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脉古代中医是通过什么手段找到的,现代人能否找到?

回答
古代中医通过多种手段来“寻找”和定位经脉,这些手段既包含了实践观察,也包含了一些理论推导和传承。现代人则可以通过更科学、更客观的手段来验证和研究经脉的存在和功能。

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古代中医如何找到经脉,以及现代人能否找到:

古代中医寻找经脉的手段:

古代中医寻找经脉是一个长期、实践积累和理论升华的过程,主要依赖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实践与观察:

这是最核心、最基础的手段。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结合的,经脉的认识也源于大量的临床经验。

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与特定部位的关联性: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许多疾病的表现并非局限于局部,而是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线性的放射或传导性。例如,病人感到手臂内侧疼痛,并伴随肩部、胸部的牵扯感,中医就会将其归结于与这条“线”相对应的经脉(如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触诊时,医生会发现某些区域或线状结构存在压痛、结节、条索状改变,这些异常触感往往与患者的症状分布一致。
针灸治疗的疗效验证:
古代医生在实践中发现,在身体的特定点(即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能够有效地缓解与其相关的疾病症状。这种“经络传导”的现象成为寻找和定位经脉的重要依据。
例如,治疗头痛,可能需要在手部某个穴位进行针刺,并且疗效明显。这提示了手部与头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被认为是经脉所传递的。
感觉传导的描述(“得气”):
针灸中的“得气”感是中医非常重视的一个现象。当针刺到穴位并刺激到经脉时,患者会感觉到酸、麻、胀、重等感觉,并且这种感觉可能沿着一定的方向传导。医生通过患者的描述来判断是否得气,以及传导的方向,从而验证经脉的存在和走向。

2. 解剖学知识的间接运用(非直接解剖):

需要强调的是,古代中医并非像现代医学那样通过系统、精密的解剖学研究来寻找经脉。他们的解剖学知识相对有限,更多的是从整体、功能和联系的角度来理解人体。

对皮下筋脉的认识: 古代医者在某些条件下(如受伤出血、尸体处理)可以看到皮下的血管、肌腱等结构,并可能将其与某些功能、症状联系起来。例如,一些血管的走向可能与他们所描述的经脉有相似之处。
对骨骼、肌肉的理解: 经脉的循行路线有时会伴随骨骼、肌肉的走向,这可能也为他们提供了定位的参考。

3. 理论推导与归纳:

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中医形成了一套关于经脉的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经脉的划分、命名(如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等)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进行归纳和分类的。
脏腑联系: 经脉的理论是建立在脏腑理论之上的。每一条经脉都与特定的脏腑相连,并延伸到肢体等部位,反映了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传变。这种理论框架指导着对经脉走向的理解和推测。
“循行”和“络属”的概念: 经脉被描述为“有规律地循行于体表和体内”,并且“络属于脏腑”。这种循行路线的描述是中医经验的总结,而非直接的解剖学绘制。

4. 传承与师徒传授:

经脉的认识和定位是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积累、修正和传承下来的。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实践指导,经脉的走向、穴位的位置和主治得以代代相传。

总结古代中医寻找经脉的过程: 可以说是一个“从现象到理论,从实践到经验积累”的过程。他们通过大量临床观察病人症状的传导性、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得气”的感觉,再结合当时的哲学思想和脏腑理论,最终归纳出了一套关于经脉循行、穴位分布的理论体系。这是一种功能性、系统性的认识,而非纯粹的解剖学认识。

现代人能否找到经脉?

答案是肯定的,但“找到”的方式和角度与古代中医有所不同。 现代人可以通过更科学、更客观的手段来研究和验证经脉的存在、功能及其生理基础。

现代人找到经脉的手段主要包括:

1. 功能成像技术:

这是现代医学研究经络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手段。

经络循行线路的现代成像研究:
放射性核素示踪法: 将放射性物质注射到特定的穴位,然后通过伽马相机等设备追踪其在体内的循行路线。研究发现,这些示踪物质的扩散路径确实与中医描述的经络走向存在高度吻合。例如,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液体注射到合谷穴,其扩散路径与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非常相似。
红外线成像技术: 某些研究利用红外线相机检测身体特定区域的温度变化。当刺激穴位或经络时,会观察到与经络循行方向一致的温度传导现象。
CT/MRI与造影剂: 虽然直接看到“经脉”本身很困难,但利用造影剂在特定情况下的分布,或者观察某些解剖结构与循行路径的对应关系,也能提供间接证据。
穴位电生理学研究:
穴位电阻/电导率的测量: 研究发现,穴位与非穴位区域在电阻或电导率上存在差异。穴位通常具有较低电阻或较高电导率,这可能与其皮下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的密度或分布有关。这种差异也可能与“得气”的生理基础有关。
脑电图 (EEG)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研究: 当对穴位进行刺激(如针刺、电针)时,fMRI可以观察到大脑中与特定感觉、情绪或认知功能相关的区域被激活。例如,刺激足三里穴可能激活与消化功能相关的脑区,或与内脏感觉相关的通路。EEG也能捕捉到针刺引起的脑电波变化。

