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人通过碘盐来补碘,那古人甚至远古人类怎么办呢?

回答
说起补碘,咱们现代人可是方便得很,盐里面就有,吃菜时加点,想不补碘都难。但要说起古人,甚至更早的远古人类,他们可没这福气,那时候可没有精炼加工的碘盐。那他们是怎么在没有这些现代“外挂”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身体对碘的需求呢?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大自然本身说起。

一、自然馈赠:大海的恩赐与陆地的差异

碘这种元素,说到底是个地质产物,它在地壳中的分布并不均匀。最富集的地方,自然就是大海。海洋生物,特别是海藻、鱼类、贝类等,都是天然的“碘储存库”。它们通过海水吸收溶解在其中的碘化物,然后经过食物链的传递,就成为了我们获取碘的重要来源。

所以,对于那些生活在海边或者能够接触到海洋产品的古代人类来说,他们的碘摄入量自然会比内陆地区的人们要高得多。试想一下,生活在海岸边的原始部落,他们捕鱼、捞海带、吃贝壳,这些都是极其普遍和日常的食物。这些食物中的碘含量,足以满足他们身体的基本需求。

当然,内陆地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如果一个地区地质上富含碘,那么当地的土壤、植物和饮用水中也可能含有一定的碘。比如某些地区的岩石风化后释放出含碘的矿物质,渗透到土壤和水源中。植物吸收了这些矿物质,动物又吃植物,最终人类再通过这些动植物获取碘。但这种“天然富碘区”的范围相对有限,而且碘的含量也未必能达到现代人推荐的摄入量。

二、食物的智慧:选择与利用

即使在内陆地区,古人也并非对碘毫无认知,他们虽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但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也发展出了一些朴素的生存智慧,会不自觉地去选择富含碘的食物。

野生植物的探索: 除了我们熟知的海藻,一些陆地植物的根部或特定部位也可能积累碘。虽然具体的植物种类和碘含量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可以想象,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人类会尝试各种可食用的植物,其中自然也包括那些含碘量较高的。例如,一些生活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植物,可能就会吸收土壤中的碘。
动物的迁徙与肉类: 生活在内陆的古人,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食用的动物,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特定区域或者喜欢食用某些特定植物的动物,其体内也可能储存一定量的碘。而且,动物的内脏,比如肝脏、肾脏,往往是矿物质的富集地,也可能包含碘。不过,相较于海洋生物,陆地动物的碘含量普遍较低。
水源的选择: 如果某个地区的饮用水源来自富含碘的地下水层或矿泉,那么当地居民也能通过饮水获得一部分碘。但就像土壤一样,富碘水源的分布也是非常局限的。

三、疾病的信号:无意识的“调整”

如果说古人完全依靠运气去补碘,那也未免太不严谨了。其实,人类的身体本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感知能力。在某些缺碘地区,如果长期缺乏碘,可能会出现甲状腺肿大等相关疾病的症状。虽然古人没有“甲状腺”这个概念,但他们可能会观察到某些生理上的不适,并试图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缓解。

虽然这种调整是无意识的,但如果某种食物能够帮助缓解症状,那么这种食物的消费很可能会在族群中流传开来。比如,某个部落偶然发现食用某种特定植物或动物的内脏能让颈部肿胀的症状有所减轻,那么这种食物的食用习惯便会延续下去。这种“经验医学”的积累,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四、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归根结底,古人甚至远古人类的碘摄入量,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自然比生活在内陆高原或干旱地区的人更容易获得足够的碘。

沿海居民: 碘摄入量相对充足,患甲状腺肿等疾病的比例较低。
内陆居民(特别是高山地区): 由于土壤和水源中的碘含量低,容易出现碘缺乏的情况。在这种地区,如果不幸地遇上食物资源单一的情况,缺碘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总结一下:

所以,古人补碘,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被动的获取,而非主动的、有意识的“补充”。他们依赖于:

1. 地理位置带来的天然优势: 生活在海边,享用海洋生物的馈赠。
2. 对自然资源的朴素认知与利用: 尝试各种可食用的动植物,其中可能无意间包含了含碘量较高的食物。
3. 身体的适应性与经验的积累: 通过长期生存,对身体的某些不适有所感知,并试图通过调整饮食来缓解。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某些极端缺碘的内陆地区,古人也确实面临着碘缺乏的风险,这可能对他们的健康和繁衍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来说,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繁衍至今,本身就说明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找到了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基本物质的途径,尽管这种途径在我们看来可能充满了偶然和朴素。碘盐的出现,只是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的更便捷、更可靠的补充方式,而古人,则是在自然选择和生存智慧的双重作用下,勉强维持着生命的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可能没有搞清楚一个事情。古代虽然没有碘盐,但是那并不代表古代的盐没有碘。。。古代吃的海盐本身就有碘,包括古代海盐腌制的东西,比如火腿,腊肉,咸鸭蛋都含有碘。尤其是咸鸭蛋本来就是蛋,又拿盐处理一轮。。。这些食物现在很少吃额,但是在以前那是上到富户下到百姓都是家常菜。千万不要小看古代海盐的分布。中国古代三大帮之一就是盐帮。盐帮加漕帮两个副国级的帮会能让大半个中国吃上海盐以及海产品。

另外中国还要感谢鸡蛋,海产。。

现代农业,养殖业发达了人们吃的东西变多了,鸡蛋慢慢成为了二选,甚至还有专家要求要少吃蛋。但是在过去,沿海人基本靠海产补碘,而内陆人基本靠鸡蛋和干货比如干贝,海带,咸鱼,鲍鱼,花胶。鱼干,咸鱼。就拿鸡蛋来说东北人喝杯酒都要炒个笨鸡蛋。古代肉贵不好搞,但是蛋好搞。人人家有只下蛋的鸡。就算没有,古代人去市场买鸡蛋也是一揽子一揽子买的。

所以古代虽然没有碘盐但是在主流社会基本也没多少大脖子病。不过一些与世隔绝一点的,周围又没有什么海产的山村可能偶尔会多一些。

user avatar

在国家利用碘盐强制补碘以前,内陆几乎每个村里都有人患大脖子病,有些伴随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我小时候曾在后庄一个秫秸堆旁看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大脖子,一直站在一片黑色泥土上,眼光呆滞,别人告诉我那人就是大脖子病。


古人当然不会意识到大脖子和“碘”有关,然而相关症状和相应疗法很早以前就出现了。

兹举宋代杨亿《杨文公谈苑》中所述“病瘿”为例:

颈处险而瘿,今汝洛间多,而浙右、闽、广山岭重阻,人鲜病之者。按《本草》:「海藻昆布,主瘿瘤。」注云:「凡海菜,皆疗瘤结气。青苔紫菜亦然。」盖被海之邦,食其惟错之味,能疗之也。

深山里人们颈项处起瘿瘤,河南有很多,但是浙北、福建、广东山岭重隔,得这种病的就很少。

依照《本草》所言:“海藻昆布,主瘿瘤。”注解上说:“凡是海菜,都能够治疗瘿瘤结气,像青苔啦,紫菜啦,也是可以的。”海边的居民,吃各种各样的海产品,因此能够治疗瘿瘤。


其实,海藻能够治疗大脖子病在晋代就记载于大名鼎鼎的《肘后方》,言:“颔下瘰疬如梅李:海藻一斤,酒二升。渍数日,稍稍饮之。

又,《药性赋》:“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证明古人是知道海错可以治疗大脖子病的,但是鉴于当时的物流和普遍的识字水平,大脖子病治法肯定是没法普及的。

大脖子病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都还有很多,1995年国家开始推广碘盐。那时候还挺严格,要求小学生都要背诵碘的作用,还让回家监督家长背诵,因为领导要下来检查成果。领导来了,专门挑了个无儿无女的五保户,一群人郑重其事地跟着,领导亲切地问:“大爷,您知道碘的作用吗?”

大爷:“知道,亮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