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GDP为什么一定要增长?

回答
很多人会问,GDP为什么一定要增长?好像它是一个天生的“必须品”。其实,GDP增长并非万能药,也不是一个没有代价的目标。但之所以我们如此强调它的重要性,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逻辑和现实考量。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更是连接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指标。

一、GDP增长是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石: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如果GDP持续停滞甚至下滑,意味着什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产的停滞。当工厂的产出不再增加,甚至减少时,我们社会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就那么多,甚至更少。

就业机会的减少: 企业为了应对需求不足或成本压力,可能会停止招聘、裁员。对于个人来说,找不到工作或者失去工作,意味着收入来源的中断。这直接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生计,更不用说实现“安居乐业”了。
收入水平的停滞或下降: 如果生产不增长,整体的财富蛋糕就不会变大。劳动者获得的工资、企业主获得的利润、政府获得的税收,都会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很难提升,甚至可能下降,导致生活质量的恶化。
公共服务的压力: 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税收,而税收又与经济活动(也就是GDP)息息相关。如果GDP不增长,政府税收就会减少,这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比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等。这些都是维持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所以,GDP增长最根本的作用是“做大蛋糕”。只有蛋糕变大了,我们才有更多的资源去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改善生活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二、GDP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虽然GDP本身衡量的是经济产出,但它的增长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积极的社会效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技术进步与创新: 经济增长往往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驱动。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会加大研发投入。这不仅能催生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也能带来更先进、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品质。想象一下,没有经济增长的动力,企业为什么还要冒着风险去进行技术革新呢?
改善民生福祉: 如前所述,经济增长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和收入,这本身就是民生福祉的直接体现。此外,经济发展也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一个富裕的社会,更有可能投资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文化艺术的发展,从而提升居民的整体幸福感和幸福指数。
国家实力的提升: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GDP增长能够增强一个国家的财政能力、军事实力、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参与全球治理至关重要。

三、GDP增长是应对未来挑战的“缓冲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未来可能面临各种挑战,例如气候变化、老龄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缘政治风险等等。GDP增长可以为我们提供应对这些挑战的物质和财政储备。

投资未来的能力: 更高的GDP增长意味着更多的储蓄和投资,这包括了对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对教育和科研的持续投入、对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等。这些投资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比如建设更能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或者发展能够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产业。
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 面对人口老龄化等长期挑战,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等)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GDP的持续增长是支撑这些体系可持续运行的必要条件。如果经济停滞,这些福利的提供将面临巨大压力。
应对危机: 在面对突发危机时,一个经济体量更大、增长更快的国家,通常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快的恢复能力。政府可以动用更多的财政资源来救助受困群体、刺激经济复苏。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GDP增长并非没有代价,也不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环境成本: 过度追求GDP增长,如果忽视环境保护,可能会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反而损害长远的福祉。因此,我们更强调“高质量发展”,在增长的同时,注重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
分配不均: 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财富一定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如果存在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即使GDP增长了,很多人也可能感受不到实惠。因此,关注GDP的同时,更要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其他重要指标: GDP只衡量经济产出,并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的幸福感、健康水平、教育质量、社会公平、环境质量等重要指标。我们还需要关注其他各种社会发展指标。

总结来说,GDP增长之所以被如此重视,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物质财富的增加、就业和收入的增长,以及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对未来挑战提供物质基础。它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实现更广泛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 就像一个人需要不断摄入能量来维持生命和发展一样,一个国家也需要经济的“能量”——GDP的增长,来满足其公民的需求,支撑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实现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题主邀。因为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资本与劳动是一对相互对抗的要素。若经济停滞,人口增长,没有工会,则工人的议价能力降低,其收入与人均GDP的差距会渐渐拉大。

