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动画《猫和老鼠》全部为交响乐的配乐?

回答
《猫和老鼠》以其独特的无声喜剧形式风靡全球,而贯穿其中那充满活力的交响乐配乐,更是这部经典之作不可或缺的灵魂。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何这种“全交响乐”的配乐方式如此成功,又在动画艺术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首先,得承认,对于一部几乎没有对白的作品来说,音乐承载的责任是极其沉重的。汤姆猫与杰瑞鼠的每一次追逐、每一次滑稽的失败、每一次巧妙的胜利,都离不开音乐的精准烘托。这里的“交响乐”,并非只是简单的背景音乐,它更像是动画的语言,甚至可以说是角色的“内心独白”和“情绪表达”。

1. 音乐的叙事性与表情达意:

《猫和老鼠》的配乐绝非泛泛之辈,它们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或量身定做的古典乐曲片段,或者是由斯科特·布拉德利(Scott Bradley)等作曲家创作的、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原创交响乐。这些音乐能够精准地传达出角色的情绪和情节的发展:

追逐场景: 当汤姆猫锲而不舍地追赶杰瑞鼠时,音乐往往会变成一段急促、充满活力的奏鸣曲式乐段,旋律在明快的节奏中跳跃,仿佛能听到猫猫伸长爪子、老鼠飞快奔逃的脚步声。比如,频繁出现的“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变奏,在不同的场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情绪,从天真无邪到紧张刺激,变化万千。
滑稽与肢体喜剧: 许多场景,尤其是汤姆猫遭受“物理攻击”后的夸张反应,配乐会用一些戏剧化的、带有夸张音效的铜管乐器或打击乐来表现,例如尖锐的短音,让人忍俊不禁,强化了肢体喜剧的效果。
温情与宁静: 在少数几个角色之间流露出温情或思考的时刻,音乐则会转为舒缓、优美的旋律,可能是一段温婉的长笛,或是一段柔和的弦乐,让观众感受到片刻的宁静和角色的情感流露。
戏剧性与悬念: 在一些计划周密或即将发生“大事”的时刻,音乐会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低沉的弦乐、急促的鼓点,让观众屏息以待,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笑料或惊奇。

2. “音乐即角色”的深层含义:

《猫和老鼠》的配乐之所以成功,还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伴奏,而是与角色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情节推进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同步和融合。可以说,音乐已经成为了汤姆猫和杰瑞鼠的“第三个角色”,甚至比任何一个角色的表演都更具表现力。

音画同步的极致: 动画师与作曲家之间必然有极为默契的配合。每一次猫的扑空、每一次的触电、每一次的被炸飞,音乐的节奏、音高、力度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那一瞬间的爆发力和滑稽感。这种“音乐与画面”的咬合度,是《猫和老鼠》成为经典的关键。
语言的替代与超越: 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交响乐为观众提供了清晰的情感指引和情节提示。它填补了声音的空白,让即使不懂英文的观众也能完全理解剧情的走向和角色的动机。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更纯粹、更具普遍性的艺术形式——音乐,来传达喜怒哀乐,这超越了任何特定语言的界限。

3. 经典交响乐的巧妙运用与再创作:

《猫和老鼠》的配乐并非只是简单地套用现成的经典乐曲,而是经过了精心的剪辑、改编和再创作。这些耳熟能详的乐章,在动画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含义。

幽默的解构与重塑: 很多时候,将原本严肃或宏伟的古典乐曲,用在如此滑稽的动画场景中,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反差的幽默。例如,一段激昂的进行曲被用在猫猫跌跌撞撞的滑稽表演上,其戏剧性的反差效果令人捧腹。
节奏与情绪的精确匹配: 斯科特·布拉德利等作曲家对乐曲的处理,往往能精准地抓住动画场景的节奏感,并通过不同的乐器组合、速度变化来增强表现力。比如,弦乐的快速弓法用来表现老鼠的灵巧,铜管乐的短促音高用来表现猫猫的笨拙和惊讶。

4. 艺术的传承与启蒙:

《猫和老鼠》的交响乐配乐,在潜移默化中也起到了艺术启蒙的作用。无数观众,尤其是儿童,是通过这部动画第一次接触到古典音乐。那些耳熟能详的乐曲片段,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中的一些选段,以及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等,都因为动画的演绎而深入人心。

