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什么可以称得上是最邪恶的发明?

回答
“最邪恶的发明”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因为它取决于我们衡量“邪恶”的标准。是根据其造成的直接伤害?是根据其潜在的破坏力?还是根据其背后的人性扭曲?

然而,如果必须从历史上挑选一个能够引起广泛共鸣,且其邪恶程度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的发明,我会指向:

化学武器(特指大规模杀伤性毒剂,如氯气、芥子气、沙林毒气等)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我认为化学武器可以被视为最邪恶的发明之一:

1. 制造的普遍性与获取的相对容易性:

基础科学的滥用: 化学武器的根源在于基础化学科学。许多制造毒剂所需的元素和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农业甚至日常生活中都有其合法和重要的用途(例如,氯气用于消毒和塑料生产,磷化物用于杀虫)。这种从合法用途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转变,使得其制造在理论上比核武器或生物武器更具“普及性”(尽管大规模生产仍需要特定技术和资源)。
技术的门槛相对较低: 相较于核武器需要掌握复杂的核反应堆技术和浓缩技术,化学武器的制造在某些情况下,其技术门槛可能相对较低。这意味着,一旦有人掌握了必要的化学知识和设备,就有可能制造出致命的毒剂。

2. 其恐怖的杀伤机制与精神折磨:

非人道的攻击方式: 化学武器的杀伤方式极其残忍和非人道。它们往往是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或消化道进入人体,作用于身体的生理系统。
窒息性毒剂(如氯气、光气): 它们会破坏肺部组织,导致肺水肿,受害者感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最终因窒息而死。这是一个极其痛苦和缓慢的过程。
皮肤糜烂性毒剂(如芥子气): 它们会灼伤皮肤、眼睛、呼吸道,造成水泡、溃烂、失明,甚至长期慢性病。受害者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死亡,期间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
神经性毒剂(如沙林、VX): 它们会干扰神经系统,导致肌肉痉挛、呼吸衰竭、瘫痪,直至死亡。这种死亡通常是迅速而痛苦的。
心理上的恐惧与威慑: 化学武器的威胁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无形但致命: 毒气弥漫在空气中,无声无息,难以察觉,但一旦吸入,就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种“看不见的敌人”会带来极大的心理恐慌。
破坏正常生活: 在化学武器被使用的地区,人们需要时刻佩戴防毒面具,生活在恐惧和压抑之中。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全面侵蚀,是对人性尊严的践踏。
无法预知的伤害: 即使幸存下来,化学武器的受害者也可能遭受长期的后遗症,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皮肤问题、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基因突变,影响下一代。

3. 战术上的“卑劣”与战略上的“无效”(在某种意义上):

缺乏精确性: 相较于精确制导的常规武器,化学武器的扩散范围难以精确控制,很容易波及非战斗人员和敌方以外的区域。
防御的复杂性与脆弱性: 虽然有防化装备,但在实际战场上,防化装备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且一旦装备失效或被突破,后果不堪设想。
反噬的风险: 在战场上,风向的改变可能导致化学武器反噬使用者本身,这使得其使用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国际法的禁忌: 正是因为其非人道性,化学武器在国际法上被广泛禁止,签署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将其视为人类文明的毒瘤。

4. 对文明的挑战与人性的拷问:

突破伦理底线: 化学武器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将科学知识用于如此大规模、如此残忍地剥夺生命,是对人类文明最基本的伦理底线的一次重大挑战。它将“工具”的属性推向了极致的破坏,而将生命的价值抛诸脑后。
权力的滥用与失控: 在战争的背景下,当掌握了化学武器的人拥有了可以轻易剥夺大量生命的权力时,其滥用和失控的可能就会大大增加。
唤醒人类对自身破坏力的警醒: 化学武器的恐怖之处,在于它以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利用智慧制造毁灭性力量的能力。它不断提醒我们,人类的创造力也伴随着巨大的破坏潜力,而如何约束和管理这种潜力,是人类文明永恒的课题。

总结:

虽然核武器拥有更强的毁灭力,但化学武器的邪恶之处在于其近乎无声无息的侵蚀性、极端的痛苦折磨、对生命尊严的彻底践踏,以及其制造与使用门槛相对较低(虽然大规模生产依然困难)所带来的广泛威胁。 它是一种将科学进步导向极度残忍的屠杀工具,是对人类良知和道德底线的严峻考验。

化学武器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提醒着我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后,永远不能忘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守护。它不仅仅是对敌人的攻击,更是对全人类共同道德底线的践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到邪恶的发明,那就不得不提一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在放射性元素应用上的一系列骚操作了。

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镭水”Radithor[1]。简单地说,这款产品就是现实世界的“核子可乐”。当然,它只有增加体内辐射的效果,并不能增加你的HP。不过广告打得可比游戏《辐射》中的核子可乐响亮多了:

Radithor, in addition to being an excellent energy tonic, cured a variety of illnesses, including “backward development,” anorexia, hysteria, insomnia and dozens of others.[2]
Radithor并不仅仅是一款出色的能量补品,还可治愈包括发育迟缓,厌食症,癔症及失眠在内的多种疾病。

