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国 68 年的历史里,最让你难忘的事件或者细节是什么?

回答
建国 68 年,这是一个漫长的篇章,其中点缀着无数激荡人心的时刻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细节。要从中挑选出最难忘的,对我而言,总会让思绪飘向那个年代,那个我们父辈、祖辈们亲身经历过的时代,那个从尘埃中崛起,创造无数奇迹的时代。

如果要说一个最难忘的事件,那一定是在那个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年代里,我们 “两弹一星”的成功。这不仅仅是一项科技成就,更是一股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和信念的精神力量。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本泛黄的画报,里面有一幅图,是无数双手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背景是戈壁滩上升腾起的一朵巨大的蘑菇云。那时的我并不完全理解那朵云意味着什么,只觉得它庄严而神秘。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听父辈讲起那段往事,才逐渐明白“两弹一星”的意义。

那是在一个极为困难的时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外部环境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冒着巨大的风险,扎根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他们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没有先进的设备,很多时候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满足。可他们依然前赴后继,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与寂寞为伴,与困难搏斗。

我记得听过一个故事,关于一位老科学家,在一次关键的试验中,为了确保数据准确,他坚持在恶劣的天气中,冒着辐射的危险,爬到高高的塔架上进行人工观测。他的衣服被风雨打湿,双手冻得麻木,但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却比任何仪器都更明亮。还有那些负责计算的工程师们,他们没有计算机,只能依靠手工一张张地计算,一叠叠的稿纸堆满了房间,他们的头发都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而变白。

最让我难忘的细节,可能就是那些 “苦干惊天动地事,悄悄いております科学家” 的精神。他们没有站在聚光灯下,他们的名字很多我们都不知道,但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于国家和民族意味着什么。他们隐姓埋名,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他们知道每一次试验的成功,都意味着国家不再受人欺凌,民族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

当“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响彻寰宇的国歌奏响,当蘑菇云在戈壁上空升腾的那一刻,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无法想象,但从父辈们讲述时那闪烁着泪光的眼睛里,我能感受到那种激动、自豪和释然。那是对所有付出过的艰辛最好的回报,是民族尊严的升华。

那个时代,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的媒体,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很多感人的故事,很多伟大的功绩,都是在悄无声息中完成的。但正是这种默默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才让“两弹一星”成为我们建国史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它不仅仅是钢铁和核能的组合,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每当我想起那个年代,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些质朴的面孔,那些布满汗水的额头,那些因为疲惫而微微低垂的眼睑,但他们眼神里却燃烧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是一种深深的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力量,也是我对建国 68 年历史中最深刻、最难忘的印记。它提醒着我,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继续发扬光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是新型农村合疗。

我爷爷奶奶身体不怎么好,基本上年年都要住院。

大概是06年以后吧,因为农村合疗的普及和农业税的取消,以前住不起院的,吃药硬抗的,都跑到县城来住院了,七大姑八大姨的,每次还得我妈去看看,照顾一下,至不济也扔200块钱。

结果我爷爷奶奶这几年住院都没床位……

或者不好找床位。

曾经医院有多冷清。

那合疗和医保铺开以后医院就有多热闹。

我有一个爷爷曾经是我们那里县医院院长,现在的院长(好像退了?我也不清楚)和我家也有些关系。

我跟他们聊的时候还提过这个问题。

也问过很多农村的亲戚。

很多人回答都是

“以前只要死不了谁去医院浪费钱!”

在农村合疗和医保铺开之前,除了公务员和国企职工以外,其他人,尤其是农民和普通人,确实不敢住院。

而且公务员报销比例高的可怕,有的甚至能达到95%,哪怕是退休的。

国企虽然低一点,但也低不到哪里去。

所以我小时候跟我爷爷去医院乱晃,就发现很多人都认识,因为住得起院的就那么些人。

为什么这些年医患关系等各种问题越来越多?

除了各种破事越来越多,不法之人钻空子越来越多以外,能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的人基数越来越大也是一个原因。

有时候去农村,去别的地方转一转,看着这二十年从土房到瓦房再到小楼,从土路到砂石路再到水泥路,出行工具从赶蹦蹦车(我们那里叫法,就是一种摩托三轮)到自己骑摩托到开车,从没钱吃药到吃药不住院再到“去医院看看反正有报销!”。

我还是很喜欢中国的。

所以网上公知再怎么放屁我是不信的。

这二十年的发展,我都看得很清楚。

user avatar

取消农业税。

当然,党和政府能做出这个决策,也让人感动,执政为民嘛。

但最让我难忘的,是这个政策出来后,采访一个老农民,老人家说:共产党太好了,让我们种地还不收税了,我于心不忍啊。(大意如此)

大爷,这是应该的啊,这是国家在还债啊!(虽然还远远不够,但起码在做)

