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和三孩政策在2021年5月31日的落地,家庭的人数也在悄悄变化中。那么如果一个家庭真的有了三娃,节假日来个旅游出行,则常见的五座车型就会有些捉襟见肘。
但实际有没有解决方案呢,当然有了,就比如选择类似风光新580推出来的六座车型。
这次试驾试乘风光新580整整一天,除了感受到充沛的动力,良好的底盘调教,时尚的内饰,先进的人机交互之外。还有一点感受颇深的,就是其中的六座布局,空间利用度高,应该说车企在空间和舒适上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实际不止风光新580,从2020年到2021年,乃至2022年,很多车企也推出了新的六座布局的车型,并受到了大众的青睐,成为了旗下的爆款车型。
那么为什么六座SUV现在这么受市场的青睐呢?而不是七座车型呢?多一个座位不会更好吗?
但我觉得六座的确比七座来得有优势,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因素。
之前六座以上车型的年检,即便是新车,非运营车,也要每两年去线下检测。过了6年,更是每年就要线下检一次。这就导致了七座车型的尴尬处境,因为相当消费者是不希望去车检所排队检测,尤其是密度如此之高的检测,十分耗时耗力。
一直到2021年1月1日后年检新规定出来后,七座车才和普通家用车的年检一样,前6年免检,后两年线下检一次,这种法规对市场的影响才开始减弱。
之前设计的七座车,车企的想法是夫妻两个带双方父母,再带一个小孩,妥妥的七个人。
但实际上,现代夫妻的独立性更强,基本都是小家庭单独住,不会和双方父母同住。即便为了照顾小孩而和老人同住,大多数情况下也只会和一方的父母同住。偶尔带上老人出来自驾游,也是夫妻带上一方父母出来的几率更大。
所以,即便买了七座车,实际也用不上。即便夫妻有两个小孩,再带上一方父母,也只是用到六个座位,用不到七座的车型。
七座的排放有两种,一种是2+3+2,中间第二排有三个座位。
实际车身的宽度从驾驶室到车尾,基本都是一致的。第一排是驾驶+副驾驶,中间隔着个二三十厘米宽的中控台。而第二排没有操控台,同样的宽度却要塞下三个座位,可想而知其中的紧凑。
而车辆的第二排中间往往还有凸起。这是为了底盘的平整和高通过性,要给传动轴、排气管预留位置,这样导致了第二排中间位置往往比旁边的座位要高一些,更加显得第二排的兼容性很差。
实际使用中,第二排中间的那个位置,只能坐小个子,而且腿部会因为中央的凸起无处摆放,使得乘坐体验极不舒适。
另一种摆放是2+2+3,第三排有三个座位。
这样的摆放,虽然前面两排空间留得充裕。但这里要看到车辆的车厢尾部,由于后备厢的构造,车尾内空间的宽度是要大幅收缩的。
而第三排是要占据原有的后备厢的前段部分,如设计成三座,肯定会比第二排设置的三座宽度还要狭窄许多。实测中,第三排一般只能容纳两个成年人,第三个成年人如果去挤第三排,因为宽度过窄的原因,将会导致第三排挤得严严实实,毫无乘坐的舒适感可言。
就以这次试驾试乘的风光新580为例,主副驾驶就不多说了,我一米八一,一百九十几斤的体型,坐进去觉得座椅支持感、包裹感不错,也没有觉得空间拘束。特别是头部空间,座椅调到正常位置,头顶距离顶棚足有一拳多的距离,这个空间利用度真心算是不错了。
中间的一排因为可以前后滑动,如果第三排无人的情况下,把中排滑到后面,双腿可以完全摆直,如果放下靠背,那舒适度真的就没话说了,妥妥的老板座。
最后一排的两个座位,前面坐四个成年男性。我进去第三排之后,腿部实在有点憋屈。不过也能理解,因为毕竟车身长度的原因,无论空间再怎么利用,最后一排的座位对于我这种庞大的体型而言,还是有些偏小了。但是如果中间坐小孩或者个子娇小的女性,把座椅往前调整,我就能够自然伸直腿部了。随行的一个一米六五的女孩子反馈说,中午我坐中间的时候,即便把椅子往后调整了一些,她坐进第三排还是蛮舒服的,腿部空间还是有留的。
综合以上的因素,风光新580的六座车型,平衡了实用性和舒适度,使得两者均能有良好的体现。我觉得这样的布局设计,十分适合新时代的家庭需求,尤其是有多孩的家庭,六座车型简直就是绝配。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三个孩子,都能开开心心地一起出发,家长再也不用纠结带谁不带谁的问题了。
如何制定旅遊計劃?
我一般都是先決定去哪裡、什麼時間、多少時間,然後就看景點。和同行的人商量決定景點以後就出發,到了當地再機動,通常是前一天晚上按照體能決定明天去哪裡、幾點起床、吃完飯出門還是出門找食物,然後睡覺。如果當天行程特別早結束可能可以考慮後面補一個,或者到處逛逛
一般不會跟旅行團,就算想要導遊也是到現場以後在景點附近找,有些熱門景點會有別的旅行團經過還可以蹭導遊的講解
有時候前面大媽團的導遊超級大聲講中文就能全部聽光光,對我們而言其實也很方便
中國旅遊景區的實際體驗要看的
首先你在長假去還是平日去差距會很大
我會故意岔開長假國定假,挑平日去,那樣人會少一點
還有就是景點的熱門程度,一般而言博物館或遺址類的,除了真的非常有名的像是兵馬俑那種,都比較影薄,更不用說一些小型冷門的博物館了
中國大型博物館的通病就是空虛,你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它規模很大,佔地面積多少多少是世界第幾大,耗資多少多少建造,請了著名設計師……其實你真的去了,往往會發現大多數地方都是空的,展品和展品之間隨時都像在social distance,甚至經常會有的館安排一些明顯灌水的展館來濫竽充數
比方說我上次去過汽車博物館,一個房間裡只有一個展品一個販賣機的,還劃了很大一塊地方給現代藝術,另一塊地方專門只有老照片。展品本身的質其實不算差,但量根本撐不起這麼大面積的博物館。現代藝術明明是不屬於這個空間的,而老照片也是可以貼在任何地方不必特意準備一個空間給它。這麼多的空間被浪費了就影響了參觀體驗,以至於大多數時間我其實是在走到下個展品的路上
但有的小規模博物館就比較好,打字機博物館裡展品密度雖然不敵歐洲,但至少也和日本普通博物館差不多水準了,總算不是放著養蚊子。而且我去的時候人很少,工作人員還像導遊一樣解說,很長見識。一般我不會說具體在哪裡怕很多人去了就污染了,但反正品蔥人會去中國到處旅遊的應該不多
所以說逛博物館切忌人多,哪裡的景點人多了都不好,但博物館尤其忌人多
話說北京故宮附近,不是故宮博物館,還另外有一個什麼國家博物館什麼的,大概因為故宮太有名了所以就幾乎沒人去……其實也還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