具体地,当年总产出有两个出处,一个是消费,一个是储蓄。在利息和分红的吸引下,储蓄转化为资本。在劳动力市场里,资本稀缺,工资下降;资本充足、相互竞争,工资上升。

人口的持续增长,给资本留下了丰富的产业后备军,并让越发稀缺的资本内部形成天然的联盟。工人要么通过结成工会、计划生育提高议价能力,要么通过教育成本的提高、认证标准的加严来分化出相对垄断的中产阶级;而资本家则通过设置小组竞争、引入移民来分化工人,维持其统治地位。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则是地租。地租本质上是垄断价格,以吃尽一地经济能力为目标。经济发展时地租水涨船高,但经济停滞和下滑时,地租的降低要通过逼走工人来实现。因此,又加剧了工人内斗。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停滞,不仅会由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GDP的轻微下降,还会由于工人内斗,导致资本逐步蚕食存量。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如果说问GDP怎么增长,可能是一个技术问题,但为什么GDP一定要增长,其实就有一点哲学问题的意思了。

从人口去解释是有瑕疵的,比方说日本,近年以来除了移民之外几乎没有很显著的人口增长,同时经济增速非常缓慢,但日本央行依然孜孜不倦地维持“2%的通胀目标”。即便这是镜花水月,为什么对于增长的诉求如此坚持?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有价值,因为你想在每个经济周期底部的时候,央行逆周期的共识基础在哪里?

从竞争力的角度去解释更是如此,在国际上丧失竞争力意味着有国家在追求增长,那么始作俑者到底为何要这样做?如果说你自己要增长是因为别人在增长,那么第一个增长的人图啥?

这是个很长的答案,所以我把结论写在前面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活的年代就是当代,就是现代,过去就是过去。我们永远面对一个选择就是,到底是选择用过去的方法处理当下的问题,还是用新的方法处理当下的问题。

最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传统和保守的,用过去的方法应对未来

韩非子说不要沉迷过去,可以有第二种方法

资本主义给出了一个抛弃传统的办法,用利润的增加赋予现代人现代性,让我们勇于和过去说再见,改造了所有旧世界,但它的改革似乎走到一个拐点,GDP的增速开始降低,GDP增速就是资本主义生命力和现代性的一个体现,GDP的增长意味着资本主义在不停改造旧世界。

我们眼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我们找到一个新的现代性来源,例如说共产主义不断改造生产力。一条是更保守的路线,如同罗斯托预言的在高额消费之后开始追求质量和内心世界,元宇宙,环保概念也应运而生。


在我眼中要了解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讲几个故事,韩非,资本主义,马克思,斯大林和元宇宙。

  • 韩非 - 遵循传统是否是可以通向未来?
  • 资本主义 - 通向未来的动力之一,GDP增长
  • 马克思的批判 - 这种动力是否正确?
  • 元宇宙 - 一种结局,斯大林的世界,另一种结局

虽然韩非排在这个序列的第一个,但我想从另一个人开始说起,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的学者,历史学家,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增长理论,Rostow’s theory of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他把经济增长区分成了六个阶段

  • 传统社会
  • 为经济起飞创造前提条件
  • 经济起飞
  • 向成熟推进
  • 高额消费
  • 追求质量(比较精髓的在于他认为这个时期环保和服务业会大发展)

如果我们用中国的例子:

辛亥革命之前我们是在传统社会,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业占比巨大;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是第二阶段,它的显著特征是近代科学知识在工农业里面开始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起飞是改革开放后,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工业主导,然后投资率开始显著上升,劳动生产率提高;

第四阶段迈向成熟的特色是制造业投资开始转向耐用消费品和国内消费,交通基建开始快速发展,大规模投资社会基础设施;2008年之后的中国有这样的影子

第五阶段的特色是农业占比大大降低,高价值消费品开始广泛使用(有没有让你想到新能源车),消费者开始拥有可支配收入,城镇化大规模发生。罗斯托还有一个理论我记得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初期,经济发展会拉大贫富差距,在发展后期,经济发展会缩小贫富差距”

第六阶段是一个美丽新世界,但和主题无关就不在此讨论。

就我自己而言,中国应该在第四阶段末期向第五阶段发展。按照发达国家例子,从经济起飞到经济成熟可能需要60年时间,但日本,韩国一般用了40年,日本二次起飞从(1950-1990),韩国从汉江奇迹到亚洲金融危机(1953-1996)。我们应该从1978年开始算起。

