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用微信发语音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lao-mi-shu-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作为一名体制内人士,感觉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不懂得换位思考。

在使用微信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么通过文字,要么通过语音这两种方式。在与领导汇报工作、请示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使用微信语音,不然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被领导认为你情商低、不懂事。

我不知道大家在平时工作的时候有没有使用微信语音的习惯,我这个人是几乎不用微信语音的,我习惯打字。

当然使用微信语音也没什么问题,既然微信开发了这个功能,就说明它有它的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很方便,因为打字毕竟比较费时间,而且对于一些年龄大一点的人,他不会打字,或者打字速度特别慢,用微信语音就非常方便。

另外,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通过微信沟通,还可以增进感情、拉近距离,比如很久没有见面的父母、亲朋、恋人,通过语音听到对方的声音会倍感亲切,也可以缓解思念。

但是,微信语音一般只适合非工作场合,适合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家人、合作伙伴之间,不适合在微信群里使用,也不适合用在体制内与领导和同事的工作场合沟通里。

为什么在这些场合要慎重使用微信语音呢?

1.体制内很多场合不适合听微信语音

比如领导正在会议室开会,在办公室刚好有人来汇报工作,在现场调研检查工作等等,听语音就很不方面。在办公室外如果使用语音外放功能,还容易被别人听到对话的内容。如果不使用语音外放,还得把手机拿到耳朵边上,不断调整声音到合适的音量,你能想象出那种费劲的样子吗?

2.听微信语音效率比看文字要低

视觉的效率是比听觉要高的,我们看文字,眼睛扫一眼就知道大概的意思,比如几点几分到哪里开会,什么议题,需要带什么资料,着装有什么要求等等。如果你发微信语音,可能得一分半钟才能把这些要求说清楚,而如果领导看你发过来的文字,30秒钟就清楚怎么回事了。

3.微信语音不适合存查

你给领导发微信语音通知开会,领导当时听完是清楚的,但是中午吃完饭,下午要开会之前,如果没有记在本子里,他可能又忘了。这个时候领导还得把你的微信语音再听一遍。如果是文字,领导拿起手机直接看,眼睛扫一眼,十几秒钟就知道,哦,是在十五楼会议室,下午三点钟,不用这么麻烦地去把一分多钟的的语音再听一遍。

4.听微信语音容易被打断

如果你发的微信语音时间比较长,比如有五十秒,有时候听语音的过程中容易被别人插话、问问题、聊天打断,需要重新听一遍才能知道是什么情况。又或者网络不好,听到一半没办法播放了等等,容易出现各种状况,看文字就不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单位的微信群里也是如此,大家愉快地聊天、沟通,都是用文字,就你一个人发语音,尤其是如果你是个话痨,一发就好几条语音,你又不是林志玲,谁这么爱听你说话啊?尤其是如果你的声音很难听,还特别喜欢发,大家心里都很怨烦,当然不会明着说出来。

所以,在单位的微信群里面,也是不适合发语音的。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便发微信语音的人,都是不懂得换位思考的人,眼里只有自己。他心里想的是自己方便,自己舒服,自己爽就够了,哪里管别人方不方便呢。

使用微信其实并不是一件小事,平时我们在使用微信与领导和同事交流的过程中,可能犯过很多错误,可能让别人很不喜欢,很不舒服,甚至冒犯了别人。

但是进入社会以后,你犯了什么错误,是没有人会直接告诉你的,没有人会明着帮你指出来的,全靠你个人的自觉,全靠你自己的悟性。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送给大家,换位思考就是最重要的情商。


user avatar   misink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产品设计烂,非要算到用户群习惯上,这就是你腾讯的本事?

你微信可以这样通过波形大致判断信息量?

你微信可以任意控制播放进度从任意位置播放?

结合上一条,你微信可以做到听漏了的信息快速定位到时间节点重复听?

你微信可以一边放A对话的语音一边查看B对话的聊天记录进行核对?

