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进行到1917年,决定胜负的关键早已不是巴黎,而是伦敦、华盛顿。
1914年时,几个参战国都热衷于速决战,攻克首都是最直接的胜利方式,所以德国人与法国人在马恩河畔流尽了血。
到1917年,即便德国人孤注一掷突破战线,打垮了法国军队,占领法国首都巴黎,又能获得什么?200万英国士兵与500万美国士兵尚在蓄势待发。
这不是德法单挑,而是世界大战,德国面对的是所有「民主国家」的围剿。
在法国前线,从佛兰德斯到贝尔福之间,协约国有160个师,而德国只有118个师。德国军队在经历了1916年夏天的两次“梦魇”(凡尔登与索姆河)后,战斗力量已经消耗殆尽,不可能胜利。
在经历了3年的全面封锁后,德国的主要战争资源所剩无几,不可能再打出1914年那样凌厉的攻势,兵力又居于劣势,所以德国统帅部一直在以拖待变。
别忘了,法国与英国都是殖民帝国,能够动用的资源与人力有压倒性优势。
在伊松佐河前线,意大利虽然力量不强,但对面的奥地利人更加虚弱,此时维也纳如果不依赖德国人,就无法单独稳住战线。1916年双方在阿尔卑斯山脊上的放血式消耗战,最终意大利占上风。
意大利在前线以55个师,来面对奥地利—德国的32个师,让德国根本不能放手,一旦抽身而去就很快会崩溃。
奥地利在巴尔干与俄国前线耗尽了元气,虚弱到即便面对意大利也倍感吃力,这也是德国在伊普雷激战正酣时还要把宝贵的预备队派往意大利的原因。
意大利背靠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法国与英国提供了近乎无限量的物资,这些条件奥地利可没有。
在俄国,广袤的领土与庞大的兵力,死死的拖住了德国人与奥地利人,在1916年9月俄国人刚在加利西亚重创了敌人,所以1917年初的俄军远未失去战斗力。
相反,德国与奥地利把战线推至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与罗马尼亚,拉长了前线的距离,分散了自身的兵力。让他们在东线的107个师完全变成了守备队,完全不能集中起来打一次突破战。
所以德国在东方只能维持现状,尝试全面进攻就会深陷俄国,激起俄国各个阶层的全面抵抗,从而挽救摇摇欲坠的沙皇统治。这对德国就很不利了。
所以事实上不可能抽身去进攻法国的。
巴尔干方向,在英、法、俄、意等国扶持下,塞尔维亚军队以萨洛尼卡为基地,持续威胁日耳曼帝国的下腹部。
在达达尼尔海峡的行动失败后,协约国在萨洛尼卡投入了大量资源与兵力,到1917年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只靠保加利亚自身根本无法抵御,所以也牵制了一些德国部队。
而此时希腊已经被协约国所控制,让德国根本不可能忽视这个南方的火药桶。
在中东,英国人从埃及与伊拉克两个方向,对土耳其人发起攻势。
埃及的英军在1917年3月向巴勒斯坦进军,经历了数次大战后击垮了土耳其的南线主力,解除了苏伊士运河的威胁,在攻势结束时他们拿下了耶路撒冷。
美索不达米亚方向,英国人穿越沙漠上阻隔,击垮了当面的土耳其军队,攻克了土耳其在当地的行政中心巴格达,一路向北,在年底时逼近了摩苏尔。
高加索方向的俄国人自然也没闲着,在亚美尼亚重创了土耳其。
为了让为数不多的盟友坚持下去,德国也派出了数个师的兵力,提供了许多军事物资(土耳其军火不能自产)。
不要只看协约国的困难,意大利、俄国、法国确实陷入绝境,但是德国人的盟友也普遍濒临崩溃的局面。
但是英国、美国所掌握的资源是几乎无限的,能够支撑盟友继续战斗下去。
而德国连它自己都是靠抢罗马尼亚的萝卜才度过1916年冬天的......
向法国前线大举进攻,除了血流成河,加速自身兵源的消耗,就没有任何作用了。毕竟美国人正在动员,还有法国、英国全球殖民帝国的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