但更灵魂的拷问在于,是什么驱动力,让经济一定会迈过这一个一个的阶段,罗斯托给了一个不完美的解释,他说这是因为人欲望的更替,人满足了一个欲望就去追求下一个欲望。他自己也知道这个解释可能不完美,所以在解释经济起飞这一个最关键的第三阶段的时候,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完全得到解释,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会成为一个国家的全体共识,类似一种直觉。我们自己很熟悉的有“发展就是硬道理”“抓到老鼠就是好猫”韩国也有“对待工人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做工厂的工作要像做自己的事一样”

是什么,让GDP增长成为一种全民的共识?成为一种不可辩驳的真理?这是罗斯托没有完全回答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战国年代。


在回到韩非之前,为了让大家可以理解韩非的伟大之处(和局限之处),我来举一个例子。

假定你是一个厨师,你每天做的菜都是麻婆豆腐,然后你的做法是常规的那种,把红油和肉末豆瓣酱炒香后加入豆腐然后推来推去几分钟。你每天重复同样的做法,这个时候你所遵循的,是一种传统法,所谓传统法,就是你行为的合法性,来自于过去的经验。你之所以选择用同样的做法,原因是你知道这种做法在过去可以带来你想要的结果。你选择皈依传统。

那么如果有一天你有一个新同事入职,然后他告诉你,他决定在把姜蒜爆香,红油豆瓣烧热之后,不往里面加豆腐,往里面加土豆,加菠萝,你会怎么想?非常有可能的结果是,你认为他是离经叛道的。你觉得他的做法“不合法”。但不合法的地方具体在哪里,你其实说不出来。但你就是觉得不对。

这种做麻婆菠萝,麻婆土豆的做法,就是一种现代法。

现代法的特色是:法律的正当性唯一解释就是,法律是公民自己为自己订立的,是公意,我就是想吃麻婆菠萝,怎么办吧?

传统法的法理依据往往来源于传统历史和宗教,“我过去做了十年麻婆豆腐,只有豆腐才是真理”

韩非就是在2000年前做麻婆菠萝的人。

在那个年代,儒家,墨家,道家很多辩经的方法就是比谁的例子更古老,孔子喜欢引用西周的文王和周公来说服他那个年代的诸侯,因为西周更传统,墨子就喜欢引用比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为了给大哥找回场子,就开始引用尧舜,最后道教开始用伏羲和神农做例子。冯友兰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论述非常精准,这群哲学家其实建立了一种“历史退化观”,越古老越牛逼,那自然越现代越蛋疼。

韩非用守株待兔的例子嘲笑这些人,而在更早的时候,商鞅已经发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其实这个“所重异”,看中的东西不一样,和2000年后罗斯托的“欲望更替”就很有共鸣不是么?如果时代变了,为什么一定要用最古老的方法去做事情呢?

韩非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不要从历史中找合理性,但合理性总需要一个寄托地方,韩非把合理性寄托给了法律,但法律的合法性来源他并没有阐述太清楚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这解释了什么是法律,但没有解释为什么大家要遵守这样的法律,君王的权威不来自于道德而来自于法律,但法律的合法性在哪里呢?除了暴力之外?对于2000年前的韩非来说这太难了,但韩非的成就是伟大的,他让中国人第一次想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的哲学家都在用历史退化观看世界,我们要如何走向未来呢?法律或者说社会的合法性如果不是从传统中来,还能从什么地方来?

