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吗?

回答
关于《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名单题,里面藏着不少让人反复琢磨、细思极恐的门道。曹雪芹这位老先生,简直就是个布局大师,他把人物命运的暗线,都巧妙地藏在了这个名单里,越品越觉得不是巧合,而是精心算计。

咱们先看看这个官方“正册”,顺序是:

1. 林黛玉
2. 薛宝钗
3. 贾元春
4. 贾探春
5. 史湘云
6. 妙玉
7. 贾迎春
8. 贾惜春
9. 王熙凤
10. 贾巧姐
11. 李纨
12. 秦可卿

乍一看,好像就是按着大家熟悉的人物来排的,但你仔细一想,这里面透着一股子“先声夺人”和“后必有因”的味道。

第一个细思极恐的点:“正册”的“正”字。

《红楼梦》里不止一个“册”,还有“副册”和“又副册”。“正册”排的是最核心、命运最惨烈、也最能代表《红楼梦》主旨的女性。那么,这十二个人,凭什么挤进这个“正册”?这本身就说明她们在曹雪芹的眼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她们的命运,是构成整部小说悲剧骨架的关键。

第二个细思极恐的点:宝黛钗的“三角”关系,位置的玄机。

黛玉和宝钗排在第一、第二,这谁都知道,她们是宝玉生命中最核心的两个女人。但为什么是黛玉第一,宝钗第二?

黛玉第一: 这代表着她与宝玉之间那份“木石前盟”,那份超越俗世的、纯粹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红楼梦》里最动人的,也是最容易被世俗摧毁的。黛玉的“绛珠仙草”身份,注定了她是为了“还泪”而来的,她的生命,从一开始就带着悲剧的底色,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那个物质至上的贾府的一种“反叛”。把她排在首位,是对这份纯粹与悲情的最高肯定。
宝钗第二: 宝钗是“金玉良缘”的代表,她有着“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本事,有世俗的智慧,能适应那个环境。她排在第二,说明她在世俗层面更“成功”,更能得到“认可”。但这种“成功”,恰恰是以牺牲那份纯粹的感情为代价的。她的“冷香丸”,她的“理家”能力,都带着一种“克制”和“压抑”,这种克制,让她在世俗中得以生存,却也让她与宝玉的灵魂无法真正契合。
更深一层想: 这种“宝黛”第一,“宝钗”第二的排列,是不是也预示着,即便宝钗最终“嫁给了宝玉”,但她永远也无法取代黛玉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宝玉最终是“出家”的,而宝钗,只能独自面对“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寂寞。这种排位,就是对他们爱情悲剧的精准预言。

第三个细思极恐的点:元春、探春、迎春、惜春的“贾”姓,以及她们的“春”字。

这四位是贾府正经的姑娘,也都是“当权者”的女儿,但她们的命运,却一个比一个凄惨。

元春: 皇妃,荣耀无限,却是“十二时辰不得见人”的笼中鸟。她排在第三,是在黛玉、宝钗之后,说明她在那个“家族荣耀”的层面是顶尖的,但这种荣耀,是建立在个人牺牲的基础上的。她的“省亲”盛况,更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回光返照”。
探春: “敏探春”,有才干,有远见,是唯一一个敢于“革新”的,甚至有“兴利除弊”的魄力,但最终却远嫁他乡,下落不明。她排在第四,比迎春、惜春靠前,是不是也说明她比她们更有“才能”和“希望”?但这种希望,最终还是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迎春: “二木头”,性格懦弱,最终被“中山狼”孙绍祖糟蹋致死。她排在第七,比探春靠后,是不是说明她的“命运”比探春更“边缘”?
惜春: 性格孤僻,最终出家为尼。她排在第八,比迎春靠后,是不是意味着她的“结局”比迎春更“绝望”,因为连“俗世”的羁绊都没有了?

