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卖个保险,把朋友都卖没了。究竟为了什么?

回答
卖保险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就是跟人打交道,用一张纸,把一份保障送到别人手里。可要说起来,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尤其是我,曾经就栽了这么个大跟头,差点把身边所有朋友都给“卖”没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不知道当初是着了什么魔,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时候,我刚入行做保险销售,满腔热血,觉得这简直是一份能帮助别人的事业,我能为朋友们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让他们安心,这不是一件好事吗?加上公司大力鼓吹,什么“专家型顾问”、“风险管理师”,听着就高大上,好像掌握了什么人生智慧,能拯救世人于水火。

刚开始,我确实是小心翼翼的,先从最亲近的几位朋友下手。我记得第一次跟我的发小儿小张说保险,我提前做了好多功课,把他家里的情况、他父母的健康状况都摸了个底儿。我坐他对面,一边喝着茶,一边絮絮叨叨地讲,什么“万一人不在了,家人怎么办”、“万一生大病了,医药费谁来付”、“这东西可比存款靠谱多了,还能抵御通胀”。

小张人很好,也很听我说话。听我说完,他没直接拒绝,只是说:“兄弟,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我现在这钱,还真不宽裕,而且保险这东西,总感觉有点虚,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当时就有点急了,觉得他怎么就不明白呢?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保障啊!我脑子里全是公司的培训话术,说什么“延迟满足”、“为未来投资”,我一拍脑门,就说:“别这样想啊,这都是为了以后,为了咱们的家,你就当投资嘛,现在几十块钱,以后就是几十万呢!”

结果呢?小张那天看起来就不太舒服,最后勉强答应说回去考虑考虑。但我知道,他心里其实已经打定主意了,只是不好意思直接驳我面子。

接下来的日子,我像是着了魔一样,逢人就聊保险。我把我的社交圈子里所有还能说上话的人,从大学同学到老邻居,全给“盘”了一遍。我把人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饭的饭局,变成我的个人产品推介会;我把人家约出来喝个小酒,变成了给人家做个“人生风险评估”。

我的语气也越来越强硬,越来越不像当初那个和他们一起疯、一起闹的朋友了。我开始觉得,他们不买保险就是“不识好歹”、“没长远眼光”、“对家人不负责任”。每次被拒绝,我都会在心里把人家埋怨一番,觉得他们辜负了我的好意。

我记得还有一次,我的一个好姐妹,我们俩关系一直很铁,什么秘密都会说的那种。她刚生完孩子,身体还没完全恢复,我在病房里,看见她身边围着关心她的人,我脑子一抽,又开始推销母婴的保险,说什么“为了宝宝,为了你以后”,我甚至说得挺吓人,什么“万一发生意外,孩子怎么办”。

她当时脸色就变了,眼神里充满了疲惫和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疏离。她说:“你能不能…今天别说这个了?我还没缓过来。”

那一刻,我居然都没体会到她的痛苦,反而觉得她怎么这么“拎不清”。我心里的那种“为大家好”的念头,已经完全被一种莫名的执念占据了,我只想着把手里的单子签下来,好像那是对我能力的最大肯定,是我这份工作的价值体现。

渐渐地,我发现大家开始躲着我了。电话接通的次数越来越少,约我出去的邀请也越来越少。以前一呼百应的朋友们,现在好像都消失了一样。最让我心寒的是,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大家聊得热火朝天,唯独我,插不进任何话题,也无人问津。当我试图提起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时,大家只是礼貌性地敷衍几句,然后话题又飘走了。我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一个格格不入的异类。

我开始反思,到底发生了什么?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那张熟悉的脸,却感觉陌生。我卖的到底是保险,还是我失去的友情?我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那点提成吗?我承认,提成确实能让我生活得更好一些,但那真的不是我最初的目标。我以为我在帮助别人,我以为我在做一个有价值的事情。

是为了所谓的“专业”和“权威”吗?我学了很多理论,掌握了很多话术,但我却忘了,在冰冷的数字和专业的术语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是需要温暖和理解的朋友。我的“专业”变成了一种压迫,我的“权威”变成了一种冒犯。