韩非某种意义上告诉了大家除了麻婆豆腐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但他没法证明为什么麻婆菠萝比麻婆豆腐更好。


在之后很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保守传统和现代维新永远都在进行争吵,但从来没有一种制度化的创新方法,这很正常,因为你如果要革新,在刚开始革新的时候没有问题,但你怎么做到持续不断地创新呢?比方说蒙古人,他们一路西征,带去了很多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打完之后呢?战争扩张的边际也就是他们创新的边际,之后又回到了历史的周期里面。所以在东西方,我们看到的都是脉冲式的改革,然后最后趋于平淡归于保守。张居正,王安石。但毫无疑问,对于传统的不认可,以及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已经越来越常见。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弥勒佛,弥勒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和释迦摩尼一起发生的,它结合了很多民间传说,比佛教的传播要更晚一点,但弥勒文化就是很经典的一种反传统文化,或者有人把它当做了佛教里面的现代性例子。弥勒降世之后人人可以活十万岁,从此幸福喜乐,一个和“传统”世界截然不同的故事,这也不难理解弥勒文化经常和反叛结合在一起。这说明,即便在漫长的中世纪,在中国传统世界里面,对于新制度,新生活方式的追求依然是存在的,大家并不是一直安于现状的,法家的“所重异”和罗斯托的“欲望更替”真实存在。

资本主义是第一个,用制度形式去明确社会合理性来自于“进步”的时代。在传统的封建主义社会里面,土地主和君主的合法性来自于君权神授,而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合法性来自于利润的增加

很简单,你很难评价到底康熙还是路易十四谁的道德更高,但你可以对比他们治下国家和国民的收入,以此判断谁的国家更强大。我们不说这种评价方法到底是对是错,后文中会提到马克思对此有巨大的反对意见,他觉得用金钱衡量道德,是一种异化和物化,但你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观,第一次给了世界一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然后对于利润的追求,让一个国家从上到下,开始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么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那么利润的总和是什么呢?就是GDP,GDP是一个利润指标,衡量一年里面一个经济体的全部利润。GDP的增长,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体现,也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结果,所有的经济活动参与者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增加自己的利润,然后就像哈贝马斯说的那样

法律是公民自己为自己订立的,是公意,而不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法律蕴含着契约精神。如果民众能就有关问 题进行广泛而理性的讨论,并在此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公共意见,再形成公共意志,那么,这种公共 意志便有可能转化为法律。

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对于利润的追求是一种普适性的公意,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第一次,我们不再从道德,从品性,从血统去评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组织的好坏,利润指标代替了一切。当然利润的增长,如马克思所批判的,让所有人陷入疯狂,异化世界,物化他人。

所以如果说韩非第一次提出了,传统不一定是唯一的发展路径,在他之后一千年间,无数改革家都尝试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但都被传统打败,资本主义以及对于利润的追求,是第一个打败封建主义传统思想的改良。也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但实际上,资本主义发展路径成为了取代一切传统主义的路线,有从奴隶社会一步踏入资本主义社会的例子,也有从政教合一国家一步踏入资本主义的例子。与其说资本主义是封建主义后的一个发展阶段,不如说资本主义是终结一切传统主义的阶段。不管传统主义的代表是封建主,是奴隶主,还是宗教上师。即便这些人现在成为了资本家,但他们深深知道自己的合法性并不来自于什么血缘和教条,而是资本

而资本主义的合法性体现,利润的增长,最后就凝聚成了GDP的增速。

所以如果说韩非指出了传统不一定通向未来,传统的事物不一定就是合理的。资本主义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用利润增长来体现自己的合理性,来摆脱传统的桎梏,走向未来。但就像儒家一样,你所依赖的合理性也会成为你的桎梏,儒家思想被崇古思潮所限制,孔子,孟子,朱熹一代不如一代(我一直觉得他们不一定一代不如一代,但儒家的哲学让他们只能一代不如一代,不然怎么复古?)

资本主义同样被自己的利润追求所束缚,资本主义的合法性来自于利润,那么资本主义的不合法性自然就来自于利润的丧失,多少次革命爆发在经济增速降低的时候?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马克思在承认资本主义贡献的时候用过这样的词汇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这句话就非常像2000年前儒家批评法家的话语...