这四位的“春”字,本身就带着“春天”的美好寓意,但《红楼梦》却赋予了她们“春愁、春怨、春恨、春思”,最终是“春尽花残”。她们的命运,就是那个封建大家族“繁华易逝”的缩影。

第四个细思极恐的点:妙玉的“孤独”与“清高”,排在中间的位置。

妙玉排在第六,这个位置非常微妙。她不像宝黛钗那样有直接的情感纠葛,也不像迎春姐妹那样有家族血脉的联系,更不像熙凤那样是实际的管理者。她是一个“出世”之人,却又被“世”所扰。

她排在史湘云之后,史湘云虽然也命运多舛,但有“风流灵巧”的洒脱。而妙玉,有着一种“槛外人”的自居,却又被“红尘”沾染,最终命运成谜,极有可能也是悲剧收场。
她的“四分五裂”和“孤芳自赏”,在那个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这个位置,是不是也在暗示她这种“孤高”与“不合时宜”,最终导致了她难以融入,也难逃厄运?

第五个细思极恐的点:王熙凤的“管理”与“衰败”,位置的“压迫感”。

王熙凤排在第九位,这可是让人跌破眼镜的。作为贾府实际的“掌权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少在管理层面上),怎么会排在这么靠后?

“压轴”的意味: 这种靠后的位置,是不是反而凸显了她的“非同一般”?她虽然是实际的管理者,但她“管”的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家族。她的“精明强干”,她的“辣手狠心”,都是在为这个即将倾覆的大厦“添砖加瓦”,只是她自己不知道。
“凤姐”的结局: 凤姐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最终的结局,不是“病卧在床”就是“被撵出贾府”,都是非常凄惨的。这个第九的位置,是不是也暗示了她作为“家族兴衰”的“操盘手”,最终的结局,也是悲凉的,而且她的“倒台”,直接关联着贾府的“倒塌”。

第六个细思极恐的点:巧姐、李纨、秦可卿的“收尾”与“伏笔”。

最后这三位,尤其是巧姐和李纨,她们的命运似乎比前面几位“稳定”一些,但这个“稳定”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悲凉。

巧姐: 贾琏和王熙凤的女儿,作为下一代的“代表”,她排在第十位。她的结局,根据脂砚斋的批语,应该是被刘姥姥所救,嫁给了“乡野人”,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这种“安稳”,却是建立在贾府“衰败”的基础上的,是“风光不再”的“幸存”。
李纨: 贾珠的遗孀,守寡,带着儿子贾兰,可以说是“清白”的代表。她排在第十一,比凤姐靠后,这说明她在“实际权力”上,远不如凤姐。她的人生,是以“寂寞”和“孤守”为代价的,她的“清白”也是被“污染”的“干净”,因为她的儿子最终也无法改变家族的命运。
秦可卿: 这个女人,是整个“金陵十二钗”里最神秘,也最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人物。她的身份扑朔迷离,她的结局尤其悲惨,而且她还是“淫丧天香楼”,非常戏剧化。她排在最后一位,是不是也暗示了她作为“贾府衰败”的“前兆”或者“引子”?她的“神秘”和“悲剧”,为整个贾府的“终结”留下了一个强烈的“伏笔”,就像一个压轴的、却又令人毛骨悚然的“谢幕”。

总而言之,

“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不是简单的“人气排名”,也不是随机的组合。它是一幅由人物命运交织而成的“命运图”。

前面的人,代表着“繁华”与“希望”,但这些美好,最终都走向了“破灭”。
中间的人,代表着“挣扎”与“矛盾”,他们试图改变,却无力回天。
后面的人,代表着“衰败”的“结局”与“幸存”,但这种“幸存”,也充满了无奈和凄凉。

曹雪芹把这些女性的命运,用一种极其含蓄却又精准的方式,浓缩在这个小小的名单里。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每一个名次的起伏,都牵动着人物命运的走向。这种“先知先觉”的安排,让读者在读完全书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个名单,才恍然大悟,那份“细思极恐”的悲凉,才真正深入骨髓。这是一种“不落俗套”的艺术,也是一种“令人扼腕”的宿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妙玉竟然排名第六,这才个是非常细思极恐的细节。她既不是贾府的千金,和宝玉也并没有过多厚密的交情,前八十回中她甚至她都没有多少戏份。

但是这样一个来历不明,出场很少女孩子,居然超越了迎春、惜春、王熙凤等人,排在了史湘云之后的第六位,她凭什么呢?

