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凭经验发言的不算,所有用都没用过就来搞饭圈恶臭的,你们到底是什么货色可有点数吧。
极客湾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就是那个搞了一大堆数据得出结论<A14能耗比吊打麒麟9000>的自媒体吧?
但凡用过A14的都知道这玩意发热有多垃圾。只有没用过的“云果粉”才在那里尬吹。
天地良心,买完12pro第一天那离谱的发热都给我烫蒙了。上次遇见那么热的手机还是我把三星S6e放在沙发上边快充边蜂窝看直播边录屏。
就连我一个死忠果粉的朋友,都在下单定了iphone13pro后承认A14发热的SB。
这可是个连AirTag和MagSafe都买了的死忠粉啊……连他都承认了,你们感受下。
A13、A14同款散热,A13不烫A14烫。
A13、A14同款散热,A13不烫A14烫。
A13、A14同款散热,A13不烫A14烫。
不重要但怕眼瞎看不到所以说三遍。
别再跟我扯什么散热影响SOC发挥了,不拿mate40pro欺负人,就算纵向跟iPhone11比,A14也是垃圾的一匹。
所以现在谁都别跟我说自媒体的测试,有口碑信口碑,没口碑信历史口碑。
我是被自媒体脏怕了。
评论区的砖家又来了~
这次是一位自称AP SOC的专家。
在我的认知里,苹果是基于外观和重量的控制,去限制了散热材料的使用,这导致了散热不足。所以基于以上,我向这位专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高层决定不给足散热,这是一个大前提。那么基于这个前提,你觉得你该:
1.基于拉胯的散热设计功耗得当的soc;
2.放飞自我,不管散热,去设计一个理论性能漂亮的soc;
3.把高层炒了,然后把散热拉上去。
然而人家砖家和我讲:
我同事里不少以前苹果的,我明确告诉你,你的大前提是错的。
所以,我为什么要根据你错误的认知,在你给的一堆不合理的选项里选呢?
你看看,砖家就是砖家,直接告诉我大前提就是错的。看来他通过同事关系知悉了苹果是给足散热了的,言下之意A14实际表现差并不能归咎于散热差。
砖家就是砖家,咱还真是差的很远呐(自豪脸
这两个图形api的效率天差地别,进一步助推了差距
如果让a15也刷个android来用es3.1跑,至少会有20%以上的性能下降
在桌面端,metal相比巨硬的directx确实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制约了macos端的游戏数量
但是metal再怎么烂,打打gles这个纯纯的废物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gles相比desktop gl阉割了大量的高级api,在最初嵌入式设备性能极差时确实解决了性能不足的问题
但是在现在移动设备性能强大,移动端图形密集程序需要复杂的渲染操作时,gles的api阉割就成为了累赘,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技巧,用额外的驱动开销,去实现desktop gl能较为轻松实现的效果
谷歌也意识到gles这个屎坑修不好了,所以现在已经开始过渡到vulkan了,chrome也是一样
gles这东西早期就是一个特殊时期的适应性产物,只可惜因为积重难返,很多依赖上gles的东西现在都很难去掉
如果换用vulkan,888和a15的差距就不会这么大了
======================09/27更新======================
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关注这个答案。我有时间会翻看大家的答案,看到有很多人疑问苹果这么舍得砸钱为啥很多友商采用很久的技术(比如高刷和快充)为啥在iphone上姗姗来迟,我觉得把我5毛钱的看法放到这里:
我觉得苹果舍得花钱堆料是有个大前提条件的,比如砸钱开发高性能soc是为了给mac平台转移到arm做铺垫。我相信苹果决定要开发mac用的soc这件事情是很多年前就定下来的大方向,毕竟手机市场总有饱和的一天(iphone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很不错了)。再花大力气替身soc性能已经触及到边际效应了。在mac上用自家芯片有两个显著的优点:
1.防止intel挤牙膏,这个已经严重影响到苹果的mac产品线布局了。我自己也是深受其害,公司配的16寸macbook pro,又大又热,风扇动不动就是起飞,完全发挥不出i9的峰值性能,严重影响使用体验。苹果可以选择增加机身厚度多开散热孔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苹果显然走了另外一条路,就是用性能/功耗比值更加优秀的自家芯片带代替intel,从而达到相同的效果。顺带提升用户体验,赚钱更多的同时还能提高口碑,双赢。