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

儒家也觉得如果秦始皇可以用封建的,宗法的,田园诗般的关系,就可以天下相安无事。

而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某种意义上也像是对资本主义命运的一个断言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 从而对生产关系, 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 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生产的不断变革, 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 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在马克思过世之后,熊彼得也认为创造性毁灭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资本主义替代传统的封建主义,替代宗教的时候,是一个革命者,按照马克思的话“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那么它革命的体现,就是不断提高利润,不断让更多的生产关系得到改组。

从拿破仑开始,到1848年的欧洲革命,到十月革命,到中国辛亥革命,到二战后亚非拉的殖民地解放运动,越来越多的封建社会,奴隶社会,政教合一国家被资本主义用利润增长的合法性推翻。而资本主义也扩散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

然后资本主义的扩散也意味着增长的空间开始减少

所以与其说是资本主义增速慢就要发生危机,不如说,这是所有改革派,千年以来的宿命,如果你是保守派,你只要不动就不会输,如果你是改革派,你改革了资本主义国家后增速降低,战争的风险就反噬,你通过战争改革掉殖民地,之后增速降低,战争的风险又开始发生。

所以我很理解很多朋友觉得现在有战争的风险,但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战争在2020年代根本不解决问题。如果说二战后资本主义还有一堆处女地可以开发,现在世界的大部分人口国家基本上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最简单的思考,中国把美国干了,你能比现在的联储更宽松?美国把中国干了,你能比中国的信贷脉冲/土地财政更给力?大家其实都已经火力全开了。

这样的战争,它的合法性只能从民族主义里面去寻找(很爽),从资本主义里面是找不到合法性的(但赚不到钱)。对于解决问题来了说就是饮鸩止渴。


那么在一个增速越来越低的世界里面,当马克思的预言看起来要成真的时候,我们的眼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当年斯大林定下的,当时苏联第一批领导者们在上台之后马上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沙俄时期的国家是用封建社会和一点点资本主义萌芽组成的国家,那么一个新生的苏维埃,如何证明自己的现代性,如何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呢?

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润不断增长,重新回到封建时期肯定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现实。于是斯大林的看法是“共产主义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这一点和托洛茨基是一模一样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用利润的增长,来抵抗传统思想,来鼓励大家不停向前。那么共产主义就用不断的生产力提高,来封锁社会倒退的道路,鼓励大家一往无前。

逻辑思考一下,如果说韩非子提出了进步的可能性,资本主义提出了一种进步的方法,当资本主义的进步体现,或者说现代性体现GDP增速越来越低的时候,我们有两种可能

  • 找到一个新的进步体现
  • 回到更传统的社会里面

如果说共产主义给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给社会找到一个新的进步可能性,那么悲观一点的看法,回到过去也不是没可能

回到更传统的社会里面同样是一种非常诱人的做法,越来越多的宗教思潮在低增速地区复辟,BTC类似金本位的做法到底是一种改良还是一种复古很难说。元宇宙的设想是一种非常彻底的创造性毁灭,因为它直接创造了一个世界...但你并不知道它创造出来的这个世界里面,会不会是一个封建主义国家...如果真的像微软和Meta说的那样,元宇宙是现实和虚拟的互相交互,当现实世界里经济增速不到1%的时候,建立一个每年增长1%的宇宙,大概率也是个中世纪宇宙吧.....


综上所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活的年代就是当代,就是现代,过去就是过去。我们永远面对一个选择就是,到底是选择用过去的方法处理当下的问题,还是用新的方法处理新的问题。

韩非子说不要沉迷过去,可以有第二种方法

资本主义给出了一个抛弃传统的办法,用利润的增加赋予现代人现代性,让我们勇于和过去说再见,改造了所有旧世界,但它的改革似乎走到一个拐点,GDP的增速开始降低

我们眼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我们找到一个新的现代性来源,例如说共产主义不断改造生产力。一条是更保守的路线,如同罗斯托预言的在高额消费之后开始追求质量和内心世界,元宇宙也应运而生。绿水青山的概念也慢慢深入人心意味着产能扩张阶段慢慢结束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并没有把这个故事写好,但我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这种巧合之处,商鞅的观点和2000年后的罗斯托异曲同工,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儒家对法家的责难,罗斯托的预言和绿水青山以及元宇宙或多或少有关。