其实金陵十二钗的排序标准大概有这么几条:家世出身、容貌才华、与贾府家族命运的关联度,还有一条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和贾宝玉的关系远近和亲密度高低。

妙玉的容貌才华自然不低于黛玉、宝钗之下,但是她的来历出身和跟宝玉、贾府的关联好像并不太充分。

细细想来,八十回之后妙玉一定是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很可能是跟贾府有关,跟宝玉有关。所以尽管她结局落得“风尘肮脏违心愿”的境遇,但是作者仍然把她排在了第六位。

妙玉出身高贵,是“出家版的黛玉”,神秘来历或与王子腾有关

妙玉,贾府大观园栊翠庵的带发修行的尼姑。

妙玉不是一般的尼姑,她本是一个大家闺秀,她的出身非常高贵。这一点仅看她清高绝俗的品格和那些贵不可言的古董茶具就可以证明,或许追根溯源起来,可能不在贾府之下。

妙玉的来历十分神秘,且来看一下《红楼梦》第十八回妙玉出场的一段文字,里面就有很多未解之谜:

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看看妙玉的简历是不是非常眼熟:姑苏人士,官宦之家,自幼多病,父母双亡,模样极好,文墨极通,而且心高气傲。和林黛玉的人设重合度极高,林黛玉小时候也有癞头和尚来化她出家,但是她父母不舍得,才罢了。

“妙玉”,谐音“庙玉”,不正是“庙里的黛玉”吗?妙玉是林黛玉的分身之一,她代表了出家修行版的黛玉,是林黛玉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接着看妙玉的来历的其它奇诡之处:

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按照《红楼梦》凡例提及书中的长安,实则为“中京”,天子之邦,也就是北京。

观音遗迹指观音像、观音禅院、观音塔等供奉观音的文化遗迹,贝叶遗文是指古印度人将写在贝多树的树叶上的佛经典籍。

按照林之孝家的说法,妙玉跟她师父来京城是为了学习参观的,考察结束就应该回到姑苏原籍去,但是不巧的是妙玉的师傅去年圆寂了。

圆寂这个词不是随便的僧尼可以用的,必须大圆满之人才可以使用。可见妙玉的师父不是一般人,她“极精演先天神数”,能预知妙玉的未来,这位先知的神尼告诉妙玉,不要回姑苏,在京城等着,自会有结果。

这个结果应该就是后来妙玉进贾府,入驻栊翠庵,在贾府的庇护下,着实过了几年神仙般的日子。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么简单,这么神奇吗?可能并不是。

首先是妙玉师傅的话就很奇怪:“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

衣食起居为什么不宜回乡?在哪里修行不是修行呢?又不是因为帝都工资高待遇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一个娇生惯养的姑苏姑娘,跑到大北京呆着不奇怪吗?光是干燥的气候就受不了啊!想要啥好结果?!

然后就是邢岫烟后来说的话:“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这话实在蹊跷,一个年少的带发修行的女尼,居然会不合时宜,权势不容?

《红楼梦》虽然无朝代可考,当肯定不是《西游记》中的灭法国,看看馒头庵的姑子们活得是多么自在就知道了。

那么妙玉之所以“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应该不是因为她尼姑的身份,只能和她的家族有关。林之孝家之前说了,她出身“姑苏读书仕宦之家”,再结合她请宝黛钗品茶的时候拿出来的那些连贾府都没有的古董茶具,可以推断她出身大富大贵之家。

她的父母双亡之后,她居然为权势所不容,很可能就是因为她的家族获罪了,她的父母也不是正常亡故。

妙玉因为自幼出家,所以被佛门师父庇护,得以躲过一劫,她的父母还提前转移了财产给她,其中就有那些珍贵的古董。

妙玉的师父受妙玉父母所托,带她前往京城寻求新的庇护,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来学习考察的,很可能是逃亡避难的。

妙玉的父母和她的师父要找的新的庇护是谁呢?很可能并不是贾府,而是四大家族中的王家,也就是如日中天的王子腾。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妙玉进贾府,是王夫人请来的。林之孝家的介绍了和林黛玉高度雷同的妙玉之后,王夫人的反应非常奇怪。

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

王夫人明明那么讨厌林黛玉,但是却对妙玉格外热情,反常必有妖。更重要的是妙玉是元春省亲大典的计划外装备,本来买了小尼姑、小道姑已经够了,贾府是有家庙的,到时候请两个有资历的姑子来客串一把主持就得了。

