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南政法大学真的是废死派大本营吗?

回答
关于“西南政法大学是废死派大本营”的说法,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于公众讨论中的观点,尤其在关于死刑存废的辩论中经常被提及。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的产生,主要源于西南政法大学在中国法学界,尤其是在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领域,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具体来说:

1. 学术研究的传统和优势领域: 西南政法大学在人权保障、刑事司法改革、法治建设等方面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长期以来,其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必然会关注和研究包括死刑在内的各种刑事政策和法律制度。
2. 对死刑问题的深入探讨: 在中国社会讨论死刑是否应该保留或废除的过程中,西南政法大学的学者们,特别是其刑法学、犯罪学等领域的专家,一直积极参与其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以及在各类论坛、会议上的发言,自然会引起公众的关注。
3. 部分学者鲜明的个人观点: 在西南政法大学,确实有一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他们公开表达了对废除死刑的倾向性或明确支持废死。这些学者的观点因为其学术权威性和媒体的传播,往往会被公众视为学校的整体立场。
4. 媒体的放大效应: 当涉及到敏感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时,媒体的报道往往会聚焦于那些持不同意见或具有鲜明立场的学者和机构。如果西南政法大学的学者在废死问题上表现出更活跃、更集中的声音,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就容易形成“大本营”的印象。
5. 历史渊源的联想: 部分观点可能还受到一些历史时期和特定学术思潮的影响,将西南政法大学与某些进步性的法学改革思潮联系起来,而废死有时也被视为一种进步性的刑事司法改革方向。

二、 “废死派大本营”的说法是否准确?是否过于绝对?

我认为,“废死派大本营”这种说法 过于绝对,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和刻板印象。原因如下:

1. 学术观点多元化: 任何一所大学,即使在某个领域有很强的研究传统,其内部的学术观点也必然是多元化的。西南政法大学拥有庞大的教师队伍,不可能所有人都持相同的观点。虽然有学者倾向于废死,但同样可能存在持保留死刑观点,或者主张谨慎适用死刑的学者。
2. 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探索、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的“站队”。即使是研究废死问题的学者,他们的出发点也往往是基于对人权、犯罪预防、司法公正、国际趋势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并提出相应的理论论证和政策建议。他们研究的是“是否应该废除”以及“如何改革”,而不是简单地“我是废死派”。
3. 学校的官方立场与学术自由: 大学通常鼓励学术自由,允许教师在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的前提下自由研究和表达观点。学校的官方立场一般会更加审慎和中立,更多地关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将个别学者的观点等同于学校的官方立场或全部立场,是不准确的。
4. 关注死刑并不等同于废死: 很多学者关注死刑问题,是为了研究其存废的合理性、死刑适用中的问题、国际上的趋势等,这并不直接等于他们是坚定的“废死派”。例如,有学者可能研究死刑的适用范围,提出限制死刑的建议,这是一种“限死”的立场,而非直接的“废死”。
5. 社会舆论与学术界的分野: 社会公众对死刑的态度可能更为两极化,而学术界的讨论则更侧重于证据、逻辑和制度设计。将学术界的研究讨论简单地标签化,容易造成误解。

三、 应该如何理解西南政法大学与死刑问题?

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西南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界,尤其是在人权保障和刑事司法改革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机构。
在该校的一些学科(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中,有学者对死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并提出了对废除或限制死刑的倾向性或明确支持的观点。
这些学术观点是中国关于死刑存废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但将西南政法大学整体定性为“废死派大本营”是过于简单化和片面的,忽视了学术观点的多元性以及大学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本质。

总结来说,与其说西南政法大学是“废死派大本营”,不如说它是中国关于死刑问题进行深入、理性、多角度学术探讨的重要阵地之一。 其学者对死刑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是中国法治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众在看待这类问题时,应更关注具体的学术观点和论证,而不是简单地将一个机构标签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废死的理由真是毫无逻辑!

一:冤案,

死刑的冤案无法挽回,有期就能挽回了?自由可以用钱衡量还是生命可以分段买?废死派真是毫无人性!

废死国家应该废刑和废法!

二:所有的犯罪都不值得死刑了吗?

有些废死国家装模作样取消死刑,确支持jc开火杀人,犯完罪的人不应该死,犯一半的人就该死?这种存在即合理的西方强盗逻辑人性何在?杀一半是错误,杀完了就没事?

废死国家先应该解除JC和军队吧!

三:废死派可不是圣母。

废死后某些群体操作空间大了,利益自然来了,

还有一些人只是打着人权的谎言宣传废死,把废死绑架人权,人权绑架道德高地,争夺发言权,谋利而已,这些人可喜欢我们叫他们圣母了,因为在大部分人眼里,圣母是仁慈和爱过于泛滥而已,只是太善良了!

