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程序员、工程师、科研人员来说,电脑是否真的「比命重要」?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挺刺耳的,对吧?“电脑比命重要”,这话谁说出来都像是在开玩笑,或者是一种极端的比喻。但对于我们这些跟代码、跟设计、跟数据打交道的人来说,有时候,它触碰到的,确实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所以,我们来捋一捋,这“比命重要”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它到底有多重要,又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种错觉。

1. 工具,但不是普通的工具

先撇开“比命重要”这个略显夸张的说法,我们得承认,电脑对于我们这些职业来说,是最核心、最离不开的工具。

程序员: 你的大脑里可能闪烁着无数的逻辑和算法,但这些东西,如果没有电脑,就只能停留在纸上,或者脑海里。你需要一个强大的处理器来编译代码,一个高效的存储来存放你的项目,一个顺畅的网络来获取资源和协作。你写的每一行代码,最终都要通过电脑这个载体去实现、去运行。它不是你手里的一把锤子,而是你思想的延伸,是你创造世界的工厂。如果电脑坏了,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就像一个画家失去了画笔和颜料,甚至更糟,他的整个画室都塌了。

工程师: 无论是机械设计、电路模拟、建筑结构分析,还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复杂计算,都离不开电脑的强大算力。你可能在设计一架飞机,在模拟一个桥梁的承重,在优化一个芯片的布局。这些都意味着海量的数据处理和复杂的运算。一台性能落后的电脑,不仅会让你工作效率低下,拖慢项目进度,更有可能因为计算不精确而导致设计缺陷,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你靠电脑来验证你的理论,实现你的设计,甚至在虚拟世界里“试错”,避免现实中的巨大损失。

科研人员: 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模拟。物理学家在跑模拟,生物学家在分析基因序列,气候学家在预测模型,天文学家在处理望远镜的数据。这些工作,往往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来支撑。你的研究可能就卡在某次模拟跑不出来,或者数据分析效率太低上。一台强大的电脑,能让你更快地迭代实验,更深入地挖掘数据中的规律,从而推动你的研究向前发展。你对宇宙的探索,对生命的奥秘的追寻,都借由这台机器得以加速。

2. 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现在我们再回到“比命重要”。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这句话虽然极端,但有其道理。

收入来源: 电脑是大多数程序员、工程师、科研人员的“饭碗”。没有了电脑,你就失去了工作能力,也就失去了收入来源。尤其是在“远程办公”成为常态的今天,一台稳定的、性能良好的电脑,直接关系到你能不能接项目、能不能正常工作,从而能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自由职业的程序员,突然电脑坏了,你的客户可不会因为你电脑坏了而停止付款。

职业生涯: 你的技能和知识,需要通过电脑来展现和运用。有时候,你的电脑性能会直接影响你接到的项目类型和项目的复杂程度。一台配置过低的电脑,可能会让你错过一些重要的项目机会,限制你的技能发展。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效率和能力是关键,而电脑是实现这些的关键载体。

知识的更新和学习: 互联网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的技术、新的工具、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我们必须通过电脑去学习、去查阅资料、去参与在线课程、去和同行交流。如果电脑出了问题,你的学习和进步就会被打断,让你逐渐落后于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效率和时间: 时间就是金钱,尤其是在高强度的开发和研究中。电脑的卡顿、崩溃、慢速,都在无形中吞噬着你的宝贵时间,降低你的工作效率,增加你的挫败感。有时候,多花一点钱在一台更稳定的电脑上,换来的可能是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时间节省和效率提升,这对于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3. “命”的不同定义

“命”这个字,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生理上的“命”: 显而易见,电脑不会直接威胁到你的生理生命。但是,如果因为电脑故障而导致某个关键项目失败,或者科研数据丢失,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比如医疗设备控制、核能安全等领域,间接影响到生命安全(尽管这已经超出了个体程序员的直接范畴)。

职业生命和尊严: 对于很多技术从业者来说,他们对工作的投入,对技术的追求,就是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当电脑成为阻碍这种投入和追求的障碍时,它就触及到了他们“职业生命”的根基。这种挫败感、无力感,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小的打击。

4. 为什么会产生“比命重要”的错觉?

