、周杰伦、田汉、李叔同。这四个人有法比么?

3、毛的诗不合格律

有人评论说,毛泽东的诗大部分都不合格律,只能算打油诗。

我看到这真就笑了,恐怕他是不懂格律吧。

我让他举例子,他说《沁园春雪》。

好,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说明一下灰色的字说明可平可仄,黑色的平仄是限定的,红色标注的是韵脚。

你一个字一个字的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毛词是非常准确的。

如果说你还是不会的话,再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

下载一个诗词助手app,这个APP可以很方便的帮你查阅平仄对错。

找到任意一个词牌,把内容打上,绿色说明平仄对了,黄色说明错了。

再把沁园春雪打上

一个字都没有错好吗?

让他拿出证据,结果他出了这张图。

人家是一首词,你用七言律诗的格律去卡,真是笑掉大牙。

当然,毛有几首比如答李淑一那首,确实韵不统一,但是不多。

看了这么多不懂装懂的回答,我内心非常的感慨,什么时候中国的文化败落到如此程度了?怎么这些毫无道理的回答都能到上千赞。

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赏析,却远低于他们。

我并不是想说毛的诗是完美的,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诗人是完美的。只是想提醒大家,你想欣赏诗词,那你起码要有点基本的文学常识。

如果连文学常识都少的可怜,鉴赏思路都是错的,那结果肯定是不靠谱的。

如果你写过诗词,你就知道这里面讲究的地方太多了,从内容到形式到音韵,就是带着镣铐跳舞。

太多人没有写过诗,没看过多少诗词,甚至连唐诗三百首都背不全,更谈不上诗论词论等诗词鉴赏作品,连基本的诗词格律都搞不懂,就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凭空杜撰了很多“鉴赏方式”.....

不仅贻笑大方,而且误导了很多读者,真的丢人了!

教会你爱与被爱的能力,我是 @心理咨询师轩哥

来源公号:恋商研习社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谁放在一起比,谁是现行反革命。




     

相关话题

  在西方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里,有没有凡人封神的? 
  88年的大龄剩女还能找到对象吗?疫情在家天天被催!谁能告诉我你们的对象都是在哪儿找的!? 
  什么性格的人容易患抑郁症? 
  为什么俄语小说里经常出现法文? 
  你在健身房遇到过什么奇葩现象? 
  你看过最动人的情书是什么? 
  哪些瞬间让你感受到身边的那个普通人其实一点都不普通? 
  扫地机器人和吸尘器哪个好? 
  你经历过怎样的绝望? 
  有其他语言能像汉语一样写出对联、回文诗等形式的作品吗? 

前一个讨论
在只允许使用冷兵器的情况下,现代普通军人挑三个能和张飞,关羽,吕布打群架打赢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张玉环说「 26 年不是一句道歉就能解决的」?后续追责又该如何展开?





© 2024-05-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