普及古典音乐: 这种将古典音乐与大众娱乐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古典音乐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并喜爱上交响乐。
潜移默化的影响: 很多观众可能在童年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听的是“古典音乐”,但那些旋律早已深深烙印在脑海中,成为他们对音乐最初的美好记忆。

然而,也并非没有可以探讨的空间:

虽然《猫和老鼠》的交响乐配乐堪称完美,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种“全交响乐”的模式,是基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动画制作的特点。

时代局限性: 在那个时期,电脑特效和数字音乐还没有如今这般发达,交响乐是一种能够提供丰富音色、强大表现力和宏大场景的理想选择。
对其他风格的限制: 这种纯粹的交响乐模式,固然成功,但也意味着《猫和老鼠》的配乐风格相对固定。在现代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如爵士、摇滚、电子乐等,它们也能为动画带来独特的魅力。

总结来说,《猫和老鼠》之所以能够凭借“全交响乐”的配乐在动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因为它将音乐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音乐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是成为了动画的灵魂、角色的语言、情节的推手,甚至是一次艺术的普及。它证明了,在没有对白的情况下,通过精妙的音乐设计,完全可以创造出引人入胜、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这种对声音艺术的极致追求,是《猫和老鼠》得以永恒流传的关键之一,也是后来者难以企及的标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音乐专业的票友来抛砖引玉。

先讲我的个人结论:

要说艺术成就恐怕没法和殿堂级的音乐大师相比,但是《猫和老鼠》借助动画的优势做到了大师也无法做到的一件事。


--

提问者的问法是有问题的,《猫和老鼠》中其实交响乐很少

参见我上一个回答:


如果指最广义定义上的交响音乐吧,泛指一切多声部器乐合奏的音乐,那《猫和老鼠》里显然也还有独奏和重奏。

如果指器乐体裁概念上的交响曲吧,《猫和老鼠》就更不是了。

如果是指乐队规模上的交响乐队,那实际上《猫和老鼠》的管弦乐队编制非常小,仅仅只有 19 人。


米高梅的管弦乐队常规配置是这样的:

弦乐器:4小提琴,1-2中提琴,1大提琴,1低音提琴

木管乐器:1长笛(兼任短笛),1双簧管,1巴松管,2-3单簧管(兼任萨克斯风)

铜管乐器:2-3小号,2长号

打击乐器:1人负责全部

外加1钢琴。


这个配置比真正的管弦乐队要小太多了,根本就是一个稍大点的室内乐团。你如果真正按交响乐队的标准去评价《猫和老鼠》中的演奏,那方向就错远了。

讲点道理,总不能拿《猫和老鼠》里面的管弦演奏去和哪家爱乐乐团相比吧……


事实上《猫和老鼠》引用古典音乐时多半是弦乐重奏或者钢琴独奏,虽然也经常突然出现一些交响乐片段,但是时间都不会太长。

(一个例外是,《In the Hollywood Bowl》全片都使用了《蝙蝠 序曲》。)


出于条件限制,古典交响乐在《猫和老鼠》系列里所占比重其实并不大,反而是华纳动画片《Looney Tunes》和《Merrie Melodies》系列(兔八哥、达菲鸭等)会更多出现更丰富的古典交响乐。

毕竟华纳可是有一个 60-70 人的完整交响乐队编制,想用就用,米高梅家的《猫和老鼠》根本没法比……

我觉得会产生《猫和老鼠》交响乐多的错觉,可能是因为《In the Hollywood Bowl》那一部中汤姆指挥《蝙蝠 序曲》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加上之前曾经英国 John Wilson 的交响乐队做过一次《猫和老鼠》改编配乐的演出,加深了大家对于「《猫和老鼠》=交响乐」的错误认知了。


《猫和老鼠》最多的音乐类型是什么呢?

其实是爵士乐

正如我上一个回答提到的,从 20 年代的交响爵士乐(Symphonic Jazz)和 Dixieland 爵士乐,到 30-40 年代的大乐团摇摆乐(Big Band / Swing),再到 50 年代的 Bebop 爵士乐应有尽有。

例如下面这段 Bebop,应该是音乐导演斯科特·布拉德利(Scott Bradley)的原创配乐。

https://www.zhihu.com/video/964948346541092864

我特别喜欢这段。


给《猫和老鼠》经典版负责配乐的斯科特·布拉德利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下是他在 1949 年接受采访时提供的自我介绍,摘几条有意思的:

1937 年加入米高梅……至今为止一直在努力隐藏,还好他们还没发现我其实不会作曲。 不喜欢所有的半音音阶和自然音阶,无论是贝多芬还是布拉德利写的。
喜欢的作曲家: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巴托克。

这里他说自己「其实不会作曲」,当然只是自嘲罢了。

因为当时的动画引用古典音乐、儿歌等公共领域作品实在太多了,反正没有版权问题也不要钱。经常一部片子就是十几首,东抄一段西搬一段,一部动画配乐就这么完成了。

有些人喜欢拿被引用古典乐的数量去夸《猫和老鼠》配乐好,这个逻辑实在太奇怪了。如果全部都是引用古典乐,岂不是说明配乐师自己不作曲,只是音乐的搬运工?