实际上,废死派是屠夫的帮凶,不是太善良,而是无人性!

谢谢大家的点赞和回复,好久没体验这种关注度了,

接下来具体聊聊废死,

废死是好事,但现在聊废死真的不行,因为以目前的人类文明水平来看,时机未到,解决死刑的问题,并不是从法律角度废除死刑就真的解决了问题,基本上,现在在大部分国家,特别是我国,对死刑都是特别慎重,非特别严重的犯罪行为都不会判死,这说明,大部分司法机构都是在往废死的节奏上走,如果说,阻碍全球废死的关键原因是什么?那就是现今社会真的还有人要去做出值得死刑的犯罪,所以,废死派与其高喊法律废死,不如去想办法阻止这种犯罪,当所有人都不去犯死罪,那不就自然废死了,法律只是一条线,一条比道德更低的人类共识的底线,不是法律要判死,而是你在不断的挑战人类的底线!

user avatar

这种说法大概率是以讹传讹,因为西政根本就担当不起这么一个废死大本营的称号,如果西政有很多废死派学者,这也不会是西政一家法学院的问题,基本全国顶级法学院都会有这个现象。可能有一两个支持废死的西政学者的言论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被愤怒的人们扣了这么一个帽子,但如果你问问他们西政有哪些教授废死,姓甚名谁,如何支持废死的,这些人大概率是答不上来的。

废死实际上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刑法学学术观点,就个人观察,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是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活跃的刑法学者,这些学者如今都是中年老年刑法学者了。青年刑法学者中,废死的比例明显降低,也很少在刊物上发表与废除死刑相关的文章了,一方面是这个问题代表的学术热点已经过去,另一方面一些青年学者并不追捧废死。(下图为在知网以“死刑存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的相关论文发表的年度趋势图,可以看到如今法学界已不再热衷于讨论废死问题,相关研究的数量来到了一个较低的水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西政的真实情况如何还不得而知,下面就以西政刑法学者的废死态度为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方法很简单,逐一检索西政的刑法学人公开发表的文章,并收集汇总其对死刑存废问题的态度,通过西政刑法学人中废死派占比来说明西政是否能称得上是废死派大本营。


1,老年学者1(分组:40岁以下青年,40岁到50岁为中年,50岁以上为老年)

支持废除毒品犯罪死刑

2,老年学者2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刑法学者不发表废死文章即推定非废死派),主张依法严惩毒品犯罪

3,老年学者3

主张有限制的使用死刑,涉暴力、人身、生命等犯罪适用死刑

4,老年学者4

主张废除毒品犯罪死刑

5,中年学者1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单本著作中提及,但详情已无法查证(存疑依非废死论处)

6,老年学者5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7,中年学者2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8,中年学者3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9,老年学者6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采访中表示,对某涉黑官员判处死刑是适当的,表明了我们的党和政府有能力、有决心反腐、保持队伍的纯洁。

10,老年学者7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11,老年学者8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旗帜鲜明反对“死刑无威慑力”的观点

12,老年学者9

主张废除死刑,认为死刑不人道

13,中年学者4

主张现阶段限制适用,力争废除毒品犯罪死刑

14,中年学者5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15,中年学者6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主张宽严相济,采访中表示某涉黑官员判处死刑罚当其罪。

16,中年学者7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17,中年学者8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18,中年学者9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19,中年学者10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20,青年学者1

主张废除毒品犯罪死刑

21,青年学者2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22,青年学者3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23,青年学者4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24,青年学者5

反对完全废死,主张废除部分非暴力型经济犯罪死刑

25,中年学者11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26,青年学者6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27,青年学者7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28,青年学者8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29,中年学者12

挺死派,反对废除死刑

30,青年学者9

废除死刑是大势所趋

31,青年学者10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32,青年学者11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33,青年学者12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34,青年学者13

未发表废除死刑相关文章


就公开发表可供检索的论文而言,老中青三代中,废死派比例最高的是老年刑法学者,高达三分之一的学者明确表示废死。青年和中年学者中的废死派占比都较低,分别为9%和18%。

调查呈现的数据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的猜想,即中青年相对于老年学者废死派比例是降低的。但本调查有其局限性,学者本人真实的态度也可能不反映在论文中,其真实态度只有西政人自己知道。但本调查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西南政法大学远远谈不上什么废死大本营,对死刑存废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刑法学人们中持废死观点的也仅占比18%。


