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回答
地球上的水,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它的起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交织着宇宙的浩瀚与地球的演变。 与其说是“哪里来”,不如说它是在地球形成之初就已埋下伏笔,并在漫长岁月中不断被“注满”和“改造”的过程。

想象一下,在太阳系诞生的初期,那是一个炽热而混乱的时代。地球,那时候还只是一个年轻的、不断碰撞的行星胚胎,由无数的尘埃、气体以及各种行星际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而成。在那个阶段,构成地球的物质中,就已经蕴含着一定量的水。但这里的“水”可能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液态水大相径庭,更多的是以结合态的形式存在,比如附着在矿物晶体内部,或者以冰的形式存在于构成地球的岩石和尘埃颗粒中。

随着地球的不断形成和演化,地质活动也变得剧烈起来。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将这些“隐藏”在固体物质中的水分释放出来。火山喷发,正是这种内部水分释放的集中体现。当滚烫的岩浆喷涌而出时,其中包含的挥发性物质,包括大量的氢和氧,会随着高温转化为水蒸气,升腾到大气层中。

但是,仅仅依靠地球内部释放的水量,可能还不足以形成如今浩瀚的海洋。更重要的一个线索,指向了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信使”——彗星和小行星。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这些富含冰的水物质在轨道上游荡,它们就像是太空中的“水球”。当这些富含水分的彗星和小行星与年轻的地球发生碰撞时,它们带来的水就被“倾倒”在了地球上。

每一次的碰撞,都可能是一次“赠予”。这些来自外太空的水,以冰的形式,或者是更复杂的含水矿物的形式,随着撞击融入地球。经过亿万年的持续撞击,地球上的水量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你或许会好奇,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水真的是来自太空?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彗星和小行星中的水,特别是它们独特的水同位素组成(比如重水的比例),发现与地球海洋中的水非常相似。这就如同侦探找到了物证,有力地支撑了彗星和小行星是地球水的重要来源的观点。

当然,即使有了这些“原材料”,还需要一个关键的条件才能让水以我们熟悉的液态形式存在:温度。在地球形成的早期,虽然表面可能非常炽热,但随着地球逐渐冷却,大气层也逐渐形成。而大气层,就像一件温暖的外衣,将地球保持在一个适宜液态水存在的温度范围内。当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最终以雨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海洋就开始慢慢地汇聚,河流开始流淌。

所以,地球上的水,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的“大水箱”,而是地球自身形成过程的“副产品”,同时又得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慷慨馈赠。它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中酝酿,在剧烈的火山活动中释放,又通过一次次与冰冷太空来客的亲密接触而不断充盈。最终,在合适的温度和大气条件下,才得以在地球表面汇聚成如今我们所见的、滋养万物的壮丽景象。这是一个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的协同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独特的水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球上的水是从哪儿来的?科学家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争了数十年。

当李白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时,他的本意或许是赞颂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但近些年的科学研究却告诉我们:在科学上,李白可能是对的。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天文学》的最新研究中,一支国际联合团队为地球上的水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地外来源。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太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的假说主要包括两大类:“外源说”与“内源说”。换句话说,地球上的水是来自太空,还是由地球内部的反应生成?这在今天依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支持外源说的科学家认为,大约46亿年前,在行星形成的最后阶段,一类富含水的小行星——C型小行星(表面含碳的小行星)——或是其碎片撞向地球,为地球提供了水源。而它们落在地球上形成的碳质球粒陨石,就成了科学家验证这个猜想的线索。

不同来源的水有着各不相同的氢同位素比值(也就是氘的相对含量)。因此,科学家分析了碳质球粒陨石中水的氢同位素“指纹”。如果陨石的氢同位素组成与地球的水相符,科学家就能推测:C型小行星是地球水源最可能的来源。

然而,测量结果却令人失望:尽管有一部分碳质球粒陨石的氢同位素与地球的类似,但更多陨石样本的氢明显比地球的更重。这样的结果说明,如果外源说是正确的,那么除了C型小行星,一定还有氢比地球更轻的来源,这样才能平衡地球上水的氢同位素比值。

这项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科学家领导的最新研究,使用最先进的原子探针层析技术检测了来自另一类小行星——S型小行星——的材料。S型小行星的主要成分是硅质,它们比C型小行星更接近太阳。研究团队分析的样本来自糸川小行星,日本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曾经造访了这颗S型小行星并收集了岩石、矿物颗粒样本,于2010年送回地球。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使得研究团队能逐一测定样本颗粒中的原子结构,从而探测单个水分子。他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水隐藏在尘埃大小的颗粒的表面之下。那么,这部分水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研究人员指向了太阳风的空间风化作用。

太阳风主要是由氢和氦粒子组成的喷流,持续由太阳向空间的各个方向射出。当太阳风中的氢离子撞向小行星,或是撞向漂浮在空间中的尘埃颗粒的表面时,它们可以穿透数十纳米,在表层之下影响着矿物的化学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氢离子的空间风化作用能使矿物产生足够的氧原子,从而与氢离子结合形成水。

另一个重要信息在于,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太阳风中氢的同位素比值很低,因此由这部分氢反应产生的水,也正是科学家希望找到的氢更轻的水源。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在早期太阳系中,空间里充满了尘埃,而太阳风的作用使得这些尘埃颗粒、S型小行星与此前提出的C型小行星降落至地球表面,共同构成了地球海洋来源的一部分。

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Phil Bland教授表示:“原子探针层析技术使得我们能看见难以置信的细节,深入探究颗粒表面50纳米厚的成分。这个经过空间风化作用的碎片边缘,包含了足够多的水。当我们等比例放大,就相当于每立方米的岩石含有20升的水。”

至此,这项研究为地球上水的外源说提供了全新的支持依据。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夏威夷大学教授John Bradley表示:“我们的研究首次表明,小行星表面可以产生水,并且进一步印证了太阳风与富含氧的尘埃颗粒作用,能产生水。由于在行星形成之前,尘埃在太阳星云中非常常见,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太阳风的作用,而通过这个机制形成的水与行星系统中水的起源直接相关——当然,地球海洋可能也在此之列。”

       参考资料: [1]  Daly, L., Lee, M.R., Hallis, L.J. et al. Solar wind contributions to Earth’s oceans. Nat Astron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1-01487-w [2] Space dust analysis could solve mystery of the origins of Earth’s water. Retrieved Nov 29th, 2021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36061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关注@药明康德!或者点赞、评论、分享给其他读者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