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有哪些类似 798 的废弃厂房改造项目范例?

回答
国内的798艺术区,大家都不陌生,曾经的化工厂,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地标,吸引着无数艺术家、设计师和游客。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也有许多类似798的“变废为宝”案例,它们将昔日的工业遗迹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下面,我来给你介绍几个国外颇具代表性的废弃厂房改造项目,希望能让你对这类改造有更深入的了解。

1. 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伦敦,英国

背景: 坐落于伦敦南岸,曾经是位于旺兹沃思的巴特西发电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旁,但现在我们常说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它的前身是南岸的巨型燃煤发电站——班克赛德发电站(Bankside Power Station)。这座由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设计的砖砌建筑,曾是伦敦重要的电力供应来源,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的要求,它于1981年停止运营,留下一个庞大的、充满工业印记的躯壳。

改造亮点:

建筑本身的价值被最大化: 瑞士建筑事务所赫尔佐格·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在改造过程中,几乎保留了发电站原有的宏伟体量和标志性的四根烟囱。他们巧妙地将内部空间重塑,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将巨大的涡轮机大厅(Turbine Hall)改造成了一个占地广阔、层高惊人的展览空间。这个空间足够大,可以容纳大型装置艺术,也成了美术馆的灵魂所在,每一次的展览都能带来视觉上的震撼。
开放与互动的空间设计: 改造后的泰特现代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美术馆的设计强调了“通透”和“流动”,游客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展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艺术。内部的楼梯和走廊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观赏性,让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建筑的工业美学。
与城市文脉的融合: 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改造,不仅盘活了南岸区域,也成为了伦敦文化复兴的重要标志。它与泰晤士河畔的其他文化设施(如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伦敦重要的文化艺术集聚区。发电站的工业历史感与现代艺术的碰撞,为这里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功能的多样性: 除了核心的展览空间,美术馆还包含了咖啡馆、餐厅、书店、教育中心等多种功能区域,使其成为一个集艺术、休闲、社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为什么它值得借鉴: 泰特现代的改造,充分证明了即使是工业遗址,只要拥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和对原有建筑的尊重,就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引擎。它并非简单地“填满”艺术品,而是通过建筑本身的空间魅力来衬托和引导艺术的体验。

2. 鲁尔公园(Nordsternpark),盖尔森基兴,德国

背景: 鲁尔区曾是德国的重工业心脏,矿业是其支柱产业。盖尔森基兴的Nordstern矿井是当地工业史的见证,但在2008年停产后,整个矿区陷入了沉寂。然而,当地政府并没有任由它荒废,而是将其改造为集文化、休闲、体育、教育于一体的鲁尔公园,成为鲁尔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改造亮点:

保留和再利用工业元素: 矿区的核心建筑,如煤炭筛选厂(Kohlenwäsche)和井架(Fördergerüst),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煤炭筛选厂被改造成了一个大型多功能活动空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展览、会议等。高耸的井架则成为了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其顶端设置了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鲁尔公园和周边地区。
“垂直公园”的概念: 鲁尔公园的改造理念非常独特,它将活动空间从地面延伸到高处。除了井架观景台,公园还创造了“垂直绿化”的体验,通过在建筑结构上种植植物,使整个区域更具生机。
多样的休闲与活动功能: 鲁尔公园的设计非常注重市民的需求,它不仅有文化展览空间,还设置了儿童游乐区、滑板公园、攀岩墙、步行和自行车道,甚至还有潜水中心(位于原矿井水池)。这种多样化的功能布局,使其成为一个全年龄段、全年皆宜的休闲场所。
工业历史的教育意义: 公园内设有专门的展览,讲述鲁尔区矿业的历史和工业工人的生活,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了解这段重要的历史。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教育,是鲁尔公园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它值得借鉴: 鲁尔公园的成功在于它没有简单地“掩盖”工业痕迹,而是将这些痕迹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符号。它将一个曾经充满灰尘和劳动的场所,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趣的公共空间,同时还保留了其历史记忆。这种“硬核”的工业遗址改造,提供了一种不同于798的思路。

3. 洛杉矶公共图书馆,洛杉矶,美国 (中央图书馆改造部分)

