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子得到能量后为什么不能长存在高能轨道,而要再释放能量到低能轨道?

回答
要解释为什么电子在获得能量后,不会“长久地”停留在高能轨道,而最终会选择释放能量回到低能轨道,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原子内部的电子行为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惯性”或者“稳定”问题,而是由原子的结构和能量守恒定律决定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原子中的电子并非像行星围绕太阳那样,可以自由地在某个轨道上“待着”。电子在高能轨道上的存在,本质上是它吸收了特定能量的光子(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能量)后,暂时跃迁到了一个更高的能级。这个能级,顾名思义,代表着电子所拥有的能量比在低能轨道时要高。

为什么高能轨道不是“终点”?

这里的关键在于“稳定”的概念。在量子力学中,我们谈论的轨道,实际上是指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概率的区域,这些区域也被称为“能级”或“电子云”。每一个能级都有其固定的能量值。

1. 能量的“离散性”: 原子中的电子能级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这意味着电子只能存在于某些特定的、量子化的能级上,而不能处于两个能级之间的任何能量状态。当电子吸收了能量,它会“跳跃”到一个能量更高的、允许存在的能级上。

2. “激励”状态与“基态”: 电子所在的最低能级,我们称之为“基态”。这是电子在没有额外能量输入时最稳定、能量最低的状态。当电子吸收能量跃迁到更高的能级时,它就处于一个“激发态”。激发态的电子,虽然暂时获得了更高的能量,但它并不处于最稳定的状态。

3. 能量“过剩”与“诱惑”: 想象一下,你爬上了一座高山,你拥有了比在山脚下更高的势能。但是,站在山顶并不总是最舒适、最自然的。同样,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其能量“过剩”了,它“渴望”回到能量更低的、更稳定的状态。这个“渴望”并非情感上的,而是物理上的一种趋势。

电子如何释放能量?

当电子处于激发态时,它会非常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导致它倾向于寻找一种方式来释放多余的能量,从而回到一个更低的能级。最常见的释放能量的方式是通过发射一个光子。

1. 光子的发射: 电子从一个高能级跃迁到另一个低能级时,它所“携带”的能量差,会以一个特定能量的光子(也就是光,电磁辐射)的形式被发射出来。这个光子的能量恰好等于它所跃迁的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例如,如果一个电子从能量为 E2 的轨道跃迁到能量为 E1 的轨道,那么它会发射一个能量为 hν = E2 E1 的光子,其中 h 是普朗克常数,ν 是光的频率。

2. 辐射的“自发性”: 这种能量的释放(光子发射)是原子在激发态下一种自然的、自发的行为。它就像一个钟摆,一旦被拨动,最终会因为摩擦而回到静止状态,只不过这里释放的是能量。

3. “寿命”的概念: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并非无限期地停留。它会在某个平均寿命之后,自发地跃迁回低能级。这个寿命取决于电子所在的能级和原子的具体结构,通常非常短,以纳秒甚至更短为单位。

为什么不能“长存在”?

“长存在”这个说法,在量子力学的语境下,需要更精确地理解。

短暂的“停留”: 电子从吸收能量到回到低能级,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短暂的“停留”。它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动、长久稳定的状态。

最稳定是基态: 原子最稳定、能量最低的状态就是所有电子都处于各自的基态(或允许的最低能级)。任何偏离这个状态的行为,本质上都是一种“暂时的”偏离,系统会倾向于恢复到其最低能量状态。

违反能量守恒? 如果电子能够无限期地长存于高能轨道,而不释放能量,那将意味着原子能够无中生有地“储存”能量,这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电子的激发本身就是吸收了外界能量,而其最终回到低能级并释放能量,正是能量守恒的体现。

举个例子:

想想一个霓虹灯管。当电流通过时,气体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级。这些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很不稳定,它们会迅速跃迁回低能级,并发射出特定能量的光子。这些光子的颜色(也就是能量)取决于原子本身的结构和能级差。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气体在放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如果电子能长久停留在高能轨道,我们就看不到这些漂亮的光了。

总结一下,电子得到能量后不能长存在高能轨道,是因为:

1. 原子能级是量子化的,电子的跃迁是离散的。
2. 高能轨道是“激发态”,并非原子最稳定的状态。
3.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它会自发地通过发射光子来释放多余的能量。
4. 这种能量的释放(光子发射)是原子恢复到更稳定、更低能量状态(基态)的必然过程,这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所以,电子在吸收能量后,虽然暂时“去了”高能轨道,但它就像被“提起来”一样,总会“掉下来”,释放掉多余的能量,回归到更稳固的“地面”。这个过程是原子结构和量子行为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我只有能力回答一半。

让我们来看看电子跃迁的三种基本模式:吸收、受激辐射和自发辐射。这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模型。

  • 1 个光子打到电子上,如果电子处在低能级,它就吸收光子,跃迁到高能级。
  • 1 个光子打到电子上,如果电子处在高能级,它就辐射 1 个和入射光子相同能量的光子,跃迁回低能级,这叫受(到)激(发的)辐射。

吸收和受激辐射的发生速率,是完全相等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体系,一半电子处在低能级,一半电子处在高能级,那么它们吸收的光和放出的光是一样强的!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是那么对称~ 然而……

热力学说,不对啊,一个「热力学平衡」的体系,处在低能级的电子一定比处在高能级的电子多,它们的概率分布应该服从「玻耳兹曼分布」。

光有「吸收」和「受激辐射」,是没法满足玻尔兹曼分布的。那咋办?老爱说,得嘞,咱再加一个「自发辐射」呗,它只能从高能级落回低能级,这不就打破平衡了嘛。事实上,我们在教科书中学这一段的时候,推导自发辐射的速率,就是用受激辐射的速率结合玻尔兹曼分布,强行凑出来的。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原来是「自发辐射」让电子没法一直处在高能级。

可是,热力学凭什么就是这样的?怎么看都应该是:自发辐射是因,玻尔兹曼分布是果啊,怎么能反过来凑个数字完事儿呢?我在上课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我们的教授邪魅一笑,说下课后给你们看个好东西。

于是他给我们发了这么个东西:

这下我(这个化学生)也看不懂了……大意是说,用量子场论方法从第一性原理推导自发辐射的速率。而导致自发辐射的,正是真空场的量子涨落。

In QED, spontaneous decay is generated by vacuum fluctuations of the field.

这一部分的细节,就是我没能力回答的一半。


不过,还没完全结束。自发辐射的速率是多少呢?是

一大坨各种常数不用管,核心就两个:和辐射光的频率的 3 次方成正比,和 的平方成正比。

这个 是什么呢?它叫做「跃迁矩」,是两个能级之间本质上能够发生跃迁的概率大小。并不是任意两个能级之间都有跃迁矩——很多能级之间的跃迁矩非常小,甚至严格为 0。

没错,并不是所有的能级之间都能够随意跃迁。跃迁不仅要满足能量上的关系,还要满足许多其他关系(最常见的是波函数的对称性关系)。不满足跃迁条件的能级之间,叫做跃迁禁阻。这些能级之间是不会发生自发辐射的。

例如,1s 轨道的电子可以跃迁到 2p,却不能直接跃迁到 2s;2s 轨道的电子也不能直接跃迁到 3d。简单来讲,这是因为 1s 和 2s 轨道的角动量都为 0,而 3d 轨道的角动量为 2。光子的角动量为 1,电子跃迁一次,角动量必须改变 1,也只能改变 1。角动量变化为 0→0 或者 0→2 的跃迁都是禁阻的。这是很普适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又例如,在辐射跃迁的过程中,电子自旋不会改变。因此,单重态(自旋反平行)和三重态(自旋平行)之间是跃迁禁阻的。如果电子被其他过程(碰撞、化学反应等)激发到了另一个自旋态的高能级上,它就有可能一直回不到原来自旋的低能级上,停留数秒甚至更长时间。这就是磷光(phosphorescence)。

绝大多数激光的工作原理,也都是要借助于一些能够停留较长时间的高能级。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Luyao Zou 的回答:有哪些美丽或神奇的理科公式?

因此,电子得到能量之后(碰撞、化学反应等),是有可能长时间存在于高能轨道的。但是,如果电子是通过吸收光得到的能量,那至少自发辐射很方便地就能让它原路回到低能轨道(尽管也可能存在其他路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