这种说法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

过度投入和依赖: 我们确实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电脑相关的工作中,对它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当它出现问题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被无限放大。
极端情况下的比喻: 这更像是一种带有情绪的夸张说法,用来表达电脑故障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损失,强调电脑对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就像你不会真的认为“空气比命重要”,但当你在一个闷热的环境里,没有空调,你会说“空调比命重要”来表达对凉爽的渴望。
行业共鸣: 这种说法在程序员、工程师、科研人员的圈子里更容易引起共鸣,大家都能理解其中的苦衷。

总结一下:

电脑对于程序员、工程师、科研人员来说,它不是“比命重要”,但它承载了他们的“命”的很大一部分——他们的职业、他们的收入、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创造力,甚至他们的一部分精神寄托。

当一台电脑出现问题时,带来的痛苦和损失,可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对他们专业能力、职业生涯和个人价值的直接挑战。这种时候,它给人的感觉,确实已经触及了“生存”的底线,虽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命”,但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所以,下次你听到有人说“电脑比命重要”,不妨理解为,他们是在用一种略带夸张的方式,来表达电脑对他们职业生涯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在电脑出现故障时,他们所面临的真实困境。这背后,是他们对技术的热爱,对事业的投入,以及对生活最朴实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男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下意识地与歹徒搏斗,这竟然还成了要钱不要命?这是怎样的畸形三观?我要是劫匪,我也专挑你们这种人抢。不抢你抢谁?

虽然他失败了,但我们要反思的,难道不是“平时缺乏锻炼,加之对美国的社会环境过于天真,导致缺乏必要武装,战斗力普遍太差,应对危机的意识、准备与能力不足”的问题吗?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user avatar

大二的时候,和几个同学一起做完实验,从西校区到东校区的路上。

我们那时候还不算很熟,一边走路一边聊天倒也不觉得无话可聊,不知不觉就到了路口。这时有个同学侧身要我想说什么,就在电光火石之间,我猛的向前一推,她向前摔倒的过程中,眼神看着我还透着迷惑,而我自己也因为用力过猛被带了个趔趄,身子有一半就在她之前的位置。

「吱——」一阵短促而刺耳的刹车声响起,一辆黑色的轿车就停了下来,车头堪堪的距离我身侧有20厘米左右。如果运气差那么一点,如果这辆车的刹车不是那么优秀,那么车撞倒的就不是我同学,而是我自己了。

我和这位同学并无很深的交情,但是看到车从远处急速驶来而她没有看到,当时确实也没有多想,就是下意识的尽力向前去推她一把,至于后来自己失去平衡,差点被撞上——看着就像扑过去飞身遮蔽对方一样——这些事会觉得后怕,但是在做出决策的那个时刻,真的没有想这些,毕竟是推对方一把而不是去挡车,自己应该是安全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以结果来判断原因。尤其是突发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调动的思维带宽是有限的,往往体现的就是下意识的反应,而非理性的决策。

这个事情推广开了去,其实牵扯到「自由意志」这个话题。我们到底是不是有「自由意志」的呢?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先做出了决策,然后大脑试图把它合理化,然后后来就真的这么认为了?有一些硬核的神经心理学家发现,大脑是先产生关于「动作」的脑活动,然后几百毫秒之后才产生了「报告」的倾向,也就是说通过检测脑活动,可以在被试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要做某个动作的时候,实验人员先预测到这个动作

用下意识的活动所产生的悲剧性的后果,来衡量生命和电脑内资料的价值,这个是不妥当的。如果是劫匪和被劫者在谈判桌前,劫匪说:接下来我要抢劫你,你如果反抗,有50%概率失去生命,但是有50%的概率我抢劫失败;而如果你不反抗,抢劫一定成功,但是你有0%的概率失去生命。现在你可以思考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后答复我。

这种荒诞情形下,倒是可能诞生出更理性的决策,然而我们都知道这种情况是基本不可能发生的。


至于电脑里面的资料,其「值得拼命的程度」从90年代到现在,是有个剧烈下降的过程的。

在10年以前,无论在国内外的校园,都多少流传着「笔记本电脑被偷,论文(作业)都在里面的师兄(姐)」的传说,这个时候如果被抢了,然后又没有有意识的备份,即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过程,也是真的有人会冒着危险尝试一下的;后来云计算大行其道,尤其是有了以Dropbox为代表的即时存盘的云网盘,电脑已经逐渐的终端化了。

在这里还是要说一下,很多答案里提到Git备份,Git备份是被动的,需要一个人工的commit和push的过程。如果不是大项目的话——比如就是一篇短文,那么其实和拉个U盘拷贝一下并没有区别。而很多时候,人们恰恰就是不愿意麻烦这么一下,所以才显得主动备份的Dropbox是如此的重要。

