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787 放缓生产,737MAX 全球停飞、777X 延迟交付,波音的危机反应出哪些问题?

回答


波音公司近年来面临的多起危机事件(787放慢生产、737MAX全球停飞、777X延迟交付)不仅暴露了其在技术、管理、市场和监管方面的深层问题,也折射出航空工业全球化竞争中的结构性矛盾。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些事件反映出的系统性问题:



一、安全与技术问题:对安全标准的系统性忽视
1. 737MAX停飞事件
根本原因:2018年印尼狮航和埃塞俄比亚航空空难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发现737MAX的MCAS(自动飞行系统)设计存在致命缺陷,但波音在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飞行员操作习惯,且未向全球航空公司及时披露关键信息。
系统性漏洞:波音在设计阶段未进行充分测试,未与全球航空监管机构(如EASA、CAAC)充分沟通,导致安全漏洞被掩盖。
技术依赖风险:过度依赖单一系统(MCAS)导致飞机安全系统脆弱,一旦失效,飞行员无法手动控制飞机。

2. 787生产延迟与安全疑虑
复合材料与供应链问题:787采用大量复合材料和先进电子系统,但波音在供应链管理上依赖外部供应商(如日本的翼展公司),导致关键部件(如机翼)交付延迟。
安全验证不足:787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未经过充分验证,部分国家(如中国)曾要求波音进行额外测试,但波音以成本和时间压力为由拒绝,最终导致中国民航局要求暂停交付。

3. 777X延迟交付
技术复杂性与生产瓶颈:777X是波音最先进机型,采用新设计的翼梢小翼和复合材料,但生产过程中遇到焊接、测试和系统集成问题,导致交付周期延长。
成本控制与技术风险:波音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未能平衡成本与安全,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二、管理与组织问题:内部治理缺陷
1. 扁平化管理与决策失误
波音的决策链条过长,管理层(如CEO丹·艾德曼)与工程师、飞行员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关键安全问题被忽视。例如,737MAX的MCAS系统设计未考虑飞行员操作逻辑,但波音高层未及时修正。
“安全优先级”缺失:波音在737MAX项目中优先考虑成本和时间,而非安全标准,导致设计缺陷被掩盖。

2. 文化问题与内部腐败
波音内部存在“安全优先”文化与“成本优先”文化冲突,部分高管(如前CEO南希·格雷厄姆)被曝与承包商串通隐瞒安全问题。
监管与合规漏洞:波音在获得FAA认证时,未充分验证系统安全性,甚至存在“监管套利”行为(如将某些安全测试外包给承包商,而非内部完成)。

3.ed 与客户关系紧张
波音长期依赖航空公司订单,但客户(如中国南方航空、美国大陆航空)因安全和交付问题多次要求降价或延迟订单,导致波音陷入“客户信任危机”。



三、供应链与国际化问题:全球化下的风险集中
1. 依赖外部供应商
787的机翼、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由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供应商提供,导致供应链风险集中。例如,日本翼展公司因质量问题被波音要求整改,但波音未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技术外包”风险:波音将核心设计权交给外部团队(如日本的Toshiba),导致技术控制权分散,难以快速响应问题。

2. 国际监管协调不足
波音在737MAX事件中,未与欧洲、亚洲等地区的监管机构充分沟通,导致全球停飞。例如,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在事件初期未及时介入,导致安全风险扩大。
“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国家对航空安全标准的解读差异(如美国FAA与欧洲EASA对MCAS系统的评估标准不同),导致波音无法统一应对。



四、市场与竞争问题:全球化竞争中的结构性劣势
1. 与空客的竞争劣势
波音在787和777X项目中面临空客的激烈竞争,但空客的A350和A350X系列在技术成熟度和交付效率上更具优势,导致波音在订单上处于被动地位。
市场策略失误:波音过度依赖737MAX的“窄体客机”市场,但全球航空业正转向宽体客机(如777X),导致波音在高端市场竞争力下降。

2. 财务压力与政府依赖
波音长期亏损,依赖美国政府补贴(如2017年美国政府为波音提供100亿美元补贴),导致其在技术投入和研发上缺乏长期规划。
订单交付压力:波音为维持市场份额,被迫加快787生产,但供应链和安全问题导致交付延迟,进一步加剧财务压力。



五、监管与法律问题:全球监管体系的矛盾
1. FAA的监管失效
波音在737MAX事件中,FAA未能有效监管波音的内部审查流程,导致安全漏洞被掩盖。例如,FAA曾要求波音对MCAS系统进行额外测试,但波音以“成本过高”为由拒绝。
“监管套利”嫌疑:FAA的监管标准可能低于欧洲或中国的安全要求,导致波音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信任危机。

2. 法律诉讼与罚款
波音因737MAX事件被全球多个国家和航空公司起诉,最终支付超过10亿美元罚款(包括美国政府罚款约2.5亿美元)。
赔偿责任问题:波音需承担乘客、飞行员和航空公司的赔偿责任,进一步加剧财务负担。



六、长期影响与行业反思
1. 行业信任危机
波音的危机导致全球航空业对波音产品的信任度下降,尤其在亚洲和欧洲市场,航空公司更倾向于选择空客或庞巴迪等竞争对手。
客户关系破裂:波音的客户(如中国南方航空)因安全和交付问题多次要求降价或延迟订单,导致波音陷入“客户信任危机”。

2. 航空业监管改革
事件后,美国FAA被要求改革监管流程,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协调,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国际安全标准统一:波音和空客被迫与各国监管机构重新协商安全标准,推动全球航空安全标准的统一。