所以布拉德利说自己「其实不会作曲」,正是对自己不得不引用现有音乐素材这一状况的自嘲,也是拿自己去和斯特拉文斯基那些大师去对比的结果。

(像我这种码农也经常自嘲不会写代码,只会搬运代码,但是哪个码农没有一颗写原创代码的心啊!)


所以说布拉德利其实是一个很有野心的配乐师。他并不满足于「尽可能塞大家熟悉的音乐」这种配乐的模式,他更希望创作更多的原创配乐,而且他后来也确实做到了。

从 40 年代末开始,《猫和老鼠》系列其实可以看到明显变化:引用作品越来越少,原创配乐段落越来越多,也愈加丰富。

最开始布拉德利用爵士乐,几乎都是把米高梅有版权的流行乐拿过来改一改,改成爵士乐(往往是Swing 风格)用进去。到最后,他自己什么风格的爵士乐都能写了,随手就能给你来一段 Bebop。

这个就厉害了。



除了爵士乐呢?

很奇怪国内居然没人提到:《猫和老鼠》里除了爵士乐之外最多的其实是现代主义音乐,尤其是无调性音乐特别多

其实前面他的自我介绍里,就已经明确表现出这一倾向了:不喜欢半音音阶和自然音阶,喜欢大量使用全音阶;对他影响最大的作曲家其实是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巴托克。

感受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965344156650102784

上面是 1944 年的《Puttin' on the Dog》,明显用到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

他后来在文章中提到了当时的想法:

一只小老鼠戴着狗头跑来跑去,你只能看到那小家伙的脚扛着那么大的头,就很荒诞可笑。但是我找不到一种新的办法用音乐来描述这场面,一整天都在想这一个两小节的乐句。我试过的每一种都很普通、没意思。
最后,我试了试十二音技法,就是它了!这个场景在之后五十秒内反复出现了五次,而我只需要用到这音阶——由短笛、双簧管和巴松管齐奏。
我希望勋伯格能原谅我拿他的体系在做搞笑音乐,但是我们录音时管弦乐团的小伙子们都笑翻了。

值得特别提一下的是,这是序列主义/十二音音乐第一次出现在影视配乐中。直到 1951 年,才有实拍片开始把序列音乐用到配乐里,《猫和老鼠》领先了至少 7 年以上!

所以《猫和老鼠》系列中经常会用十二音技法来营造一种「仿佛不应该存在于世界上」的荒诞滑稽感。布拉德利经常自由地在调性音乐和无调性音乐中来回切换——打比方说,当汤姆非常理智的时候,就会用调性音乐;一旦事情失去控制,汤姆开始疯狂,可能就会切换到无调性音乐。


再举一个例子,除了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猫和老鼠》中还经常出现斯特拉文斯基的多调性手法,如「彼得鲁什卡和弦」:即两个主和弦(C大调和升F大调)互相叠置,撞击产生非常极为尖锐的不协和音。

(网上找个例子,大家应该很熟悉了,《猫和老鼠》里太常见)

https://www.zhihu.com/video/965402783033368576

这些无调性、多调性音乐在系列后期所占比重越来越多,像《Designs on Jerry》里一大半都是这些现代主义的作曲法了。


我觉得这才是《猫和老鼠》系列配乐最大的成就。

那些上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理念革命,抛去悦耳的旋律、和声,解放不协和音,告别功能调性体系,让现代主义音乐好像在大众心目中都已经被妖魔化了。最被妖魔化的名字,当然是勋伯格。