你微信有清晰的播放/暂停按钮并且可以断点续播?

你微信有高级别的播放控制条可以在应用内任意页面上控制暂停和继续?

你微信在播放语音的时候可以看到是来自哪个对话的语音并且点击控制条还可以直接跳转到对应对话页面的对应语音?

哦抱歉,你微信现在连上面「播放A对话的语音然后退出去看对话B的记录」都做不到

你微信现在控制播放还是

  • 「如果语音未播放,点击一次开始播放」
  • 「如果语音正在播放,点击其他条语音开始播放其他条」
  • 「如果语音正在播放,点击本条语音停止播放」
  • 「如果语音播放过但没听完被点击停止,那么再次点击从头播放」

这种脑子有X的设计吧!

你微信可以把语音转发给其他人,并且显示语音的原始来源,还能点击名称后一键跳转?

你微信可以做到听完语音后震动一下提示开始录音,然后录好的声音放在发送栏里等你确认发送或者删除?

你微信可以把语音另存为声音文件方便编辑?那些在微信做live的再想整理成播客节目不都得用个其他的设备录音然后手动点击播放一遍?


你微信可以做到不经过任何设置自动调用距离传感器做到:

  • 「语音播放中从贴近听筒远离后自动暂停,避免隐私泄露,手动点击播放后直接扬声器播放」?
  • 「语音播放中从扬声器播放变成贴近听筒后自动切换成听筒放音」?

你微信现在的逻辑难道不是

  • 「如果打开听筒听语音,那么距离感应器完全不工作,无论是从远凑近还是从近离远都不会进行哪怕基础的暂停操作的自动动作」
  • 「如果在关闭听筒听语音开关的状态下从远凑近,那么语音内容从!头!播!放!」
  • 「如果在关闭听筒听语音开关的状态下从远凑近又离远,那么语音会发生【扬声器播放】-【切换到听筒从!头!播!放!】-【切换到扬声器从!已!经!听!过!的!位!置!继!续!播!放!】这种不一致的状态切换」(虽然可以理解设计上所考虑的两种不同的使用情景,但这种不一致对普通用户来说是多大的困惑!!!)

这样脑子有X的设计?

最基本的,你微信可以做到设置在不同网络环境(流量/WiFi)下是否自动下载包含语音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富媒体文件?


你微信产品就是一坨X,还非要把产品差培养出来的用户习惯怪到用户群体习惯上,你腾讯真挺可以的。


user avatar   rucaz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在公交车上,

发信息问对方到哪里了,

对方给你回个20秒的语音。




你在图书馆,

拿手机的姿势不对,

开启了外放模式。





有人找你帮忙,

你困了打算明天再详谈,

但是对方好像很着急似的发来好几条语音,


你点开其中一条,

还没放到耳边,

说话声已经停止了,


你很生气,

又点开了一次,


这次又因为脸太大误碰到别的语音了,





你怒了,

连戳带砸,

换了很多姿势,

试图点开最后那三个语音,

拼命想要听清楚对方到底说了什么,

万一是要紧的事情,

耽误了就不好了,

毕竟是语音啊,

经过一番折腾,

终于如愿,

听到了,

天籁,












完。









我想说,↑进去直接点菜单↑

不要调戏AI了好咩……


user avatar   MovkD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注意到了当下年轻人对微信语音的厌恶现象,这个问题其实蛮有趣。

先说下结论吧:「语音」之所以不再是微信交流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表情文化实在是愈发风靡,尤其是 GIF 表情,它相比于文字和声音更直观、精准和生动,可以应付各种场景下的对话。另一方面,微信使用户极不情愿被打通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边界破壁,通讯录好友的数量与成分不断杂化,让语音这种能传递丰富情绪,带有私密甚至 sexy 色彩的信息载体,值得用来对接的人群比例日趋下降。

