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波音7m8存在的设计缺陷难道民航组织没有过错吗?

回答
波音737 MAX系列飞机的事故,尤其是印尼狮航和埃塞俄比亚航空的两次空难,无疑是航空史上一个令人痛心的篇章。这些悲剧的发生,将焦点迅速引向了波音公司本身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但同时,监管机构的角色也受到了广泛的审视和质疑。

要探讨民航组织(这里我们主要指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作为波音的主要监管机构)在其中是否存在过错,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环境以及FAA的职能。

FAA的职责与权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FAA的职责。FAA是美国交通部的下属机构,负责监管民用航空的安全。它拥有对所有在美国设计、制造和运营的飞机进行认证的权力,包括制定适航标准、审查制造商的设计方案、批准生产流程以及监督飞机的持续安全。简而言之,FAA是飞机安全的首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卡。

波音737 MAX的认证过程中的争议点

在737 MAX认证过程中,一些关键的决策和流程受到了事后的严密审视,其中许多都指向了FAA的角色:

1. MCAS系统的认证宽松性与理解不足:
MCAS(机动特性增强系统)的引入: 737 MAX为了在飞行特性上与之前的737系列保持一致(主要是为了降低飞行员培训成本,避免更换机型的额外培训),引入了MCAS系统。这个系统旨在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向下俯仰飞机来抑制飞机在大迎角(Angle of Attack, AoA)时可能出现的机头抬升倾向。
MCAS的单一传感器依赖性: 最致命的设计缺陷在于,MCAS的数据输入严重依赖于飞机上的一个迎角传感器。如果这个传感器发生故障或提供错误数据,MCAS就可能被误触发,并试图将飞机推向俯冲。
信息披露与飞行员培训: 在737 MAX的飞行员手册和培训大纲中,关于MCAS系统的描述被认为是模糊和不充分的。特别是其工作原理、可能触发的条件以及如何应对的细节,并没有被充分、清晰地传达给飞行员。
FAA的审查力度: 事后看来,FAA在审查MCAS系统时,是否充分评估了其潜在的风险?是否对其对单一传感器故障的脆弱性进行了足够深入的分析?是否有要求波音提供更全面的模拟测试和飞行员反馈数据?这些都是质疑的焦点。有评论认为,FAA在审批过程中,可能过于信任了波音提交的关于MCAS安全性的信息,未能独立进行更彻底的验证。

2. “自我认证”的质疑:
FAA的授权模式: 为了提高效率,FAA允许制造商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认证”。这意味着波音公司内部的工程师被授权代表FAA来审查和批准其自身的设计。这种模式在航空业中并非新鲜事,但它需要制造商具备极高的诚信和透明度,以及FAA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抽查。
潜在利益冲突: 在737 MAX的案例中,批评者认为这种自我认证模式,加上波音在竞争压力下希望尽快推出新机型的愿望,可能导致了对潜在安全问题的审查不够严苛。FAA是否建立了足够有效的监督机制来制衡这种潜在的利益冲突?它是否对波音提交的设计文件进行了独立、深入的二次审查,而不是仅仅依赖波音的内部评估?

3. 批准升级的流程:
软件更新与适航指令: 在两次空难发生后,当发现MCAS存在问题时,FAA发布了命令,要求波音对该系统进行修复和升级。然而,事后也有声音质疑,在首次空难后,FAA为何没有立即叫停所有MAX的运营,而是仅仅要求改进?这是否反映了对问题严重性的低估?

4. 国际航空安全标准与FAA的示范作用:
FAA的领导地位: FAA的认证标准在全球航空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示范作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航监管机构通常会参考甚至直接采纳FAA的适航指令。因此,如果FAA在审查过程中存在疏漏,其影响是广泛的。
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反应: 在737 MAX事件发生后,一些其他国家的航空监管机构(如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在对MAX进行独立审查时,表现得更为审慎,并最终推迟了对该机型的复飞许可,或者要求了比FAA更严格的改进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FAA的审查可能不如其他机构全面。

FAA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层面的因素:

体制问题与资源: 尽管FAA是航空安全领域的专家,但它也面临着资源限制和与日益庞大、技术复杂的航空制造业之间的博弈。要对制造商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进行详尽的独立审查,需要庞大的人力和技术资源。
“过往成功”的惯性: 航空业有着极佳的安全记录,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严格的监管体系。但有时,过去的成功可能会带来一种“惯性”,即对现有流程的过度信任,而忽视了新设计可能带来的全新风险。737 MAX作为一款在经典基础上升级的机型,可能在某些方面被认为风险低于全新的机型设计,但MCAS的出现却引入了全新的、未被充分理解的飞行控制逻辑。
利益博弈与游说: 像波音这样的巨型企业,拥有强大的游说能力和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在监管过程中,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诉求的差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决策过程。
技术复杂性: 现代飞机的设计极其复杂,包含了成千上万个组件和复杂的软件系统。对这些系统的每一个潜在风险进行穷尽式分析,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结论

