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不沾阳春水,手都不沾水,你觉得裙子会沾泥?
这个问题下的答案都快变成大型炫富现场了,说的好像古代的有钱人衣服都不用洗,穿一次就扔了似的。
帝王贵胄或许可以这样,但一般人怎么可能呢?毕竟生产力在那儿放着,即便朝中大员、地主富豪也没那个条件天天穿新衣服吧?
皇宫里光太监宫女就成千上万,这些人不可能穿得跟下地干活的农民一样,难道他们的衣服也天天换新的?明朝为宫廷服务的八局里就有浣衣局,听名字就知道是干什么的吧?
所以要保持清洁体面,衣服当然得经常洗,只不过这种事一般都有专人负责,皇宫大内就归浣衣局管,整个宫廷换下来的脏衣服统统送到这儿,洗完了再送回去,就跟酒店的洗衣房一样。
而豪门大户家里佣人众多,做事都会有分工,有专门打扫卫生的,有专门做饭的,有专门看家护院的,当然也有专门洗衣服的,一大家子的衣服都归你们,天天就是洗衣服,不用干别的,也不用担心洗不过来。
不过古代人生活条件跟现在没法比,卫生方面自然也没那么讲究,除了皇室或是特别有钱的人家,恐怕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经常洗衣服。唐宋元时期官员都是十天休一次假,主要就是让你沐浴更衣,把自己收拾得体面点,照这么看,估计这十天里至少官服是不会换的,洗衣服的频率大概也是这样。
至于一般百姓,一年连澡都洗不了几回,衣服更不可能经常洗,江南这种水系丰富的地区还好点,缺水的地方恐怕想洗也没得洗,脏就脏吧。都不用说古代,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洗衣机的时候,洗一次衣服有多麻烦估计现在很多人都体会不到了,谁也不会经常洗,都是脏到不行了再说。
封建社会整体的卫生环境和今天根本没法相比,士大夫阶层相对穿得干净些,但大多数也不可能天天沐浴更衣,所以不要把过去想得太美好,就算让你穿越到帝王家,没水没电没网没空调,吃得单调又没啥娱乐活动,恐怕体验个几天就迫不及待想回来了。
更新:有很多朋友评论、私信我说有公众号“洗稿”。谢谢大家提醒。我看了一下觉得区别还挺大的,公众号也补充了很多内容、配图,更全面也更严谨了,可读性也更强。我个人是研究大众舆论的,历史方面只是半吊子,挺多错漏也是评论区的朋友们帮忙指出的。这个回答算是抛砖引玉,公众号这种程度的借鉴,我觉得还是挺有利于知识传播的,个人觉得没什么关系。还是谢谢大家。
不过是有一位公众号的老师有专门来找我要过授权的,感谢赏识和尊重。喜欢历史故事的也可以关注他们的号
其实这方面的文章还是挺多的,我只是因为几年前答过个类似的题目,当时写的漏洞很多,后来看到一些相关的资料就会稍微留意一下。偶然看到这个类似问题,就整理了一下又重新答了一遍。这个问题也算是记录了我个人在知乎的进步了。
----
最后吐槽一下。正经答个历史题还能被提问者评论+私信追着骂的,实在无语。虽然已经拉黑了,不过不挂一下实在不舒服。
————原回答————
不要用我们的现代人贫穷的思路想古代集权的帝王的事。
反对一下前面的答案。并不是只有吉服才拖地。
汉文帝当年搞节俭,专门命令慎夫人“衣不得曳地”,说明当时后妃的衣服正常都是拖地的。
--
但是,莫说是吉服,就算是日常衣服,为啥要洗??还可以扔了的啊哈哈(๑ᵒ̴̶̷͈᷄ᗨᵒ̴̶̷͈᷅)
“服浣濯之衣”(穿洗过的衣服)对于古代贵族,尤其是皇族,其实是一项非常难得的美德,史书上都是会有记载的。
历史上,搜皇帝“服浣濯之衣”,出现的结果寥寥无几。北魏孝文帝:“性俭素,常服浣濯之衣”。梁武帝“身服浣濯之衣”。唐宣宗“衣浣濯之衣”。宋太祖这种出名的节俭的,史官很严谨的在史书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常服之衣,浣濯至再。”他弟弟太宗,史书也写了“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
唐文宗当年为了带头搞节俭风,专门穿了件洗了三次的衣服,就能跑去跟百官得瑟了。
到清朝的大奇葩道光,有记载“衣非三浣不易”衣服要穿一个月才换。也不许后宫、官员穿华服,衣服上打补丁就会被表扬。据说当时旧衣服卖的价格比新衣服还贵。
这寥寥几个皇帝也就是自己搞搞人设,少数的像隋文帝那种真抠门的,还会带着后宫搞“六宫咸服浣濯之衣”。
不仅是帝后,皇族里节俭到会“服浣濯之衣”的,史书里也都会记录,夸节俭的了。
《旧唐书.萧复(公主的儿子)传》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
除了这种专门秀节俭人设的情况,就只有国家财政严重亏空了,才会出现皇帝穿洗过的衣服的情况。
《新唐书·食货志二》:“是时,因德宗府库之积,颇约费用,天子身服澣濯。
--
再说一遍,不要用我们的现代人贫穷的思路想古代集权的帝王的事。
你看古装剧每次皇帝、嫔妃身边只跟着那么几个人。其实一个人有几百人服侍才是日常。
明朝鼎盛时候,内监就达到十万人。
观音菩萨的原型,陈后主的沈皇后,就是以朴素节俭著名,一直青灯古佛的。
《陈书·卷七·列传第一》而居处俭约,衣服无锦绣之饰,左右近侍才百许人,唯寻阅图史、诵佛经为事。
想象一下,有最少百许人伺候你,其中一堆人天天给你做衣服,你为啥要考虑衣服脏了的问题?