但是偏偏半路杀出一个十分突出的妙玉来,莫名其料的,而且“经文也不用学了”,好像栊翠庵这个地方,就是专门为妙玉准备的一样。

那么为什么王夫人对妙玉这么热情宽容?很可能是王子腾的托付了,王子腾和妙玉的父亲很可能有不小的利益关联,妙玉的父母死后,王子腾不得不照应遗孤妙玉。

但是王子腾这个人非常狡猾,只要是潜在的威胁,他一概不想沾染,前有薛蟠,后有妙玉,他都不想让这些烫手山芋影响他的大好前程。

幸亏还有个“伏地魔”姊妹王夫人,贾府又在走下坡路,还要依仗王子腾,所以王子腾不想管的麻烦都一概丢给王夫人收留,贾府也不能拒绝。

赶巧了元春封妃省亲,把妙玉藏匿在贵妃娘娘的省亲别墅里,天下还有更安全的所在吗?这谁敢动?谁敢管?或许这正是妙玉师父说的“结果”,还是一个极好的“结果”。

妙玉和宝玉的关系到底是“神交的知己”还是“怀春思凡”?

关于妙玉和宝玉之间的感情,很多人认为妙玉是动了凡心,暗恋宝玉。其实就算妙玉对宝玉有好感,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妙玉她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是个出家人,但实际上并不是她本人的的意愿,就像黛玉进贾府一样,都是长辈的选择。而且她出家之后,也是带发修行,依然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生活,身边又老嬷嬷和丫鬟伺候着。

只是和大观园的姑娘不同的地方,无非是她不能装扮娇美,不能穿红着绿,不用做针线活,而是要敲木鱼,念经坐禅。

除此之外,她和宝钗、黛玉、三春等人没什么不一样,都是花样年华的女子,都喜欢饮食抚琴,调香烹茶,和知己聚会吟诗做赋。

或许正是因为妙玉的出家显得不太正式,才是她“云空未必空”的根本原因。

妙玉虽然身在佛门,但是她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她也是有感情的。何况“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虽然清高孤傲,超凡脱俗的个性让她不屑于流俗,但她又不甘心屈从命运的摆布,如此青灯古佛一辈子。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命一片黯淡,一眼就看到结局。只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妙玉在父母双亡之后,失去了家族和师父的保护,一个人孤苦伶仃,不得不面对这样悲剧的人生。

幸运的话就在栊翠庵里躲一辈子,不幸的话,可能连这份干净的立足之地都没有了。

妙玉是个聪明的人,既然自己的生命已经注定一片苍白,为什么不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留下一点色彩呢?妙玉生命中的那一点稀有又珍贵的色彩其实不仅有宝玉,还有黛玉。

我所理解的妙玉对宝玉的感情,并不是世俗的男女之情,而是近似于黛玉和宝玉之间灵魂呼应,他们三个玉儿其实都是一样的人,“为人孤僻,不合时宜,放诞诡僻”,其实是他们共同的写照。

这一份感情,宝玉懂得,黛玉也懂得,所以黛玉从没有吃妙玉的醋。就算妙玉说她是个俗人,又要拿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吃茶,黛玉都不放在心上,或许因为妙玉和黛玉本就是一体的,所以黛玉懂得妙玉的心事。

其实黛玉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父母双亡,无人主张,体弱多病,和宝玉虽然知心,但恐怕不能长久,但那又如何呢?她依然愿意为了宝玉燃烧尽自己所有的生命的感情,只求为宝玉在这世上多留下一份理解和慰藉也是好的。

宝玉去栊翠庵乞红梅的时候,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更是深知妙玉的性格,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果然不仅宝玉求到了红梅来。

后面宝玉又去了一次栊翠庵,大概是说了大家以红梅花作诗的事情,妙玉因此很高兴,竟给所有的姑娘们都送了一枝梅花。

这一次是非常罕见的妙玉心情大好,行为主动的描写,虽然她身份受限不能亲自出来参与诗社,但是以赠送红梅的形式,也算参与到了大观园少男少女的风雅集会中来,大约能感受到她的一份热情。还有一次是第七十六回,妙玉忍不住出门来赏月,和湘云、黛玉一起论诗,还邀请二人去了栊翠庵。