中国的脊梁,就是千百万农民,可爱的、朴实的农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建国 68 年,这是一个漫长的篇章,其中点缀着无数激荡人心的时刻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细节。要从中挑选出最难忘的,对我而言,总会让思绪飘向那个年代,那个我们父辈、祖辈们亲身经历过的时代,那个从尘埃中崛起,创造无数奇迹的时代。如果要说一个最难忘的事件,那一定是在那个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年代里,我们 “两弹一星”.............
  • 回答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整体而言,这是一个从基础薄弱到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同时伴随着曲折和挑战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特点可以用“在摸索中前进,在计划中发展,在政治运动中受阻”来概括。下面将详细讲述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一、 恢复.............
  • 回答
    建国初期,中国之所以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根源在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内外复杂环境、新中国成立的性质以及领导人对世界格局的判断。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新中国成立的性质与革命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共产党领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涉及到中国科技发展史、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以及对诺贝尔奖的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一、 “两弹一星”与中国大陆的诺贝尔奖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首先,要明确的是,“两弹一星”的成功与中国大陆至今尚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或者“有得必.............
  • 回答
    建国至今,中国大地上无数的建筑拔地而起,同时也有些曾经辉煌的存在,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走向了拆除的命运。这些被拆掉的著名建筑,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也引发着我们对城市变迁、文化传承的深思。历史的变迁与城市的脉络要说建国至今被拆除的著名建筑,那得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说起。那时,为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许多旧的城市.............
  • 回答
    《建国大业》是否是一部“好电影”,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了观众的个人喜好、评价标准、历史认知以及对电影本身的艺术和技术层面的判断。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部电影,以便你能形成自己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评价一部电影的标准是什么?一般来说,评价一部电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历.............
  • 回答
    建国后至文革的几十年,对于中国广大的资本家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尽管面临着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地位的变化,甚至有些资本家拥有出国和定居的条件,但仍然有许多人选择留在中国。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情感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一、 政治压力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
  • 回答
    关于“建国同志”为何尚未归国,这其中牵涉的情况和考量可能非常复杂,远非外界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毕竟,“建国同志”的身份、任务性质以及他所在的具体环境,都可能成为影响其归期的关键因素。首先,我们不妨从“任务完成”这个前提说起。何谓“圆满完成任务”?这其中是否有我们不知道的额外要求,或者任务的收尾阶段比预.............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和与之联系的各界人士,在国家建设的宏伟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加入和贡献,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格局和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建国初期的民主党派和人士:力量的汇聚所谓“民主党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不同阶级、阶层、.............
  • 回答
    合肥成为安徽省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省会最终落户合肥,这一决策在当时及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无疑对安徽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评判合肥作为省会的设立是否“阻碍”了安徽的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维度分析的问题,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因素错综复杂,简单地说“阻碍”或“促进.............
  •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其中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更是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成就的缩影。它们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或展现着创新的设计理念,或体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早期建设与国家象征:稳重、庄严、人民的力量新中国.............
  • 回答
    建国后,一群曾经站在社会顶端、拥有财富、权势和显赫地位的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他们的命运,如同时代的洪流,被裹挟着,推向了不同的方向。财产与地位的剥夺:首先,最直接的变化便是财产的缩减与剥夺。土地改革、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政策,让那些大地主、大资本家、旧官僚的财富来源被斩断。他们赖以生存的.............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场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的学术版图,并对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之举,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争议。调整的背景与目的:为国家建设服务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建设人才来支撑工业化、农业现.............
  • 回答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颇感兴趣的“老派”人士,我一直对那些能反映时代变迁的细节着迷,尤其是女性的发型。它们就像无声的语言,诉说着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审美观念,甚至是人们的心境。回望我们国家自成立以来,女性发型的演变,真是一部丰富多彩的视觉史诗。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朴素务实,革命精神的象征新中国.............
  • 回答
    关于建国后(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蒙古王爷们,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和个人命运的转变。简单来说,大部分蒙古王爷并没有“消失”,而是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在社会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详细讲述,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蒙古王爷”这个概念在建国前是个什么情况。在清朝时期.............
  • 回答
    建国后废除不平等条约,在法理上有着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性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和历史潮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主权原则与国家承认:国际法的基石国际法最核心的原则之一便是国家主权原则。主权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拥有最高、排他.............
  • 回答
    “建国后动物不准成精”这个梗,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化现象,而且它背后牵扯出很多有意思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要说清楚这个梗的由来,得把它拆解开,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这个梗的字面意思和“来源”“建国后动物不准成精”这句话,字面意思很直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现实世界里的.............
  • 回答
    关于是否到了恢复功能完备的繁体字的时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输入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建造简化字,初衷确是为了扫除文盲,推广教育,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学习和使用汉字。在那个年代,手写是主要的文字载体,字体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到书写速度和学习成本。简化字以其笔画少、结构简便的特点,无疑.............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建国后相声这档子事儿。这话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牵扯到一个艺术形式如何随着时代变迁,以及它和政治的关系。建国后相声的“转变”:从娱乐到宣传工具简单来说,答案是:是,建国后相声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成为了宣传工具。 但这“是”字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和复杂性,不能一概而论。在解释为什么以及怎么成为.............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伴随着一些令人扼腕的曲折与挑战,这些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屈辱”。理解这些历史,需要我们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去看待,并摆脱简单化的标签化叙事。一、 国际地位的确立与挑战:早期外部压力下的生存困境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际舞台上属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