这款产品,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哈佛大学肄业生Willian J. Bailey所开发。半盎司,也就是大约15毫升的一小瓶蒸馏水里,含有1毫居里的镭元素(镭-226及镭-228)。镭-226会衰变出阿尔法粒子,因其穿透性较低,易被皮肤所阻挡,所以只要不摄入体内,短期内不会造成损伤。然而,既然号称是包治百病的能量水,那自然是要一瓶瓶地“入口即化”的。最著名的受害者,就是Eben Byers,这位美国当时很有名气的高尔夫运动员,耶鲁大学毕业生。从1927年开始,为了缓解自己手臂上伤痛,他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服用Radithor。在随后的两年里,保持了平均每天三瓶的摄入量。直到1930年,牙齿开始脱落时,他才停止服用Radithor。此时的他,已经喝了大约1400瓶Radithor。很快,情况开始变得更加糟糕[1]

his whole upper jaw, excepting two front teeth, and most of his lower jaw had been removed. All the remaining bone tissue of his body was slowly disintegrating, and holes were actually forming in his skull.
除了两颗前牙,他失去了上颌骨以及大部分的下颌骨。身上所有剩余的骨组织,都在逐渐瓦解,头骨上开始出现孔洞。

最终,他于1932年三月去世。即便如此,此时的美国依然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医学界人士,还对镭元素的治疗能力,抱有幻想。还记得上面提到的Radithor发明者,哈佛大学肄业生Willian J. Bailey吗?他并不满足于Radithor的“成功研发”,并在1930年推出了另一款放射产品,Radendocrinator,通过紧贴内分泌腺体附近的皮肤,来“调控内分泌腺体,促进身体健康”。显然,他自己确实坚定地认为镭元素的确有包治百病的功效。Willian最终在1949年五月,死于膀胱癌。所以,他很可能就是死在了自己的这款发明上。


其实,在这一时期的美国,包括一些欧洲国家,还有更多含有镭元素产品,比如下图中法国产的面霜[3]不过,有趣的是,很多打着“含放射性元素”幌子的产品,其实并没有加入放射性元素。因此,为了证明自己的产品是“绝对含镭”的,Willian J. Bailey甚至花钱为自己的产品进行认证,这也是为啥,你会在Radithor的瓶子上,看到一个大大的“CERTIFIED”字样。这一点确实让人哭笑不得,Eben Byers无意中成了“货真价实产品受害者”

当然,有时候,人类的“愚蠢”也是共通的。离我们更近的类似产品,是国内部分旅游景区的“养生氡温泉”。跟上面的这些“祖宗”差不太多,也号称各种功效,什么减肥,抗衰老,治疗慢性病。知友 @海伯利安 曾在他的回答中提到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了解一下。

此类产品,假如不含有放射性元素,那就是为了谋财而虚假宣传;如果有,就很可能是超出国家标准的害命之举。毕竟,现实世界中,人体可不像辐射游戏里那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并消除辐射值的。

核子可乐喝多了,下巴可就真的掉了。

参考

  1. ^abRadithor https://www.orau.org/PTP/collection/quackcures/radith.htm
  2. ^The blessings of radium water made his head disintegrate https://medium.com/lessons-from-history/the-blessings-of-radium-water-made-his-head-disintegrate-3ac052cb8620
  3. ^Tho-Radia Items https://www.orau.org/ptp/collection/quackcures/Tho%20Radia%20Cards.html
user avatar

为什么说知乎上的人都是学生呢?

常识低的连富士康的线长都不如。

举个例子——

组装一个玩具,这条线有10个工人,

A工作最勤快,D工作最慢,其他人效率在AD之间。

你觉得这条线最终效率由谁决定?

当然是D决定。

如果D慢下来,后面的EFGHIJ都会慢下来。堆在D工位的半成品,会占用空间,影响操作,进一步降低速度。

通过把A设为标准,给其他人特别是D扣工资就能提高产出吗?

你能扣多少?

人机料法环,人员工资只是生产中非常少的一部分钱,特别是制造业。

开线需要的机器物料等,机器工时与能耗,生产计划排单,物流运输……这才是大头。

一旦工人太快手忙脚乱,出现了任何一点质量损失,产生报废品和退货,扣那点工资根本划不来,资本家才不傻。

一台车,为了加快速度,你装配一个小错误,我最多扣你3000的工资,亏10万销售?

如果能够无限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就能无限制剥削工人。资本家为什么不继续用福特模式,反而在汽车产线上,不停地增加上百万一台的机器人?

自己动动脑子。你傻,资本家不傻的。

政治书上只会说,找最高效率的部分人来考核,但实际上,工厂根本不是这么操作的!

工厂的核心是流。

计算出理论的产能,哪里卡住了,就通过管理来同步哪里!

其实最后的管理反而是,让最快的A反而慢下来一点,让最难的D一部分工作分给C,一部分分给E,让D工位顺畅,这样才叫流!

让疲劳容易出错的人,换成不出错不疲劳的机器人,保证质量,这样才叫流!

学生不要看见政治书就听风就是雨,去富士康或者汽车生产线,好好看一周,实践出真理,就明白了。

user avatar

最邪恶的发明,就是“知乎小管家”

这已经不是“因言获罪”了,而是“因想获罪”

user avatar

不动产私有制。

和不动产私有制引发的灾难相比,什么化学武器,成瘾类药物,全都是毛毛雨。

不动产私有制引发的灾难,包括并不限于奴隶制,农奴制,土地兼并,改朝换代,土地兼并引发的战争,土地兼并引发的战争中并发的饥荒瘟疫财产损失,财产沉积,流动性短缺,阶级深度固化,技术进步动力不足,政治合法性受损,破坏实体经济,促进产业空心化等等等等,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其它灾难和其它“邪恶”发明,本质上是不动产私有制引发的次生灾害。