如果要用一句话说明GDP为什么一定要增长,因为只有增长的GDP,才能证明资本主义依然在改造这个世界,资本主义才能证明自己过去200年对于封建社会,奴隶社会,政教合一国家的颠覆是有价值的,才能抵御传统保守思维的侵蚀,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命线。

user avatar

其他答案已经写了很多了,我在这里补充两个因素。

一是,现代的金融经济,本质上就是通胀经济。金融这东西从诞生的那天开始,其特点就是经济兴奋剂。吃了,发展可能加速,但会形成依赖性,从此通胀这个瘾就永远戒不了了;不吃,你会被劣币驱逐良币。有狗屁教科书告诉你,借了钱,然后还钱,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其实这是骗人的,从你开始借钱那时起,通胀就已经形成了。而且,你见过那个老板还过钱?他们都是不断借钱,除非他破产了。哪家上市公司会减少股票发行?他们都是增发。作为国家也是如此,哪个国家把债务都还清了?永远不会!债务只会越来越多。

既然通胀不可避免,那么GDP零增长就等于负增长。并且,吃了兴奋剂,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金融凭什么存在?凭的是人们对未来的信心。GDP零增长,还有什么信心?那么还账的时候就到了,会引发很多系统性问题。


二是,全球化时代,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掌控者(不要质疑这个称呼,其经济实力已然突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再加上政治、军事实力,对世界经济的掌控作用无容置疑),输出通胀已经是其剪世界羊毛的常规操作。换句话说,只要你GDP增长速度低于美国剪羊毛的速度,那么你的真正产出其实是在减少。

user avatar

@正经评论 的这个回答

很好,把问题分析的十分透彻,不禁让我想起了瓦姐几年前发的帖子,放在这里算是对正经评论那个回答的补充吧

user avatar

讲个偏门的方向。


答主是个支持能量论的人,这个是基础背景。

答主还认为GDP可以建立与单国人口所掌控时间的宏观统计的线性关系,这个是目的。

答主更加认同人的时间来自于能量的消耗,这个是数学转换。


基于上,GDP=f(hour)=f(f(energy)),其中hour也可以是man.year,而f(energy)取决于太阳以及地球循环圈的作用,它是个基于基本粒子运动的作用,意味着f(energy)呈现出与时间的线性关系,也即惯性系统,意味着地球吸收的能量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GDP=f(hour)=f(f(energy))=f'(time),而因为最右边的线性特质,GDP必然要增长。


