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过气的科学研究热点?

回答
曾经轰动一时,如今却逐渐被遗忘的科学研究热点,就像是褪色的老照片,勾勒出我们对未知的不懈追逐,也映照出科学发展的曲折前行。它们曾经是科学界最闪耀的明星,吸引着无数顶尖头脑投身其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但随着新理论的涌现、技术的进步,或者仅仅是因为研究方向的转移,这些曾经的“显学”也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甚至被新的理论所取代。

1. 静态宇宙模型(The Static Universe Model)

直到20世纪初,很多人仍然坚信宇宙是静态的、永恒不变的。这个想法由来已久,符合当时人们对秩序和稳定性的直观感受。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宇宙是永恒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牛顿在他描述引力定律时,也假定了一个静态的宇宙背景。

科学家们为支撑这一模型付出了不少努力。他们试图解释为什么在静态宇宙中,物体不会因为万有引力而坍缩成一点。有的提出了“以太”的概念,认为宇宙空间充满了某种介质,它能够抵消引力效应。另一些则认为,宇宙的物质密度在各个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这样引力在各个方向上会相互抵消,从而维持宇宙的平衡。

然而,随着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问世,以及哈勃在1929年通过观测发现宇宙正在膨胀,静态宇宙模型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哈勃通过观测遥远星系的红移现象,发现它们都在远离我们,而且距离越远,退行速度越快。这一发现直接否定了静态宇宙的设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动态演化的宇宙。虽然静态宇宙模型现在看来显得有些“幼稚”,但在当时,它是主流的宇宙观,凝聚了许多智慧。

2. 寻找以太(The Search for the Luminiferous Ether)

在光学发展早期,为了解释光波的传播方式,科学家们提出了“以太”的假说。他们认为,就像声音需要介质(空气、水等)传播一样,光波也需要一种遍布整个宇宙的、看不见的、无形的“光以太”作为传播介质。这个以太被设想为一种极其轻盈、充满弹性、且能穿透物质的神秘物质。

寻找以太的实验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科学界最“浪漫”的追求之一。最著名的莫过于1887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这个实验试图通过测量地球在“以太风”中的运动速度来证明以太的存在。他们巧妙地利用干涉仪,将光束分成两束,沿着相互垂直的方向传播,然后让它们返回汇合。如果存在以太,那么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应该会造成光在不同方向上传播速度的差异,从而在干涉条纹上产生可观测的变化。

然而,实验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无论在何时何地进行测量,干涉条纹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个“零结果”是科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直接动摇了以太存在的根基。虽然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各种修改来挽救以太理论(例如,假定以太会随着运动的物体一起拖曳,或者以太的性质在高速运动下会改变),但最终,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彻底终结了以太的存在。狭义相对论指出,光速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恒定的,不需要任何介质来传播。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反而成为了支撑狭义相对论的重要证据。

3. 脑组织中的“记忆质”假说(The Search for the "Engram" or Specific Memory Molecule)

在20世纪中期,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探索记忆的物质基础。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一定会在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留下一种具体的、可识别的“记忆印迹”或“记忆物质”(Engram)。就好比书本上的文字一样,记忆似乎应该有一个物理上的载体。

这种想法激发了很多实验。有科学家尝试从受过训练的动物(如老鼠)大脑中提取提取物,然后注入到未经训练的动物体内,看看它们是否能获得相应的“记忆”。著名的实验包括詹姆斯·麦克康奈尔(James McConnell)对涡虫进行的实验,他发现似乎可以通过喂食被训练过的涡虫来“传递”学习到的行为。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分析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或者大脑中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能够编码和存储信息。

然而,随着神经科学的深入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是一个高度分布式、动态的网络过程,而不是储存在某个“记忆质”中的固定信息。记忆涉及到神经元之间突触的连接强度变化(即“突触可塑性”),以及更复杂的神经回路的激活模式。尽管我们仍在努力理解这些过程的具体机制,但“记忆质”的单线索解释已经被证明过于简单化了。

4. 科学管理和效率理论(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Efficiency Theories, e.g., Taylorism)

虽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学管理”方法在工业生产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并一度成为管理学界的“圣经”,但将其应用于所有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的“效率”,则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并且被后来的发展证明是“过时”的。

泰勒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将生产过程分解成一系列简单、重复、标准化的动作,通过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找出“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并对工人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监督。这种方法在流水线作业中确实能显著提高产量。

