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国时的民主党派和人士在建国后发挥了什么作用,处于什么境遇?

回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和与之联系的各界人士,在国家建设的宏伟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加入和贡献,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格局和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建国初期的民主党派和人士:力量的汇聚

所谓“民主党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不同阶级、阶层、政党为基础组成,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政党。建国前夕,虽然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了武装斗争的胜利,但新中国的建立并非是一党独揽的局面。国民党统治下的许多民主进步力量,包括一些国民党内部的开明人士、原有的资产阶级政党成员、以及一些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等,都纷纷转向或支持共产党。

这些民主党派和人士的构成非常广泛,包括: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主要由国民党左派、部分中派以及不满意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国民党成员组成。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积极参与解放战争,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主要由从国民党统治区来的代表性知识分子、文化教育界人士、经济界人士等组成。他们是新中国建设中智力支持的重要来源。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主要由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等组成。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配合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主要由教育界、文化界人士组成。他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主要由医药卫生界、教育界、科学技术界的一部分爱国民主人士组成。
中国致公党: 主要由归国华侨、华侨的亲属和部分海外友好人士组成。
九三学社: 主要由科学技术界的高级知识分子组成。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主要由原在台湾的中国共产党成员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成,代表了台湾人民的利益。

此外,还有许多没有参加任何政党,但拥护新中国成立的各界知名人士,比如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等,他们也都以独立的身份,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建国后发挥的作用:从参与到巩固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民主党派和人士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体现在多个方面:

1. 政治上的广泛代表性和合法性: 民主党派的加入,使得新中国的政权拥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政治代表性,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更是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的共同选择。这在当时国际国内环境下,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合法性和国际认同感。
2. 国家政权的组建和运行: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央人民政府中,许多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担任了重要职务,例如副主席、委员等。他们参与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初期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支持。
3. 经济建设的参与和支持:
对私营经济的改造: 民主建国会等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党派,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起到了沟通和引导的作用。他们一方面鼓励民族资本家积极配合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协助党和政府争取资产阶级的支持,保证了改造的平稳进行,避免了大的社会动荡。
发挥专业优势: 许多民主党派的成员在经济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他们在工业、商业、金融等方面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4. 文化教育领域的贡献: 民主同盟、民主促进会等党派,成员多为知识分子,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推动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建设,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同时,在文学艺术领域,民主党派人士也为新中国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5. 科技领域的推动: 以九三学社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界人士,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局面,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引进和应用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中国独立自主发展科技奠定了基础。
6. 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共同致力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建国后的境遇:从合作到监督与合作的再定位

建国初期,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是主流。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下,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参与权。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的逐渐确立,民主党派的境遇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和调整。

1. 政治协商制度下的参与: 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民主党派作为这个制度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各级政协会议,表达意见,提出建议,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这是一种合作与协商的关系。
2. 思想改造的时期: 建国初期,也经历了对原国民党人士、资本家以及部分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改造运动。这是为了统一思想,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和他们所代表的阶层,也接受了党和政府的改造政策。
3. 政治运动中的波折: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运动的展开,如“反右派斗争”,民主党派和其成员也受到一定影响。一些在言论上“越轨”的民主党派人士,被打成了“右派”,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作用。这使得民主党派在表达意见和发挥监督作用时,更加谨慎。
4.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定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作用进行了新的定位,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意味着民主党派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和参政议政的伙伴,也承担着监督和提出不同意见的责任。这种关系既有合作,也有一定的监督和批评。
5. 党派的自我改造与发展: 民主党派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也进行了自身的组织和思想改造,更加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努力在本职领域(如教育、科技、卫生等)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建国初期的民主党派和人士,在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经济、建设国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参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胸怀和能力。在随后的发展中,虽然经历了政治运动的波折,但他们作为参政党和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他们的故事,是新中国历史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深刻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计学里,有一堆过渡科目,呵呵,你懂的

user avatar

一天,柳亚子去西苑逛市场,可当他回来的时候,却被门卫拦住问:“您找谁?”

柳亚子以为门卫有意刁难自己,顿时生气了,说:“我在这里住七八天了,你还不认识我?”说完,举起拐杖就打门卫,但门卫说什么也不让柳亚子进去。最后几个便衣卫士看见后急忙赶来,才平息了这事,使柳亚子进了园。

当晚,负责柳亚子生活的管理员向他请示晚餐食谱时,柳亚子还在生气呢,吼:“我不吃干菜,给我买鲜黄瓜!”