据清宫 《内务府奏销档》和 《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等档案记载,龙袍的专职织造人员就有2602人。
考虑一下,近三千人专职做龙袍,为什么会有机会让吉服被穿两次?一天三更衣才是常态好吧。
对于古代皇室,莫说吉服根本不可能穿第二次,很多时候,日常的衣服能被穿过一次也就就很不错了。
现实情况就是,大量衣服做出来堆着求“临幸”,大部分等到皇室成员们死了都没被穿过的。
节俭出名的长孙皇后,记载说“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意思是衣服只按够穿得数量做,不会做一大堆衣服丢着不穿。说明她节俭成这样,也并不会把一件衣服穿两次。
其实现在很多高级一点点衣服也都是不能洗的,就是一次性的。包括日本和服等等这些也都是。Gucci还出过一件3000块的泳衣,不过不能沾水。
所以吧,还是少看点古装宫廷剧,多看点《走向共和》《法兰西岁月》《觉醒年代》之类的,感谢一下辛亥革命,感谢一下给我们带来现代平等生活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吧。
①清宫——也就是故宫,按制度需要在皇帝走动的地方铺上地垫,将污染的地面与皇帝隔开。在大型典礼的时候,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其广场、旁边的路等等一切地方都会铺上地垫。地垫的种类很多,一般夏日用茵,冬日用毡,春秋用毯。
清末财政出问题,卖掉了很多地垫。达官贵人们买回家铺在地上,用处和皇帝家一样。很多买皇室地垫的人,都在私人笔记里说皇家的地垫,比自己原来用的好很多。反过来应证了,在清朝乃至以前的富贵人家脚下,踩着的可以永远不会是地面,而是轮流铺、轮流清理的地垫。
这是关于地面的对策。
②东亚古代皇帝美德里,有一个叫衣再浣,意思是一件衣服做好后洗了两次还穿。这背后有很多方面因素,比如古代的衣服其实很不耐洗。
以judy的这套衣服为例:
衣服上的龙纹,既不是绣上去的,也不是画上去的,而是直接贴的金箔。一洗,金箔就掉了,还是很不均匀地掉,修补化的工夫要比重做多很多。这也是为什么道光假节约的时候,给衣服修补花的钱,比重买一件还贵的原因。
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道光假节约图的便是衣再浣的“美德”。
而且,古代没有化学染料,除了灰蓝可以用淤泥固色之外,其他非庶民的颜色基本洗了就掉。正常衣服洗两次,基本就会不均匀掉色到很难看了,所以比庶民高级一些的人,衣服基本是洗两次就丢。极端一点的如宋朝著名靓仔蒲宗孟,所有的衣服都是穿一次就丢,永远穿新衣服。
这是关于衣服的方面。
【奉狗略微】
对啊。。
你以为古代的贵族为啥雇那么多的佣人。
你看看你家里的家用电器就知道了。
古代没有电风扇。需要人扇扇子。一个。
古代没有洗衣机。需要人洗衣服。一堆。
古代没有电饭锅。需要人烧饭。一堆。
古代没有液化气。需要人劈柴。一堆。
古代没有电视,需要人表演节目。一堆。
古代没有电热毯。需要人。。。。。
反正就是这样。。
想起一点经历,也许可以帮你理解古代贵妇的长裙。
我有一双本色磨砂皮(俗称翻皮)的鞋子,放到现在没穿过。当然是男鞋,国内也许你们只看到过女人穿这种面料的鞋。送我这双鞋的是一个很有钱的男性长辈,他自己也喜欢穿这种面料。
为什么我不穿呢?我小时候,他送过我一件同样面料的夹克衫。比我所有的滑雪衫都暖和(不知道里面是啥绒)。但是我只上了三天学,就脏得没法看了,还划了一道口子。然后我妈去借了别人清洁翻皮鞋的东西帮我擦,我爸用工业胶废了几把锥子帮我把裂缝粘起来了。再穿了一个礼拜,又是老样子......