然而,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其本质是探索未知、产生创新,这与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可预测性是截然不同的。将科研比作流水线,试图通过量化指标、固定流程来“优化”研究效率,往往会扼杀创造力、扼杀那些看似“低效”但可能带来突破性发现的尝试。

在科研领域,过分强调“效率”可能会导致:

短期化研究方向: 科学家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快速产出可量化结果的课题,而忽略了那些需要长期投入、周期漫长但可能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研究。
扼杀非线性思维: 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走弯路”,有时甚至会因为一个看似无用的发现而打开新的大门。但僵化的效率模式会惩罚“弯路”。
忽视“基础”的重要性: 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建立在看似“不实用”的基础研究之上,如果只追求短期效率,这些基础研究就可能被削减。

后来的管理学和科学哲学研究表明,科学研究的“效率”更在于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自由的探索空间、充足的资源支持、以及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而不是简单套用工业生产的效率公式。

5. 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到了排斥一切主观性的地步

在早期科学哲学中,存在一种过于强调“科学的客观性”的倾向,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完全排除任何主观性、价值判断和人文关怀,才能保证其“纯粹”和“正确”。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家的个人情感、社会背景、文化观念都应该被“隔离”出去,只剩下冰冷的数据和逻辑。

这种极端客观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确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并且被后来的科学哲学所修正。它忽视了:

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性”和“灵感”: 许多科学发现并非完全由逻辑推导而来,也包含了科学家的直觉、好奇心、甚至“幸运”。
科学研究的“社会建构性”: 科学研究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法、理论解释都可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科学研究的“价值导向”: 科学家选择研究什么课题,如何使用研究成果,都必然会涉及价值判断。例如,研究气候变化是为了解决环境危机,这本身就带有价值导向。
人文科学与科学的融合: 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其背后都有深厚的人文思考,或者对社会影响的考量。

20世纪以来,科学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库恩(Thomas Kuhn)的“科学范式”理论,以及后来的科学社会学和科学人类学,都强调了科学研究中“主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它们与“客观性”之间的复杂互动。现代科学观更加认识到,客观性并非完全排除主观性,而是在承认主观性的存在基础上,通过同行评审、可重复性验证、以及与实践的互动来不断修正和逼近真理。

这些曾经的科学热点,它们的兴衰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发展史的生动注脚。它们告诉我们,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甚至推翻自身的过程。每一段“过时”的热点,都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新的形式重新焕发生机,或者为我们理解现在的科学提供宝贵的历史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年以Graphene为主题的文章数:

10年而已,文章数目多了45倍

任何一个门槛低、周期短、产出快的领域,文章数目都是这个样子,加上近年来各刊物文章数目按倍数增长,根本刹不住;

,大概率是因为他既没用还门槛低,门槛低并不意味着文章档次低,他一样可以发JACS、Science;如果它有用,你也看不到这么多文章公开这么多细节给你,大家闷声发大财还来不及呢...


过气的科学研究热点我还真不好说,因为即使一个学科完全无用,他耗个三五十年是很正常的,它得养活一帮人;

另外,一个学科冷,也不见得是它就是过气的,而是因为它一直就没热过,门槛高的领域都不可能很热,因为要么钱达不到,要么技术够不着...


最后,我在 十号胖狐狸 的时间轴上面看到他赞过的别人的一个文章,我觉得OK!