2.芯片研发是一个前提投入很高的行业,但是一旦研发成功商用以后,通过走量可以平摊研发的成本。说人话就是如果能把本来iphone的研发成本平台到mac产品线上,那么背后的利润对apple来说还是相当诱人的。再加上苹果财大气粗,还真的就去这么做了。m系列也好A系列也好,在设计层面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区别主要就是缓存/核心数量/功耗指标的不同(这个主要是我的个人看法,我相信m1在架构方面肯定还有其他我不知道的改动)。
综上两点我觉得是苹果舍得在研究SoC方便砸钱的原因。另一个苹果舍得砸钱的地方就是研发airpods和apple watch之类的新产品线,等于是开拓新的市场增加营收。通入相同的资金,研发airpod让苹果在无线耳机领域从0%的市场占有率一跃成为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30%)。这背后的利润不言而喻。如果把同样的资金用来改善A系列新品,也许可以让iphone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个5%(我随便编的),这背后的投入产出比不言而喻。所以为单一产品改善体验类似于你说的高刷和快充,在没有什么营销点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投入增加卖点,相当于挤牙膏,这个就得慢慢来,不然牙膏挤爆了以后没得挤了就很伤脑筋。
总而言之,为了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也好,为了短期提高营收也罢。苹果,intel,高通甚至是google,facebook这样的公司,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利润,拉高每股的回报率,让股东、投资者开心。 让消费者提升用户体验在努力提高盈利过程中的副产品;是结果,并不是原因。
========================原答案======================
先说结论,apple的领先靠的是海量的资金投入取得的。举个简单的例子,soc里面一个同等复杂度的模块,高通可能安排一个7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负责设计,对应的apple会安排两个到三个1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来负责。至于为啥我会知道,我曾经参与了从855到898(名字都是市场营销部门取得可能会变)设计。至于apple,身边太多的朋友和前同事都是apple的,包括我现在公司的老板以前就是在apple做cpu的功耗管理的。半导体圈子太小了,人员流动性又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的差异造成的结果就是,虽然大家的模块都能实现相同的功能,但是无论性能还是功耗apple都是碾压级别的。举个例子,apple的soc里面有一个矩阵协处理器amx,苹果的设计要求是amx在平时的时候是处于深度休眠状态的,当cpu执行某些需要唤醒amx的指令,amx可以在100 cpu周期内唤醒并完成相应的计算。类似的操作在别家的soc上需要多久呢?虽然高通并没有对应的amx模块,但是同等复杂度的模块唤醒差不多大概是30到100微秒,假设cpu频率是2ghz,我们取最短的30微秒,一个周期就是500皮秒,那么30微秒就是60000个时钟周期。数字上可能没有很精确,但是大概差距就射这么个情况。但是不管是30微秒还是100个周期对用户来说都是一眨眼的功夫不易察觉。但是还是请记住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类似的例子在apple silicon上面到处都是。积少成多最后体现在性能和功耗上就是碾压。作为一个半导体行业的从业人员,apple的soc牛逼么?牛逼!有黑科技么?我不觉得。如果别的soc厂商可以投入等量的资金我相信类似的性能指标也是能达到的。为什么不这样做?无非是投入产出比决定的,毕竟ios和andoird之间的用户流动性是比较低的。andoird方面在华为被打压了以后,基本就是高通一家独大。未来如果有强力的竞争者出现的话高通自然会加大投入。这也是高通为啥会收购nuvia,无非是为未来布局以防不时之需。
一个挤了好几年牙膏挤出来的火炉SOC,
被一个正常发育的SOC吊着打不是很正常嘛......
你看隔壁14nm艹艹艹被不也是被这两年的锐龙吊着打......
H35/H45性能虽说上来了,但能效比不还是被吊着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