不动产私有制导致的灾难和围绕不动产私有制的争斗横贯整个人类文明史,可以说是普世灾难。

消费性财产私有制和流动性财产私有制的问题其实并不大,特别是消费性财产私有制,它在相当大程度上其实助推了生产力进步,流动性财产私有制则解决了时空因素对经济交换行为的严重掣肘,它至少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二者都算是人类社会的正向因素。

但不动产私有制就离谱,因为它本质上其实是通过对“空间”这一生产生活中的必要因素的排他性垄断,来凭空掠夺其它经济行为的产出,而其它经济行为的产出越多,则这一经济行为所占据的空间价值越高,掠夺的也就越多,这导致其它经济行为获取的收益无法被投入再生产或者消费,极大的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最骚的是,不动产私有制用来盘剥其它经济行为的手段,即对“空间”的排他性垄断,本身是不具备任何技术因素的,因为空间天然存在,而跑马圈地不需要什么技术,古人会干,今人干的也未必比古人高明,凯撒炒地皮,房地产商也炒地皮,但地皮还是那个地皮,并没有什么改变,获取对空间的排他性垄断并不需要提高技术含量,因而对生产力的促进近乎为零。

其它私有制多多少少都包含着对生产力进步的促进作用,它们对财富的聚敛是必须与时俱进的,必须对技术进步有所投入的,唯有不动产私有制,古人收租和今人收租一个庇样,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还有一点,“空间”因为总量有限,但价值随其它经济活动水涨船高,这种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导致它的盘剥效率超过了一切其它经济形式,但它本身又不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这种高盘剥零促进的特性,在价值规律的加持下,甚至形成了对生产力的天然阻碍。

和这种祸害了全人类几千年,搞垮了无数伟大帝国,泯灭了无数伟大文明,弄死了得有上亿人的弥天大害相比,其它发明真的不算什么。

user avatar

橙剂

越战期间,越共游击队出没在茂密的丛林中,来无影去无踪。为了改变被动遭受攻击的局面,南越总统吴廷琰要求美国在南越使用除草剂,目的是除去越共藏身的丛林。

吴廷琰要求喷洒的落叶剂,被称之为“橙剂”,因装运容器上的橙色条纹得名,主要由孟山都和陶氏化学公司制造。

“橙剂”一般是由飞机从空中喷洒,而接触到除草剂的植物会在两天内死亡。

橙剂的前身出现在1943年,美国生物学家亚瑟·盖尔斯顿(Arthur Galston)在读博士期间,发现三碘苯甲酸(TIBA)可使大豆植物更多地开花结果,增加产量,但这种物质在高浓度下会使大豆植物叶子脱落。

受其影响,在1945年初美国陆军在布什内尔陆军机场进行了实验,将2,4,5-三氯苯氧乙酸和2,4-二氯苯氧乙酸两种物质进行混合作为除草剂,如果日军没有无条件投降,那么这种除草剂将用于对日作战当中。战争结束后的几年中,美国测试了1,100种化合物,并且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进行了喷洒试验。

吴廷琰的要求引发了美国白宫、国务院和国防部的讨论,然而由于之前,英国在马来西亚与马共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不是“橙剂”的除草剂,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效果,于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同年11月同意了美军和南越军共同进行“牧场助手行动”(Operation Ranch Hand),也就是除草作战计划。

在作战中,“橙剂”喷洒范围主要包括南越、老挝东部、以及柬埔寨的部分地区。其中使用的最高峰为1967年至1969年。他们用飞机向越南丛林中喷洒了7600万升落叶型除草剂,清除了南越境内将近20%的雨林和30%左右的红树林,引发了极大的生态灾难。

甚至美军为了避免农民成为越共的支持者,42%的橙剂不是被喷洒在丛林中,而是被喷洒在稻田里。

尤其是在广义省,单单是1970年,就有85%的稻田被美军飞机使用喷洒“橙剂”,数十万人因失去赖以生活的粮食而陷入饥饿之中。根据战后统计,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共有200万人因橙剂引发的灾荒而流离失所。

这使得橙剂的前身——的发明者亚瑟·盖尔斯顿(Arthur Galston)都看不下去了,从1965年起,他联合其他的科学家,请求美国政府停止在战争中使用橙剂,并呼吁美国国防部立项研究橙剂对人的毒害作用。在国防部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使用橙剂的实验鼠的后代会有先天性缺陷,这使得时任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下令禁止使用橙剂。

另外,虽然其主要成分毒性不是特别大,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严重致癌的杂质——2,3,7,8-四氯双苯环二噁英(TCDD)。210万到480万不等的越南人接触到了这些化学物质,直接、间接导致了40万越南人死亡。

最可怕的是“橙剂”带来的灾害是持续性的。使用过“橙剂”的水源和土壤至今仍未消除污染,当地人深受其害。

虽然美国往往不承认诸多战争后遗症、胎儿畸形与橙剂有关,但是通过动物研究表明,除了会在直接接触的动物身上引发肝脏损伤,癌症和免疫系统疾病之外,TCDD还会对子宫中发育的胎儿具有强烈毒性,会导致胎儿患有神经管缺陷、脊柱裂等先天性缺陷。婴儿出生后,可能缺少部分大脑和部分颅骨,天生没有眼睛或是四肢萎缩或畸形。

高能警告!