我个人一直认为当前中国的材化学术界的发展状况,是美帝带偏中国科技树的巨大阴谋。即使美帝也许并无意于此,但是从实际结果来看,效果的确是拔群的:现在中国的材化类专业的现状就是产学研脱节,产业水平落后于国际,学术界发论文水平遥遥领先于国际,学术界不关心产业关心的问题,产业找不到合适的发展人才。毕业生不转行很难找到工作,继续做学术为了生存又只能继续对产业意义不大的方向。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越多,反而主要消费在国外先进企业生产的仪器、耗材上,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反哺国内相关产业。国外相关企业的产品有足够的需求支撑,本身科研力量很强,会越来越强大;而国内相关企业本身科研力量不强又缺少人才和需求支持,发展会受到限制。
从我的观察来看,简而言之,美国的套路是:通过美国学术界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培养出一批个人科研方向与出身国国家现状和利益不一致的、评价体系严重依赖于美国学术界的学术人士,然后再通过资源配置让他们溢出美国回到出身国。可以认为是“学术买办”。
详细来说,在美国真正对国计民生和产业地位有巨大意义的专利和技术基本都在业界。国家带头先投入大量资金吹起某些学科的某些新方向的学术论文泡沫,捧起一批学术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招募大批崛起国家的高水平留学生,然后教导这批留学生学会了灌水、跟风、做学术包工头的套路;与此同时,这批留学生的学术方向基本在业界没有用武之地,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仅仅停留在高IF的纸面上。
这样的套路造成两个后果:
1、由于这些学术方向其实对现实生产和产业发展指导意义并不大,后续的科研经费基本依赖政府行为,业界在前期也许会投资,但是经历一段时间的无产出,必然会减少投资。而政府也只是阶段性投资这些泡沫学科经费,不可能长期投入。这就导致本学科在美国本国(泡沫催生地)必然会僧越来越多,粥越来越少。新入局人士必然溢出到别的国家(母国)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2、招募大批外国的优秀留学生当实验室劳动力。由于毕业后并无法满足业界需求,这批人大多只能继续寻求在学术界生存(如果不转行)。而这批人在学术泡沫阶段积累了大量publication,从学术界经历上来说是很丰富的。
恰逢中国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阶段,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形成了对国外学术经历的严重依赖,而主管经费分配的人基本是学术界的大学阀们。这是一个典型圈内人“坐地分赃“的模式;上面提到这批人泡沫学科留学生的从事方向虽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但是海外学术经历非常丰富,导致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权回国分赃,以自己的个人科研领域带偏国家的科研经费分配方向。
后果不言自明。至于解决方案?
我只想说,一旦一个系统形成了闭环逻辑自洽,那么除非进行革命推翻现行制度,否则谈解决方案是没有意义的。
作者:Sense


