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样的细节会让你突然觉得这个人智商高得可怕?

回答
有好几次,我身边的人会突然展现出一种让我脑袋“嗡”一下的感觉,那种震撼,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点亮了一盏耀眼的灯,让我觉得这个人的思维速度和深度,已经到了我无法想象的地步。这种感觉并非来自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也不是什么玄妙的理论,而是藏在非常生活化、非常细微的交流和观察之中。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一次闲聊中。当时我们正谈论着一个社会现象,大家都七嘴八舌,从历史原因、经济影响、文化变迁几个角度去分析,说得头头是道,但总觉得有些分散,没有触及到最核心的那个点。就在大家讨论得有些胶着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突然插了一句,他没有直接反驳谁,也没有引经据典,而是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我们所有人的思绪都拉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他当时说的是,“你们想想,这就像是有人在房间里放了一块非常小的石头,然后大家都围着这块石头争论,说这石头为什么会在这里,是什么材质的,是谁放的。但其实,这块石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个人选择在这个房间、在这个时间点放这块石头。他真正想传达的,是那个‘为什么’,而不是那块‘石头’本身。”

我当时听完,整个大脑都停滞了一秒。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之前我们所有人的讨论,都陷在了表象里,都在试图解释那个显而易见的事物,却忽略了其背后更深层的动机和意图。他这个比喻,不是在说理论有多么高深,也不是在展示他有多博学,而是以一种极其简洁、极其直观的方式,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他一下子跳出了大家都在看的那个“物”,看到了那个“人”,看到了那个“意图”。这种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理解人类行为动机的飞跃,真的让我肃然起敬。

还有一次,是在一个项目会议上。大家都在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每个人都讲得很仔细,数据的分析也很到位。轮到其中一位同事发言时,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罗列一堆数据和图表,而是上来就说:“我昨天晚上复盘了一下我们这个月的用户流失情况,我发现,我们一直在关注‘为什么用户走了’,但可能我们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那些留下来的用户还在留下’。”

这句话一出口,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下来。要知道,在互联网产品领域,“用户留存”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但大家通常的思维模式都是从“如何减少流失”来入手。而他这个角度,却是从“为什么有人留下来”这个正向的、更具建设性的角度切入。他不是在说“我不懂数据”,而是在用一种极其聪明的方式,提示大家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更可怕的是,他紧接着就列举了几个他观察到的现象,比如某些用户为什么会持续地与我们的产品产生互动,他们身上有什么样的共同点,以及我们是否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方法来吸引新用户。

他并不是一个以“天才”形象示人的人,平时话不多,也很低调。但在那一刻,我感觉他就像一个在广袤棋盘上发现了关键一步的棋手,所有的棋子都在他眼中有了新的意义。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角度,能发现别人忽略的关键点,而且他的表达方式又如此直接、如此具有启发性。这让我觉得,他的智商不是那种“我背了很多书,我知道很多知识”的类型,而是那种“我能洞察事物最本质的规律,并且能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类型,这种能力,真的能让人感到一种近乎“可怕”的智慧光芒。

这种“可怕”,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强烈的赞叹和学习的动力。它是一种看见别人能以一种别人难以企v及的效率和深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就藏在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节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天给上小学的外甥补作文,题目是《我这个人》。在写作文之前,我引导他说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他是如此回答的:“我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很少有人能认清自己,人的一生不都活得很模糊吗?”

