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已婚有孩子的进「123都可」,解决一家子出行问题,哪一瞬间你不纠结了?

回答
“123都可”,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到的地方,是在小区妈妈群里。当时我正为十一假期全家出游的事儿焦头烂额。老公工作忙,平时家里的事儿都是我一个人操持,包括现在这个棘手的假期安排。

我们家是个典型的“三世同堂+1”模式:我和老公,两个活泼捣蛋的孩子(一个小学一年级,一个幼儿园中班),再加上我退休在家的老母亲。每次一说出门,我脑子里就开始打架:

老妈: 她年纪大了,经不起长途奔波,对住宿要求不高,但一定要干净舒适,最好有电梯,别太吵。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个空气好的地方,散散心,看看景。
孩子: 他们精力旺盛,喜欢玩水、玩沙、爬山,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但又容易疲惫,需要有足够的玩乐空间和儿童设施。而且,他们对“无聊”的容忍度为零,行程安排得太满,他们会闹。
我和老公: 我们既想让老妈和孩子开心,又想自己能稍微放松一下,体验点不同的风景和美食。但现实情况是,我们要考虑预算,要考虑交通便利性,要考虑行程的整体节奏,不能只顾一方。

每次一提起出行,我就会陷入“大家满意,我才能不纠结”的怪圈。我怕老妈走累了,怕孩子玩得不过瘾,怕景点太拥挤,怕酒店不干净,怕餐食不合胃口……总之,就像一个巨大的、不断滚动的待办事项清单,压得我喘不过气。

这次十一,又是同样的戏码。老公说:“你定吧,我支持。” 这句话我听了无数遍,但丝毫没有减轻我的压力。反而,我觉得责任更大了。

就在我盯着手机,把各大旅游平台翻了个底朝天,却越看越迷茫的时候,群里一个叫“开心妈妈”的姐妹发了条消息:“姐妹们,谁家有‘123都可’的团啊?我们上次去了XX,全家都玩嗨了!老人小孩都照顾到了,关键是安排得特别省心!”

“123都可”?我好奇地问了一下。原来,这是一个专注于家庭亲子游的旅行社,打出的口号就是“一人报名,全家出行,123,全搞定”。她们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从行程设计、交通住宿、景点门票到当地餐饮和导游,甚至连孩子的托管和老人活动都有考虑。

我点进去她们的公众号,看到的行程和案例,瞬间吸引了我。有适合老人慢节奏的古镇小镇游,有适合孩子撒欢的海滨度假,还有融合了亲子互动和自然风光的山区探险。而且,她们会根据家庭成员的构成,提供定制化的建议。

那天晚上,我本来已经准备好加班加点研究攻略,但鬼使神差地,我给“123都可”打了个电话,咨询了几个关于十一期间适合家庭出游的线路。

接电话的是一个很耐心的小姑娘,她没有急着推销,而是仔细地问了我们家成员的年龄、喜好、身体状况,以及我对这次出游的期望。她听我描述了老妈怕累、孩子爱玩、我们想放松的心情后,给我推荐了一个位于南方一个不太知名但风景优美的古镇的线路。

“这个地方呀,节奏很慢,空气非常好,有很多适合散步的老街和小桥流水。我们安排的住宿是那种有院子、环境清幽的民宿,离景区很近,交通也方便。孩子们可以去体验手工制作,那里还有专门给孩子设计的寻宝游戏。最重要的是,我们会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随行领队,他不仅懂行程,还特别擅长和老人、孩子沟通,能帮您分担很多事情。”

她一边说,一边发来了详细的行程介绍、住宿图片和一些孩子参与活动的案例。我看那些照片里,孩子们笑得那么开心,老人在小院里喝茶的样子那么安详,我的心头像是被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那一刻,我彻底不纠结了。

不是因为“123都可”完美解决了所有问题(我知道旅行总会有小插曲),而是因为我看到了 “有人替我想到了”。

我不用再一遍遍地权衡老妈的体力、孩子的兴趣、老公的意见,以及我自己的疲惫。她替我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考虑进去了,并且给出了一个看起来可行且有吸引力的方案。