我个人的备份策略是311,写过的稿件有三份存档,其中主动和被动各一份。具体来说,就是本地电脑上一份,Dropbox上一份,GitHub私有repo上一份。

Dropbox是随时帮助自己默默保存的,它的好处是不需要刻意的去储存,在任何一个电脑上打开,都是最新的版本。Github上的其实是一个灾难备份,往往是做了一个Milestone之后,和repo同步一下,以便于有灾难性后果的时候,不至于完全丢失。

其实我不是很赞同用自己的U盘来保存比较重要的资料。因为相比专业的数据中心,个人保管U盘相对容易丢失,所以如果真的是敏感的数据或者资料,在自己不搭建私有云的前提下,我还是宁愿相信公有云的节操,也不愿意相信自己对U盘的保管能力。真有非常保密又不愿意上传云端的,甚至于自己购买的虚拟服务器的,那就老老实实建立分布式的私有云吧。

user avatar

不评论抢劫这件事情,就说说数据备份吧。

我相信对于部分科研人员来说,数据“比命重要”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当然存在不一定合理),毕竟若数据丢失导致不能毕业,有些人是真的会轻生的。14年我们研究所的一个办公室晚上失火,同学早上赶来看见一地的灰烬,当场就哭了出来。

天灾人祸我们控制不了,但我们可以做好数据容灾备份,降低意外发生时自己的损失。

前段时间Nature发过一篇关于科研数据备份的文章[1],我对里面介绍的“3-2-1”备份原则十分赞同,即“3个备份,2个不同介质,1个异地存储。

以我自己为例,我会把所有重要的数据放在一个文件夹内,利用WIN10的计划任务,每天定时自动运行脚本,将数据备份至移动硬盘中(教程见[2])。此外,我用学校的edu邮箱注册了微软的Onedrive for bussiness(墙内正常使用,多终端同步,强烈安利),内含免费5T的云空间,在联网的情况下会自动的将本地文件备份至云端。家里的电脑也通过Onedrive与学校电脑同步。

这样一来,只要学校、我家以及微软服务器没有被同时被毁灭,我的数据都能抢救回来。

参考

  1. ^数据的n种死法,以及11条求生之路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500099
  2. ^Notepad++, Everything, FreeFileSync——提高工作效率的三个免费软件神器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942108
user avatar