2. 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现代解剖学虽然没有直接定义“经脉”这一独立解剖结构,但正在努力寻找其生理基础。

皮下筋膜、结缔组织网络: 有研究认为,经络的循行路径可能与身体皮下的筋膜层、肌间隔、淋巴管、神经束等组织结构有关。这些结构形成了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可能在信息传递和物质输布方面发挥作用。
例如,筋膜学的兴起,揭示了身体各部位被筋膜网络所连接,这种连接的模式与经络的循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淋巴管和血管系统: 淋巴管和血管的分布也与某些经络的走向有重叠。
神经分布: 经络的传导感可能与神经纤维的传导有关。
穴位附近的微观结构: 对穴位进行病理切法研究,发现穴位区域可能存在神经末梢、血管、淋巴管的聚集,以及结缔组织结构的特点。

3. 生理学和生化学研究:

神经体液调节: 针刺穴位可以引发神经反射,释放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5羟色胺等),调节内脏功能和疼痛感知。这些生理生化变化可能与经络的传导和调控作用相关。
免疫和炎症反应: 经络的某些循行部位可能与淋巴管、免疫细胞的分布有关,刺激经络可能影响局部的免疫和炎症反应。

4. 信息论和系统学研究:

从更宏观的层面,经络被视为一个信息传递和能量调节的网络系统。

网络科学: 利用网络科学的理论分析人体各部位之间的联系,发现与经络学说相似的网络结构和功能。

现代人“找到”经脉的意义:

验证和深化中医理论: 现代科学手段可以客观地验证中医经络理论的科学性,并为其提供生理学基础。
发展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了解经络的生理基础,有助于开发更精准的穴位诊断方法和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如新型电针疗法、经络治疗仪等)。
促进中西医结合: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局部、微观研究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需要注意的几点:

“经脉”并非单纯的血管或神经: 现代研究倾向于认为经脉是一个由多重生理结构和功能共同构成的“系统”,而不是某一种单一的解剖结构。它可能涉及到神经、血管、淋巴、筋膜、结缔组织以及能量代谢等多个层面。
研究的复杂性: 经络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使得对其进行完全的、一一对应的解剖学描绘非常困难。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功能和关联性上进行验证。
学术争议: 尽管有大量研究支持经络的存在,但学术界对经络的确切生理本质仍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讨论。

总而言之,古代中医通过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推导“找到”了经脉,并建立了其理论体系。而现代人则可以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电生理学、解剖学和生化学等手段,从更科学、更客观的角度来“找到”和研究经脉的生理基础和功能。这两种“找到”方式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入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代医学中的信号通路,其实就相当于中医里面的经络,只不过中医只是神乎其神邪门地笼统地说了一个囫囵大概,毫无意义和价值,但是现代医学的信号通路,却很好地为临床提供了药学依据。

现代医学中的靶点,可以归结到中医里面的穴位,靶点当然不是像中医那样这里一个穴位那里一个穴位的简单分配图,可它确实是为人类将疾病定位到某个节点上提供了形象的理论基础。而且我们现在也已经非常明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基因组成图谱,它们确实是一段一段一个又连着一个节点的,这与某个穴位不通被淤塞了导致生病是有一定共同理论的,