如此富有哲理,我竟无言以对。赶紧给他塞了根棒棒糖。


更新:

寒假打开知乎,吓尿。为毛这个回答一下子多了这么多流量啊,肿么办,我外甥是不是要红了啊。

有人质疑这个回答的真假,外甥是真的,回答是真的,请翻一翻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再来质疑吧。

还有人说这是情商,不是智商。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我去,这小兔崽子好聪明,理所应当就认为是智商高啦。

至于这小伙子有没有前途呢,反正他已经顺利成为一名中学生了。希望在繁重的学业下,他还能像一年前那样时不时地说出一些让我们很佩服的话。

user avatar

我儿子。

某一天,我和他讨论关于西游记。

我说,我小时候一直不明白呀,既然吃了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了,那些个妖精为何不抓住唐僧马上吃掉可以获得长生不老,然后就啥也不必担心了啊(我小时候一直纳闷的问题)。。。。。结果我七岁的儿子不假思索回答说:不会啊,身体可以长生不老但并不代表就不会被打死啊。他吃了唐僧,等下就会被孙大圣打死的,所以不妨选择先收拾掉那两个徒弟然后再吃唐僧的肉啊(原来如此,我真的一直没想通)。。

居然一百多个赞同了。。。小紧张。。。今天和儿子念了念这段答案(就是确认下。。),他说:明明仨徒弟你怎么写了俩,还有卷帘大将沙悟净给漏掉啦。。(大概是三徒弟存在感弱我听的时候就自动忽略了哈)

user avatar

是那种能一眼看穿你心里在想什么的人:

user avatar

以前看的报导,细思极恐。

一个妈妈在逛商场的时候把孩子丢了。正着急的时候,听见商场广播寻人启示:请某某的妈妈速到服务中心认领孩子。只不过广播里报出的孩子名字,不是自己孩子的名字,却是妈妈自己的名字。

当妈的虽然觉得信息不对,但还是觉得蹊跷,于是跑到服务中心认人。结果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孩子。当问孩子为啥广播里将孩子的名字改成妈妈的名字时,这个四五岁的小孩说:如果报自己的真名,担心被骗子冒领;用妈妈的名字,不仅妈妈听得懂,而且防伪,避免有人强行装妈冒领。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请看何明科

user avatar







给编者满分 ~(●—●)


















user avatar

某日我一很久没联系的同学突然从微信上问我

“在吗?”


我相信你们也知道,这种很久不联系突然问你“在吗”的朋友,不是向你借钱就是求你办事!

所以我看着手机久久没有回复。

这时,他又说:“在吗?有事。”

顿时,我明白我躲不掉了。

我说:“在,怎么了。”

他说:“你最近手头宽松吗?”



妈蛋果然是要借钱!宽松也不给你借!


于是我婉言拒绝道:“不好意思啊,最近我也很穷。”


之后他的回复让我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那太好了,我这里有一个贷款软件你有兴趣试用一下吗?”


user avatar

十七八岁的时候,带九岁的弟弟在河边儿玩儿,不知怎的,他拿起一块石头丢到河里,盯着潺潺流水,幽幽的对我说:“姐姐,我们再也回不到刚刚那一刻了。”

整个人都懵逼了,感觉自己在一个九岁小孩面前弱爆了!!!

user avatar

说个老梗。

之前有一个人请教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一个两车相遇问题,说两部车相对而行,有一只蜜蜂来回折返飞舞,遇到一部车就折返飞向另一部车,一直往复,直到两车相遇为止,已知蜜蜂飞行速度15公里每小时,汽车速度10公里每小时,两车开始前相距20公里,问蜜蜂在两车相遇被撞死前飞了多少公里?

冯诺伊曼想了一回就答道15公里,问的那位仁兄一脸敬佩的说教授你果然一下子捉住问题的本质之类的恭维话,然后又笑那些人用笨办法要求无穷级数的求和问题。然后冯诺伊曼顿了顿,说了那句令人细思极恐的话:

“我就是用无穷级数求和的办法算出来的呀。”

这智商碾压得不要不要的

user avatar

——————分割线——2018.5.10————

女神结婚了(*ฅ́ˇฅ̀*)

