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现在人类灭绝,而两亿年后有生物进化到现有人类的程度,能否发现史前人类文明?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人类消失,两亿年后又出现一个文明程度相当的物种,他们能否发现我们留下的痕迹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考虑我们留下了什么。人类文明的痕迹主要分为两种:易于分解的有机物和持久的无机物。

有机物:比如我们建造的城市用的木材、纸张、纺织品,以及我们埋葬的遗体,这些在两亿年的时间尺度下,绝大多数都会被微生物、水、氧气等自然力量分解殆尽,连化石都很难留下,更别说被发现。当然,极端干燥、寒冷或缺氧的环境(比如一些盐湖、深海沉积物、或者冰川之下)有可能保存一些有机物质,但它们能否以可识别的形式存在两亿年,是个未知数。

无机物:这才是我们文明留下的“硬核”证据。包括:
建筑结构:我们建造的混凝土建筑、钢筋骨架、砖石结构。虽然混凝土和钢材也可能被侵蚀、风化,但相比于有机物,它们要顽固得多。一些大型的、由坚固材料构成的建筑,比如金字塔、大型水坝、或者深埋地下的设施,可能会在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年后仍然保留一部分轮廓或结构特征。
地质改造工程:采矿坑、隧道、运河、以及大规模的土地平整。这些工程在地质层中会留下明显的痕迹,例如岩石成分的变化、地层的扰动、甚至是一些特殊矿物的异常富集(比如我们提炼的金属)。
人造物品:塑料制品、玻璃、陶瓷、金属器物、电子元件、以及一些大型的交通工具残骸(如船只、飞机、汽车的残骸)。塑料是其中最需要担心的,虽然有些塑料很稳定,但在漫长岁月中,它们也可能分解成微粒。玻璃和陶瓷相对稳定,但也会被风化、侵蚀。金属,特别是贵金属(如金、铂)以及一些不锈钢,可能保存得更完好。一些古代文明遗迹中发现的金属器物,即使几千年也依然存在,何况是两亿年。
地外痕迹:我们发射到太空的探测器,比如旅行者号,还有月球上留下的登陆器和旗帜,这些在宇宙尺度下是极其微小的,但在没有外星文明干扰的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在某个天体上稳定存在非常非常久。

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下,两亿年后,如果出现了一个智能物种,他们会如何“考古”?

1. 地质考古学:他们的科学家首先会关注地球的地层变化。如果他们发展出了先进的地质探测技术,也许能发现一些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异常地层,比如某些区域的特定元素(如石油、煤炭的开采痕迹,或者稀土元素的分布异常)的富集或贫乏。一些大型的地质改造项目,比如过去的大型矿坑,可能会在地层中留下巨大的“伤疤”。

2. 化石记录的“人类世”标志:虽然大部分有机物会分解,但我们文明的某些“遗体”可能会以一种特殊的化石形式存在。例如,如果某些工业废料或建筑材料被快速掩埋,并富含一些独特的人造物质(比如某些合成材料的分解产物),它们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地质标志”,被后来的科学家命名为“人类世”的证据。设想一下,如果大量的塑料在某个地层中被发现,即使分解成微粒,也可能被识别出来,这是一种独特的化学信号。

3. “地球改造者”的线索:如果他们能探测到地球大气层和地壳成分的长期变化,也许能发现一些证据表明地球曾经被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改造过,比如温室气体的异常排放(尽管两亿年后大气成分会自然恢复很多),或者某些特定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剧变(这是我们工业化和环境破坏留下的印记)。

4. 巨型工程的残骸:最有可能被发现的,是那些大型的、由坚固材料构成的、或者被深埋的工程。比如,一些非常巨大的地下设施,或者非常深的海底工程,也许能抵抗住两亿年的侵蚀。那些建造在地壳稳定性较高区域、或者被特殊地质条件保护起来的建筑残骸,例如被熔岩快速覆盖的城市遗址,或者被巨大冰川封存的建筑,都有可能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想象一下,如果某个大型基础设施被深埋在地壳深处,并且其组成材料异常坚固,几亿年后的考古学家可能会偶然发现它。