后来我明白了,这个亲戚为啥可以穿。他回国三个礼拜,都住我旅游都住不起的宾馆。而且,从来不坐出租车,从头到底,包一辆车,当然不可能是普通的车型。就是说,普通人根本碰不到他的衣服。甚至,普通人碰过的地方,他都碰不到。不止如此,他的跟班里头,还有一个女助理(不是老婆,不是小三),专门管他衣服、吃饭、吃药,甚至护照。
我的翻皮鞋穿一天,肯定全是灰。他的翻皮鞋要是有了灰,肯定有人下岗。
现代印染技术和化纤面料才最终解决了掉色问题,一件服装的染色可以使用到材料磨损极限都可以保持色彩不出现大的变化。
但是古代不行。
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
在 1834 年法国佩罗印花机发明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中国古代印染颜色谱系很广,可以构成非常复杂细腻的颜色变化。一件刚织出的服装,十分艳丽,堪称精品。但是最怕什么?就是下水。丝棉麻等天然材料,天然矿物或植物性染料,手工印染技术,注定了着色稳定性不高,很容易被水分解,根本不用三次,洗第一次就退色了。这是很难克服的事情。以至于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上等有品位的人家新衣都要过一次水后才穿,这个是“雅”穿着光鲜亮丽新衣的人家是“俗”“暴发户”。坦然面对服装退色这个问题,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的衣着规范。
话虽如此,但是古代更为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礼制”不可僭越。“礼制”对于服装是有要求的,不同的阶级等级不能穿不符合自己身份的服装,有违礼制,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最严重的会导致灭门之祸。正常情况之下,在正式场所穿着的礼服不会洗涤,稍有破损或者略显陈旧就会销毁。但是这也不绝对。古代有些皇帝崇尚节俭,反而对穿着洗旧的官服甚至打着补丁官服的官员大加赞赏,认为这是清官典范。主要看当时的政治环境。
《红楼梦》里元妃省亲一节,很早就通知了,然后荣国府根据要求赶制服装,主要就在这一天穿着。元妃省亲结束以后,这些衣服就没有再穿过。为什么不再穿了?因为这是接见皇家有地位的人才能穿的服装。如果平时敢穿,就是违背礼制,被告发就会被追究责任。
这对于古代妇女来说也是一样,接受过诰命册封的妇女和皇家贵族妇女必然有礼服。出席不同地方场所就要穿着不同要求的服装,主要的原则就是要符合“礼制”,长裙坠地这是基本要求。
古代妇女为什么要穿长裙?
因为不能暴露出腿的形状,显示出臀部腰围的线条。古代妇女最要紧的就是贞操,是以母仪教化四方。
“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之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
这是维持古代的道德传统和政治规矩。
古代皇帝只和帝后是夫妻关系,其他的嫔妾要么是生育工具,要么是政治联姻。古代皇家最主要的身份就是政治身份,皇帝和他的女人的关系以阶级等级和君臣关系为主要。这些妇女要见皇帝,一样要合礼制,要穿着符合要求的服装,而且这些场景会被内侍记录下来。稍有不慎,大家都知道《后宫甄嬛传》。
但是要注意一点,这里面讲的都是公开场所。众目睽睽之下,长裙坠地就是基本要求。而古代身份高贵家庭富裕的妇女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主要居住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场所内。所谓坠地的长裙一年到头穿不了几次,更多的主要是穿着家居服装。这类服装就没这么讲究,绿裤红袄,只穿着肚兜半倚在栏杆上等自己的丈夫回家,也是日常景象。
总结:古代的裙裳都几乎拖着地面了,这是礼仪要求,是道统。对于居家服装没有这样的要求,而古代妇女,特别是有地位的妇女,一般居家并不这样穿。这也是这些妇女平时不出门的一个原因,换衣服太麻烦了。劳动妇女,一般农妇,几乎没什么特别的服装要求,特别是贱籍妇女、奴仆丫鬟,青楼女子更没有什么具体的规范,这类社会底层主要的就是不要去穿着不符合自己阶级定位的 服装,唯一例外的就是在戏台上,出演皇家贵族角色时。服装是政治社会地位的一个外在表现。洗涤服装和当时的服装纺织印染技术有关,现在也是如此。
不用讲的太复杂,一件文物就很有说服力了。《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也是习惯粗茶淡饭短打扮的。衣襟褂子稍长一些,就撩起来别在腰上,利利索索的干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