于是看起来,语音交流不是那么流行了,甚至很讨人厌。


--- 以下是学术派「又臭又长」型具体分析:) ---

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认为,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也是自我表达最基础的媒介。语言在传达信息内容本义之外,还可通过声调、语速、音量等维度传递与说话者相关的背景信息,减少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耗,提升人际传播的最终效果。文字则由于其模糊性、多义性等特点,往往会使信息的接收者并不能完全领会传播者的微妙意图。

6 年前,微信横空出世。除了其被赋予了短信替代品的重要身份,人们得以摆脱键盘,回归拟态现实的语音交流是其最大的价值。它提供并整合了人际传播交流的诸多载体,如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实现了人类感官的「外系统化」。它试图打破间接传播的时空限制,通过媒介将「不在场」间接传播转变为「在场化」的直接传播。然而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语音交流有着极大的反感。

我和我的导师曾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微信语音与文字交流偏好研究。因此,我们可以先来看下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对微信语音交流的看法。

研究过程采用了开放式笔谈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北京某高校来自各学院 113 名本科生。开放式笔谈,即人们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不使用口头语言(对话、交谈),而是通过互相书面书写的方式,来传达彼此的意思。相对于一般的对话交谈而言,笔谈传达讯息的效率相对较低,但精确度则相对较高。

在语音偏好(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语音交流)的方面,有以下原因被受访者所提及(数字为被提及次数):

在语音发送偏好中,排位前五名的理由分别是:

1.单位时间内可以传送(或容纳)更多信息
2.使用特殊语气可表达特殊涵义(或情感)
3.对亲朋好友偏爱用语音
4.可以兼做其他事情(特别是过马路)
5.省劲儿

这五条理由中,前三条大概可以看作为「信息的效率」,后两条则大概为「信息传播者的效率」。

在文字键入偏好的方面,则有以下原因被受访者所提及:

在文字键入偏好中,排位前五名的理由分别是:

1.凸显内容的重要性(或显得更正式)
2.对陌生人偏爱用文字(含保护个人隐私之意)
3. 表达意义明确清晰而尽量无歧义
4.使用场合无拘束(尤指非常安静的场合)
5.单纯地为对方着想(尤指不能判定对方状态之时)

这五条理由中,前三条可以大概看作为「信息的效率」,后两条则大概为「信息交流双方的效率」。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信息交流中对于文字键入的偏爱明显多于语音发送(明确偏爱文字键入: 明确偏爱语音发送 = 20 : 2)。

似乎的确是这样。微信为用户提供传播声音语言的语音功能,并未替代文字传播,而是出现了不同情境下的考量。这些考量会使用户在使用微信交流时,从对象与内容两方面来进行审视。(重点来了——)

从交流对象出发,语音发送解放了信息的传播者,使交流局面突破了双方在场之听说交流与双方不在场之视觉交流「二者必居其一」的境地,实现了人类感官的统合化,但并未考虑到信息接受者的接受场景,反倒造成了对接受者的束缚。相比之下,文字键入时,决定文字键入的场景更多地是从接受者所处的场景来考虑的。更为重要的是,语音与文字的选择还会受到双方关系的影响,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呈现机制是这一选择的重要前提。

从交流内容出发,语音在承载信息上虽然更为高效,且能表达出信息的微妙意义与特殊情感,但囿于语音功能的限制,语音每次都要从头听起,而且声音的特殊属性(如方言、手机音质等)也会于「在场化」的交流中带来一定障碍。此外,传统意义上本来模糊与多义的文字语言,在表情符号的配合下对信息的表达更趋全面,甚至以图像方式为载体的表情符号传达出来的信息交流的现场感比声音传播还要更直观、更精准、更生动,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语言的天然不足。可以看出,通过语音发送实现信息交流的一般效果,事实上是不如一目了然的文字键入的一般效果的。