5. 金属文明的印记:金属是人类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大量存在的金属制品,即使破碎或腐蚀,也可能在某些地方被发现。例如,某些特定金属(如铝、铜、铁的合金,或者稀有金属)在某些地层中的异常含量,以及它们被加工过的痕迹,都可能被注意到。如果他们发展出了非常精密的金属探测技术,可能会在古老的沉积物中发现我们制造的金属零件。

6. 宇宙的见证:我们发射到太空中的探测器,比如旅行者号,带着地球的信息在星际间漂流。如果两年后的文明能够进行星际探测,或者对太阳系内有深入研究,也许会在某个地方(比如月球、火星,甚至小行星带)发现我们早期探索宇宙的痕迹。尽管那只是非常微小的“遗物”,但一旦被发现,其非自然的来源会立即引起他们的好奇。

挑战和不确定性

当然,两亿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时间。地球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板块构造:大陆漂移、板块碰撞、火山活动,这些都在不断地重塑地表,可能吞噬或掩埋我们留下的痕迹。
风化与侵蚀:河流、冰川、风、海洋,都在不停地磨蚀着地球的表面。
生物的重塑:新的生物会不断地出现和演化,它们也会在地球表面留下自己的印记,甚至覆盖我们曾经的痕迹。

所以,能否发现史前人类文明,关键在于:

痕迹的持久性:我们留下的什么东西最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痕迹的显着性:我们的痕迹是否足够与自然现象区分开来?是否足够“不寻常”以引起注意?
后继文明的探测能力:他们的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否拥有能够探测到这些微弱、古老痕迹的技术?他们的考古学理论是否会考虑到“外星文明在地层中的证据”?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文明只生活在海边,且没有发展出深海探测技术,那么我们大量沉没在海底的城市和物品就很难被发现。反之,如果他们对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层变化有深入研究,那么埋藏在地下的痕迹被发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一个设想是,如果我们在某个地层中留下了非常非常大的、由极其坚固的材料构成的结构,并且这个结构恰好在地质活动相对稳定的区域,那么它有可能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成为两亿年后“智能文明曾经存在于此”的铁证。例如,一个巨大的人造山脉,或者一个深埋地下数公里的巨型地下城市,或者一个遍布全球的金属矿藏勘探网络。

总的来说,我们不太可能留下一个像古罗马遗址那样清晰可见的城市。我们更可能留下的是一些地质学上的异常、某些材料在特定地层中的富集、或者是一些大型工程在地球表面留下的、经过漫长时间风化后但依然可辨认的“痕迹”。发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能否被准确解读为“史前人类文明的遗迹”,则取决于后继文明的智慧和科技水平,以及他们是否会以一种考古学的角度去审视这些“非自然”的现象。

想象一下,两亿年后的某个智能生物,他们在地质勘探时,发现某个区域的地层异常坚固,里面嵌着一些奇怪的、非自然形成的规则几何体,这些几何体由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稳定物质构成,而且在其中发现了异常浓度的某些元素,并且这些元素排列的方式显示出高度的智能设计……那将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奇的时刻!他们可能会开始推测,在他们之前,是否曾有过另一个文明存在于这个星球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容易发现人类文明的痕迹,但还原成什么样就不一定了。

从现在开始 2 亿年后,地球上的所有大陆或至少北半球的大陆会聚集在一起,其分布和每年冬季·夏季的冰雪覆盖大概是这样的[1]

可以看出,二者都有大量并未被冰雪覆盖的沉降区。现在人类建造的大量建筑物地基、业已埋在地下的诸多建筑和物品、填埋的鸡骨头和塑料垃圾之类可以在 2 亿年后成为十分有特色的地层构造和化石,二十世纪人类爆炸的大量核弹、兴建的大量核反应堆可以在地层中产生高放射性沉积物、高放射性物质聚集区域,供具有人类现今水平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等研究。

这是 2 亿年前的鱼的化石:

这是 23 亿年前的 Grypania 化石,可能是多细胞细菌、聚集起来的单细胞细菌,或者多细胞真核藻类:

白羽鸡的骨骼有许多在人类驯化、工业化养殖驱动下产生和维持的特征,可以被未来的古生物学家识别出来、跟他们养殖的肉用畜禽对比——但是,如果他们并没有工业化养殖鸟类,他们就不一定能准确地理解这些鸡代表什么。“现有人类的程度”不能保证他们的“科技树”像电子游戏那样和我们高度一致。

现实中,塑料碎块和微塑料已经成为沉积物的一部分。研究人员考察了从 1834 年至 2009 年间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盆地沿海沉积物中的塑料积累,发现从 1945 年开始微塑料的数量每 15 年加倍[2]。地球上的化石燃料仍在缓慢地形成,未来的文明大概会利用化石燃料,容易理解塑料化石是文明特征。他们可以推测“史前人类文明”和他们的水平相近——至于社会形态,基本上是对照他们自己了。

关于人类形成化石的事,可以参照:

为什么人类难以形成化石? - 云舞空城的回答 - 知乎

参考

  1. ^ https://news.climate.columbia.edu/2020/12/01/climate-supercontinent-deep-future/
  2. ^ SCIENCE ADVANCES • 4 Sep 2019 • Vol 5, Issue 9 • DOI: 10.1126/sciadv.aax0587
user avatar