被隔壁男老师娶走啦哈哈哈哈

感觉老班在群里发完女神结婚照后沉寂多时的高中班群一下子炸了。

嗷嗷嗷女神是真的好看!美如画啊美如画。

没经过本人的同意,就不放图了。

祝女神幸福呀(ღゝ◡╹)ノ♡

——————————————————

原答案

高中英语老师——是一位从北师刚毕业的就来教我们的女老师——
高二文理分科,重新分班后第一节课为了方便老师提问,新班主任勒令我们每人在桌子上摆个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牌子。
这种把自己暴露在老师视线里的行为真是太可怕了——所以上完第一节英语课我们就都偷偷拿下去了。然后第二节英语课(两节连上)英语老师淡定的从第一列第一个人按顺序叫我们回答问题。n个填空选择题导致整个班轮了一遍。

全班将近七十个人,英语老师一字不差的全叫了出来。没有一个人的名字说错。还有很多相似的名字啊,藏族几个同学拗口的名字竟然没有一个记混…我们整个班鸦雀无声互相瞪眼…

后来有时问她题,一般得到的回答都是“啊这个题跟你前几次考试中错的题都是一个类型,你第一次月考次错了完形填空第x题对吧,我记得你选成c了,balabala...”每次都能准确的记住谁在某次考试中错了哪道题以及错选。

想想真是个很好的老师~上课前会给我们九十度鞠躬,在其他地方偶遇时我们说老师好也会得到她六十度的点头和鞠躬…

可惜后来高考英语还是该错的不该错的都错,练过的没练过的都懵。

【比心】


————————————————————
小透明收到如此多的赞简直受宠若惊…
突然有点想从非师范生转为师范生了。
高考报志愿只觉师范生未来囹圄三尺讲台,现在觉得传道授业解惑未尝不是一种极有意义的追梦方式。陪伴一届又一届的执着少年去触摸自己也曾有过的炽热梦想,想想真的突然热血沸腾!ヽ(〃∀〃)ノ

那样数年后会不会也有一只萌新来某乎提到我呢~【趴在床上傻笑出声】

user avatar

一个老奶奶,1930年出生,

江苏南京人,书香门第,大家闺秀。从小读过书,有一点文化。南京大屠杀时亲人几乎全部罹难,死于日寇和饥荒。

她和少数几个兄弟姐妹逃了出来,后辗转全国各地为生计奔波。

后来打响解放战争,她加入了解放军,做了一名军医(医疗兵)。又过几年,她和解放军中的一个通信兵长相识、相爱、结婚。

因为他和那个通讯兵长都是有一点文化读过书的人,建国后,她就任于一个校级医院,而她老公,在一个钢铁厂当了干部。两人育有2女1男,过了几年家庭美满的生活,三年饥荒虽然苦,但他们这种人总归不是最惨的,所以也没饿死。

转眼好日子过去了,迎来了WG。

她老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总想着站出来为文人发声,那个时期,这种行为一旦被有心人拿来上纲上线,立刻就是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她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是一场民族全体性的狂热。在她的劝说下,他老公辞去了钢铁厂干部的职位,回家避嫌。而她作为一个医生,虽然开始也被批斗、关牛棚,但因为全家都已经回到了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身份,所以并没有被打死“踩上一万只脚”。

两人先后离职,回家赋闲,家里一贫如洗,穷困潦倒。

在这段时间,老太太唯一在做的事情,就是收集书。

初高中数理化、还有一些习题,因为得来不易,所以每本都拆开了,抄写下来,分给三个孩子做,做完交换,再抄。

认识的朋友里有一个英语老师,老太太就拜托她,把家里的一些甜食都送给人家,求人偷偷到家里来教3个孩子英语。因为她心里明白,暴乱不会持久,文盲是没有希望的,就算是偷偷的,也要为将来打好准备,知识才是以后中国的核心力量。

哪怕当时,全民都在批斗这些“资本主义的反动学术”。


WG10年时间过去,老两口平反,又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而三个孩子都在78、79年考上了大学。

日后也都在各自的行业崭露头角,混的都不错。


纵观老太太的一生,逃离南京保住性命,参加解放军打赢战争,在WG中激流勇退,坚忍10年间一直坚持对子女的教育。每走一步,都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中找对了方向。这种顺应时代,谋而后动,坚忍不拔,富有大局观的智慧,每次想起都让我敬佩不已。

小时的我不明白这些,只觉得奶奶很傻很好骗,我总是能耍些小聪明,成功的从她那里骗到一些糖果。随便撒个谎她仿佛就信了。

老太太现在87岁,眼睛已经基本失明了(白内障*视网膜脱落),腿也走不动了,每天和老伴在房间里玩老年扑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孙子呀!我没几天好活啦,还能不能抱到重孙子啊?