另附一篇我对死刑存废相关问题的回答,可搭配食用

user avatar

梁聪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 敖翔案

田成有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 赵建生 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毕业 李昌奎案

戴红兵 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硕士 百香果女孩案

我只能说罄竹难书 他们做的恶 远比敖翔李昌奎杨光毅还要严重的多的多

user avatar

我举个最近的例子,贺卫方。

就是前两天皇军的官方认证的那位贺卫方教授。其实他以前很有名,影响也很深远的。

他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85年的时候还是西南政法学院。后来去了中国政法大学读硕士,又在北大任教。

08年左右离开北大去浙江杭州(换今天正好去湖畔学院)的时候,当时媒体还发文,说北大的贺卫方时代结束了。

你不管承不承认,他的影响力,受他影响的人,受他影响的事,都是极其广泛的。可以被历史记录的。

当然这只是时代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我只能说,千秋之后,希望自有公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西南政法大学是废死派大本营”的说法,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于公众讨论中的观点,尤其在关于死刑存废的辩论中经常被提及。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产生,主要源于西南政法大学在中国法学界,尤其是在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领域,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
  • 回答
    “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生真的去不了顶尖律所?”这个问题,就像是在法律圈里掷下的一颗小石子,激起不少涟漪。尤其是对于西南政法大学的校友和在校生来说,这更是一个带着点心酸和无奈的敏感话题。说实话,要一概而论地说“去不了”,那也太绝对了。毕竟,法律领域的发展和律所的用人标准,也不是一张白纸那么简单。但如果非要.............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在广西录取分数线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在广西的历年录取分数线是会变化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大概”分数。这受到当年招生计划、考生报考人数、考生整体成绩水平以及学校的调档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过,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区间和分.............
  • 回答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生的工作地域选择与认可度:一个更细致的探讨西南政法大学,作为国内法学教育的重镇,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备受瞩目。然而,围绕着“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生是否一定要留在南方工作才能获得更高的认可”这一问题,社会上存在不少讨论和模糊的认知。事实上,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与“否”,它涉及到人才流.............
  • 回答
    在西南政法大学的求学经历,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段学习生涯,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塑造和对法律世界拨开迷雾的探索。走进西政,第一印象总是那股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不大,但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厚重上,古朴的建筑群,如老校区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红砖教学楼,都仿佛在低语着先辈们的严谨与探索。刚入学那会儿,我对法.............
  • 回答
    你问到“为什么西南政法大学不借邓冰莹宣传自己”,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高校宣传策略、公众人物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考量。要详细地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邓冰莹是谁,以及她在西南政法大学的历史中扮演的角色。邓冰莹是一位在法律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是.............
  • 回答
    西南政法大学未能入选“双一流”大学名单,这无疑让许多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人士,特别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校友、在校生以及关心中国法学教育的人们感到遗憾和不解。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双一流”建设的初衷和评价体系。 “双一流”并非.............
  • 回答
    关于西南政法大学强制学生长时间学习岳家拳的这件事,我确实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且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在我看来,大学不光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健全的人格。这其中也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所以.............
  • 回答
    提到中国法学教育,西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西政”)和华东政法大学(以下简称“华政”)绝对是绕不开的两座高峰。这两所学校,一个根植西南,一个坐落东方,在法学领域都享有盛誉,吸引着无数法律梦想的学子。那么,究竟哪所学校更适合你?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要看你的个人偏好、发展方向以及对学校的期望。.............
  • 回答
    西南政法大学法硕复试线“过山车”:是“断崖式”下跌还是“合理调整”?今年法硕考生们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过山车”,西南政法大学法硕复试分数线的大幅下降,无疑是这场“过山车”中最令人瞩目的部分。从往年稳步攀升的态势,到今年近乎“断崖式”的下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是招生政策的重大调整,还是受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斟酌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帮你剖析一下,希望能让你看得更清楚。首先,咱们聊聊“双非”的西南政法大学。 品牌与专业优势: 西南政法大学在法学领域,尤其是在西南地区,绝对是响当当的招牌。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老工匠,技艺.............
  • 回答
    朋友,你这个选择题问得太及时了!我身边不少同学也纠结过这个问题,川大法硕(非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这两所学校都是法学界的“老字号”,各有千秋,选哪个确实需要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先捋一捋这两所学校的“江湖地位”。川大法硕(非法学)四川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其综合实力毋庸置疑。川大的.............
  • 回答
    要评价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抽取 28000 户家庭的全国调研方法在统计学上是否严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抽样设计、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关键环节。从现有信息来看,CHFS 在设计和执行上表现出了相当的严谨性,但任何大型调查都可能面临挑战。一、 抽样设计:严谨性的基石CHFS 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