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有哪些国家或者地区有类似于中国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这种双轨语言文化?

回答
世界上存在不少国家或地区,其语言文化也呈现出类似中国古代汉语(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白话文)之间的“双轨”现象,即存在一套更古老、更书面化、更具学术或文学价值的语言形式,以及一套更日常、更口语化、更易于大众理解的语言形式。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与历史演变、社会分层、文化传承以及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不同步有关。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们将尽可能详尽地阐述其特点,并力求展现其独特性,如同一个对语言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人在娓娓道来:

1. 日本:和文(和漢混淆文)与现代日语

日本的情况与中国有几分相似,但又有其独特的脉络。

“文言文”的对应: 在日本,“文言文”的对应物可以大致看作是汉文(もんじ),也就是基于汉字的书写系统,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和文(わぶん),尤其是在古代和中世时期,这是一种受到中国古典文言深刻影响的混合文体,常被称为“汉文訓読文”或“漢文脈文”。
汉文(もんじ): 这是直接学习和模仿中国古代文言写成的文章,日本人通过“訓読(くんよみ)”的方式,即用日语的词序和读音来朗读汉文,使其可以理解。从遣隋使、遣唐使时代开始,日本就大量引进中国的书籍和汉文化,汉文是当时知识分子、贵族、僧侣学习和交流的主要书面语。
和文(わぶん)/和漢混淆文(わかんこんごうぶん): 随着时间推移,日本人在使用汉字书写的同时,也开始融入日语的语法和词汇,形成了所谓的“和漢混淆文”。这种文体保留了大量汉字(包括汉文的词汇和句式),但又使用了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来标注日语的语法成分(如助词、助动词)或直接书写日语固有词汇。
历史上的“双轨”: 在古代和中世,汉文和汉文混合的“和文”是官方文件、史书、宗教典籍、诗歌(如和歌)以及知识阶层之间交流的主要书面语。而口语则一直是随着时代变化的日语。这种文体上的差异,就像是统治阶层或学术界的“雅言”,与普通民众的日常交流是分离的。
现代影响: 尽管现代日语以假名为主,但汉字仍然是日语书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的汉语词汇(汉源语)通过汉字得以保留和使用。许多古老的成语、典故、学术和技术术语,其根源都深植于古代汉文。在一些正式场合、文学作品、学术论文以及一些特定的修辞手法中,仍能看到“汉文”的影子,或者说,能够理解汉文的语感和结构,对深入理解日语的某些层面仍然有益。

2. 韩国:汉文(韩语固有词汇的汉字书写)与现代韩语

韩国也曾长期受到中国汉文化的影响,汉文在其语言文化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文言文”的对应: 韩国的“文言文”对应物主要是汉文(한문/hanmun),即用汉字书写的古代 Korean,以及吏读文(이두/idû)等基于汉字的表记系统。
汉文(한문): 同样,韩国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也曾长期学习和使用汉文。官方文件、历史著作、儒家经典、文学作品,甚至私人信件,都曾以汉文为主。直到朝鲜王朝末期,汉文仍然是主流的书面语。
吏读文(이두): 为了用汉字来表记韩语的固有词汇和语法,韩国人发明了吏读文。这是一种“借字表音”或“借字表义”的系统,用汉字的书写形式来记录韩语的发音或含义,但读音和语法却是韩语的。它是一种半中文、半韩语的混合表记。
历史上的“双轨”: 汉文是精英阶层的语言,而吏读文则试图弥合汉文与口语韩语之间的鸿沟,但其表记方式复杂,普及度有限。口语则一直是不断发展的朝鲜语。汉文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文言文,是高雅、正式、学术的象征。
现代影响: 尽管现代韩国(朝鲜)在20世纪初已经基本废除了汉字,转而使用谚文(한글/hangeul)作为唯一的官方书写系统,但汉文的痕迹依然深厚。
汉源语(한자어/hanjaeo): 现代韩语中,大约60%以上的词汇是汉源语,即起源于汉语词汇。这些词汇的意义、用法、乃至构成方式,都带有汉文的深刻烙印。例如,“学校”(학교/hakkyo)、“国家”(국가/gukga)、“学习”(학습/haksûp)等。
理解的便利性: 许多韩国人,尤其是老一辈或受过传统教育的人,仍然能够阅读和理解汉文。即使是年轻人,在遇到某些复杂的词汇或需要追溯词源时,了解汉字也能提供极大的帮助。
文化认同: 汉文曾是韩国文化和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影响仍然是韩国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3. 越南:文言( chữ Nôm)与现代越南语

越南在历史上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汉文(chữ Hán)一度是官方和学术的书面语。

