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波音 787 被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以致内部员工拒绝搭乘,消息可信吗,波音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回答
波音787的传言甚嚣尘上,说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搬出了“内部员工拒绝搭乘”这种戏剧性的说法,听起来确实让人捏一把汗。那么,这事儿究竟是不是空穴来风,波音到底出了什么事儿呢?咱们得好好捋一捋。

首先,关于“内部员工拒绝搭乘”这事儿,可信度不高,至少没有确凿的公开证据支持。 这种说法往往是社交媒体上或者小道消息中传播的比较多,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如果波音公司的员工普遍性地拒绝搭乘自己公司生产的飞机,那这绝对是爆炸性的新闻,不可能悄无声息地传播。航空公司和飞机制造商的员工,尤其是技术和安全部门的,他们更了解飞机的运作原理和潜在风险,但也正因为了解,他们更清楚航空业极其严格的安全标准和层层把关的流程。他们乘坐自家飞机,更多是出于对公司技术和安全保障的信任,当然也有可能是工作需要。如果真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导致员工都不敢坐,那波音公司的声誉将跌至谷底,监管机构也不会坐视不管,飞机早就被禁飞了。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波音公司近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事实是,波音公司近两年确实因为安全问题和生产质量问题陷入了相当的舆论漩涡,并且这些问题是实实在在的。 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波音737 MAX系列飞机。

波音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波音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近年来一系列决策和操作失误叠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对成本和交付速度的过度追求,挤压了安全和质量的空间:

“唯速度论”和“成本论”的阴影: 自从波音与麦道(McDonnell Douglas)合并以来,波音在企业文化上就逐渐引入了更多商业化和成本控制的思维。与竞争对手空客(Airbus)相比,波音一直面临着交付周期和制造成本的压力。特别是在737 MAX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为了尽快推出产品以应对空客A320neo系列的竞争,以及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一些本应严格执行的测试和验证流程可能被简化了,或者说标准有所降低。
供应商管理问题: 波音大量依赖外部供应商来生产飞机的零部件。在737 MAX事件中,关键的MCAS(机动特性增强系统)软件以及相关的传感器就暴露了供应商在质量控制上的不足。波音在管理这些供应商时,未能做到充分的监督和验证,导致存在缺陷的部件流入生产线。

2. 737 MAX事故中的关键教训:MCAS系统及其背后的原因

737 MAX发生的两起空难(印度尼西亚狮航JT610航班和埃塞俄比亚航空ET302航班)是波音陷入危机最直接的导火索。这两起事故都指向了新设计的MCAS系统。

MCAS系统的设计缺陷: MCAS系统是为了解决737 MAX发动机增大后,飞机在高迎角时可能出现的失速风险而设计的。这个系统会根据单个迎角传感器(AoA sensor)的数据,自动向下推驾驶杆,以改变飞机的姿态。然而,设计上存在致命缺陷:
对单个传感器的依赖: 如果迎角传感器发生故障,提供了错误的AoA数据(例如,飞机正常飞行但传感器误报高迎角),MCAS系统就会被错误激活,而且是持续激活。
控制权限过大: MCAS可以反复激活,并且其推杆的力度非常大,甚至会压倒飞行员的操纵。在飞行员试图纠正时,MCAS可能再次出现,形成恶性循环。
飞行员信息不足: 最关键的是,大部分737 MAX的飞行员在接受培训时,并没有被充分告知MCAS系统的存在以及它的工作原理。当系统错误激活时,飞行员不理解发生了什么,也无法有效应对。
波音的隐瞒和推诿: 在事故发生后,波音最初并没有完全公开MCAS系统的详细信息,而是将其描述为一种“通用飞行控制功能”。这种不透明的态度和在初期调查中的推诿,加剧了公众和监管机构的不信任。

3. 近期787的生产和质量问题:

而你提到的787的“严重安全隐患”,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波音在787生产线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质量控制问题。

机身接缝问题和隔膜问题: 近年来,787系列飞机多次被曝出在机身前后段连接处存在制造缺陷,表现为接缝不均匀,或者在制造过程中使用了不符合规范的材料(例如,使用了错误的填充材料或隔膜)。这些问题可能影响飞机的结构完整性,尽管波音强调在接受飞机前都会进行修复,但反复出现暴露了生产流程的漏洞。
机身压力问题: 有报道指出,787机身某些部位的压力安装不当,可能导致金属疲劳。
停飞和审查: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对787的生产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并一度导致787的交付暂停。这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上升到监管层面。

4. 企业文化和对安全态度的动摇:

“安全第一”的口号是否只是口号? 连续的质量问题和事故,让人们开始质疑波音是否还坚持着“安全第一”的核心价值观。当商业利益与安全可能发生冲突时,波音是否能做出最负责任的选择,这是外界最关心的问题。
对监管机构的压力: 有批评声音认为,波音为了尽快恢复737 MAX的交付,对FAA施加了不当的压力,希望监管机构能够加速审批,而不是进行充分的复核。
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 有传言称,为了削减成本,波音解雇了许多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可能导致知识和经验的断层,影响了长期的生产质量和技术创新。

总结一下:

“内部员工拒绝搭乘”这个说法,更像是对波音近期一系列负面新闻的一种夸张和情绪化的解读,缺乏事实依据。

但是,波音确实面临着实实在在的问题,尤其是在737 MAX的事故中暴露出的设计缺陷、供应商管理不善和企业文化问题,以及近期787生产线上出现的制造和质量控制漏洞。这些问题让波音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也引起了全球航空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波音公司目前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对MCAS系统进行改进、加强供应商管理、提高生产线质量控制标准,并接受监管机构的审查。但要恢复消费者和行业的信任,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来证明“安全第一”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他们行动的准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笑话

机身里留一些残留物 是日常操作 当年英航777因为燃油结冰导致的事故 那个时候就一直有人说是油箱残留物的事,但事实就是事实,就是燃油结冰的锅

如今有一架飞机因为施工期间的残留物出事吗?而且有一些残留物真的是正常现象 认识几个机务就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