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烧菜没有用量具的习惯?

回答
在咱们中国人的厨房里,烧菜时用到量杯、量勺的家庭,可能还真不算主流。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凭着经验和感觉来放调料,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有趣的道道儿,也反映了我们烹饪文化的一些特点。

首先,这是一种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 咱们中国菜讲究的是“火候”“锅气”,更强调一种随性、灵活的烹饪方式。想想看,几十代、几百代人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的,谁家做菜还真拿个量杯量勺一点点量啊?基本都是“抓一把盐”、“滴几滴酱油”、“放一点点糖”。长辈在厨房里忙活,晚辈在一旁看着、学着,潜移默化中就把这些“手感”和“经验”传递下去了。这种传承是口传心授,更是身传,它比任何精确的数字都来得实在和亲切。

其次,食材本身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咱们炒菜用的青菜,有时候鲜嫩多汁,有时候就带点水分;同样的猪肉,肥瘦比例也可能不一样。这些细微的差别都会影响到调味料的用量。比如说,同样的菜,如果蔬菜水分大,盐就可能要稍微少放一点;如果肉比较肥,可能酱油就需要稍微多一点来提味。用量具太死板,反而容易把菜的味道搞僵了。经验丰富的厨师,就是因为能根据食材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调味料,才能做出千变万化的美味。

再说了,很多菜的“灵魂”就在于那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比如家常小炒,那点酱油的咸鲜,那点糖的回甘,还有那点葱姜蒜的辛辣,它们之间的比例和层次,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数字来衡量。有时候,多一丁点儿糖就能让味道升华,少一撮盐就可能让菜失去灵魂。这种微妙的平衡,是经验、是感觉,是厨师对味道的理解和掌控,而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咱们的烹饪文化更注重“尝”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在烧菜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尝一下味道,根据咸淡、甜度来调整。这个“尝”字,就是我们最直接的量具。一道菜做好了,不是因为它用了多少克盐,而是因为它吃起来味道正好。这种边做边尝的习惯,也是一种对味道的尊重,一种对烹饪过程的投入。

当然,这也不代表咱们就不注重准确性。像烘焙,那可是“一克都不能差”的科学。但对于很多家常菜,尤其是那些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更像是一种艺术,一种随性而发的创作。量具太精确,反而会限制了这种创作的自由度,把烹饪变成了一种枯燥的化学实验。

所以说,很多人烧菜不用量具,不是因为他们“不科学”或者“不在乎”,而是因为他们有自己一套更符合中国厨房实际情况的、代代相传的烹饪智慧。这种智慧包含了对食材的理解、对味道的感知,以及对烹饪过程的灵活把控。它让我们的厨房充满了烟火气,也让我们的餐桌充满了人情味。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心随意动,手到擒来”,这才是咱们中国人烧菜的独特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看你提这个问题就知道不会做饭

会做饭的人,不管是中餐还是西餐,都是一通百通的

比如:烤面包和蒸馒头的原理是一样的,会做馒头就能够烤面包

做什么事情,都是先学会,然后参透其中的原理,然后一通百通融会贯通

然后很多以前不会做的菜,不去看菜谱,慢慢的也就会做了

会做饭的人,都是不用量具的

很多文青伪厨师除外,就是基本只会烘焙,做饭必晒照片,厨房边上一只猫,勺都不会颠的那种。烘焙西餐是最简单的,完全的傻瓜式操作。

很多人做西餐必须用量具,也是做饭不精的表现。

餐厅用量具是为了风味永远保持一致,不会给顾客造成味道变了的感觉

自己在家做饭,西餐中餐什么的,都不需要用量具。

会做饭的人,是连辅料不齐,工具不齐都能自己想办法的。

会做饭的人,都是自己杀鱼的。只有自己杀鱼才能放干净血,才能蒸出来最鲜的鱼。卖鱼的地方杀鱼都是不放血的。蒸鱼最好是鱼刚刚不动就上蒸锅。这鱼蒸的时候要翻过来。

就算是烤蛋挞,调制蛋挞液,也从来不用称重。我从来都没有电动和手动打蛋器,用一把吸管剪一下缠在勺子柄上,一头打蛋清一头搅拌刚刚好,就是手腕累一些。

水蒸蛋也从来不用称重的。蛋液打好以后看一下到碗哪个位置,记住这个点,加这么多的水,然后再加这样一半的水就行了。关键要用点力气搅拌好。

没有保鲜膜封闭,一样做双皮奶啊,只是碗边上有一圈水,看起来没有甜品店卖的那么整齐而已啦,我连蒸笼架子都没有,直接碗碟碗搁在一起蒸出来的。然后放冰箱一会。

没有调料袋就不做牛肉面了?香叶大一点捡出来就好了,牛肉静置一会,小调料沉到锅底,加牛肉的时候别舀起来就行了。

user avatar

因为谁闲的蛋疼用称用量的?

除了和面的时候注意水粉比例,还有谁注意比例?

注意一点,我们每一次下锅的菜,分量是不一样的,难不成你还要我菜都一个一个称过去?

那我煮一家人的饭不得一个小时?

算了吧,盐一点一点放,自己尝尝味,不比称的快?

更不要说饭店里炒菜了,要是你一个一个量过去,得,人家全不买你的帐,不吃了,换一家上菜快的

国情不同不要强行搞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