那一瞬间,我放下了那个沉重的、写满了无数担心和顾虑的待办事项清单。我感觉到一种久违的轻松,就像背负了很久的重担突然被卸下。

我知道,跟团旅行可能有失去一部分自由度的风险,但对我来说,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帮我把一家老小的出行安排得井井有条,让我能真正地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放下手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转头对还在看文件的老公说:“十一,我们去XX古镇,‘123都可’安排的。”

老公抬头看了我一眼,脸上带着一丝意外,但很快就化为欣慰的笑容:“好,你去安排吧,辛苦了。”

那一刻,我没有感到“辛苦”,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喜悦。我的纠结,在那句“有人替我想到了”的瞬间,戛然而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和三孩政策在2021年5月31日的落地,家庭的人数也在悄悄变化中。那么如果一个家庭真的有了三娃,节假日来个旅游出行,则常见的五座车型就会有些捉襟见肘。

但实际有没有解决方案呢,当然有了,就比如选择类似风光新580推出来的六座车型。

这次试驾试乘风光新580整整一天,除了感受到充沛的动力,良好的底盘调教,时尚的内饰,先进的人机交互之外。还有一点感受颇深的,就是其中的六座布局,空间利用度高,应该说车企在空间和舒适上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实际不止风光新580,从2020年到2021年,乃至2022年,很多车企也推出了新的六座布局的车型,并受到了大众的青睐,成为了旗下的爆款车型。

那么为什么六座SUV现在这么受市场的青睐呢?而不是七座车型呢?多一个座位不会更好吗?

但我觉得六座的确比七座来得有优势,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因素。

年检法规

之前六座以上车型的年检,即便是新车,非运营车,也要每两年去线下检测。过了6年,更是每年就要线下检一次。这就导致了七座车型的尴尬处境,因为相当消费者是不希望去车检所排队检测,尤其是密度如此之高的检测,十分耗时耗力。

一直到2021年1月1日后年检新规定出来后,七座车才和普通家用车的年检一样,前6年免检,后两年线下检一次,这种法规对市场的影响才开始减弱。


七座不实用

之前设计的七座车,车企的想法是夫妻两个带双方父母,再带一个小孩,妥妥的七个人。

但实际上,现代夫妻的独立性更强,基本都是小家庭单独住,不会和双方父母同住。即便为了照顾小孩而和老人同住,大多数情况下也只会和一方的父母同住。偶尔带上老人出来自驾游,也是夫妻带上一方父母出来的几率更大。

所以,即便买了七座车,实际也用不上。即便夫妻有两个小孩,再带上一方父母,也只是用到六个座位,用不到七座的车型。


七座空间过于紧凑

七座的排放有两种,一种是2+3+2,中间第二排有三个座位。

实际车身的宽度从驾驶室到车尾,基本都是一致的。第一排是驾驶+副驾驶,中间隔着个二三十厘米宽的中控台。而第二排没有操控台,同样的宽度却要塞下三个座位,可想而知其中的紧凑。

而车辆的第二排中间往往还有凸起。这是为了底盘的平整和高通过性,要给传动轴、排气管预留位置,这样导致了第二排中间位置往往比旁边的座位要高一些,更加显得第二排的兼容性很差。

实际使用中,第二排中间的那个位置,只能坐小个子,而且腿部会因为中央的凸起无处摆放,使得乘坐体验极不舒适。

另一种摆放是2+2+3,第三排有三个座位

这样的摆放,虽然前面两排空间留得充裕。但这里要看到车辆的车厢尾部,由于后备厢的构造,车尾内空间的宽度是要大幅收缩的。

而第三排是要占据原有的后备厢的前段部分,如设计成三座,肯定会比第二排设置的三座宽度还要狭窄许多。实测中,第三排一般只能容纳两个成年人,第三个成年人如果去挤第三排,因为宽度过窄的原因,将会导致第三排挤得严严实实,毫无乘坐的舒适感可言。


