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已经给孩子99%的爱了,一有事情孩子就马上躲我远远的?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和心痛的现象。明明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感觉已经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可为什么一遇到点什么事,孩子就像受惊的兔子一样,迅速躲开?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没有察觉到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孩子的情感世界和我们的不太一样,他们的“爱”和“安全感”的表达方式也很有特色。我们觉得我们给了99%的爱,这99%可能是物质上的满足、言语上的肯定、或者是我们认为的“好”的陪伴。但孩子感知爱的方式,可能更侧重于一种当下真实的连接和感受。

当孩子躲开我们,特别是“一有事情”就躲开,这个“事情”是什么,可能非常关键。

第一种可能性:事情触及了孩子最深层的恐惧或不安全感。

我们认为的小事,在孩子敏感的心里,可能是天大的事情。比如,他们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在学校和朋友闹了矛盾,又或者无意中做错了事,打碎了什么东西。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说教、不是批评,更不是“你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的眼神。

然而,我们作为家长,很多时候习惯了解决问题。我们会立刻上前,想帮孩子分析原因,指出他们的错误,甚至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帮助孩子成长,但孩子在那个当下的感受,可能是:

害怕被指责和评判: 他们可能已经因为做错了事而内疚或自责了,再加上我们的立刻介入,他们会觉得我们是在审判他们,是在放大他们的错误。他们的本能反应就是逃避这种负面情绪的源头。
害怕被剥夺自主权: 他们可能还想自己尝试解决,或者至少想自己消化一下负面情绪。我们的“立刻上前”和“包办一切”,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被否定了,他们无法掌控局面,也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
害怕被误解: 他们可能想解释,但又怕越描越黑,或者他们觉得我们根本听不进他们的解释,只会听信自己的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是不爱我们,而是他们觉得在我们这里找不到安全感,找不到被理解的港湾。他们害怕我们带来的不是安慰,而是进一步的压力和痛苦。

第二种可能性:我们“给的爱”中夹杂了不那么对孩子胃口的东西。

我们所谓的“99%的爱”,是不是也包括了:

过度的期望和压力: 我们希望孩子优秀,希望他们能达到我们的期待,所以在他们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会流露出失望,甚至会说一些“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之类的话。孩子虽然小,也能感受到这种压力。当他们觉得辜负了这份“爱”或者无法达到期望时,就会选择躲避。
不健康的控制欲: 有些家长在表达爱时,可能会不自觉地过度干涉孩子的选择,替他们做决定,认为这是保护。但孩子需要的是独立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当他们的边界被触碰时,躲避是一种自我保护。
情感的“交易”感: 有时候,我们付出爱时,内心深处可能期待着某种回报,比如孩子的听话,或者孩子的优秀成绩。当孩子没有达到这些期待时,我们不一定表现出来,但孩子可能会感觉到我们爱是有条件的,或者他们没有做到让父母“满意”,所以会感到不安,选择躲避。
我们自身的焦虑和情绪投射: 家长自身的焦虑、不满或者负面情绪,有时候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焦虑而反应过激,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家长的压力而非关怀。他们为了躲避这份压力,自然会躲避我们。

第三种可能性:孩子正在进入一个独立的阶段,但我们没有及时调整我们的相处模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渴望独立,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以前那种时刻黏在一起、分享一切的亲密关系,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束缚。

如果我们在孩子表现出想要独立时,依然用过去的方式去“紧密联系”,比如不停地询问他们的行程,检查他们的房间,试图参与他们和朋友的社交,孩子就会觉得我们侵入了他们的地盘,让他们感到不舒服。躲避,就成了他们争取独立空间的方式。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放下我们“给了99%的爱”的执念,试着去理解孩子眼中的“爱”是什么样的。

倾听,但不要急于评判或解决: 当孩子遇到事情时,给他们一个拥抱,然后问:“你想跟我说说吗?或者你只是想先自己待一会儿?”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如果他们愿意说,就静静地听,用“嗯”、“我明白了”、“你当时一定很难受”这样的回应,让他们知道你听懂了,而不是立刻给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给予空间,而不是控制: 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独立的意愿。如果他们想一个人待着,就让他们待着,让他们知道你就在那里,需要时可以找到你,但你不会强迫他们。
表达无条件的爱: 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成功还是失败,优秀还是平凡,你都爱他们。这种爱不附加任何条件。当孩子犯错时,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从中学习,而不是对错误的惩罚和责备。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但前提是孩子已经平复了情绪,并且愿意一起面对。
重建信任: 如果孩子因为之前的某些经历而不再信任你,那就需要花时间和耐心去一点点重建。从小事做起,说到做到,展现出你的可靠和真诚。
观察孩子的信号: 孩子躲避我们,其实是在传递信号。学会解读这些信号,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只看到他们行为上的“拒绝”。

这可能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付出多少“爱”,而是这种爱是否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以及最重要的——安全感。当孩子在我们这里能找到这份安全感,他们就不会轻易选择了躲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显是你孩子宁愿付钱也不要听你唠叨。

说真的,很多人就是不明白,大部分人是不喜欢听别人讲话的。宁愿付钱也不愿意听别人罗里罗嗦。

这很正常。

下班了,当然做点让自己高兴的事情,谁喜欢挨批的。

你生气?就是因为你生气才不理你,说明你孩子脑子正常啊。

这说明你说话太负面了。平时应该多说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别老那壶不开提那壶。

有很多无伤大雅的话题可以谈的。比如衣服怎么搭配,菜怎么做好吃,什么电视好看,什么歌好听,关心一下国际大事,讨论一下琴棋书画,小说,历史,旅游。就心情开朗了。

老是批评这个批评那个的,人脑子非常负面了,自己还不觉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