背景: 很多人提到洛杉矶的公共图书馆,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新馆,但实际上,其1926年的老主馆(Central Library)经历过一次重大的翻修和改造。虽然它最初不是一个废弃的厂房,但其内部空间的重塑,特别是其历史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将一个服务于特定功能的建筑转化为更具公共性和吸引力的文化空间,与798的逻辑有共通之处。

改造亮点:

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保护与更新: 老图书馆的主体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拥有宏伟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改造的目标是修复和保护这些历史元素,同时引入现代化的功能和技术。
“无墙办公室”与共享空间: 在改造中,一些原有的封闭式阅览室被打开,形成更开放、更具流动性的学习和交流空间。引入了更多舒适的座椅、小组讨论区,甚至咖啡馆,使其更像一个“第三空间”,鼓励人们在这里停留、交流。
数字化与互动的融合: 现代化的技术被巧妙地融入到历史建筑中,例如无处不在的WiFi、便捷的电子阅览设备、智能化的书架管理系统等。这使得古老的建筑能够服务于现代人的信息需求。
强调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改造不仅仅是硬件的更新,更注重营造一种新旧交织的氛围。原有的砖石结构、拱形天花板和精美的雕刻,与现代的家具、灯光设计和艺术装置并存,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对比和历史厚重感。
吸引更多元的访客: 通过改造,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阅读场所,也成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举办讲座、展览、社区活动等,吸引了包括学生、学者、家庭在内的更广泛的公众群体。

为什么它值得借鉴: 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案例,强调了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功能性的改造和用户体验的提升,让一个公共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它证明了即使是服务于特定功能的建筑,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对人的需求的洞察,也能成为充满吸引力的城市文化场所。

4. 圣母院(Notre Dame d'Auteuil),巴黎,法国 (非教堂而是曾经的巴黎市政剧院/音乐厅)

背景: 这是一个相对小众但很有趣的案例。位于巴黎16区,Notre Dame d'Auteuil 曾经是巴黎市政剧院(Théâtre de la Ville) 或 Theatre Gramont 的旧址,或者是一个大型的演出和娱乐场所。在一次火灾后,它被废弃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来被一位开发商买下,并邀请著名的法国建筑师 Philippe Starck 进行改造。

改造亮点:

大胆的“解构”与“重塑”: Starck 的设计非常大胆,他并没有试图完全恢复其原貌,而是保留了建筑的一些核心结构,如高耸的屋顶和部分墙体,但内部则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和“重塑”。他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宏伟感,同时注入了现代、甚至有些“粗粝”的工业美学。
“工业风”的极致运用: 整个改造项目大量使用了裸露的钢筋、混凝土、金属板等工业材料,配合柔和的灯光设计,营造出一种既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感的空间。
多功能的复合空间: 改造后的项目并非单一用途,而是被打造成一个集住宅、办公、商业、餐饮、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复合型社区。保留的剧院空间被改造成了极具特色的公共区域,可以用于举办活动,也可以成为住户的社交场所。
城市更新与创意产业的结合: 这个项目本身也吸引了不少创意产业和年轻人的目光,成为巴黎城市更新的一个亮点,为周边区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什么它值得借鉴: 巴黎市政剧院的改造,展现了在处理历史建筑时,创意和革新的可能性。它并非拘泥于原有的功能,而是大胆地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并将其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这种“玩转”工业遗迹的设计思路,非常有启发性。

总结一下,这些案例和798的共同点在于:

尊重并保留历史建筑的结构和精神: 它们都不是简单地推倒重来,而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肌理、空间尺度和工业特征。
注入新的功能与活力: 将曾经的工业场所转化为文化、艺术、休闲、商业等多元化的空间,吸引新的人群,赋予其新的生命。
创造独特的城市魅力: 这些改造项目本身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为城市增加了独特的文化气质和艺术氛围。
注重公共参与和城市文脉的融合: 成功改造项目往往能赢得当地居民的认同,并与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废弃厂房的改造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再利用,更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未来的想象,以及对城市文化活力的再激活。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连接了过去与现在,工业与艺术,让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重新闪耀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大明州的例子吧:从废弃面粉工厂改造而来的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磨坊城博物馆”(Mill City Museum)。博物馆周边,围绕面粉工厂遗址和水利设施,还建有一片展现城市发展历史的景区,并连同从工厂旧址上拔地而起的剧院,将工业,历史和艺术融合在了一起。