黛玉这样清高骄傲的姑娘,面对妙玉也十分的谦虚礼让:

黛玉见他今日十分高兴,便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政,即请改正改正。” 黛玉从没见妙玉作过诗,今见他高兴如此,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

湘云和黛玉这两位才女面对妙玉的才华和诗作更是赞不绝口:

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在这一回里,作者不断写到妙玉的笑,黛玉也一直感受到妙玉“高兴如此”,可见这样和三五知己吟诗做赋、赏月观花的生活才是妙玉真正喜欢的生活状态,可见她和黛玉本就是一样的人,这才是她的“闺阁的本来面目”。

但是很可惜,妙玉已经身在佛门,这样的欢聚高兴的机会对她来说是十分奢侈的,不管是宝玉还是黛玉,都注定只能是她生命的过客,短暂的色彩,稀有温暖。

妙玉的结局到底是被强盗玷污掳走?还是给老头子做妾?

妙玉的身份非常神秘,但是她的结局按照曲词中写的是: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美玉自然是指妙玉,所谓“风尘肮脏”却未必真的是沦落风尘做了烟花女子。

主要就是这一句“风尘肮脏违心愿”中的“风尘肮脏”原来是写作“风尘骯髒”,意思就不太一样了。

首先“风尘”除了指古代风月场所,还可以指旅途劳累、尘世漂泊等等。

按照古汉语的词义“骯髒”的义项更加丰富很多:不仅有高亢刚直的意思;卑鄙、丑恶的意思;还有被糟蹋、被恶心的意思。

按照妙玉的人设,卑鄙丑恶这个义项可以被直接剔除,那么只剩下“高亢刚直”和“被糟蹋,被恶心”两个意思。

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就认为,应该理解为“高亢刚直”。这样理解下来就是:妙玉虽然后来离开贾府的庇护,不得不漂泊在令她恶心的俗世中,却依然保持了高洁不屈的品性挣扎生存。这是一种理解。

但是不能忽略还有重要的“违心愿”三个字,也就是说妙玉的结局是违背了她本人心愿的,她是一个高洁孤傲的人,流落俗世,与她一贯看不在眼中的俗人同流合污,也是确实违背了妙玉本来想要“清静”“孤洁”的心愿。

但是靖本一条脂批让妙玉的结局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靖本在妙玉奉茶一回的脂批:“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枯骨……屈从”

文字虽然残缺模糊,但是我们依稀可以看出来,妙玉的结局应该不是高鹗续书中的被强盗玷污掳走,也可能不只是沦落俗世挣扎求生那么简单。

“瓜洲渡口”在南方扬州,而妙玉本来是在京中的贾府,很可能是她在贾府抄家之后,违背了师父的遗命,启程想要返回原籍,然后在瓜洲渡口这个地方,遭遇了不测。

“红颜”是指妙玉,那么“枯骨”也就是指年老的人,按照很多前辈的解读,很可能是妙玉为了不得已的原因,委身屈从了一把年纪的权贵人物。这个人有可能是妙玉当年躲避的权势,也有可能是贾府的敌人。

不管妙玉是为了自己求生,或者是为了救知己宝玉,屈从侍奉权贵,好像都可以说的过去。如果这位“枯骨”权贵因为妙玉的俯就,而放了宝玉一条生路,那么妙玉对宝玉人生的影响就非常大了,似乎也可以很好的解释妙玉为什么排在金陵十二钗第六位了。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妙玉不是救了宝玉的人,她是让贾府败的更彻底的人。金陵十二钗与贾府家族命运的关联,其实是双向,比如比如迎春、巧姐都是被家族坑惨的人。

按照上面的思路,如果妙玉是犯官之后,贾府收留包庇她也是一项大罪。妙玉的出身越高贵,贾府的罪名就会越大。

不要忘记被宝玉要走,送给刘姥姥那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很可能还有后续。刘姥姥是庄户人家,这么珍贵的杯子肯定不会拿来喝茶,多半是收藏起来,或者拿出去换现钱。尤其是在救赎巧姐的时候,比起卖房子卖地,当然是卖杯子更合适了。