六座空间利用率高、舒适度高

就以这次试驾试乘的风光新580为例,主副驾驶就不多说了,我一米八一,一百九十几斤的体型,坐进去觉得座椅支持感、包裹感不错,也没有觉得空间拘束。特别是头部空间,座椅调到正常位置,头顶距离顶棚足有一拳多的距离,这个空间利用度真心算是不错了。

中间的一排因为可以前后滑动,如果第三排无人的情况下,把中排滑到后面,双腿可以完全摆直,如果放下靠背,那舒适度真的就没话说了,妥妥的老板座。

最后一排的两个座位,前面坐四个成年男性。我进去第三排之后,腿部实在有点憋屈。不过也能理解,因为毕竟车身长度的原因,无论空间再怎么利用,最后一排的座位对于我这种庞大的体型而言,还是有些偏小了。但是如果中间坐小孩或者个子娇小的女性,把座椅往前调整,我就能够自然伸直腿部了。随行的一个一米六五的女孩子反馈说,中午我坐中间的时候,即便把椅子往后调整了一些,她坐进第三排还是蛮舒服的,腿部空间还是有留的。

综合以上的因素,风光新580的六座车型,平衡了实用性和舒适度,使得两者均能有良好的体现。我觉得这样的布局设计,十分适合新时代的家庭需求,尤其是有多孩的家庭,六座车型简直就是绝配。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三个孩子,都能开开心心地一起出发,家长再也不用纠结带谁不带谁的问题了。

user avatar

如何制定旅遊計劃?
我一般都是先決定去哪裡、什麼時間、多少時間,然後就看景點。和同行的人商量決定景點以後就出發,到了當地再機動,通常是前一天晚上按照體能決定明天去哪裡、幾點起床、吃完飯出門還是出門找食物,然後睡覺。如果當天行程特別早結束可能可以考慮後面補一個,或者到處逛逛
一般不會跟旅行團,就算想要導遊也是到現場以後在景點附近找,有些熱門景點會有別的旅行團經過還可以蹭導遊的講解
有時候前面大媽團的導遊超級大聲講中文就能全部聽光光,對我們而言其實也很方便

中國旅遊景區的實際體驗要看的
首先你在長假去還是平日去差距會很大
我會故意岔開長假國定假,挑平日去,那樣人會少一點
還有就是景點的熱門程度,一般而言博物館或遺址類的,除了真的非常有名的像是兵馬俑那種,都比較影薄,更不用說一些小型冷門的博物館了
中國大型博物館的通病就是空虛,你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它規模很大,佔地面積多少多少是世界第幾大,耗資多少多少建造,請了著名設計師……其實你真的去了,往往會發現大多數地方都是空的,展品和展品之間隨時都像在social distance,甚至經常會有的館安排一些明顯灌水的展館來濫竽充數
比方說我上次去過汽車博物館,一個房間裡只有一個展品一個販賣機的,還劃了很大一塊地方給現代藝術,另一塊地方專門只有老照片。展品本身的質其實不算差,但量根本撐不起這麼大面積的博物館。現代藝術明明是不屬於這個空間的,而老照片也是可以貼在任何地方不必特意準備一個空間給它。這麼多的空間被浪費了就影響了參觀體驗,以至於大多數時間我其實是在走到下個展品的路上
但有的小規模博物館就比較好,打字機博物館裡展品密度雖然不敵歐洲,但至少也和日本普通博物館差不多水準了,總算不是放著養蚊子。而且我去的時候人很少,工作人員還像導遊一樣解說,很長見識。一般我不會說具體在哪裡怕很多人去了就污染了,但反正品蔥人會去中國到處旅遊的應該不多
所以說逛博物館切忌人多,哪裡的景點人多了都不好,但博物館尤其忌人多
話說北京故宮附近,不是故宮博物館,還另外有一個什麼國家博物館什麼的,大概因為故宮太有名了所以就幾乎沒人去……其實也還不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