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几乎都是确定的,而人的命运却不可预料?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迷人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对生命最深层的思考。我们惊叹于星辰的轨迹、物理定律的精准,但面对自己的人生,却常常感到无处遵循的迷茫。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我们不妨一步步地来剖析。

首先,让我们审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当你仰望夜空,你会发现行星们遵循着精确的轨道,四季的更迭也如同钟表般准时。这背后是万有引力、电磁力等一系列基本物理定律在支撑。这些定律,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确定”的。

宏观世界的秩序: 在我们通常感知到的宏观尺度上,宇宙的运行呈现出惊人的规律性。比如,牛顿力学为我们描绘了物体运动的轨迹,从抛起的苹果到运转的行星,几乎都可以用一套数学公式来预测。这种确定性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当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初速度和作用力,我们就能相当准确地预测它未来的位置和速度。
微观世界的随机性(但有统计规律): 尽管宏观世界看似确定,但如果深入到微观层面,比如量子力学,事情就变得有趣起来。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原子、电子等粒子的行为。在这里,“确定性”的概念有所动摇。我们无法同时精确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粒子的行为似乎带有固有的随机性。比如,我们无法预测一个放射性原子何时会衰变,只能知道它在特定时间内的衰变概率。然而,即使是这种随机性,也有其统计规律。大量粒子的集体行为,又会呈现出宏观上可预测的模式。例如,我们无法预测哪个放射性原子会先衰变,但我们可以知道一大批原子在多长时间内会有多少比例发生衰变。

所以,说宇宙万物“几乎”都是确定的,是因为在宏观层面,确定性非常显著,而且这些规律的普适性让我们得以构建科学体系。即便在微观层面存在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也是有内在概率规律的,并非完全的混沌。

那么,为什么人类的命运就如此“不可预料”呢?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复杂性与“涌现”:

个体生命是极度复杂的系统: 人的生命并非简单的物理粒子集合。我们是一个由无数细胞、神经元、化学反应、激素、基因共同组成的极其复杂的有机体。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大脑,尤其是意识,是目前科学界认为最复杂的结构之一。
“涌现”现象: 在这种极端复杂性的基础上,会出现“涌现”现象。这意味着整体的功能和行为,无法简单地通过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来预测。就像一滴水滴无法展现出海洋的波涛汹涌一样,我们无法通过了解单个基因或神经元来完全理解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更何况,人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

2. 自由意志与选择:

我们是主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观察者: 宇宙的规律描述的是“事物如何运行”,而人的命运则涉及“我们如何决定让事物运行”。我们拥有意识,拥有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每一次的决策,即使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选择,都可能像“蝴蝶效应”一样,对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选择的无限可能性: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情境,我们有多种可能的反应和选择。即使是相同的外部环境,不同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决定,而这些决定会塑造他们各自的未来。这种自主的、非预设的干预,使得个体命运的轨迹充满变数。

3. 环境的动态与不可预测性:

外部环境的复杂互动: 人的命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环境、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这些外部环境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充满了各种随机的事件和相互关联的变量。
“混沌”的叠加: 即使我们对个体内部的运作有一定的了解,但与外部世界的无穷互动,加上我们自身决策的引入,使得整个系统的状态变得极其敏感。微小的初始差异,经过多重放大和累积,最终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偏离。这就像我们无法精确预测天气,因为空气的每一次微小扰动都会在复杂大气系统中以指数级速度传播。

4. 认知的局限性:

我们无法掌握所有信息: 要精确预测一个人的命运,理论上我们需要知道他体内每一个粒子此刻的状态,以及他所处的宇宙中每一个粒子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信息获取是片段化的。
模型的不完备: 即使我们能够收集到大量信息,我们对“人”这个系统的理解也远未达到完全。我们的科学模型、心理学模型、社会学模型,都只是对现实的近似描述,无法涵盖所有细节和相互作用。

5. 意义与目的的追求:

人类的能动性: 宇宙的规律是描述“是什么”,而人的命运则关乎“应该是什么”。我们有欲望、有梦想、有目标,我们会主动去追求,去改变,去创造。这种主动性和目的性,本身就是一种“不可预测”的驱动力。我们不甘于被动接受,而是试图去塑造自己的未来。

总结来说,宇宙万物的“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宏观物理规律的普适性和可预测性上,是自然界“被动”的运行机制。而人的命运“不可预料”,则是因为:

个体本身是高度复杂的、具有“涌现”特性的系统。
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能够做出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主动”的干预。
个体与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进行持续的、多重维度的互动。
我们的认知能力和信息获取存在根本性的局限。
人类对意义和目标的追求,驱使我们主动去改变和创造,而非被动接受既定的“规律”。

因此,与其说人的命运是“不可预料”,不如说它是“充满可能性”和“需要我们去创造”的。宇宙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而我们的生命,则是在这个框架内,用我们的选择、行动和梦想,去书写一部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篇章。这其中的不确定性,正是生命之所以充满活力和意义的根源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知道为了观测引力波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超级大脑吗?

当今最具规模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主要是由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负责运行,它也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最大科研项目之一。LIGO在两个站点建造有三台探测器,在华盛顿州的汉福德(Hanford)建有双臂长度分别为4千米和2千米的两台探测器(LIGO Hanford Observatory,简称LHO),而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建有一台双臂长度为4千米的探测器(LIGO Livingston Observatory,简称LLO),相距汉福德3002千米。[注 1]LIGO采用了多种尖端科技。LIGO的防震系统能够压抑各种震动噪声,真空系统是全世界最大与最纯的系统之一,光学器件具备前所未有的精确度,能够测量比质子尺寸还小一千倍的位移,电算设施的高超功能足以处理庞大实验数据。[19]。2002年起,LIGO正式启动数据采集工作,至2010年共执行了六次科学探测工作之后计划结束,最佳灵敏度已经达到10−19的数量级
2009至2010年,LIGO升级为Enhanced LIGO并进行了第六次科学探测,即S6。其激光功率从10瓦特提高到30瓦特以上,探测范围可扩大8倍[21][22]。在2010年与2015年之间,LIGO进行了名为“先进LIGO”(Advanced LIGO)的升级计划,简称aLIGO。2015年,aLIGO正式投入使用,激光功率从初始版LIGO的10瓦特提升至200瓦特左右[23],探测频带下限从40Hz延伸到10Hz,灵敏度比初始版LIGO高出10倍,这意味着aLIGO能够探测引力波的距离比先前高出10倍,探测范围也扩大1000倍以上,能够探测到的可能引力波波源比先前多出1000倍。[9][24]
处女座干涉仪(Virgo)位于意大利比萨附近,是一架双臂长度为3千米的地面激光干涉仪,所属单位称为欧洲引力天文台(European Gravitational Observatory)。Virgo自2007年起开始进行科学观测,并且参与了S5的最后部分探测工作,VIRGO具有和LIGO相媲美的灵敏度。在进行了大约五年,2千4百万欧元的升级之后的处女座干涉仪,称为“先进Virgo”,于2017年8月1日正式加入LIGO两个探测器搜索引力波,这三个探测器共同运作应该能够较为精确地给出引力波波源的位置。[25]
日本计划在2019年建成神冈引力波探测器(KAGRA),它的600米长的干涉臂被深埋在200米的岩石下,它的测试质量也会被降温至20K。物理学者认为,这两个手段将能减低燥声,因此提高灵敏度。 [26]
GEO600(英语:GEO600)位于德国汉诺威,是双臂长度为600米的探测器,其工作带宽为50赫兹至1.5千赫兹。GEO600自2002年起开始科学探测。