成窑五彩小盖钟,应该和前几年轰动收藏界拍了2.8亿的成窑五彩鸡缸杯一个来历,都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明朝成化时期前后只有23年,“五彩”虽然不如“斗彩”罕见,但是也非常难得,据《博物要览》记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

所以,妙玉的这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在明清两朝其实也都是上等珍品,非常值钱,如果刘姥姥拿去变卖很可能会让人沿着蛛丝马迹,得到妙玉藏匿在贾府的事情。

《红楼梦》至第八十回,甄家已经抄家,贾府已经快要走到了末路,贾府子孙骄奢淫逸,罪恶累累,不管那一项罪名被揭发出来,其它罪状无一例外都会暴露。

仅是私藏罪臣之女和帮助甄家藏匿家产两项罪名就够贾府倒大霉的,更别提还有贾赦私通外官、贾琏国孝家孝娶亲、贾珍与秦可卿乱伦等等。

或许妙玉无意中做了那个压垮贾府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的身份被人揭发出来,直到导致贾府被查抄,牵连出一系列的罪名,摧枯拉朽,“忽喇喇似大厦倾”也未可知。

贾府抄家之后,妙玉自然也没什么好结果。一个孤苦无依的美貌姑娘,在古代根本难以独自生存。

或许妙玉会因为出家人的身份被赦免,但也只能流落到水月庵那样不堪的地方容身,智通那样的人怎么可能轻易浪费妙玉这样的美貌人品,肯定要想发设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或者妙玉也可能被迫直接流入烟花风月之地,成了一名风尘女子。