——————割——————

统一回复一下。

评论区里有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用词是“她”“她老公”,而不是“奶奶”,“爷爷”,额,因为我写的时候是开了上帝视角的。我佩服老太太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青年和一个中年妇女时的选择,而不是因为她是我长辈。仅此而已……写这篇的主要观点是讲述一个聪明的女人为家庭带来的幸福。


写最后一段的目的是想说她现在也像传统妇女一样想着儿孙满堂……

乃萌不要想歪了……理解万岁(行礼)~~~~

user avatar

有一阵子我常常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而困惑苦恼,跟一位朋友倾诉时,她说:

“如果你非常讨厌一个人,不要跟她争执,也不要因为她难过,愤怒,纠结,你直接远离她,越远越好,这样她就会彻底消失在你的生活里,就像死了一样。”

彼时我们初一。

user avatar

“小妹妹你看啊,”我摸了摸女孩的头,“你这次考试,咱陕西省虽然有353882人,但其实呢,可能有34人迟到,26人忘带准考证,88470人会粗心大意,还有6471人生病了;而字迹潦草扣分的又存在28260人,再加上失常发挥的那209349人,午休没睡着的5738人,和考后对答案影响情绪的13795人;甚至有人在考前一周听歌,考场单曲循环的,就又有1738人所以。”

我甩了甩刘海,用温柔但坚定的眼神看着她:“而剩下你要战胜的,就只有你自己!

说着,我瞥了瞥女孩的母亲,只见她用嘉许的目光看着我,同时缓缓地竖起了大拇指——我心中的剧场也早已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没办法,这时候再不表现一下,实在是对不起自己。

“可是哥哥。”“嗯?”







她瞪大眼睛:“那我不就有60%的概率发挥失常,四分之一的概率粗心大意,8%的概率字没写好,还有4%的概率没睡好或者生病,最后算下来我照你想的状态考完的概率还不到0.001%呢。”

“……”

迎面的冷风抽打着我的脸。

惊叹于女孩思维的敏锐,也心疼这当年让我着实振奋了一下子的朋友圈……

user avatar

我大学工热老师。平时感觉特别厚道,讲课也是娓娓道来的那种。上课一般也不点名,非常的仁德。

有一天,来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整个年级也就来了一多半吧,老师决定点名,可是问题是平时没有点名的习惯啊,根本就没有带名单。

于是,课间的时候,老师说:“那你们来的人就到前面写名字签个到吧。”大学嘛。帮室友签个到理所应当对不对……

快下课的时候,老师拿起同学们的签到表微微一笑“来,我们点个名”

17年十二月更新

和这个老师的缘分并没有尽,他现在教我“高等工程热力学”

18年三月更新

这次他只给我打了七十分……

user avatar

大二刚开学,寝室四个人出去聚餐。酒足饭

饱后我去前台把帐200结了。AA制,回去每

人再把50元钱给我。


可能是室友之间关系太熟,回寝后他们说先

不着急给我。可我挺着急的,主要是老惦记

着这事心里不得劲儿。


就跟他们三个说:

第一个还钱的,给我40。

第二个给我50。

第三个给我60。

听完,三人不淡定了,都抢着要第一个给。


有时候遇到问题多动动脑子,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嗯,很有灵性。







最后这仨人每人同时给了我40…

user avatar

当年看郑渊洁的童话,某个短篇里有一句话:

"报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纵容他的缺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