经络,穴位不可见,信号通路,靶点和基因,氨基酸,蛋白质皆为肉眼不可见,但在微观世界里,它们其实都是可见的,正如我们现在吃下一粒药打下一针之后,药液通过什么步骤,走了哪些路径,到了哪个位置,与身体器官中的哪些组织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效果,这如果换算成杨过给小龙女疗伤,不就是他双掌抵在姑姑的胸口,真气源源不绝地通过乳腺到达了丹田然后绕过会阴再向涌泉,最后从膀胱汹涌而出,完成了一个大周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中医通过多种手段来“寻找”和定位经脉,这些手段既包含了实践观察,也包含了一些理论推导和传承。现代人则可以通过更科学、更客观的手段来验证和研究经脉的存在和功能。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古代中医如何找到经脉,以及现代人能否找到: 古代中医寻找经脉的手段:古代中医寻找经脉是一个长期、实践积累和理论升华的过程,.............
  • 回答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一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不仅仅是人口的迁徙和财富的转移,更是一场深刻的技术交流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北方的先进技术如何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嫁接,最终融入南方这片充满生机的新土地,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一、 流动的人才:技术最直接的载体经济重心南移,说到底,是人的流动。当北方士族、.............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将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翻译成拉丁语或其他古典语言,是一项在不同文明间架起桥梁的宏伟工程,虽然不像西方古典文献跨越语言的障碍那样常见,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却尤为珍贵。值得欣慰的是,确实有一些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或因传教士的引入,或因学术研究的需要,被译成了拉丁文,甚至其他西方古典.............
  • 回答
    金庸古龙,武侠世界双子星,笔下刀光剑影、拳脚交错的场面何止万千,要从中挑出“最”经典的一场,当真难煞旁人。不过,若论及那份荡气回肠、情理交融,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极致展现,我心中常浮现的,是古龙笔下那场足以载入史册的——陆小凤与西门吹雪,月夜下的决斗。为何是这一场?因为它不仅仅是武功的比拼,更是两种截然.............
  • 回答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被奉为经典,而当今网络玄幻小说却未能获得同等广泛的认可,这背后涉及了文学创作的演变、读者审美的变迁、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市场运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学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1. 人物塑造的立体与复杂 金庸武侠: 金庸先生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
  • 回答
    古代饥荒频发,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却又充满脆弱性的网。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从大自然到那时候人们的活法,都得涉及到。首先,自然条件是头等大事。古代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对自然的掌控力几乎为零。你别看现在咱们有各种气象预报,能预测风雨,那时候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战争演变和历史理解的关键点。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古代动辄数十万,近代人数少”这个印象,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并非绝对,而且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组织、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一、古代“数十万”规模战争的真.............
  • 回答
    想要提高文言文水平,达到能看懂古代经典的地步,这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系统性的学习、持之以恒的练习,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这个目标:第一阶段:奠定基础——从入门到理解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建立起最基本的文言文认知体系,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本。1. 学习基础的文言文语.............
  • 回答
    古代战争场景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身披锃亮铠甲的士兵,在刀光剑影中被一击毙命,铠甲仿佛形同虚设。这到底是影视剧的夸张渲染,还是古代铠甲的真实抗击打能力真的如此脆弱?答案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影视剧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往往会简化或夸大某些细节。一刀致命的场面,更多是为了快速推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骑兵,尤其是游牧民族骑兵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真实却又常被忽略的侧面。确实,马背与大腿内侧的长时间摩擦,加上高强度的骑乘,是可能带来生理上的不适甚至损伤的,甚至“蛋疼”这种说法,从医学角度来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我们首先要理解,古代骑兵,特别是那些以骑射和长途奔袭为生的游.............
  • 回答
    你看的那些影视资料,描述古代日本平民饮食“惨淡”,其实挺能抓住一些普遍性的特点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以艰苦生活为背景的故事,自然会突出食物的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日本就没有别的出路,比如渔民,这绝对是一条重要的生计来源,尤其是在岛国日本。但是,你要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去当渔民,或者说为什么.............
  • 回答
    古代官员,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掌握实权的官员,之所以能够处理像治水这样在儒家经典中没有详尽记载的事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教育、实践、社会分工以及知识传承等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经典并非古代官员学习的全部内容。虽然“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但儒家经典主要侧重于道.............
  • 回答
    在探讨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出色的皇帝里很大比例不是修读儒家经典出身”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修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定义,以及“出色皇帝”的标准,并结合历史事实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修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尤其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于皇室.............
  • 回答
    古代欧洲的王室,如果能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某些国家那样,直接掌控工厂、垄断生产,进而主导全国经济命脉,听起来确实像是巩固王权、增加财富的绝佳策略。然而,现实远比这复杂,王室之所以没有普遍采取这种“直接经营”的模式,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首先,得从古代欧洲王室的核心职能和权力结构说起。.............
  • 回答
    古代的裙裳,特别是那些在重要场合穿着的礼服,确实常常做得长及地面,甚至带有拖曳的裙摆。这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飘逸、庄重、华贵的风范。但要说它们“经常”洗,那可就未必了。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人们对衣物清洁的态度和条件。洗涤的频率与衣物的贵贱古代的社会等级森严,衣物也分三六九等。寻常百姓的衣服,尤其是.............
  • 回答
    从一个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与其说古代社会的人是“政治人”,现代社会的人是“经济人”,不如说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驱动力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和强调。这种说法并非绝对,但它确实抓住了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古代社会:政治维系与身份认同在古代社会,政治不仅仅是统治阶层的事情,它深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军事史、科技发展以及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要回答“5000名现代军队经过相应训练,只用冷兵器能否击溃十万人的古代步兵”,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结论先行:非常有可能是可以的,但难度极大,并且取决于多种关键因素。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现代军队的优势(即使只用冷兵器)即使抛弃火器.............
  • 回答
    论我大唐,可造自行车否?引子:大唐气象与奇巧之思每当提笔论及我大唐盛世,脑海中便涌现出万国来朝的繁华景象,长安城车水马龙,丝绸之路驼铃声声。科技昌明,百工技艺精绝,天文历法、冶金锻造、纺织印染,皆是当时之翘楚。然,一辆以两轮为代步,以人力驱动,结构精巧的“自行车”——此物是否能在我大唐工匠手中诞生?.............
  • 回答
    在理工科领域,虽然我们通常强调科学的进步和对最新研究成果的依赖,但确实存在一些学科,它们会更频繁地引用早期甚至古代学者的言论和观点。这种现象并非不合逻辑,而是源于这些学科的根本性质、发展历程、思想深度以及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中原因:1. 思想的根源与哲学基础: 哲学是科学的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