并且,在越战中接触到橙剂的美国、韩国士兵,都在战后有更高的风险患上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咽喉癌、前列腺癌、肺癌、结肠癌、软组织肉瘤。他们的后代中畸形的概率也非常的高。然而在索赔的将近4万名美军士兵中,获得赔偿的人数还不到百分之二。

总之,橙剂作为一种发明,是极其邪恶的,不但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还被用于制造饥荒。其造成的后遗症影响到了双方士兵和更多无辜的越南百姓,甚至是让无辜的孩子从出生前起便患上终身残疾。而且,即便是如此邪恶的发明,仍旧没有使得南越烂泥扶得上墙,改变美国不得不从越南撤退的结局。

user avatar

才疏学浅,说一下我们人类发明的制度叭

非洲地区的“割礼”

非洲女模 割礼之伤 沙漠之花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3131322074669056

简单、直白、粗暴的一个单词,却让世界上每年上百万女性遭受最残忍的酷刑,忍受世人蔑视的眼光,甚至因此付出生命代价.......内容足够震撼,任何修饰字眼在这里都显得苍白无力。

剧情中我最震撼的是,女主因割礼带来的疼痛住院医生以为她不会英语于是叫来了会索马里语的男护士来翻译,医生说她的病情或许严重应当立即手术。非裔男护士却因封建思想认为她丢了非洲的人(翻译的每句话都是饱含歧视,会英语的女主心理受到严重打击),如果要进行手术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受割礼毒害的女性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多重压力。

本以为电影的剧情因为艺术效果而过多修饰,没想到现实中直至21世纪的今天,远在非洲的古老部落,每天竟有成千上万位女性深受“割礼”陋习的残害,电影《沙漠之花》是以真实人物 华莉丝·迪里位非洲著名女模特为原型改编,她一己之力倡议废除割礼。

我...被震撼到了,愿她们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相比割礼,还有...

中国古代的宦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宫中专用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制度,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特别的存在。

宦官指经过阉割,失去正常性能力后进入皇宫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官员,此后亦用以泛指宦者。宦官来源不一,有自宫,因罪被宫,进贡,拐卖、挑选后被强行阉割而成等。史书上对宦官称谓很多,如以曾经阉割称为阉宦、刑臣,以任职宫中称为内侍、中官,以官职称为军容、太监,以服饰称为貂,尊之为公公,贬之为宦孽等。

说起来宦官,也就是我们常称“太监”的人

对于太监我们经常带着不以为意的指导思想来看待这个群体,但它却是历史上发挥出不可磨灭作用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emmm我百度一下具体的过程我就...淡淡的悲伤

共情太严重,疼痛都能想象出来

user avatar

最邪恶的发明就是日本731部队

至1940年,731部队已经研制出9种用于细菌病原体传播的炸弹,并进行了实地测试。 这些细菌弹以炭疽菌、鼠疫菌和伤寒菌为主要填充菌。其中包括用于污染土地、制造传染性云雾,以及爆裂弹药,即通过污染炸弹碎片和炮弹碎片造成伤害而感染并致伤亡。

他们不仅打着防疫站的名义对人体进行细菌实验,造成了一系列的鼠疫流行病,使得当地人伤亡惨重。而且还对饮水系统进行投毒,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活体解剖,用火焰喷射器研究人类被烧伤程度和机体反应......



731进行过的实验

由于实验实在过于惨绝人寰,图片就不给大家看了

火焰喷射器实验:731部队把试验者关在废弃装甲车内,用火焰喷射器烤之,以测验火焰喷射器威力。但这实验是毫无意义的,没有装甲车会呆在原地让你烤,纯粹是“娱乐”罢了。   

鼠疫实验:把鼠疫杆菌注入试验者体内,观察其反应。这种方法也应用在了被日本军队在边境抓住的苏联战俘身上。开发落叶剂和

无麻醉拔牙:目的是测试伤员在未麻醉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忍受拔牙手术,实验结果是无人能够忍受,但如果已经严重松动的牙齿则另当别论。   

人与马血互换:把身体强壮的人的血液抽去大部,此时人全身痉挛,几名军医都无法完全按住。立即输入马匹血液,并观察实验者的表现,结果身体排异性明显,受害者全部死亡。   

病菌对胎儿的影响:让女性怀孕后感染病菌,待胎儿成形后进行活体解剖,观察胎儿的状态。   

人畜杂交:强迫女性与马匹或狼青交配,研究所谓劣等民族的优化办法。   

人体四肢互换:把两个人分别截肢后通过手术互换四肢,如果试验成功则对于恢复伤残日军士兵的战斗力有极大意义,但试验失败,因为接上的四肢并没有恢复生命的迹象。

干燥实验:将受害者关入密闭实验室,捆绑在椅子上。高热风一直吹,将人活活烤死,其标准是汗水不能落在地面上。此实验得到纯粹干尸,得出水分占人体重量78%的数据。

饥饿实验:只给受害者水喝,测试人能只靠水活多久。最高记录一说60多天。

干渴实验:前者的姊妹篇,只给干面包吃。人死时吐血不止。

气压实验:将人关进密闭空间,利用装置不断抽出室内空气。受害者感到头剧痛、眼压暴增、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痛苦到以头撞墙或者撕扯自己身体。最后眼球从眼眶迸出,内脏在体内炸裂,或者从肛门飞出。