总之一句话,仅仅只是观测一个引力波投入就是百亿美元量级的。而且是世界上最顶级的上百个科学家参与其中。

我就问你,如果把世界最顶级的一百个科学家凑在一起,给他们几百亿美元,来研究你的人生,你觉得你的命运有那么难以预测吗?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真的有这样的资源投入,你的命运能被研究的明明白白。细节肯定有出入,但是收入状况,寿命,老婆大概什么样貌什么出身,从事什么工作,精神状态,是否有后代,有几个孩子,可能在什么样的城市生活,能有多大成就,基本上都能提前四五年甚至十年给你勾勒出来,标准差不会超过5%。

说白了,你的命运难测不是技术上跟不上,而是不值得。因为你的命运说白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微乎其微。

我们换个有趣的假设,如果你具备了毁灭世界的超能力,譬如放过屁就能让一个城市消失。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以目前人类的能力,能提前四个小时预测你放屁的时间,误差不超过十分钟。

预测你放屁真的比预测地震要容易太多!

不要小看科学,科学的力量很恐怖。我们应该小看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才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迷人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对生命最深层的思考。我们惊叹于星辰的轨迹、物理定律的精准,但面对自己的人生,却常常感到无处遵循的迷茫。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我们不妨一步步地来剖析。首先,让我们审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当你仰望夜空,你会发现行星们遵循着精确的轨道,四季的更迭也如同钟表般准.............
  • 回答
    打个比方,如果宇宙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么我们正身处其中,试图一点点翻阅,理解作者(或者说,宇宙本身)想告诉我们的故事。而宇宙万物的定律,就像是这本书里的语法、词汇和逻辑规则,指导着一切的展开。我脑海中关于这些根本性定律的猜想,大概可以描绘成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1. 核心的“简单与对称”基石:我总觉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关于宇宙起源的引人入胜的话题——“道”与规律。设想一下,如果宇宙万物真的如许多现代科学理论所推测的那样,起源于一个极其致密、炽热、无限小的“奇点”(我们姑且称之为“道”),那么这个“道”本身,是否就蕴含着最根本的规律,或者说,它本身就构成了一切规律的源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位经验丰富的元宇宙培训师,在短短十天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创造了高达一百六十万元的收入。这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价值?他的培训内容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位培训师所教授的,绝非是泛泛而谈的“元宇宙概念”。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元宇宙的底层逻辑,从技术基石,如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
  • 回答
    宇宙将最大速度限制在光速(即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299,792公里/秒)这一现象,根植于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结构,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一限制的物理本质: 1. 相对论中的速度叠加与光速不变原理在经典物理学中,速度是可叠加的。例如,如果一辆车以速度 $ v $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宇宙学最核心的几个谜团:可见物质的构成、暗物质的存在以及光子的普遍性。要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得从头捋一捋。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光子数量多”这件事。光子:宇宙的“常客”光子是我们最熟悉的“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代表。它不仅仅是光,更是传递电磁力的载体。当你说“光子数量多”,这确实是符合我们.............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提到宇宙中的星系,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大抵都是那种扁平的、旋转的圆盘状结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有点以偏概全的说法。的确,我们最熟悉、也最容易观测到的星系,比如我们自己的银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螺旋星系,从侧面看就像一个扁平的圆盘,上面缠绕着旋臂,中央还有一个隆起的核球。但这并不代表宇宙.............
  • 回答