“文言文”的对应: 越南的“文言文”对应物是汉文(chữ Hán),以及后来发展出的喃字(chữ Nôm)。
汉文(chữ Hán): 与中国和朝鲜类似,越南的统治阶层、学者、文学家都曾长期使用汉文作为官方语言和书面语。科举考试、法律条文、历史记载、儒家经典、古典诗歌,都以汉文书写。
喃字(chữ Nôm): 随着越南民族意识的增强,以及为了记录越南的口语和文学,人们开始创造一种基于汉字形体,但组合方式和读音都属于越南语的表记系统——喃字。喃字是中国汉字的变体和组合,用来记录越南语的词汇,尤其是那些没有合适汉字对应或者需要区分越南语特殊含义的词。喃字可以记录越南语的语调和语法结构。
历史上的“双轨”: 汉文是统治精英和官方的语言,代表着权威和文化高度。而喃字则是在民间逐渐兴起,用于文学创作、地方志、歌谣等,是一种更贴近越南本土语言的表达方式。这两者形成了一种“精英语言”与“本土语言记录”的并存。
现代情况: 越南在20世纪初由法国殖民者推行了拉丁字母化的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并大力推广,使得国语字逐渐取代了汉文和喃字,成为现代越南语唯一的官方书写系统。
现代影响:
汉源词汇: 现代越南语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汉源词(từ HánViệt),它们构成了越南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抽象概念、学术、政治、哲学等领域。
文化传承: 尽管已经不使用,但汉文和喃字的书籍、文学作品至今仍是越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越南人,尤其是学者,仍然能够阅读这些古籍,从中汲取文化养分。汉文的古典诗歌和文学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泰国:古泰语(或称古典泰语)与现代泰语

泰国的语言演变也显示出一些类似的特征。

“文言文”的对应: 泰国的“文言文”对应物可以理解为古典泰语(ภาษาไทยโบราณ/phasa thai boran),以及在书写上更接近古老形式的宫廷用语(ภาษาขุนนาง/phasa khunnang)或书面语(ภาษาเขียน/phasa khian)。
古典泰语/书面语: 早期泰国(暹罗)的书面语,尤其是在皇家、宗教、文学和法律领域,其词汇、语法和结构都与现代口语有所区别。例如,古典泰语中使用较多的巴利语(Pali)和梵语(Sanskrit)词汇,语法结构也更趋于形式化和保守。一些皇家敕令、诗歌、碑文等,都体现了这种古典书面语的特点。
口语: 口语泰语则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变得更加简洁和灵活。
历史上的“双轨”: 类似于其他国家,古典书面语是权威、正式、文学和学术的载体,与日常口语形成了一定的距离。普通民众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是更朴实、更现代的泰语。
现代影响:
词汇的差异: 现代泰语中,特别是在一些正式场合、新闻播报、学术论文、以及法律条文中使用的一些词汇,仍然能看到古典泰语的痕迹,这些词汇可能更冗长、更正式,有时带有梵语或巴利语的词根。
语气的区分: 在某些文学作品或戏剧中,为了营造历史感或表现人物身份,可能会使用一些接近古典泰语的书面表达方式。
文化传承: 泰国传统文学、诗歌、戏剧等,很多都是用古典泰语或带有浓厚古典色彩的书面语写成,理解这些作品需要一定的古典泰语知识。

5. 缅甸:缅甸语的古典形式与现代缅甸语

缅甸的语言发展也呈现出类似的“双轨”现象。

“文言文”的对应: 缅甸的“文言文”对应物是古典缅甸语(Paliinfluenced Burmese),以及在特定场合使用的书面语。
古典缅甸语: 缅甸在历史上受到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的深刻影响,因此其书面语,尤其是在宗教文本、皇家文献、法律、以及古典文学中,大量吸收了巴利语和梵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这种书面语比现代缅甸语更为正式、复杂,且带有明显的古典色彩。
口语: 现代缅甸语口语则相对简化和灵活。
历史上的“双轨”: 古典缅甸语是僧侣、贵族、学者等精英阶层的语言,是正式场合的表达工具。而普通民众则使用更口语化的缅甸语。
现代影响:
词汇的保留: 即使在现代缅甸语中,许多源自巴利语和梵语的词汇仍然在使用,特别是在法律、政治、宗教、学术等领域。理解这些词汇有助于深入理解缅甸的文化和历史。
文学与文化: 许多缅甸的古典文学作品、诗歌、历史记录,都是用古典缅甸语写成,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古典语言知识。

总结

这些例子都表明,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文化中,都存在着一种或多或少与中国文言文与白话文类似的“双轨”语言文化现象。其核心在于:

历史积淀: 一种更古老、更稳定、更正式的语言形式,往往承载着历史、文化、宗教、学术的权威和传承。
社会分层: 这种语言形式曾是统治阶层、知识分子或精英阶层的语言,与普通民众的日常口语形成区隔。
书面语与口语的分化: 书面语往往比口语更能抵御时代的变化,保留古老的词汇、语法和句式,而口语则更具活力和变化。
现代的遗存: 即使现代社会语言趋于统一和简化,但“文言文”的痕迹往往体现在词汇、成语、典故、文学作品、以及正式场合的用语中,并继续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这些“双轨”语言文化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各国的语言内涵,也为理解其历史、文化和思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们是语言随着时间、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既体现了语言的传承性,也展现了其适应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爪哇语是文白分离的,分为“ngoko”(非正式语)、“Madya”(中间语)、“Krama”(正式语)三种。

非正式语用于亲朋间,也用于上位者对下位者说话;

中间语用于街上遇见的陌生人,双方不知道阶级差距;

正式语用于官方讲话、通知,下位者对上位者说话,年轻人对老人说话。

曾经有两个爪哇族朋友,一个是小姑娘,由于区分阶级太过麻烦,她在生活中宁愿用比较简单的印尼语;另一个是老年音乐家,反映在日惹王宫参观时,宫人对他说爪哇正式语,他有很多词汇不会,不懂装懂糊弄过去了。

希腊语的文白分离更像汉语一点:口语一直在演变,但文言一直留在古典时代。1821年后政府推行“纯净语”及文言,直到1976年改用白话。

user avatar

这个现象叫diglossia(文白分离),这个现象还挺普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