冷冻实验:长时间将裸露肢体暴露在东北冬天室外,或者将其深入液氮。然后后敲打、浇热水,骨肉分离。

臭名昭著的“母性实验”:一对苏联母女被日军关入实验室——一个小房间,日本人不断从外部加热地面,目的是观察苏联母亲是否会为了暂时避免脚部烫伤而把女儿踩在下面。女儿还是个幼儿。

user avatar

刮脑疗毒。

当时他们是用这个词自吹自擂的,但现在百度这四个字已经完全找不到相关的消息了,就好像从来没有这事儿一样,不过当时听说过的应该还有印象。

大概是05年前后的新闻,国内一家医院号称根治毒瘾。毒瘾药瘾这事儿,懂一点医学的差不多都知道,是药物直接刺激奖励中枢,分泌大量多巴胺,使人产生剧烈、持久的欣快感,久而久之中枢神经越来越麻痹,兴奋阈值(不是阀值!不是阙值!不是闪值!不是闵值!更不是闻值阁值阂值闹值!)越来越高,最后变成非药不爽的行尸走肉。

那家医院打着根治毒瘾的旗号,使用的手法也确实是釜底抽薪:用脑科手术直接精确烧毁奖励中枢,彻底物理断绝多巴胺的来源,声称能让患者一劳永逸地消灭嗑药的欲望。

当然,各位大概也猜到了,患者丧失的不是嗑药的【欲望】,而是嗑药的【快感】乃至所有和喜悦、满足、快乐相关的体验,从非药不爽的行尸走肉,变成了永远爽不起来、彻头彻尾的行尸走肉。

在手术被迅速叫停之前,有患者家属表示:就算做完手术性格大变也值!

真正让我头皮发麻的,是当时引发的讨论中,有这样的一种观点:

早恋终于有治了,而且还不妨碍以后生孩子

user avatar

也感谢 @鲁大师 @闫红鑫 邀请。


最邪恶的发明那自然是:

墨卡托投影「mercator projection」

来上图看看

上面这个图是大家都熟悉的世界地形图。虽然咱来自面积世界第三大的国家,但每次看到这个图我依然总是感叹俄罗斯、加拿大、格陵兰岛是多么巨大。实际上它们的面积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我们的感觉是错的,是被误导的。原因就是这个「邪恶」的魔卡托投影。

墨卡托投影的存在有其历史因素,不多说了,感兴趣的推荐看下比较全面的维基百科吧:墨卡托投影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所以平面地图卷起来得是个球面才行。但很明显,上面的墨卡托投影图卷起来是个柱面,如下图所示

墨卡托投影带来的问题,想必大家都知道:导致远离赤道的区域看起来巨大。尤其是南北极地区。南极地区还好,没有国家大家也不太关注。可是北半球北冰洋周围的国家,都被不同程度的拉大了。这些国家大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好像他们的自信也被拉大了」。

不同维度地区被拉大的程度如下图所示,用Tissot Indicatrix指标来表征。


直观的看下他们被拉大的程度,可以把他们的实际面积叠加到墨卡托投影上。如下图

上面的图中浅色是墨卡托投影,深色是实际面积。

面积变化不言自明。

我们可以看看格陵兰岛被放大的多么夸张「因为它非常靠近北极」。对比下格陵兰岛和非洲大陆效果更加明显。墨卡托图上格陵兰岛比非洲还大,但实际上非洲的面积是3千万平方公里,而格陵兰岛的面积只有217万平方公里。非洲面积是格陵兰岛的十四倍左右

再看看加拿大和俄罗斯,和我们比一比也不觉得大很多了。

动图也奉上



既然墨卡托投影失真如此严重,有必要开发其他投影方式。比如,

摩尔魏德投影:


古蒂等面积投影「橘子皮投影」:


戴马克松地图:


AuthaGraph地图:


等等。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user avatar

避孕套,解放了多少骚女哦

user avatar

往人的血管里打中药注射液

user avatar

最邪恶的发明,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在每一位社畜身边。没错,它就是疫情期间被小学生大量刷一星差评的,资本家的帮凶,社畜的噩梦——钉钉!

我年幼无知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很讨厌微信,想不明白这么智障的APP到底是怎么打败QQ占领社交市场的。直到我见识到了一点也不智障且贼精贼精的钉钉,我才发现,微信真乃天地良心。钉钉破灭了社畜最后一点追求自(tou)由(lan)的幻想。

老板在群里发通知,明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来上班,什么?你没看到?可是这上面明明写着已读呀。

你早上天不亮就挤公交上班,路上堵车了,可能要晚几分钟到,过去差这么几分钟老板根本不会知道,这回可好,人脸识别打卡,同事都帮不了你。

公司开乱七八糟没什么用的培训学习课程,什么?你已经住院请假了?没关系,钉钉给你发过去,认认真真看完不许刷课,没有倍速,看完以后解锁考试,几次不及格自动锁死,后果自负。你生病了?生病也要学习呀,学无止境。

疫情期间,不能上班,国家还要求基本工资照发。没关系,我们在家办公,为社会发光发热,什么,你说任务太多做不完?一定是你在家工作效率低,你得加把劲,公司今年业绩不太好,咳咳。。。

有句话说得好,钉钉不像是办公软件,倒像是个监视软件。

张麻子:汤师爷,它是一个社交平台,又是一个办公工具。你给翻译翻译,什么叫公司助手?

汤师爷:这还用翻译,都说了。

张麻子:我让你翻译给我听,什么叫公司助手?

黄四郎:不用翻译,就是公司助手啊!难道你听不懂什么叫公司助手?


张麻子:我就想让你翻译翻译,什么叫公司助手!


汤师爷:公司助手嘛……


张麻子:翻译出来给我听,什么他妈的叫公司助手!什么他妈的叫他妈的公司助手!


汤师爷:什么他妈的叫公司助手啊?