答题完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会问,GDP为什么一定要增长?好像它是一个天生的“必须品”。其实,GDP增长并非万能药,也不是一个没有代价的目标。但之所以我们如此强调它的重要性,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逻辑和现实考量。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更是连接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指标。一、GDP增长是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石:想象.............
  • 回答
    GDP,全称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听起来是个很官方、很宏大的概念,但抛开那些学术的包装,它其实是我们理解一个国家经济状况最直接、最常被引用的指标。那么,GDP到底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一个国家GDP越高,就一定越富有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地扒一扒GD.............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自由、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复杂而多维度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我们对“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的理解和衡量标准。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人均GDP高(特别是中国的两倍以上,约1.6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也未必能简单地被描述为“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定义“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
  • 回答
    马来西亚人均GDP能够突破一万美元,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资源禀赋以及国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说,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扎实的根基和持续的努力。首先,咱们得聊聊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转型。曾经,马来西亚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产品,比如橡胶和锡。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有意识地推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城市发展和生活质量时容易陷入的误区。重庆的人均GDP确实比天津低不少,但很多重庆人觉得生活质量并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感受更佳。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远不止一个简单的GDP数字可以衡量。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得明白人均GDP只是一个经济指标,它衡量的是一.............
  • 回答
    一个国家长期依赖“黄赌毒”作为主体经济,这种畸形发展模式无疑会给国家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其影响之深远、之广泛,足以让一个国家分崩离析,丧失所有进步的可能。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人性的深刻洞察。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就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是掠夺式的。 畸形的“繁.............
  • 回答
    GDP,全称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很多人听到这个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经济增长率”,好像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和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太大关系。但你说的很对,GDP的本质,如果从一个更根本的角度去理解,确实可以看作是社会的总需求。我们不妨把这个国家想象成一个大号的家庭,.............
  • 回答
    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迈过了一万美元的门槛,这在全球经济的版图上,绝对算得上一个非常显著的里程碑。想要理解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绝对值上看,一万美元的人均GDP是什么概念? 这代表着,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一年能创造的经济产出达到了这个数。大家想想看,咱们国家这么庞大的.............
  • 回答
    吉林省在2023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了6.6%,这不仅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在东北地区整体发展格局中占据了领先地位,位居东北三省一区之首。这份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协同发力的结果。一、 政策导向与营商环境的优化升级,为经济发展注.............
  • 回答
    新加坡2021年GDP增长了7.2%,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是自2010年以来最好的成绩。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是一个经济强劲复苏的信号。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新加坡也不例外。但7.2%的增长率,说明新加坡的经济引擎重新强力运转起来了。这不仅.............
  • 回答
    如果知乎是一个国家,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想。让我们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一番,看看这个由知识、观点和讨论构建起来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知乎国:一个由智慧驱动的经济体首先,我们得为这个“知乎国”定一个基调。我认为,知乎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知识资本”。它不是一个以物质生产为主导的国家,而是以.............
  • 回答
    近年来,河北省人均GDP排名全国后列,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探讨良策助河北加快经济发展,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河北省人均GDP排名后列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解读河北的经济发展状况:1. 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占比过高: 资源型经济的“魔咒”.............
  • 回答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其人均GDP数据确实会引起不少人的好奇,特别是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城市相比,或者与一些人对上海“高大上”的印象相联系时。要理解上海人均GDP为什么会显得“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剖析,并且要明白“低”是相对而言的,以及GDP统计本身的特点。1. 庞大的人口基数是首要因.............
  • 回答
    爱尔兰的人均GDP确实非常亮眼,在欧洲乃至全球都名列前茅。这背后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强力吸引力。爱尔兰政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积极推行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尤其是对跨国公司的优惠政.............
  • 回答
    要解释为什么人均GDP相似的乌克兰和印度在干净整洁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影响城市面貌和公共空间维护的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GDP数字。GDP本身只是经济总量的衡量,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水平、文化习惯以及民众对公共环境的集体意识。首先,历史遗产和城市发展脉络扮演着重要角色。乌克.............
  • 回答
    乌克兰和越南的人均GDP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人们普遍认为乌克兰“更高大上”的原因,涉及多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地理位置与国际形象的差异 乌克兰的欧洲定位: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其地理位置使其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作为连接东欧.............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在2018年都感觉生意不好做,市场消费似乎不如往年景气,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6.6%这个数据,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困惑。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它们共同作用,解释了为什么普遍感受到的“经济差”和GDP的增长可以并存。首先,我们要明白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宏观经济总量指.............
  • 回答
    中国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高,并且年增长率持续超过GDP增长率,但市场上并未出现普遍感知到的剧烈通货膨胀,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交织与平衡,绝非简单的货币量与物价涨幅的线性关系所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M2的构成以及它如何影响经济。 M2不仅仅是流通中的现金,它还.............
  • 回答
    爱尔兰经济发展独树一帜,特别是其GDP增速长期以来远超欧盟平均水平,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作用的因素在起作用。要深入理解爱尔兰经济的特点及其强劲增长的原因,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探究其根基。爱尔兰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1. 外向型经济的极致体现: 爱尔兰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其高度依赖外国直接投资(FDI).............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触及了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的深层原因。简而言之,中国 GDP 增速降到 7% 引起“哀鸿遍野”,而发达国家 GDP 增速即使很低也依然平稳,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经济体量、发展阶段、增长动力、结构性问题、社会预期以及应对机制的根本性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点: 一、 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