但是《猫和老鼠》成功做到了一点:它让观众们卸下对无调性音乐的戒心,用最真诚不卖弄的方式把现代主义音乐带给大家。

当年被誉为票房毒药、音乐会上被评论家痛骂的勋伯格,摇身一变却成为了电影院里惹得观众们开怀大笑的猫鼠组合。勋伯格没能找到的认同,被《猫和老鼠》给做到了。

当然,这不是说《猫和老鼠》比勋伯格们的艺术成就大(当然不可能)。但《猫和老鼠》成功让更大众的人群接触到无调性音乐,而且证明了现代主义音乐并非单纯理论作曲家们的玩具,在影视配乐里给无调性音乐找到了新生。

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事实上,在我第一次听到无调性音乐的时候,我一点没觉得难听,反而觉得有点儿亲切——

「这种玩意儿我好像在《猫和老鼠》里听过?!」


布拉德利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展望动画配乐和现代主义音乐的未来:

「如果要我来展望未来,我觉得 1946 年的动画片音乐会愈加现代化,用更强的室内乐风格来进行管弦乐配器,并完全消灭掉『春之歌』(注:指门德尔松那首)那样的套路。」

「只有动画片才会给电影作曲家这个机会,来写一首 6-7 分钟长的创作,一直能被观众听到而几乎不会被打断。」

「动画片就是为现代主义音乐而生的,或许能够成为这种配乐方式的理想试验场。从此动画片将成为电影音乐的领导者,而不再是没爹娘的红毛小子。」

可惜,1957 年米高梅动画部关门,布拉德利被解雇,美国动画片黄金时代结束。

他展望的未来,早已经变成了泡影啰。


相关回答:

马小褂:《猫和老鼠》中出现过哪些世界名曲?