    要说《宇宙战舰大和号》在中国“一点名气都没有”,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了。但相比于一些在日本或欧美家喻户晓的科幻IP,《大和号》在中国的影响力确实显得相对有限,而且普及程度不高。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引进时机、文化接受度、市场环境以及作品本身的特点等几个角度来细致地聊聊。首先,引进的时机和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趣,而且触及了宇宙中最根本的几个物理规律!为什么星体(包括星球和黑洞)都是圆的?这背后其实都和那个在太空中形成水球的原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详细些,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为什么是“圆”?—— 核心原因:引力(Gravity)无论是行星、恒星,还是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最核心的认知,它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温度那么简单,有“高”有“低”。宇宙的温度,尤其是它的“上下限”,其实是描述了极端物理条件下的能量状态,这些状态是由物理定律本身所决定的。我们先聊聊“下限”。说宇宙有温度下限,其实是在说它不可能变得比一个特定的最低点更冷。这个最低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宇宙中行星数量很少”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反而更应该说“在宇宙的尺度下,我们能够探测到的、并且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数量,相对来说并不多,或者说,我们发现的行星数量,相对于恒星数量来说,比例上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让我来好好跟你聊聊为什么会这样,尽量不把话说得像教科书那么死.............
  • 回答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一些认知。物质守恒和热寂,听起来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们是在一个宏大的时间尺度上,由不同规律支配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我们来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确“物质守恒”指的是什么。在我们熟悉的经典物理学范畴里,物质守恒定律(或者说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
  • 回答
    宇宙为何会步向“热寂”?这是一个听起来就透着一丝悲凉的终极猜想,也是现代宇宙学中最引人深思的理论之一。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得一步步剥开宇宙演化的层层迷雾,并且得明白,这并非一个突然降临的灾难,而是一个漫长到难以想象的渐变。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热寂”(Heat Death)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本身.............
  • 回答
    “元宇宙”这个词,现在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概念?但它正在一点点走进现实,而且很多人在谈论元宇宙的时候,总是绕不开“区块链”这个东西。那么,为什么元宇宙一定要“长”在区块链这块地基上呢?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元宇宙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它就.............
  • 回答
    宇宙为何形成?这是一个古老而又令人着迷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存在的根源,也可能是我们永恒的求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目前为止的认知,更像是站在一座巨山的脚下,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尽管如此,人类凭借着好奇心和不懈的探索,已经描绘出了一幅关于宇宙起源的壮丽图景。宇宙的形成:一场惊天动地的“大.............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最根本的问题,它叩问着每一个稍有思索的灵魂,关于宇宙,关于我们,关于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与其说我是在“讲述”,不如说是尝试用一种接近于你我交流的方式,来一点点拨开这层层迷雾。宇宙的诞生:一场宏大的“无中生有”?想象一下,在那个名为“奇点”的极小、极热、极密的点之前,什么都.............
  • 回答
    我们生活在一个似乎是空旷、冰冷、无情的宇宙中。从宏观上看,星系在黑暗中漂浮,恒星燃烧殆尽,黑洞吞噬一切。从微观上看,粒子在概率的海洋中随机碰撞。宇宙似乎并没有一个预设的目的,也没有一个指挥一切的意图。那么,在这个无意识的巨大舞台上,我们这些有意识的生命,是如何出现的呢?这无疑是科学中最深刻也最迷人的.............
  • 回答
    DC电影宇宙(DCEU)之所以在商业成功和观众口碑上,普遍被认为远远落后于漫威电影宇宙(MCU),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而不仅仅是“谁更厉害”这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战略规划、内容制作、市场营销以及电影工业的内在运作逻辑。首先,缺乏一个清晰、统一的长期战略规划是DCEU早期最大的症结。MCU之所以.............
  • 回答
    卡尔达舍夫等级,这个由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提出的文明划分体系,无疑在科幻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文明能够掌握和利用的能源总量为衡量标准,将文明划分为三个等级:能够利用行星全部能源的第一类,掌握恒星全部能源的第二类,以及驾驭整个星系能量的第三类。这个框架提供了一种宏大而又直观的视角,让我.............
  • 回答
    这些问题触及了人类对宇宙最根本的好奇心,也是科学和哲学探索的终极谜团。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目前为止,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绝对确定的答案。科学理论提供了一些最有力的解释,但很多领域仍然停留在推测和假说阶段。我会尽量详细地回答,并结合目前的科学理解来阐述: 宇宙的开始之前是什么?这是“起源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