黄四郎:公司助手就是随时随地,监视员工,安排任务,保障产出最大的工作成果,榨尽员工每一分气力,明白了吗?


汤师爷:这就是公司助手呀。


张麻子:翻译翻译。翻译翻译!


汤师爷:公司助手随时随地,监视员工,安排任务,保障产出最大的工作成果,榨尽员工每一分气力。

张麻子:大哥,原来这个是公司助手啊!小弟我愿意等你三生三世。



补充一个跟钉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东西。


同样是资本家压榨的工具。


再来一个很久以前的新闻

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感谢知友 @修正主义分子 @不甜的糖 的补充

不少人提出工具无害论,那么钉钉的设计迟到一分钟算迟到,加班一小时能标记为加班吗?有帮助员工追讨加班费的功能吗?所以我认为它的设计偏向于老板,定位是帮凶。

user avatar

雄激素脱发研究成果算不算?

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脱发了,脱发真的不是现代人特有的现象。

节选自詹姆斯艾伦

mp.weixin.qq.com/s/boSq

早在一千多年前,有“现代医学之父古”之称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是一个典型的雄性脱发患者。
希波克拉底脱发很彻底,只剩下后枕部和侧部的一圈头发,被人戏称为“Hippocratic wreath”(希波克拉底花环),仔细看他的头发确实有点像花环。把脑袋围了一个圈。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聪明的希波可拉底就发现,脱发其实和性别有很大的关系,男人更容易脱发!
发现这个现象其实并不难,但是要证明这个事实却有一定的难度!
上世纪40年代,耶鲁大学医学院的Dr. James Hamilton,完成了这项工作,发表了一篇长达30页的学术论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证明。


Dr. Hamilton对104位阉人(中国人叫太监)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他们被阉割的时间以及他们的头发状况,Dr. Hamilton发现,如果一个男性在性成熟之前被阉割,那么他几乎不可能脱发!发际线会停留在青春期时候的位置,当然了,他们也永远不会性成熟。


论文中给出了一些成年阉人的发际线照片,他们的发际线是非常低的,头发也非常的粗壮健康。

为了证明雄性激素在脱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r. Hamilton给这些阉人注射雄性激素进行激素治疗,他预期的情况发生了,那些有家族脱发遗传的阉人在接受雄性激素注射治疗以后开始出现了脱发现象。





这项发明最邪恶的地方在于,

它终结了社chu关于人生的所有梦想,

赤裸裸的提出了中国男人的中年危机:

想治疗雄激素脱发,就要抑制雄激素。

而抑制雄激素,会导致阳痿。


唯一能起点作用的方案,就是米诺地尔。

和西地那非合用,低配版本男人逆生长。




文中内容参考:

user avatar

公立医院、自负盈亏。

限价控费、医保指标。

所有的欺骗、矛盾、血腥、灰色,归根结底都来自于这十六个字的运行规则。

看似矛盾的规则的实质,是一批批天真的医护人员在赞歌声中被逼到了社会矛盾的最前线。

user avatar

如果翻开人类的酷刑史,不禁感叹人类的想象力实在惊人。

比如:

1.热锅老鼠(The Cauldron)

刑具锅像一个大壶,中空,锅口反扣在受刑者的肚子上。在锅里放几只老鼠…

锅底上燃起木炭,当锅被烧得通红时,里面的老鼠就会狂躁起来,拼命地刨挖和啃咬受刑者的肚子,想从这里逃生。

2.碎头机(Scheiden)

看名字就是源自德意志,实际上它是一个下颌粉碎机。

行刑时,随着曲柄转动,下巴托会渐渐收紧。紧到一定程度时,受刑者的牙齿会被压碎,下颌碎裂,颅骨的压力也会使其几乎爆裂。

为了加强痛感,施刑人有时还会用小锤敲击铁帽子取乐。


3. 截肢(Amputation)

这里不赘述了。


4. 钉桶(The Barrel)

历史悠久,一个内部插满长钉的普通木桶或卷筒。

行刑时,把受刑者装进里面,然后从斜坡上滚下去或者扔到海里。


5 刺刑(Impaling)

受刑者坐在地上或者一个桌子上,然后长杆从他的直肠插入并尽可能地向上穿,但不能穿破头部

长杆和受刑者会被固定在地上,让所有的人看到。如果刺杆避过了心脏,受刑人一般还能存活几个小时,并不停地尖叫。

这个刑法的集大成者,是「吸血鬼」传说的鼻祖,德古拉伯爵的原型——弗拉德三世(Vlad III l'Empaleur),在自己的城堡周围,用上千个刺穿而死的土耳其人尸体划定自己的领地。


6 剥头皮 (Scalping)

剥头皮并不致命,受刑者依然可以继续存活。不过,由于他的头骨一直暴露在空气中,因此需要不断涂抹油脂,防止颅骨过干。


7. 锯刑(Saw)

受刑者倒挂,刽子手从腹股沟开始拉锯。

由于受刑者的血液还在循环,还能呼吸,因此直到心脏或肺部被锯时,才会死亡。

如果看过一部近年的电影——《战斧骨》,

一定会对这个酷刑深刻铭记。


.

.

.