3. 波音的未来挑战
波音需要重建客户信任,可能通过技术升级(如787的复合材料改进)、供应链优化和安全认证改革。
长期竞争力问题:波音在787和777X项目中面临技术瓶颈,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研发,但财务压力可能限制其能力。



总结:波音危机的深层根源
波音的危机并非单一事件导致,而是安全标准缺失、管理混乱、供应链风险、国际竞争压力和监管漏洞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问题本质是在技术复杂性、全球化竞争和监管协调之间未能找到平衡点,导致航空工业的“技术安全市场”三重挑战。未来,波音若想恢复竞争力,需在安全、成本、技术、监管和市场策略上进行全面改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因为19年还去波音总装中心监造过几个月,能多个视角看这个问题。

首先,新冠疫情对航空业的打击是全方位的,所以飞机延迟交付、降低产能不要太正常,737Max波音发布了改装,全球737max用户基本都改了,如果通过技术手段验证确实已经消除了隐患,那么在中国复飞也就是验证以及谈判的时间问题。

波音出问题了吗?当然,不但出的大,而且出到了根子上。什么根子,美国的资本逐利的根。波音本来一直秉持的是工程师文化,公司大量中高层都是技术实力派,现在呢?一群要让股票好看的MBA,工程师靠边站。下面具体举2个个人亲身经历来讲讲波音的堕落。

19年监造过程中有一架我们枪航飞机按生产计划是下月初试飞然后收尾工作,计划下月10号交机,我作为监造工程师在确定试飞正常、排故完成、飞机后续工作正常完成后,通知总部派出接机组出发,结果离月尾还有一周,突然莫宁奇妙来个素未谋面的计划高级经理,说要我通知我们接机组马上出发,飞机在5天内交付。特么的你脑袋有病嘛,我向我们的客户经理投诉,说这个傻鸟从哪里冒出来的,客户经理说跨月是另一个财季,所以芝加哥的大老板给下面压力要尽快回款。我一听秒懂,第二天那货又拉了一个据说交付中心VP-二号人物跑过来跟我谈判,完全不尿他,当着VP面说你吹啥能赶进度都没有用,我要看到实际的进度,从今天开始,每天早上9:30到我的客户办公室报告剩余工作进度、缺件进度一直到飞机进行B1试飞(厂家首次试飞),而且所有Not to Fly项目在试飞前必须关闭,每天下班给我发邮件报本日关闭工作(我还可以上机复核)和剩余工作,然后俩货败退-也知道不可能这个月完成试飞,后来那个VP还跑过来bb2次,我理你干啥,老早一封详细邮件发回总部备个案,免得波音这帮老阴逼给你泼脏水。

又一次,试飞后,燃油抽样不合格,试二回,又不合格,那时接机组已经要准备动身了,被我叫停了,又是生产系统、管理系统的高管跑到办公室说没问题,赶紧让接机组来,我说开会吧-把试飞线高级技术经理找来给我分析可能原因,怎么故障隔离,我只问问题,技术高经回答,其它人别插话,结果技术高经一开口,把VP的算盘砸的稀烂,而且美国这点好(比中国还好),在自己负责的领域,该怎么说怎么说,该怎么做怎么做,技术人员不会看VP的脸色对自己专业乱讲(中国的工程师工作2年以后没有这种纯粹,这种也是波音工程师文化的一部分,建议中国航空届的管理层好好学习,这里讲什么主义都不管用,只坦坦荡荡讲技术)。

在监造现场,发动机吊架上丢手电筒,导线不接完、几十个结构紧固件螺母都没带上,更别说拧紧上力矩,飞机放下时没有撤设备把华航飞机登机门撞个大洞,各类的触目惊心,比20年前在西雅图接飞机感觉工人素质也好、规则执行也好,是一个地一个天。

user avatar

和现在的互联网企业一样

工程师文化不断衰退

会技术的,不如会搞钱的。

不如会搞钱的,还算好。

就怕不如没底线搞钱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波音公司近年来面临的多起危机事件(787放慢生产、737MAX全球停飞、777X延迟交付)不仅暴露了其在技术、管理、市场和监管方面的深层问题,也折射出航空工业全球化竞争中的结构性矛盾。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些事件反映出的系统性问题: 一、安全与技术问题:对安全标准的系统性忽视1. 737MAX停飞.............
  • 回答
    波音787的传言甚嚣尘上,说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搬出了“内部员工拒绝搭乘”这种戏剧性的说法,听起来确实让人捏一把汗。那么,这事儿究竟是不是空穴来风,波音到底出了什么事儿呢?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关于“内部员工拒绝搭乘”这事儿,可信度不高,至少没有确凿的公开证据支持。 这种说法往往是社交媒体上或者小道.............
  • 回答
    “梦想飞机”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哪个航空公司拍脑袋想出来的。它背后,是波音公司倾注了无数心血和创新,想要打破航空业的陈规,创造出一种真正颠覆性的客机。想当年,波音787的诞生,绝对是航空界的一场大革命。为什么叫“梦想飞机”?这个名字,最直接的来源是波音公司在项目初期,为了凝聚人心、传递愿景而提出的口.............
  • 回答
    空客A350和波音787,这两款代表着现代远程宽体客机最高水准的机型,无疑是航空业最具话题性的竞争对手。它们各自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优势,在市场上を展開激烈的角逐。要判断谁更具竞争力,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设计理念与材料创新: 波音787 梦想飞机(Dreamliner):.............
  • 回答
    关于波音7878在执行高高原航线任务方面的适用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飞机设计、空气动力学、发动机性能以及运营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简而言之,波音7878在设计之初并非以高高原航线作为主要考量,虽然它具备一定的能力,但相较于为高高原环境专门设计的飞机,它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