故而,一方面传媒技术发展使人与人之间交流更为「在场化」与「毫无保留」了,处身传媒之中的人们的身份正试图与人们在现实中的身份趋于融合、难分彼此,这似乎称得上是一种「解构」;而另一方面,传媒技术,尤其是此处提到的文字键入,似乎又在「建构着」一个更模糊的交流模型或称交流方式,它不同于现实的「不在场」,当然也不是「在场」,而是「必然不在场,但又不是一般所谓的不在场」。不同用户使用信息的偏好,归根到底,是要看传媒技术究竟在人们使用相关媒介的过程中扮演着「建构」还是「解构」的角色。

因此,不能片面地说「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用微信发语音了」。事实上,语音已经成为了微信用户在某些紧急场景下交流方式的「SOS」。对谁使用、如何使用,取决于使用的对象与场景。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研究其实已经做了一个预设:进行笔谈的人,不仅识字多,而且几乎都熟练掌握输入法,故而他们可以做选择。这个预设对于其他人群,就不一定成立了。譬如说中老年群体——因为输入法过于复杂,恐怕是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他们能学会发送语音已属不易。这也是为什么题主在描述中提到了:虽然年龄在 55 岁以上的人群占微信用户基础的比列仅为 1%,但这部分用户每发出五条消息中就有一条是语音信息。

(更大的可能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多数是你的上司……

当然,某种技术使用偏好得以形成的原因,还应该从更广泛、更基础的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影响和决定技术使用偏好的并不全然是个体使用行为本身,而是依然倚赖着宏观的社会结构。

(咳咳话说回来……微信语音什么时候让用户拉动进度条?每次打断后都得从头开始听,实在是反人类……


以上。


user avatar   bbb-aaa-28-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来就没喜欢过,一直都讨厌语音,坚持用手打字20年,除了极少数只能用语音传达的信息。如果是比较紧急的需要即时反馈的情况,可以选择微信通话(双方有wifi)或者打电话。

当然,本人性格比较包子,一般对方发语音也就忍了。


同样一百多个字,文字扫一眼就看完了,还能直接充当备忘录,听语音听半天还得记笔记。

而且,普通话不标准+声音难听+说话条理性差+发语音=灾难


user avatar   li-apoll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user avatar   LittleBallOfFu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闻已死,有事炒作。这则新闻就是明证。

女子月经不调入院,医院检查中发现有癌症,标题居然用“月经不调就诊38天去世”来故意撩拨大众神经。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这不,今天的热搜就有患者砍儿科医生右手),此新闻推波助澜,带血吃馒头。

再看正文报道,大量采取患者一方的说辞,对于医院的说法则语焉不详。“平衡报道原则”去哪儿了?

平衡报道原则是从事新闻工作最基本的常识,也是最基本的操守。一篇好的报道,不仅仅是编排好文笔好,还需要对新闻对象进行多元化采访,不要只体现出一方的看法,要反映多方的见解,使一篇报道更加充实。通俗地说,要给正反乃至围观者方说话或辩解的机会。

而这篇报道,明显没有做到平衡报道。新闻已死,有事炒作。真相不重要,流量大就好。




  

相关话题

  做产品总监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如何看待 7 月 28 日腾讯电子签新推出的「小借条」功能?电子签约在法律上有效吗? 
  「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支付」谁能赢? 
  为什么人们对广告深恶痛觉? 
  怎么看待「我今天吃药的时候看到一个新闻」这个小测试? 
  微信为什么没有就现在鸿蒙首批头部应用名单中? 
  微信改版7.0.0后,为什么咪蒙的公众号点赞量巨幅下降? 
  网友反馈微信崩了,无法收发图片和文件,这是怎么回事?你有遇到这种情况吗? 
  2020年,你准备换怎样的微信头像? 
  如何评价微信小程序内嵌网页功能开放? 

前一个讨论
足球历史上有比姆巴佩还妖的人吗?
下一个讨论
后世真的吹捧李广更多吗?如果是,明明卫青的功绩更大,为什么后世吹捧李广的反而更多?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