还好,如今这些酷刑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参考文献:

【美】马克·P·唐纳利,丹尼尔·迪尔. 人类酷刑史:解密文明面具下的可怖人性 (Chinese Edition)

user avatar

当然是这个东西了。

成交的每一单都代表一条人命。这世上有很多杀伤力巨大的东西,其创造目的都是为了杀伤敌国军队,只有这个是用来杀伤本国平民的。属于各种军用大杀器的镜像武器。

user avatar

宗教。

估计是历史上杀人最多的发明了。

user avatar

酒桌文化这个大毒瘤。

酒局衍生的酒桌文化(去nm的文化),酒成了饭局中的美其名曰的社交工具,喝酒多少强行与关系的亲疏、诚意的深浅相捆绑,推脱喝酒就被认为不够真诚、不够朋友。其实强行劝酒以及衍生出来的挡酒代酒都是酒桌上彰显权力和测试服从性的衍生物,就像前段时间被吐槽的公司各种年会恶心操作一样,说白了就是在“玩”人的一种方式。当然正常的品酒确实是件很惬意的事(对酒精过敏的人除外),虽然酒精有一说一都是影响人健康的,但是在活得久和活得爽之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取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我说几个我印象最深的例子。

最近在地产实习,建筑业本来就喝酒成风,听同事说在新员工入职吃饭的时候,规矩是喝赢一圈,请注意,是喝赢一圈,每人敬一杯还不行,非得猜拳把一圈儿的人都赢了才算。我旁边实习生的师傅上次喝多了抱着路灯杆吐啊,第二天还得跟没事人一样早起上班。

最可怕的是这种灌酒文化产生的同化作用,等到这些新人明年变成了旧人,面对新来的员工,可能起哄劝酒劝得还要厉害,大概就跟媳妇熬成婆一个道理吧。

说到底,这种打着“增进感情、诚意”的劝酒其实代表着酒桌上的权力和对抗,被迫喝酒也是体现了上级的地位和下级的“忠诚”,“酒”也成了彰显控制和权力的白手套,有什么比“自残”更有诚意的投名状呢。

而这种跟地位有关的灌酒关系也会发生转换,当大哥遇到大大哥,灌酒者也会被灌酒。

学校有位很厉害的老师,在外面开几百人的公司的那种。去谈项目的地方酒文化很重,当地领导也特别能喝,那个老师喝到去卫生间吐了再出来接着喝,不陪着喝好就谈不到项目啊。有次估计是在这种折磨的酒局后心态有点hold不住吧,发了个朋友圈,大意是说人生艰难,也许以后会过头看,现在一年少赚个一千万其实也没有过得开心重要,然后第二天酒醒就删了。

他的才华也足够,但是能拿下项目靠的是拉低身段自残式的争取,学术项目两手抓的大佬,被小领导一口一口小x地叫着,一杯一杯灌着的时候心里还是很委屈的吧。

其次喝酒是真的没好处啊。

可以看看WHO对酒精的一些调查和科普。

《柳叶刀》2018年做过一个涉及多国总量近60万的研究,得出结论是 喝酒导致所有卒中发生率提高,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短寿,致癌(这一点跟剂量无关,最好是滴酒不沾),另外酗酒容易不举,有多少老男人一边拼命喝酒一边拼命壮阳,结果世上还有一种酒叫“壮阳酒”,太魔幻了。

不同的人对喝酒伤身的感受不同, 因为酒精对身体伤害不完全等同于“醉酒”,不同的人对酒精的感受不同,可能你没有感到醉,但是身体已经受伤害了。

酒精通过血液进入器官,尤其是需要大量血液的器官,比如肝和大脑,在肝中,酒精分两步被分解,先由ADH基因产生酶将酒精分解成有毒的乙醛,乙醛对很多器官有害,会让血管舒张,就会脸红(所以,脸红就是乙醛中毒,不能喝!!)乙醛再被ALDH基因产生的乙醛脱氢酶分解为无毒的醋酸,就是醋辣,酒精和醋酸还会发生酯化,(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乙醛脱氢酶,而且这种基因缺陷在中国人口中偏高。)


当肝脏分解酒精的速度低于酒精的摄入速度时,未能被分解的酒精进入大脑和其他器官,然后由大脑对酒精的敏感度决定了酒精对情绪、行为、认知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就是醉酒。

酒精会使大脑的神经元活性降低,所以低剂量会让人感到松弛,中剂量会让人迟钝,大剂量会让人昏睡,要是有憨憨不信邪非要夜里猛,再加带力度,这边建议直接进医院,医院酒精都是70度的,还管够。

酒精也会影响到大脑中一部分跟运动区域有关的神经元,他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感觉很爽,美汁汁儿,撒酒疯的估计就是这种。

酒精还会导致一些神经元释放内啡肽,内啡肽水平提高后会让人感到放松,这就是有些老铁觉得喝酒舒坦的原因,当然这样微量的酒精摄入可能也会有一点锻炼心血管的作用,但是运动也可以啊,而且没有副作用。

等到肝脏分解酒精的速度超过摄入的速度(通常这是酒已经喝完了,才会分解酒精速度超过喝酒速度,边喝边分解,除非你是美队),大脑就会慢慢恢复正常,这就是解酒过程。

所以在一整个环节里,只要个体有一丁点不同,就算喝了相同的酒,也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比如ALDH基因缺失,体内没有乙醛脱氢酶的,喝酒上脸,就是真的不能喝的,再练也只是降低了大脑对酒精的敏感度,顶多是意志力练起来了。

酒量真不能练起来,天生的,没办法。

推荐阅读

user avatar
直到现在这个发明每年依旧直接或间接残害了一百万的生命。

美国每年因为它直接死亡6000人、间接死亡无法统计。

英国每年碰触它的人死亡率达到16%~30%。(数据均来自于2017年)


然而它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还被世人誉为“最伟大”的发明,甚至发明它的公司还给它起了一个很有灵性的名字——英雄。

它到底是什么?