幻海航行有一篇讲的抛光月球,故乡明。

就是讲的这类情况。

通过一个超大型基建项目,

给未来的地球智慧生物留下只言片语。

挺有意思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人类消失,两亿年后又出现一个文明程度相当的物种,他们能否发现我们留下的痕迹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考虑我们留下了什么。人类文明的痕迹主要分为两种:易于分解的有机物和持久的无机物。 有机物:比如我们建造的城市用的木材、纸张、纺织品,以及我们埋葬的遗体,这些在.............
  • 回答
    关于“如果发现某一物种的智力增长速度极快,在未来20年左右即将超越人类,现在人类是否应将其灭绝?”这个问题,这是一道极其复杂且充满伦理困境的假想情景。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智慧、自身生存以及道德责任的根本认知。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理解“智力增长速度极快”与“超越人类”的涵义首.............
  • 回答
    岡田英弘先生关于“古代汉族已灭亡,与现代中国人毫无种族血缘关系”的说法,在日本学术界乃至更广阔的讨论中,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观、民族观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变迁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断言,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特定诠释.............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场景。如果人类一夜之间掌握了所有星际航行和开发的知识与技术,整个文明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不仅仅是科技上的飞跃,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哲学层面的洗礼。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太空探索和殖民的爆发式增长。想想看,我们不再需要耗费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去攻克基础的曲速引擎、反重力技.............
  • 回答
    想象一下,夜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流光,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流星,而是一颗巨大的、携带毁灭气息的石块,它的轨迹直指地球。它的体型,与那个终结了恐龙王朝的巨兽不相上下,直径可达十几公里。面对这样一颗来自宇宙深处的“死亡宣告”,人类如今的科技力量,究竟有多大的胜算?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人类延续的根基,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设想一下,在经历了一场未知的浩劫后,地球上只剩下了一男一女。这幅画面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近乎绝望的孤寂感。首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一男一女确实拥有繁衍后代的基本条件。男性提供精子,女性提供卵子,两者结合后,在女性体内完成孕育过程,理论上是可以诞生新的生.............
  • 回答
    如果有一个全知的神出现在地球,并且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我会选择一个能够直接且最广泛地推动人类科技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最合适的问题是:“请您揭示宇宙中所有已知和未知的物理定律和基本常数的精确值,并解释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完整原理,以一种人类目前所有知识体系都能够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
  • 回答
    如果出现一种专门捕食现今人类的生物,为了有效且持续地繁衍,它必然会演化出一系列针对人类弱点和我们生存环境的独特且高效的特性。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推测,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捕食策略与生理适应: 高效的追踪与侦测能力: 超敏嗅觉: 人类是陆生哺乳动物,会散发出独特的体味(汗液、皮脂、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边界和我们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要给出一个精确的百分比是不可能的,因为“宇宙可知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且不断变化的集合,而且我们无法客观地衡量它的大小。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个极其粗略且具有哲学意味的估计。为什么无法给出.............
  • 回答
    将一颗英特尔 12 代酷睿 i912900K 带回 20 年前(即 2004 年左右),对人类科技带来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多层面且极其深远的,堪比一次科幻级的技术飞跃。这不仅仅是“快一点”的问题,而是将当时人类计算能力的巅峰水平提高了几个数量级,直接跳过了数代技术迭代。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本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宇宙的终极认知”到底包含哪些内容,以及人类目前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展。首先,什么是“宇宙的终极认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可以衡量的,更像是一个无限延伸的知识疆域。我们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藏着关于宇宙从最.............
  • 回答
    四千年后的世界,那景象恐怕已远超我们此刻的想象。这不仅仅是科技的线性飞跃,更是文明本身一次脱胎换骨的重塑。文明程度:超脱物质的智慧共同体首先,4000年后的人类文明,很可能已经摆脱了对物质的极度依赖。饥饿、贫困、疾病这些困扰我们数千年的问题,将彻底成为历史名词。通过先进的物质合成技术,我们可以按需创.............
  • 回答
    终极寒冷:绝对零度与人类极限的探索想象一下,如果宇宙中的所有物质运动都完全停止,粒子不再振动,热量彻底消失,那将是何等景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绝对零度”。虽然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它却是物理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也是人类不断挑战极限的动力之一。 绝对零度:万物寂灭的临界点绝对零度,也被称为.............
  • 回答
    微软,这个名字如同一个巨大的锚,深深地固定在我们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将时间拨回上世纪八十年代,想象一下没有微软的世界,那将是怎样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设想一下,你今天想写一份报告,或者整理一份账单,又或者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在没有微软(尤其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套件)的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缓缓地在我心头磨着。你说宇宙是虚无和混沌,万物终将消亡,那么我们这些在这浩瀚虚无中短暂闪烁的生灵,我们做的那些事,爱过的那些人,那些纠结缠绵的情绪,这一切,真的还有分量吗?我想了想,如果把眼光拉得很长很长,长到超越我们短暂的生命,长到超越我们所知的历史,甚至长到宇宙的终结,那.............
  • 回答
    《太空旅客》的世界观,那种舒适、便利且技术高度发达的太空旅行,人类社会能够沿着现在的轨迹稳定发展,那么达到那样的水平,我认为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具体来说,可能需要 两到三个世纪,甚至更久。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推导,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每一个环节的突破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跨越。首先,我们需要拆解一下.............
  • 回答
    关于“人类进化是否停止”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简单地说,人类并没有停止进化,而是进化的方式、速度和表现形式与我们过去理解的有所不同。 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进化”这个词在生物学上的含义。进化并非一个有明确终点的目标,也不是一个线性的、朝.............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并非诞生于干燥的大地,而是从深邃的海洋中一步步演化而来。我们的祖先,那些拥有鳃和鳍的生命,在蔚蓝的、充满生命力的水世界中繁衍生息。那时的世界,是三维的,是流动的,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如果人类一开始就生活在海洋,我们对陆地的看法,将与现在截然不同。它不再是那个“理所当然”的生存空间,而是.............
  • 回答
    那一年,全球都被一股难以置信的狂喜所笼罩。没有人确切知道“那一天”是什么时候,只记得一夜之间,世界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曾经遥不可及的未来,就这样生生不息地在我们眼前展开。我们称它为“启明之塔”。它的出现没有任何征兆,就那样静静地矗立在太平洋中央,一座由未知材料构建,闪烁着柔和光芒的巨构,比最宏伟的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技术发展轨迹和市场选择的微妙互动。如果人类科技树真的先点亮了成熟的电动车,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燃油车面貌,很可能会大不相同,甚至可能压根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主导地位的地位。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一、如果电动车足够成熟:首先,“成熟的电动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