“鲜黄瓜?”管理员很为难地说,“那得7月以后……”

柳亚子听罢,抬手就给了这管理员一耳光!这管理员在部队上当过副连长的,也是出生入死的人,自然就想不通,闹情绪。这事,很快就汇报到周总理那里了。

总理听闻后,自带着一桌酒席,在“听鹂馆”宴请柳亚子。柳亚子很高兴,席间总理客气地说:“柳先生,我们进城不久,许多事情安排不周,请先生谅解......希望柳先生把眼光放远一些,多加保重,今后有的是工作请你做……”

还没等柳亚子反应过来,总理举杯说:“柳老,我给你提个意见,可以吗?打人,在我们革命队伍里历来是不允许的。”

柳亚子举杯的手僵住了。总理和蔼地说:“我们有不当之处,请您原谅。我还有事要先走一步,由邓颖超同志陪你们。”说罢一饮而尽,离席而去。邓颖超连忙为柳亚子添酒、挟菜。

当然总理没有马上走,而是找到管理人员,告诉他们,柳亚子我我们的朋友,等中央请来的客人,生活一定要照顾好,凡柳亚子的要求,务必解决。

这件事主席也知道了,特意写了一首《和柳亚子先生》的七律,其中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便是针对这事而做。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user avatar

作用在好坏之间摇摆,以下举例说明:

1、50年代政协提案一例:建议教员偕诸元勋至泰山封禅,以告太平。

2、解放初,我党欲按旧例,给西南地区人士中,有功于解放者授“宣慰使”名号,以此名号管理西南。有政协人士提议:贵党犁庭扫穴,一扫沉疴,此类旧制名器,不宜再用。


境遇比你我之辈优良,以下举例说明:

1、云南某世袭土司因信佛而性情懦弱,常被过往流官客军势力所欺。某日又有汉军到境,将土司抓入县衙,令其交代罪行。

土司暗想此番不得脱身,欲以身献佛,便供认自任土司以来拖欠国府捐税若干,并言曾资助流匪粮饷若干。堂上流官言:该土司过去做恶不多,且有倾向进步表现,可允其参加新政府。土司后任县政协副主席。