明尼苏达州,以冬季动辄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和四月份不时来袭的暴风雪而闻名,却在美国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这是博物馆宣传片里说的,不代表本人立场)。明州的繁荣,离不开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空前发达的面粉加工产业。

明州的地理位置不算优越,既不东也不西,远离两岸繁华的城市带。这里的土地要么被冰川侵蚀得支离破碎,留下星星点点的冰蚀湖,要么被针叶林覆盖,缺乏农业必须的水热条件。但明州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河流和铁路。中部大平原沃野千里,种植出的小麦要想运往东西两岸,明州是必经之地。这里是东西部之间的铁路枢纽,也是密西西比河通航的起点。密西西比河还在这里形成了一道不大不小的瀑布,水流虽然不像尼亚加拉一样雷霆万钧,但不缓不急的水流,正好可以作为水力磨坊的动力。

密西西比河昼夜奔流,河水推动的水力磨坊,也不断地碾出雪白的面粉 -- 而这座城市,也有了“磨坊城”的别称。在1910年,仅仅是由圣安东尼瀑布的水流所推动的磨坊,就碾出了占全美产量20%的面粉,面粉的碎屑飘到河面上,将这一段的密西西比河变成了一大锅浓稠的面糊糊汤。

然而,面粉产业却有一个致命的敌人:粉尘。当空气中充斥着大量可燃粉尘时,一个火星,就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爆炸。1878年,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家叫做Washburn A Mill的磨坊发生爆炸,造成18人死亡(幸而事故发生在工厂下班后),十余公里外的圣保罗市都有房屋被冲击波破坏的记载。

二战之后,明州的面粉加工业开始走向衰落,面粉厂这一安全隐患,也渐渐被请出了城市中心地带。“北方的威尼斯”有了自己新的宠儿:3M,Target,Wells Fargo......高科技制造业,零售物流和金融业取代了机器的轰鸣。上面提到的Washburn A Mill,虽然在发生爆炸后得以重建,但依然摆脱不了于1965年被废弃的命运。1991年的一场火灾,更是将其再度变成了断壁残垣。

2003年,在面粉厂的废墟之上,一家博物馆开门迎客了。厂房建筑的一大部分虽然在火灾中倒塌,但却成为了建筑设计师们挥洒创意的画板,用大块玻璃填补了着旧式的砖墙。原本的车间成为了博物馆,商店,餐厅和咖啡馆,还能在其中举办聚会和婚礼。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当时使用的机械设备。对于我们这些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现代人来说,有必要看一看一粥一饭,一馒头一面包都是怎么来的,经过了多少道工序才走上我们的餐桌。(博物馆还引用了一句苏格拉底的名言:“如果你不了解面粉,你就不配当政治家”)。

除了工业生产过程,博物馆也展示了这座“磨坊城”的兴衰,对于了解当地历史颇有意义。最有意思的一个游览项目是“面粉塔”之旅,参观者坐着升降机,沿着九层楼高的厂房听带剧情的讲解。博物馆小剧场里面的纪录片也非常精彩,带着点明州人苦中作乐的幽默感。

最后发一张我在博物馆顶层观景台的照片,当时我在想,像这样有故事的厂房,在我们中国不也有的是吗?在东北,一家普普通通的工厂,也许承载着“伪满洲国”的屈辱和抗争,解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豪迈,大跃进时的荒诞,一代人童年记忆中国企大院的温暖,下岗潮时的彷徨......在石家庄,火车拉来了一座城市;在贵州,前辈们靠手提肩扛,转移了大量物资用于三线建设......

在明州的磨坊城博物馆,我见到了很多来参观的小朋友,听讲解员说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讲起自己每天所见的城市,如何一砖一瓦成了今日模样。

我们的厂房,也有自己的故事,你愿意听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