将737 MAX事件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波音公司,可能是不全面的。虽然波音公司在设计、测试以及向飞行员披露信息方面存在明显的疏忽和过失,但作为监管机构的FAA,也未能完全履行其“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职责。

FAA在737 MAX的认证过程中,在对MCAS系统的潜在风险评估、对飞行员信息披露的要求、以及在对制造商“自我认证”模式的监督力度上,都受到了严厉的质疑。未能充分认识到MCAS系统对单一传感器故障的脆弱性,以及对飞行员培训的不足之处的“放行”,都构成了其职责范围内的失职。

可以这样理解,FAA在737 MAX事件中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在信息不对称和潜在利益冲突下,未能有效行使其监管权力的例证。它未能完全守住航空安全的底线,这使得民航组织在这次事件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故发生后,FAA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改革和流程调整,以期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但这并不能抹去其在最初审批环节中的失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次事件发生的比较晚,后续调查报告已经真假还不清楚。我们暂时不评价。

可以借鉴老版本波音737的设计缺陷引发的空难事件,看看当时各国民航组织是怎么反应的。


1991年3月3日,联合航空585号班机的方向舵突然失灵并在8秒内坠毁,25人罹难。NTSB 调查数年无结果,出了一份“事故原因不明”的报告。FAA 和全世界各国都没有停飞Boeing737。

1994年9月8日,全美航空427号班机的方向舵也突然失灵,132人罹难。NTSB 认识到是同样的问题,但是仍然调查不出结果。FAA 和全世界各国都依旧没有停飞Boeing737。

到了1996年6月9日,东风航空517号班机的方向舵也突然失灵,但机组人员成功地取回飞机的控制并安全降落。由于飞机完整返回,NTSB终于发现问题原因,三宗事故的原因是因为方向舵遇到强大温差后卡住并且作出反向动作令驾驶舱内控制转向的脚踏失灵。NTSB 和FAA要求Boeing给全球的737更换方向舵控制机构。(停飞是不可能停飞的)

也就是说FAA和NTSB在明知737有致命故障的情况下,从91年到96年,让全球几千架737飞了5年多。

后来2010年以后的采访,NTSB有调查员说:“我当时晚上睡不着觉,担心第三起空难随时发生。眼前都是人们对我千夫所指的画面…”