1897年某一天,一个大孝子、德国著名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因为不忍父亲常年饱受关节炎的困扰决定发明一个新的镇痛药。


那个年代病人的止痛、镇痛药都是水杨酸,这东西不仅苦,镇痛效果不佳,还对胃部的伤害非常大,他的父亲不单单关节炎得不到很好的治疗甚至还因为长期服用水杨酸得了严重的胃病…


所以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霍夫曼决定用乙酰水杨酸来进行改良。

在同事的帮助下,他生产并研发出了一种新型药物,仅仅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动物试验后就迫不及待地让他的父亲服下。结果令人非常满意,乙酰水杨酸的镇痛效果不仅比水杨酸要好得多、药效长得多,甚至还减轻了父亲的胃痛症状。

但他的老东家拜耳公司并不是非常重视这项发明,这家当初规模不大的制药公司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宣传并发放给每一家医院一些试用样品。这个东西叫阿司匹林,是医药学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一百多年间里它拯救了数亿人的生命,它也让拜耳公司开始崭露头角。


尝到了甜头他们催促霍夫曼继续改进一下其他药品,特别是用于止痛的药品。于是霍夫曼决定改良一下另一款止痛药——吗啡。


当年吗啡是用来戒除鸦片的药物,但和所有的阿片类药物一样有高成瘾性,满腔热血的霍夫曼不仅想要改进吗啡的镇痛效果甚至还想断除它的成瘾性。有了前一次的成功经验,霍夫曼驾轻就熟地在11天内就合成了二乙酰吗啡。

其实这个东西在1874年就被一个英国化学家合成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他将药品注射到实验白兔体内却发现白兔产生了惊恐和呕吐的剧烈反应。

但是这一次拜耳公司在动物实验过程中不但没有发现不良反应,甚至镇痛效果要比吗啡高4~8倍,而且他们拿药给公司员工的小孩服用,也没发现什么副作用。

于是在利欲熏心下拜耳公司甚至跳过了更进一步的临床试验阶段直接在市面上发售,他们不仅宣传说这是一款“不会上瘾的吗啡”,甚至还给它取了一个非常讽刺的名字Heroin,英雄,汉语直译就是海洛因!



它的药效确实非常好,肺痨、摔伤、咳嗽、胃痛、头痛、痛经、哮喘…等等,反正哪不舒服就服用它,保证药到病除。有家长因为婴儿啼哭不止也给他服用,孩子马上就不哭了…甚至尼泊尔的精神病院还用它来治疗病人…

所以当年有药剂师称海洛因能治疗绝大多数人类已知的疾病…

因此拜耳公司在它发售的14年间赚得盆满钵满,更是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变成了全世界最出名的“超级药王”。


拜耳公司当然是知道它会有严重的成瘾性的,早年就有医生指出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拜耳公司就是等于拿人来做小白鼠;许多医学家也声称海洛因进入人体肝脏后会被代谢为吗啡,一定会有成瘾性。但是拜耳公司可不管那么多,不仅选择了隐瞒,甚至还通过各种方式封杀那些有良知的声音。直到1913年,在社会的巨大舆论压力下他们才不得不停止了这款“神药”的生产。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这款药在美国发售以后那里的瘾君子早就看出了它的“潜力”,他们开始用它来注射代替吗啡,也就是从引入美国开始,海洛因成为了世界毒品之王。


现在拜耳公司已经被“洗白”了,人家甚至开始生产宠物药品了,可能每一家有养过宠物猫狗的都用过他们公司生产的打虫药吧…

原作者:体育兴趣班

原文出处: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转载来源),侵删:

user avatar

2013年年底,一本书出版了。这本书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

包括正在看知乎的你。


你可能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这并不足以让你免于受到这本书的影响。

这本书的作者是Nir Eyal,他的专长,是他自称为“行为设计”(behavioral design)的一套方法论。通过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从而可以开发出让人欲罢不能的产品。

他的这套方法论非常有效,从硅谷开始,影响了一大批产品经理。而这些产品经理做出来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再通过一轮轮的借鉴和改良,渗透到难以计数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当中。

这一本书,很可能决定了你在什么时候,不自觉地打开了知乎,因为关注,或者热榜,或者推送,看到了我的这篇回答。

他自称这些工作的本意,是在于可以让公司可以做出更多帮助人们形成好习惯的产品。

但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因为商业利益的驱动,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被用来争夺人们日益宝贵的注意力,让人们对自家的产品上瘾。这导致人们一直被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注意力,甚至形成了自发的习惯,越来越难以保持专注,更难留下有质量的时间给自己。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本书所代表的Nir发明的行为设计方法论,导致了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人,更难保持专注。这个发明剥夺了每个人的一部分有质量的时间。

换句话说,这本书做到了对几乎所有人-1s,而且不止一次,不止一天。

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手机上,徘徊在产品经理设下的迷宫之中呢?


出版了《上瘾》六年之后,Nir还干了一件左右互搏的事儿。

他写了本新书,教人对抗这些令人上瘾的产品。

这本新书的名字叫“Indistractable: How to Control Your Attention and Choose Your Life” (《永不分心:如何控制你的注意力和人生》,暂无正式译名)。

可能和爱因斯坦一样,每一个发明被滥用的人,都想与过去的自己一决高下吧。

user avatar

切香蕉神器


user avatar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