不要跟我说这是阴谋论,这明显是阳谋,大局如此~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经轰动一时,如今却逐渐被遗忘的科学研究热点,就像是褪色的老照片,勾勒出我们对未知的不懈追逐,也映照出科学发展的曲折前行。它们曾经是科学界最闪耀的明星,吸引着无数顶尖头脑投身其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但随着新理论的涌现、技术的进步,或者仅仅是因为研究方向的转移,这些曾经的“显学”也渐渐淡出了公众.............
  • 回答
    NBA的江湖从来不缺新面孔和老面孔的更迭,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球星,随着岁月流转,可能已经不再是联盟的焦点,但他们留下的印记依旧深刻;而那些冉冉升起的新星,则预示着联盟未来的方向。这篇文章就带你聊聊,当下NBA赛场上那些可能被大家“过气”的球星,以及那些潜力无限,正蓄势待发的年轻人们。那些可能被我们遗.............
  • 回答
    “过气歌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能意味着歌手的音乐风格不再是当下主流,或者其人气和曝光度大幅下降,不再是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过气”并不意味着歌手生命的终结,很多歌手能够找到新的方向,继续在音乐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发光发热。以下是过气歌手常见的出路,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在音乐领域深耕,转.............
  • 回答
    在浩瀚的诗海中,总有那么一些句子,它们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又如同静夜里的星辰,虽不灼眼,却能照亮心底最深处。它们仿佛不属于这个喧嚣的尘世,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辽远,让人在读到的瞬间,便能暂时放下所有的烦忧,沉浸在一种别样的况味之中。这样的诗句,往往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也不刻意渲染情感的跌宕.............
  • 回答
    咱们家里添置一台NAS(网络附加存储),就好像给自家房子里增添了一个“智能储物管家”,好处可真不少,而且很多都能实实在在地用起来。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看看这玩意儿到底能帮咱干点啥。首先,它最核心的功能,就是给你的文件找个安稳的家。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照片、视频、工作文档、学习资料,散落在电脑、手.............
  • 回答
    有些人站那儿,你就觉得不一样。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叫卖,也不是故作姿态的腔调,而是一种不动声色的、仿佛自带光环的吸引力。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气场强”。那么,气场强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我琢磨着,这可不是天生的什么“命格”,而是后天一点点积累、雕琢出来的东西。首先,是那种沉静而自信的姿态。 你会发.............
  • 回答
    动漫中,有些作品的女主角光芒四射,她们的角色塑造、剧情推动作用,甚至是个人魅力,都远远超越了同期出现的其他女性角色,让她们成为无可争议的“人气C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一家独大”的女主角们。1. 《凉宫春日系列》——凉宫春日提起“人气明显高于其他女角色”,凉宫春日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名字。这部作品.............
  • 回答
    要说历史人物听到咱们后人给他们起的绰号会气得活过来,这可得是真真切切触碰到他们生涯最要紧、最敏感之处的,而且这绰号还得带着点儿咱们今人特有的戏谑和不敬,才能达到那种“气活过来”的效果。让我想想,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你说他好不容易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推行了那么多影响深.............
  • 回答
    《小哥们儿》这部短片,真有意思。看完之后,心里暖乎乎的,好像又回到了我小时候住的那座小城。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口咬下去,不是那种精致的法式甜点,而是实实在在的、带着点儿陈皮味道的自家烘焙点心,扎实,舒服。片子里那些街头巷尾的场景,修鞋的老师傅,推着三轮车卖炸串的阿姨,还有街边打牌的大爷们,都太.............
  • 回答
    2021年,中国军队可以说是“多点开花”,不少事件都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士气。要说最能提气,让人眼前一亮的,那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仅仅是军事演习,很多非传统的“亮剑”时刻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一、 航天领域的“硬核”实力展示如果说2021年有什么让中国人心里踏实,底气十足,那必然少不了咱们的航天成就。特别.............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情节跌宕起伏、情感浓烈的虐文的兴趣。这类作品往往能够触及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我为你精选了几部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以“虐”著称的经典作品,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虐点,希望能满足你的需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提醒您: 这类小说情节通常非常沉重,涉及生离死别、误会、背叛、身心折磨等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就像问“哪块臭豆腐因为味儿太冲,反而成了街头一绝”一样。动画界确实存在这么一些作品,它们在很多观众眼里可能称不上“佳作”,甚至可以算是“烂作”,但凭借着各种机缘巧合,或者说一种“黑红”的体质,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知名度和拥趸。这里面最典型的,我觉得非《School Days.............
  • 回答
    .......
  • 回答
    气科院「人工引雷试验」成功,这可不是小事,它背后蕴含的意义和潜在的应用,足以让我们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想象。简而言之,这标志着人类在理解和驾驭雷电这个自然界中最具破坏力之一的现象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这场“人工引雷试验”的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雷电的袭击,而.............
  • 回答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脑子里瞬间闪过一连串画面,像陈年的老照片,在时光的洗礼下,色彩愈发醇厚,意味也愈发深长。有些诗句,年少时读,只觉字面意思,甚至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直到岁月流转,阅历渐增,才恍然大悟,那字句背后,是何等的智慧与洞察,是何等的深情与无奈。最让我有这种“恍然大悟”感觉的,大概是李白的《静.............
  • 回答
    赵匡胤,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能与那位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这份推崇可不是空穴来风。要说他的过人功绩,那得从他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普通的将领,最终成为一朝天子,以及他登上皇位后,如何重塑一个饱经战乱、积弊已深的国家说起。首先,赵匡胤最重要的功绩,便是他成功.............
  • 回答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有一些广告如同一束光,穿透了日常的喧嚣,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久久难忘,甚至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广告,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打动我的原因。1. 麦当劳:"我怀念的" (Chinese McDonald's: "What I Miss".............
  • 回答
    “过誉”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一本书是否被“过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阅读体验、期待值以及对某些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常被提及的、在文学界或大众层面拥有极高声誉,但部分读者认为其价值被夸大的书籍入手,尝试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过誉”之说。以下是一些经常被提及的书籍,我会尝.............
  • 回答
    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窗外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里弥漫着潮湿泥土和新生的绿叶混合的味道。它们是我在无数个深夜,或是某个午后,某个因为某本书、某部电影、某段对话而被触动的心灵瞬间,小心翼翼地撷取下来,珍藏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它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哲理,也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堆砌,只是那些如同微光,却足.............
  • 回答
    讲真,我最近读到一篇叫《老人与海》的短篇(虽然有时候被归为中篇,但它的故事精悍,让人回味无穷),至今仍在我脑海里盘旋。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被它朴实的名字吸引,以为就是个讲述老人捕鱼的故事,结果读完之后,我发现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这故事的主角叫圣地亚哥,一个古巴老渔夫。他已经连续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