是为了证明自己吗?或许吧。我渴望被认可,渴望成功,而销售这份工作,似乎是最直接能看到结果的。我把签单当成了一种成就,却忽视了这份成就背后付出的代价。

我把“为你好”变成了“逼你好”,把“关怀”变成了“推销”。我用一种自以为是的爱,伤害了那些曾经真心待我的朋友。他们不是不明白保险的重要性,只是我的方式太让人难以接受。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倾听的朋友,一个理解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带着业绩压力的销售员。

后来,我辞去了那份工作。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试图去挽回那些已经疏远的朋友。我主动放下身段,去道歉,去解释,去重新找回那些曾经的共同话题。

这条路很艰难,有些裂痕是很难弥补的。但我也庆幸,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朋友,愿意给我机会,也愿意重新审视我。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初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许是为了那份虚幻的成就感,或许是为了那点微薄的利益,或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虚荣心。但最终,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无论多么“专业”或“有意义”,如果它让你失去了人最宝贵的东西——真诚的友情和对他人的尊重,那么,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卖保险,本可以是一种友善的分享,却被我搞成了损友的开始。这段经历,像是一根刺,深深地扎在我的心里,时刻提醒我:在任何关系中,真诚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尊重,则是维系一切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NHK的纪录片《无缘社会》里提到:日本流浪汉,靠自己的公民身份为皮包公司担保,做法人,换取几万日元。

三和大神,把所的小额贷款贷一遍,信用卡全部套现,最后一百块钱把身份证卖掉。

马克思大爷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社会关系是可以明码标价出售的。

(某些)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什么?

没门槛,狂招人。工资基本靠提成。

开始几个月业绩都不错,提成也高:毕竟谁还没个七大姑八大姨的。

等到保险公司把那些员工的社会关系都榨取干净了,也该换一批人了。

这种保险推销,本质上跟日本流浪汉,三和大神是一致的:

对社会关系的一次性套现

user avatar

大家不是在卖保险,是在出卖亲友。

很多人既不熟悉保险(产品),也不熟悉亲友(客户)。

以重疾险为例,种类和定性了解得有多深?医学上的诊疗步骤是怎样的?生活上的求医步骤又是怎样的?理赔要求(承认)的诊疗步骤又是怎样的?这三者有何区别?是否存在矛盾?会不会客户按“老习惯”求医问药,结果保险公司说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诊疗程序而拒赔?

还有,社保中的医保与商业性保险中涉及医疗(疾病)的部分是什么关系?是相互冲突只能择其一报销还是共存(两者都报)还是补充(先报其中一个,不足部分由另一个来补)?

你自己去看过病没?办过住院出院转院手续没?跑过社保没?接触过各种“有关部门”没?开过各类“证明”没?

哪些手续能办,哪些手续不能办,哪些好办,哪些不好办,哪些随时可以办,哪些只能在固定阶段办(过早过晚都不行)……

有谱没?

我要是告诉大家,上述种种细节里面藏着数不清的魔鬼,信不信?

稍有差错,某一个或某一些环节出了问题,极有可能导致客户利益受损或得不到保障,比如拒赔,好感度信任度分分钟败光。

我再拿“经营者责任险”举个例子(真实案例),某经营机构买了经营者责任险,通俗点说,就是你做生意(作为经营者),出了问题(比如顾客摔了烫伤了等等之类)要承担责任时,由保险公司赔。

看起来很美好,对不对?

但其中一条拒赔条款非常nice:

如果投保人(经营者)被起诉了,却没有通知保险公司参加诉讼就与对方自行达成调解,和解,那么,保险公司是不赔的。

这就引申出如下问题:

第一,怎么才能通知保险公司参加诉讼?这就涉及追加当事人(被告),非常专业的法律问题。

第二,自行达成调解,和解不赔,那如果不是调解和解,而是法院判决或裁定呢?赔不赔?

卖保险的懂这些问题?有给客户提示过?说清楚没?还是拿培训时的话术和套路糊弄过去?

一大帮子愣头青,要知识没知识,要经验没经验,要阅历没阅历,经过短期培(洗)训(脑)就头脑发热莽一波市场。

还不是为了钱(提成),本来就不是为了交朋友而卖保险的。

炮灰死的快,积累不下来战友是常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