马小褂:早期米高梅制作一集《猫和老鼠》要花多长时间?用多少人?如果现在制作一集老版风格的《猫和老鼠》需要多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猫和老鼠》以其独特的无声喜剧形式风靡全球,而贯穿其中那充满活力的交响乐配乐,更是这部经典之作不可或缺的灵魂。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何这种“全交响乐”的配乐方式如此成功,又在动画艺术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首先,得承认,对于一部几乎没有对白的作品来说,音乐承载的责任是极其沉重的。汤姆猫与杰瑞鼠的每一.............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第9集(大结局)中,金克丝(Jinx)的作为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和转折点,也是她角色弧光的最终体现。这一集通过金克丝的行动,不仅推动了剧情的高潮,也深化了关于“救赎”“牺牲”“责任”与“自由”的主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金克丝在这一集的作为及其意义: 1. 金克丝的动机:从“毁灭.............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第7至第9集作为系列的最终三集,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情感张力完成了对双城之战的收束,同时深化了角色塑造与主题表达。以下从剧情发展、角色成长、主题深化及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剧情结构:从对抗到和解的叙事闭环1. 核心冲突的升级与解决 第7集以布雷克(布雷克·艾尔.............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的黑默丁格(Jinx)是动画中最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角色之一,他的形象不仅颠覆了传统反派的扁平化设定,更通过多维度的叙事展现了人性、科技伦理与悲剧命运的交织。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一角色进行深度剖析: 一、人物背景:天才与疯狂的共生体黑默丁格的设定源于《英雄联盟》中“科学家”这一角.............
  • 回答
    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非常特别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要评价这部动画,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内容与历史叙事: 创新性的历史叙事方式: 这是《那年那兔》最核心的亮点。它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萌化”成可爱的.............
  • 回答
    《日在校园》,一个在泛 ACG 圈子里提起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名字。它绝非一部寻常的“后宫番”或“校园恋爱喜剧”,而是以一种近乎颠覆的姿态,将青春期荷尔蒙的躁动、人性的阴暗面以及情感关系的破裂,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评价《日在校园》,不能简单地套用“好看”或“难看”的标准,它更像是一场社会实验,一.............
  • 回答
    《领风者》这部动画,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复杂的。作为一部聚焦马克思青年时期思想成长的作品,它无疑是中国动画界一次非常有胆识和野心的尝试。毕竟,马克思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历史和理论分量,把它变成一部让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能够接受和喜欢的动画,难度可想而知。优点:首先得说,视觉呈.............
  • 回答
    《龙的牙医》这部作品,初看之下,或许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它不像我们常见的那种热血战斗或者轻松搞笑的动画,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甚至有些古怪的氛围。但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它在众多动画作品中脱颖而出,在我看来,它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只不过这份“值得”并非普适,而是需要一些契合点。首先,从最直观的“.............
  • 回答
    《星球大战:幻境》(Star Wars: Visions)这部动画短片集,在我看来,是一次大胆而精彩的尝试,它为《星球大战》宇宙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多元视角。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星战系列着迷的观众,看到如此不同于以往风格的呈现方式,我感到非常振奋。首先,最直观的亮点在于它的“非迪士尼”视角。长期以来.............
  • 回答
    要说《少年泰坦出击》(Teen Titans Go!),那可真是一个能瞬间点燃“爱与恨”两极话题的动画。如果你问我它的“评价”,那得看你是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它了。从核心受众角度看:绝对的“王炸”首先得承认,《少年泰坦出击》的定位非常清晰:儿童市场,尤其是低龄儿童。 在这一点上,它做得不能说出色,简直.............
  • 回答
    《LoveLive! SuperStar!!》第七集,我个人觉得是整个第一季里一个挺重要的转折点,虽然篇幅不长,但它把之前一些暗藏的矛盾和角色内心的挣扎都给挑明了,而且处理得还挺有意思的。要说评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关于“闪光点”和“共鸣”的处理。这一集的核心在于 Liella! 她.............
  • 回答
    《瑞克和莫蒂》第五季第十集,也就是S05E10《无根之末》(Rickmurai Jack),这集大结局,在我看来,可以称得上是相当“ Rick and Morty ”的一集,充满了混乱、黑色幽默,以及一丝丝的……哲学?核心的“瑞克与莫蒂”精神的回归与升华说实话,第五季整体上给我一种有点“飘”的感觉。.............
  • 回答
    《瑞克和莫蒂》第五季第九集《For Morty》的结尾,堪称是整个第五季的“炸弹”,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甚至有些撕裂的印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它将观众习惯了的“瑞克式”的犬儒、解构和荒诞,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带有真实痛感的境地,同时也为整个系列的叙事格局,埋下了足以颠覆的种子.............
  • 回答
    《斩服少女》:热血、狂气与后现代解构的终极盛宴说起《斩服少女》(Kill la Kill),脑海里立刻蹦出来的词就是——“炸裂”。这不仅仅是一部动画,更像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感官轰炸,一次对传统动漫套路的大胆颠覆,一次直击灵魂的狂欢。如果你问我该如何评价它,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部“非凡”的作品,它用.............
  • 回答
    动画《阴阳大战记》(又称《阴阳师大战记》)是一部于2003年播出,由Studio Deen制作的原创动画作品。它融合了日本的阴阳道传说、妖怪故事以及科幻元素,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讨的评价点。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评价这部动画:一、 故事设定与世界观: 独特的融合: 《阴阳.............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第 4 集到第 6 集,可以说是整个系列中 承上启下、矛盾激化、角色命运走向分水岭 的关键篇章。这三集不仅在剧情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转折,更在角色塑造、世界观展现和情感表达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整体评价:这三集是《双城之战》的 黄金时期,将前期的铺垫和人物关系推向了白热化。叙事.............
  • 回答
    波杰克:人性深渊的黑色幽默镜像《马男波杰克》这部动画,初看之下,你可能会被那鲜艳的色彩、荒诞的设定以及时不时冒出的成人笑话所吸引。然而,一旦你深入其中,你就会发现它隐藏着一个远比表面深刻得多的灵魂,一个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痛苦、空虚与挣扎进行毫不留情解剖的残酷寓言。首先,这部动画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它对真.............
  • 回答
    《堀与宫村》第七集,怎么说呢,就像是把一段原本就细腻的情感,又用力地往观众心里戳了一下。这一集的处理,比起前面几集那种校园日常的温馨,多了一点点“真实”的重量,也让堀和宫村的关系,在阳光之下,又多了几分骨血感。首先,得说说这集的核心——“被看见”的勇气和“被接纳”的温暖。上一集结尾,宫村那标志性的头.............
  • 回答
    《国王排名》第 23 集,作为一部充满温情、成长与希望的季度最终话,无疑为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令人满意,同时又留有余味的句号。它不仅解答了观众对主角波吉、卡克的命运以及整个王国走向的疑问,更将作品的主题—— “即使渺小,也能拥有强大的内心;即使受伤,也能找到爱与希望” 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下是我对.............
  • 回答
    《新秦时明月》第11集,这一集可以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在剧情推进、人物塑造以及画面表现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要评价这一集,我会说它是一次精彩的铺垫,也埋下了不少令人期待的伏笔。剧情方面:节奏紧凑,悬念迭起这一集在剧情上可以说是“忙碌”的,但也正因如此,整体节奏非常紧凑。我们看到天明一行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