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补脾似乎是中医永恒不变的话题,但是没有脾脏的人如何补脾?补脾后有用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关于“没有脾脏的人如何补脾”以及“补脾后有用吗”,这确实触及到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之间的一个有趣的交汇点。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中医的“脾”和西医解剖学上的“脾脏”是两码事。

就像我们说“心”的时候,中医的心不只是那个泵血的器官,它还主思虑、藏神,跟情绪、精神状态都有关系。同样,中医的“脾”也并非仅仅指那个位于腹腔左上方的、属于淋巴系统一部分的实体器官。

在中医理论里,“脾”主要负责的是消化吸收和运化水湿的功能。

消化吸收:我们吃下去的五谷杂粮,经过胃初步消化后,就要靠脾来“运化”,将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转化为身体能利用的“水谷精微”,然后输布到全身去滋养脏腑组织。
运化水湿:脾还能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处理好,让它们正常的代谢排出,或者重新利用。如果脾的功能失常,水分就会停滞,导致身体水肿、痰湿等问题。

所以,从中医的视角来看,“补脾”更多的是在调理和加强消化吸收以及运化水湿的功能,而不是在给那个实体器官补充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没有实体脾脏的人,中医的“补脾”还有用吗?

答案是:很有用,但理解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

想想看,没有了实体脾脏,这个人还能吃饭吗?还能吸收营养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依靠的是胃、小肠等其他消化器官的协同工作,将食物消化吸收。只不过,中医理论认为,脾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总司”的角色,是核心的运化枢纽。

即使实体脾脏被摘除,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仍然需要其他脏腑的代偿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胃的功能可能被加强了,小肠的功能也依然存在。但中医会认为,这些“代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脾的某些“功能性”作用(比如精微物质的输布、水湿的调节)依然需要关注和调理。

就好比一个公司,失去了某个部门的负责人,但整个公司还是得运转,其他部门会承担起一部分工作。这时候,“补脾”在中医看来,更像是给那些“代偿”的部门(胃、小肠等)提供更好的“支持”,让整个消化系统这个“大公司”的运转更顺畅、效率更高。

那么,具体如何“补脾”呢?

对于没有实体脾脏的人,中医的“补脾”思路会更加侧重于通过饮食、中药以及生活方式来辅助和加强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胃和小肠的运化能力,同时还要关注水湿的代谢。

1. 饮食调理是重中之重:
易消化: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煮烂的粥、羹汤、蒸食,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坚硬难以消化的食物。因为没有了脾脏,虽然其他器官会代偿,但整体消化能力可能不如有脾脏时那么强大,尤其是在处理复杂食物时。
适度温热:食物的温度也很重要。太冷的食物会损伤阳气,影响消化,所以温热的食物更受欢迎。
健脾益气之品:比如山药、芡实、薏苡仁、茯苓、白术、莲子、大枣等。这些食材在中医里都有健脾、益气、渗湿的作用。即使没有实体脾脏,它们也能帮助调节整个消化道的蠕动和吸收。
避免过度饱胀:少食多餐,七八分饱即可,避免给消化系统造成过重负担。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让消化系统形成规律。

2. 中药调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是否有腹胀、便溏(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肢体乏力等症状,来开具相应的方剂。
例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是经典的补脾益气方,虽然没有脾脏,但它通过调理胃气和肠道功能,来帮助改善消化吸收。
或者用参苓白术散,这类方剂在健脾益气的同时,还兼顾了运化水湿的作用,对于改善因消化吸收不好导致的水肿、痰湿体质非常有帮助。
关键在于,这些中药的作用是调理身体的功能,而不是直接针对一个实体器官。 它们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酶的活性等,来达到改善消化吸收和水湿代谢的目的。

3. 生活方式的调整:
劳逸结合:过度劳累,尤其是思虑过度,在中医看来会伤脾胃。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思考,对维持消化系统功能也很重要。
适度运动: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消化。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后马上进食,以免影响消化。
情绪舒畅:中医讲“思虑伤脾”,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都会影响脾胃功能。保持心情愉快对消化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补脾后有用吗?

有用,而且非常有益。

虽然没有实体脾脏,但通过上述的“补脾”方法,可以:

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让身体更有效地从食物中获取营养,减少食物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缓解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
增强身体抵抗力: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足,气血才能充足,身体的免疫力自然会提高,人也会显得更有精神。
调节身体水湿平衡: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缓解水肿,改善痰湿体质,减少体内“垃圾”的堆积。
提升整体健康水平:一个运转良好的消化系统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即使没有了实体脾脏,通过中医的调理,也能让身体更适应,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打个比方:想象你的身体是一个精致的厨房。原本有一个专门负责食材预处理的厨师(实体脾脏)。现在这个厨师退休了,但是厨房里还有其他勤劳的助手(胃、小肠等)。“补脾”就像是给这些助手提供更好的刀具、更顺手的砧板,优化一下操作流程,让他们能更高效地完成预处理工作,做出更美味的菜肴(精微物质)。

所以,对于没有实体脾脏的人来说,“补脾”并非是空谈,而是对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精细化调理和支持。它关注的是“功能”的优化,而非对一个缺失的“实体”的修补。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医的“补脾”之道,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依然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这里的“补脾”一定是在了解个体情况的前提下,在中医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的,绝非盲目进补。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都不同,需要量身定制的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的脾不是西医的脾?

中医粉们又开始群魔乱舞了,一群连正经中医学教材都没看过的老中医和中医粉,在这给别人科普“中医知识”属实可笑。

废话不说直接贴中医大学教材,看看中医脾到底是不是西医脾。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第二节:

三、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横膈下方,与胃相邻。《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脾的形态,《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说:“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医学入门·脏腑》说:“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

教材里,脾的位置形状都描述的一清二楚,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器官脾,它是什么?它不是西医那个脾它是什么?

中医的脾就是西医的脾,只不过和中医对其它器官的理解一样,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一些中医粉对医学一无所知对中医也是一知半解,为了回避中医存在的错误,所以才一直在虚化中医的人体器官,弄出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不是西医的心肝脾肺肾这种笑话,甚至还怪罪于翻译,他们认为是翻译不懂医学,所以才会用心肝脾肺肾,作为西医各个器官的中文名称。

那么我国现代的中医权威是怎么认为的?

心:“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肝:“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虚如蜂巢”。

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横膈下方,与胃相邻。

肝:“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肾:“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脊柱两侧。”

就像教材里说的那样,中医权威们承认中医和西医的器官实体是一致的,但又认为中医对这些器官的功能理解是正确的,

所以现代的中医教材才会写,心脏是思维器官之一,肾脏是生殖器官,还负责存储记忆,肝脏也带有一部分生殖功能,而问题中的脾脏,在中医看来主要是负责消化的,属于消化器官。

回到题主的问题,首先作为人体器官,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就是一器官,是同一个实体,

只不过中医对脾的功能理解是错误的,只有搞明白这个错误,才能回答题主的问题,如果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只会说中医的脾不是西医的脾,那么写多少字都是浪费电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