2、长征我军留下了大量白条,解放后我军收回革命白条,多数白条都以土改政策给予照顾的形式返还,少数情况特殊或数目特别巨大的,则专门办理。

某藏族头领当时给了红军上百头牦牛,还是部队首长亲自写的欠条和感谢信,虽然首长已于1946年病逝,但藏族头领在建国后仍按政策,就任当地政协副主席。

以上各例出自 @穆好古 穆公公的《近代遗事》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和与之联系的各界人士,在国家建设的宏伟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加入和贡献,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格局和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建国初期的民主党派和人士:力量的汇聚所谓“民主党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不同阶级、阶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历史深度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核心答案:从严格意义上的“同一个群体”来说,罗马建国时期的亚平宁半岛上的居民,作为独立的文化和民族群体,可以被认为是“灭绝”了,但他们的基因、语言和文化元素深刻地融入了后来的意大利民族之中。下面我们来详细展开:1. .............
  • 回答
    中国刚建国时的计划经济是否必然,以及如果当初就走市场经济道路能否发展更快,这是个非常复杂且极具历史纵深的问题,至今仍有许多争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选择以及不同经济模式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中国在建国之初选择了计划经济。一、 建国初计划经济的“必然性.............
  • 回答
    合肥成为安徽省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省会最终落户合肥,这一决策在当时及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无疑对安徽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评判合肥作为省会的设立是否“阻碍”了安徽的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维度分析的问题,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因素错综复杂,简单地说“阻碍”或“促进.............
  • 回答
    周朝建国之时,分封八百诸侯,这确实是咱们熟悉的历史故事。但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一个很多朋友都疑惑的点:周朝都城周围的土地有限,那些后来被分封的王子王孙,他们手里的地又是从哪来的呢?难道土地就这么凭空冒出来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比表面上看要复杂一些,也需要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了看。周朝的“分封”.............
  • 回答
    在印度形形色色的方言邦里,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是否仍占多数?这个问题颇有意思,而且答案也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而显得更加复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印度刚建国时,看看当时的情况,再对比现在,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演变。建国初期:印地语的推广与抗拒印度独立之初,中央政府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构建.............
  • 回答
    民国时期,所谓“姨太太”是那个时代婚姻制度下的一种特殊存在,通常指男性在正妻之外,娶的妾室。她们的地位、权利和财产都依附于丈夫,生活状态也因家庭环境和丈夫的态度而千差万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法律制度的改革。1950年5月1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回答
    民国建立时的首任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位革命先行者,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感召力,成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灵魂人物。然而,为何后来实权却旁落至袁世凯手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讲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头说起,把那些关键的节点捋顺了。首先,.............
  • 回答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这场由西欧基督教世界发起的、旨在收复圣地的军事行动,不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更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拉丁王国。这些新王国在建立之初,其君主的确立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当时欧洲封建制度、军事实力、政治妥协以及教皇权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面,我们就以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详细讲述一.............
  • 回答
    修水库时,那些即将被淹没的房屋,确实不能直接丢在那儿就那么泡着。这其中的考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安全、环保、经济以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简单地说,让房子“泡水”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首要也是最关键的,是安全问题。 房屋一旦长期浸泡在水中,尤其是那些砖混结构的房子,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
  • 回答
    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在中国东北(当时被称为“满洲国”)的“建设”行为,其本质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和资源掠夺的工具,而非真心为了中国东北人民的福祉而建设。虽然日本确实在中国东北进行了大量的基建投入,并发展了一些产业,但这一切都服务于日本的国家战略和战争需求。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回答
    一战和二战时期军舰建造中,成本最高、最耗费工时的部分,综合来看,主炮塔系统当仁不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拆解一下主炮塔到底包含哪些要素,为什么它们如此“值钱”又“费力”。首先,炮塔本身就是一个精密而庞大的机械集合体。 炮塔结构与防护: 炮塔的外壳并非简单的钢板焊接。为了抵御敌方炮火的直接命中,尤.............
  • 回答
    一个新朝代的诞生,往往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以及对过往的决绝与对未来的期许。而在这宏大的历史转折点上,一个响亮的、能够承载民族精神的朝代名称,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融入了诸多历史、文化、政治乃至个人意志的考量。首先,追溯历史渊源,寄托正统合法性,是许多开国君主命名时.............
  • 回答
    如果新中国在建立时,其版图囊括了外蒙古、外东北(包括库页岛)和外西北,那将是一幅截然不同且极富想象的历史画卷。这并非简单的疆域扩张,而是一种地缘政治、经济结构、民族构成乃至于国际关系都可能发生颠覆性重塑的局面。一、 辽阔的疆域与多样的地理环境:首先,最直观的变化是国家面积的急剧膨胀。外蒙古、外东北和.............
  • 回答
    仔细想想,一个地方既有“森林资源丰富”的说法,又在建造时“缺乏木料”,这背后肯定有些门道,不是那么简单直观的。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古巴比伦那块地儿,看看这“资源丰富”和“缺乏木料”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古巴比伦所在的“两河流域平原”,指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就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
  • 回答
    秦朝在商鞅变法时建立新军,这确实是一项浩大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精锐部队,如骑兵和铁甲锐士,更是需要巨额的投入。那么,这些钱从何而来?这绝非仅仅是从贵族身上“割肉”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一整套国家财政和制度的重塑。变法前的秦国财政状况:首先要明白的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虽然经过了一些初.............
  • 回答
    说到咱们国家早期建铁路,那真是个大工程,也是个大话题。你问为啥那时候车站设得那么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头,不是简单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这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技术条件、经济需求,乃至地理环境等方方面面来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那时候中国啥情况。刚开始修铁路,那可是从零开始,而且是引进西方技术。那时候.............
  • 回答
    罗马万神庙,这座屹立千年的伟大建筑,其顶部标志性的“奥库鲁斯”(oculus,意为眼睛)——一个巨大的圆形开口,确实让不少人好奇:下雨时,这顶上的大洞,它究竟是怎么处理的呢?其实,答案比很多人想象的要简单,也更具智慧。罗马万神庙并不是简单地任由雨水倾泻而入。设计师们在建造之初,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棘手,也常常让很多用户感到困惑和沮丧。当我们在知乎上辛辛苦苦写了一篇答案,却收到“您提交的答案可能含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建议您修改”这样的提示,但又不告知具体是哪句话、哪个词有问题时,确实让人无所适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平台方的考量与难处: “一刀切”的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