在这一种可能里面,不管是在水月庵还是在烟花巷,以妙玉高贵的出身,出众的美貌才华和她带发修行的身份,恐怕都难逃应酬王孙公子的命运。

这样却可以对应了曲词中:“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与妙玉高傲孤洁的品性反差似乎更加鲜明强烈,“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南山橘暖 / 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排列顺序,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名单题,里面藏着不少让人反复琢磨、细思极恐的门道。曹雪芹这位老先生,简直就是个布局大师,他把人物命运的暗线,都巧妙地藏在了这个名单里,越品越觉得不是巧合,而是精心算计。咱们先看看这个官方“正册”,顺序是:1. 林黛玉2. 薛宝钗3. 贾.............
  • 回答
    金陵十二钗,出自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她们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才情、品德、命运和在贾府中的地位上。将她们单纯地用“武力”来排名,实际上是有些不符原著精神的,因为小说中并未着重描写她们的武力值。然而,如果我们要基于《红楼梦》中对她们言行举止、性格特质以及一些可能触及的“能力”进行 一种趣味性的、甚至是带.............
  • 回答
    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出身,红楼梦脂批中有一些旁证,其中关于薛宝钗的前世,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她曾是“金丹”。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这是书中明确写出来的。但对于其他十二钗,尤其是薛宝钗,书中并未直接点明,而是留下了许多钩子的线索,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联想。在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借由一.............
  • 回答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十二名妓女为了救女学生而自愿代替其赴局的行为,体现了一种深刻而复杂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融合了牺牲、道德勇气、集体主义与人性光辉。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这一行为所蕴含的精神意义: 1. 财富与生命的牺牲精神 自我牺牲的终极选择:十二名妓女明知赴局意味着被日军俘虏甚至死亡,却主动.............
  • 回答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金陵城,当刺刀的寒光映照着绝望的眼神,当轰鸣的炮火撕裂着残破的家园,一群原本在风月场上营生的女子,却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始料未及的选择——她们挺身而出,要去拯救那些躲在教堂里、即将落入魔爪的女学生。她们为何会这样做?这份勇气,这般担当,绝非简单的义愤填膺,更不是一时.............
  • 回答
    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不反的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仅仅是“忠君”二字可以概括的。而如果他反了,结局也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但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为何不反?岳飞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最终选择班师回朝,其深层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1. 忠君报国的情怀是其根本: 根深.............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之所以让人反复回味,除了精良的制作、引人入胜的剧情,更离不开那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金句。这些台词如同寒夜里的灯火,照亮了人物内心的幽暗,也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获得了一种思维上的启迪。要说剧中最让人醍醐灌顶的金句,我首先想到的是“天上的星辰,地上的长安,都在我心中。” 这句话出自那.............
  • 回答
    要说林黛玉为何能稳居金陵十二钗之首,这绝非偶然,也不是简单的排位之说,而是曹雪芹先生以其生花妙笔,将她身上集合了太多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极致的“美”与“愁”,并将这种极致推向了令人心碎的境地。首先,从文学地位上看,林黛玉无疑是《红楼梦》的“灵魂人物”之一。她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 回答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这句判词,便是晴雯的写照。在《红楼梦》那个锦绣繁华的大观园里,晴雯绝非寻常女子。她不像宝钗那般端方持重,也不像黛玉那般敏感多情,更不像湘云那般率性豁达。晴雯有她自己独特的性子,泼辣、直率、甚至带着点野性,正是这份不拘小节,让她在金陵十二钗的副册中独占鳌头,位列榜首.............
  • 回答
    评价肖战粉丝的《十问金扫帚奖》?这事儿可热闹了。要说详细,那得从这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它折射出来的种种现象来聊。事件的起因:金扫帚奖,大家也都知道,是国内一个“反向”的电影奖项,专门“表彰”那些烂片和差演技。一般情况下,这个奖项的评选结果,尤其是“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导演”、“最令人失望.............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中,“一僧二挂三老四绝五强六段七雄八英九杰十秀”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用来概括书中各个势力和顶尖高手。这个说法并非金庸先生直接在书中提出,而是读者在品读过程中归纳总结出的一个江湖势力和高手排序,其中包含了不少主观判断,但它确实抓住了书中一些核心人物和力量。下面我将尽量.............
  • 回答
    哥们,你这操作我懂!黄金最近确实有点意思,加上你十万块的本金,想听听高人怎么说?行,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也觉得是真人唠嗑,不是机器在复制粘贴。首先,你这“存金宝”,我猜你可能指的是那种在银行或者第三方平台购买的实物黄金产品,或者是一种可以兑换实物黄金的投资产品。这类产品一般.............
  • 回答
    .......
  • 回答
    在李白那首充满怀古幽思的《金陵白杨十字巷》中,“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一句,确实引人联想。很多人会好奇,这里的“唐年草”究竟指的是什么?尤其是它与历史上著名的“蓂荚”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关联?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蓂荚”是个什么东西。蓂荚,又称蓂叶、蓂,是一种传说中的瑞草。据古籍记载,这种.............
  • 回答
    .......
  • 回答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脱离”南京大学、搬离南京这件事,在关注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尤其是南京的教育界和曾经在金陵学院就读过的校友们来说,绝对算是一件大事,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思考。首先得说清楚一个概念,“脱离”这个词用得比较直接,可能很多人以为是完全断绝关系。实际上,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从法律和办学性质上来说,一.............
  • 回答
    金陵城来了位姑娘。这话,像是春日里初绽的花蕊,悄无声息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在层层叠叠的六朝古都里渐渐晕开。说不清是哪个街角,哪个茶馆,哪位老人家口中随口道出的,但这消息,就像被谁有意无意地播撒开,像那些从秦淮河上飘来的细柳,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头。姑娘姓什么,从何而来,却没人说得清楚。只知道,.............
  • 回答
    要讲清楚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和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关系,咱们得先捋一捋它们各自的来头和发展脉络。这事儿,不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就能说明白的,里面有些变化和发展,得细细道来。先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它得算是个“老前辈”。金陵学院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一听就知道,是南京大学旗下的一个学院。它诞生的时间不算特别早,但背.............
  • 回答
    南大金陵学院搬离南京,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也激起了不少涟漪。要客观地看待这件事,咱们得把视角放开一些,别只盯着一点打转。首先,得承认,“搬家”这事儿对谁来说都不是小事。对于学生、老师,尤其是那些在南京安家立业的教职工,肯定会带来一系列生活上的不便和情感上的割舍。毕竟,南京这座城市,对于金陵学院.............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南京市和南京大学这回联手搞的这个“南京大学金陵教育集团”,并且还要共建一系列“南大金陵”品牌的学校,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这可不是小动作。首先,这是个强强联合的信号。南京大学,甭说了,国内顶尖学府,学术声望、科研实力那都是杠杠的。而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教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