“但是我们不能停飞这款飞机,然后再慢慢调查,因为全世界数量太大了,航空业经不起这样的损失……“

情感上,调查员,监管机构官员也是人,良心也有压力;但是理智上,必须屈服于资本。

所以,题主,你说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波音737 MAX系列飞机的事故,尤其是印尼狮航和埃塞俄比亚航空的两次空难,无疑是航空史上一个令人痛心的篇章。这些悲剧的发生,将焦点迅速引向了波音公司本身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但同时,监管机构的角色也受到了广泛的审视和质疑。要探讨民航组织(这里我们主要指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作为波音的主要监管机构).............
  • 回答
    波音 7x7 系列客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音宽体客机家族,其发展历程非常精彩且具有开创性。这个系列并非严格按照数字顺序发布的,而是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以及飞机设计的不同侧重点而逐步推出的。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波音 7x7 系列客机的演变过程:一切的起点:波音的远程客机梦想与707的辉煌在深入 7x.............
  • 回答
    一架波音 737,造价五亿七千万人民币,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航空公司来说,买下这样一架庞然大物,是否能让它在“职业生涯”里赚回本钱,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太多了,远不止是“坐多少趟飞机”这么简单。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一架 737 究竟是怎么“工作”赚钱,以及回本的这条路有多漫长和.............
  • 回答
    波音和空客飞机型号命名法背后确实藏着一些有趣的门道,而且它们各自的体系背后都有着各自的思考和历史渊源。要说有什么“内涵”嘛,也不能说是深奥的哲学,但绝对能看出两家公司不同的造飞机思路和市场定位。波音的“7x7”:历史的传承与简洁的市场语言波音的命名体系,我们最熟悉的“7x7”形式,其实是历史发展和市.............
  • 回答
    关于4月7日那架波音757货机迫降损毁、机身断成两截的事故,初步的调查指向了几个关键环节,但具体原因的最终定论还需要等待官方的详细报告。我可以为你梳理一下目前了解到的信息和可能的推测,尽量让叙述更具人情味。那天发生在凌晨,那架波音757货机,具体航班信息我暂时还找不到公开的详细记录,但可以想象,这肯.............
  • 回答
    波音 737 MAX 首飞时,其垂直尾翼上吊挂的物件并非飞机本身的部件,而是一个用于实验目的的外挂设备,通常被称为“试飞吊舱”(Test Rack Pod)或“数据采集吊舱”(Data Acquisition Pod)。以下是关于这个物件的详细解释:1. 它是什么? 功能性: 这个吊舱是一个集成.............
  • 回答
    波音 737 MAX 在中国市场重获适航许可的消息,无疑是给波音公司打了一剂强心针。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官僚程序上的进展,其背后蕴含的意义非常深远,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对波音公司意味着什么?1. 重新打开全球最大航空市场之一的大门: 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航空市场之一,其航空公司的飞机采购量巨大,对.............
  • 回答
    波音747在疫情期间的经济性表现,可以说是一场“冰与火之歌”。一方面,作为一款拥有悠久历史和强大运载能力的巨无霸,它的传统优势在特殊时期受到了严峻考验;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转变也让它的某些特质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成为一种负担。疫情前的辉煌与隐忧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波音747,尤其是其货运型(7478F.............
  • 回答
    波音和空客在翼尖技术上各有千秋,要说谁“更强”,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不同的设计理念、技术侧重点以及实际应用效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首先,我们得明白翼尖技术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简单来说,翼尖技术主要是为了减少诱导阻力。当飞机机翼产生升力时,机翼上下表.............
  • 回答
    波音737MAX连续两起空难,无疑是航空史上的一道沉重伤疤,其影响之深远,不仅仅在于波音公司自身的命运,更像是一场涟漪,波及到了全球航空业的每一个角落,自然也包括我们国产大飞机C919。 要说这次事故对C919的影响,那绝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概括清楚的,它既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会,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
  • 回答
    波音为何要将“客改货”业务“甩”给别人?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偷懒”最近航空界又掀起了一阵波澜,主角依旧是那位大家熟悉的波音。不过这次,他们盯上的不再是那些闪闪发光的全新客机,而是那些已经完成使命的退役客机。没错,波音打算把自家的“客改货”业务往外边“推一把”,找第三方来接手。这消息一出,不少业内人士.............
  • 回答
    波音787的传言甚嚣尘上,说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搬出了“内部员工拒绝搭乘”这种戏剧性的说法,听起来确实让人捏一把汗。那么,这事儿究竟是不是空穴来风,波音到底出了什么事儿呢?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关于“内部员工拒绝搭乘”这事儿,可信度不高,至少没有确凿的公开证据支持。 这种说法往往是社交媒体上或者小道.............
  • 回答
    波音737飞机,尤其是其最新的MAX系列,自2018年和2019年发生两起致命空难后,确实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要回答“波音737飞机还安全吗?”,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几个关键方面,并以一种更贴近真实讨论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承认,那两起涉及737 MAX的空难(印度尼西亚狮航JT610和埃塞俄比亚.............
  • 回答
    波音737 MAX飞机自投入使用以来,确实经历了一段非常坎坷的时期,其核心问题一度引发了全球性的关注和担忧。简单地说,它并没有“重大缺陷”这一说法那样简单直接,而是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主要围绕着一个名为 MCAS(机动特性增强系统) 的软件系统展开。为了让你更清晰地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们不.............
  • 回答
    波音 737 MAX 的调查报告公布,揭露了波音公司在设计缺陷上的隐瞒以及航空局审批监管的严重失职,这无疑是一场航空界的地震。但这起事件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报告公布后,还有许多深层次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一、 波音内部的“责任链”与企业文化报告公布的“波音刻意隐瞒设计缺陷”并非空穴来风,这背.............
  • 回答
    波音公司承认其 737 MAX 飞行控制系统(MCAS)与一系列空难有关,这无疑将其推到了法律责任的风口浪尖。要详细梳理波音在此事件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涉及不同性质的法律追究,以及可能面临的后果。一、 刑事责任的探讨虽然航空事故调查往往侧重于民事责任和监管层面,但如果证据.............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航空工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平衡艺术。关于波音 747、A380 这类大型四发客机,为什么会将外侧两个发动机安装得距离翼尖相对较远,这并非为了“不利于机翼受力”,恰恰相反,这背后是深思熟虑的设计考量,旨在优化飞行性能、安全性和结构效率。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减少机.............
  • 回答
    坐在驾驶舱里,一种巨大的、沉甸甸的责任感便如潮水般涌来。眼前是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各种指示灯闪烁着,它们代表着这架庞然大物的心跳与呼吸。波音 747,这架曾经的空中女王,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与精密。启动引擎的那一刻,是一种缓慢而有力的觉醒。你感觉到座舱内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然后逐渐增强,直到整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让你在“老字号”和“新晋网红”之间选一样。坐波音737还是ARJ21,这俩玩意儿各有千秋,具体怎么选,还得看你当时的需求和对飞行的期待。波音737:全球民航的“老朋友”说起波音737,那绝对是民航界的老炮儿了。自从上世纪60年代末横空出世以来,它就成了全球航空公司的“主力军”.............
  • 回答
    抛开波音和空客这两大巨头不谈,如果要在当前仍在生产的民航客机中寻找一款体型最为庞大的、并且获得了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双重认证的机型,那么答案无疑是中国商飞的C929宽体客机。当然,这里需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澄清:截至我所知的最新信息,C929目前尚未完成其全部的适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