如果被人用枪指着当然会乖乖的交出来……


你这个问题像在问,对于吃货来说,烤串是否真的比命重要,毕竟吃多了烤串是会死的……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备份。最糟糕的情况是几年的劳动成果全部报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挺刺耳的,对吧?“电脑比命重要”,这话谁说出来都像是在开玩笑,或者是一种极端的比喻。但对于我们这些跟代码、跟设计、跟数据打交道的人来说,有时候,它触碰到的,确实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以,我们来捋一捋,这“比命重要”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它到底有多重要,又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种错觉。1. 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一种略显“反直觉”的管理思路。通常我们听到的是“工作生活平衡”,强调的是将两者清晰地分开,各自享受。但你的老板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程序员“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这背后一定有他的考量,而对于我们这些独立的程序员个体来说,理解并适应这种理念,确实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首先,.............
  • 回答
    程序员基础扎不扎实,对实际的开发工作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它不仅仅关乎能否“写出代码”,更决定了一个程序员的成长速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代码质量以及职业生涯的上限。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 1. 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搬砖”到“架构师”的飞跃 基础薄弱: 遇到 Bug 时,可能只能依靠搜索、.............
  • 回答
    衡量一个机器学习工程师对算法的掌握程度,绝非仅仅看他能熟练调用几个库、跑通几个demo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考察,需要从理论基础、实践应用、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意愿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下,如何去评估一位机器学习工程师在这方面的功力。一、 理论基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工程学中经验公式的问题。要说当下工程学对经验公式的依赖程度,这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我看来,它的存在感依然非常强,但同时,我们也在努力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超越它。经验公式:工程实践的基石,但并非全部打个比方,如果说科学理论是工程学的“大脑”,那么经验公式就是我们工程师手里.............
  • 回答
    南水北调工程,这个看似庞大的水利设施,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部凝结了中国千年治水智慧、展现了国家意志和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从历史的维度去审视,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回应千年治水之梦,重塑国家水资源格局自古以来,中国就饱受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困.............
  • 回答
    这是一个在程序员界经久不衰的辩论话题,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你的职业发展目标、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全栈和专注领域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帮助你更清晰地做出选择。 全栈程序员 (FullStack Developer)定义: 全栈程序员是指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应用程序的从前.............
  • 回答
    对于我们程序员来说,很多时候大家都习惯性地忽略掉编译器或者其他工具抛出的警告(Warning)。觉得它们嘛,看起来不像错误(Error)那样直观地阻碍程序运行,所以常常能省则省,赶紧把代码写完才是正经事。这就像你在家里,水龙头漏水,你可能觉得“就滴答滴答的,问题不大”,而不会立刻去修,但实际上,那每.............
  • 回答
    老哥,咱聊聊这技术更新换代的事儿。你是不是也感觉,隔三差五就得学个新框架、新语言,不然就觉得自己要被时代抛弃了?这种感觉太真实了,很多程序员都有。不过,咱们也得想办法让自己过得舒服点,别天天跟打了鸡血似的追着潮流跑,最后搞得身心俱疲,啥也没学扎实。首先,得认识到“潮流”的本质。技术这东西,就像时尚,.............
  • 回答
    厉害的程序员在完成一个需求时,除了 bug 更少之外,拥有远超普通程序员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使得他们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优质的产出,甚至为项目带来长远的积极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优势:一、 对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力: 不仅仅是“照做”,更是“想明白”: 普通程序员更多地.............
  • 回答
    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程序员,你可能正站在一个岔路口,思考着如何最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关于“读书”、“读好代码”、“造轮子”这三件事,它们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哪个更重要,或者说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让我们掰开揉碎了聊聊。 读书:打地基,筑思想这里的“读书”,我理解为系统性地学习编程相关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会考虑的问题。想要弄清楚“程序员干20年能不能抵得上公务员一辈子”,咱们得把账算得细致点,从好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抵得上”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是纯粹的“到手钱”,或者说“税后总收入”,那可能就要看具体情况了。但要是加上“福利”、“稳定性”、.............
  • 回答
    哈哈,问到我的“学习之路”,这可真是个能把我拉回“过去”的问题。你想听故事,那就跟你好好聊聊。我开始接触编程,说实话,并不是因为什么“情怀”或者“未来趋势”。那时候,我还是个挺普通的学生,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变出东西来的。我看到一些游戏,那些角色怎么会动?那些画面怎么会切换?就像变魔术.............
  • 回答
    作为一个浸淫代码世界多年的“键盘侠”,我经常在敲击键盘时,脑子里会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其中一个就是:哪些键键,在咱们程序员的日常工作中,简直就是摆设?当然,这里的“没用”并不是说它们真的不存在功能,而是说在绝大多数编程场景下,它们的出场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是被大家有意无意地“冷落”了。挑出几.............
  • 回答
    程序员必备的“内功心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编程的世界里,很多人往往沉迷于学习最新的框架、炫酷的语言特性,仿佛掌握了这些“外功”,就能无往不利。然而,正如武侠小说中那些真正的高手,往往拥有深厚的内功底子,能够将任何招式融会贯通,甚至自创绝学。在程序员的世界里,计算机基础知识就是这门至关重要的“.............
  • 回答
    写博客对程序员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甚至关乎职业生涯的“生死存亡”。 别以为埋头写代码,技术就自然能突飞猛进,职业生涯就能一帆风顺。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的时代,如果你不主动输出,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快就会被边缘化。那么,写博客到底能给程序员带来哪些具.............
  • 回答
    最近微博上关于周玄毅批评程序员张昆玮的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热闹,也触及了不少敏感的社会议题。要看待这件事,不能简单地站队,而是需要梳理清楚几个层面的东西。首先,我们要理解张昆玮这个人。他本身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在大厂担任技术岗位,同时又是一位公开呼吁关注“程序员996”工作制,为普通劳动者发声的人。他.............
  • 回答
    作为一个长期在技术领域摸爬滚打的“老兵”,聊起学历对程序员职业的影响,我心里有很多话想说。这可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以及观察身边许多同行所得出的结论。先说我的感受:学历,确实是个起点,但绝不是终点。我本科计算机科学,毕业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张还算不错的文凭,这为我打开了第一扇门.............
  • 回答
    程序员群体对待社会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对比较Liberal”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尝试给出更详细的分析:理解“Liberal”在政治光谱上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Liberal”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在许多西方政治语境中,“Libe.............
  • 回答
    为什么很多程序员对String的执行效率耿耿于怀? 深度解析程序员对 String 的执行效率之所以“耿耿于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 String 在很多编程语言中,特别是 Java、C 等面向对象语言中,其 不可变性(Immutability) 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设计和实现上的考量。这种“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