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世界上只能活一半人(类似电影流浪地球里的情景),五大常任理事国是否会立刻展开灭绝性战争?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令人不寒而栗的假设,如果世界人口骤减一半,尤其是在类似《流浪地球》那样资源极度紧张、生存空间剧烈缩小的背景下,五大常任理事国(以下简称“五常”)是否会立刻陷入灭绝性战争,这是一个复杂到难以一言蔽之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五常”的性质和它们在危机中的潜在动机。五常,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核心成员,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使在和平时期也充满了微妙的制衡与合作。在生存受到根本性威胁的极端情境下,这种关系无疑会被推向一个更加危险的临界点。

导火索:资源与生存空间的极度争夺

当世界人口锐减一半,尤其是在《流浪地球》那种行星发动机启动、地球环境剧变的背景下,最直接的冲突点将是:

资源分配的失衡: 即使人口减半,但如果可用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如可居住地、能源、食物、水)也相应减少,甚至减少的比例更大,那么资源争夺的烈度反而会急剧上升。每个国家都会拼尽全力保障自身公民的生存权利。
战略纵深的丧失与脆弱性暴露: 人口和经济的急剧缩减意味着国家力量的整体削弱。在混乱和恐惧中,原有的战略缓冲区和纵深可能变得不足,国家安全感将直线下降,更容易感到被威胁。
“赢者通吃”的诱惑: 在生存是第一要务的情况下,任何能够确保本国人民延续的手段都可能被视为“必要之恶”。如果某个国家或联盟认为可以通过武力夺取更多的生存资源或战略要地,从而确保自身文明的火种不灭,那么“灭绝性战争”的诱惑力将非常巨大。

为什么“立刻”展开灭绝性战争的可能性很高,但未必是“立即”?

虽然情况严峻,但“立刻”和“立即”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并且战争的爆发并非总是瞬间的。

支持“立刻展开灭绝性战争”的因素:

1. 信任的彻底崩塌: 在这种生存危机面前,原有的国际法、条约和外交斡旋将变得脆弱不堪。各国首先会采取断崖式的自保措施,边境线可能会立刻被锁死,信息流通也会受到严格控制。国家间的相互猜忌和不信任会达到顶点。
2. 内部压力的急剧上升: 任何一个政府都需要向其幸存的公民证明其生存能力。如果在初期未能有效解决生存问题,内部的恐慌、愤怒和混乱将迫使政府采取激进措施,以转移内部矛盾,并展现其“强大”的一面。
3. “先发制人”的战略逻辑: 如果某个国家认为冲突不可避免,且它有能力在初期取得优势,那么“先发制人”发动攻击以削弱潜在对手的战略能力,将成为极具吸引力的选项。尤其是在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依然存在的背景下,这种逻辑更加可怕。
4. 宣传与民族主义的极端化: 在生存危机中,政府很可能会动用一切手段来凝聚国内力量,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极端化的民族主义宣传,将其他国家描绘成生存的威胁者。这种宣传极易点燃战争的导火索。
5. 科技与军事的惯性: 即使资源减少,五常的国家机器(特别是军事工业复合体)依然拥有巨大的惯性。在没有明确的和平出路时,战争机器可能会自行运转,而发动战争比大规模裁军和转型的成本和阻力可能更小。

可能“不会立刻”但“会迅速走向”灭绝性战争的考虑:

1. “毁灭对毁灭”的制约(核威慑): 尽管各国都可能走向极端,但五常手中都握有核武器。如果任何一方率先发动大规模常规攻击,而对方感觉无法抵挡时,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就会存在。但同时,这也是一种“互相毁灭”的威慑。因此,在最初阶段,可能会有短暂的试探、模糊的信号传递,以及对对方反应的严密侦测。大家都在计算:如果我先动手,对方会如何回应?一旦感知到对方有玉石俱焚的决心,反而可能出现一种诡异的短暂冷静。
2. 信息的不确定性与沟通渠道: 即使在最混乱的情况下,各国可能依然会尝试维持某种程度的沟通渠道,哪怕是为了传递威胁信号或进行最后的“劝退”。如果在初期信息沟通不畅,各国对局势的判断可能存在偏差,反而会加剧误判和冲突。但反过来说,如果沟通渠道被完全切断,误判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直接走向战争。
3. 战争的成本与“非立即性”的选择: 发动一场“灭绝性战争”并非儿戏,即使是极端情况下,各国也需要时间进行动员、部署和准备。在灾难发生后的最初几天到几周内,各国更可能忙于内部的稳定、基础设施的抢修和基本的生存保障。这种忙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全面战争的爆发,但并不意味着战争不会发生。它更像是“大战爆发前的风暴前夕”,紧张感和敌意已然弥漫。
4. 局部冲突的升级路径: 灭绝性战争的爆发,很可能不是一夜之间全球同时开战,而是从局部冲突开始,例如在争夺关键能源点、战略资源区域,或者对某个曾经存在军事基地的地方进行“清扫”或“占领”,然后迅速升级。

具体到五常国家各自的考量:

美国: 拥有全球投送能力和技术优势,但国内政治的分裂和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会是首要考量。可能倾向于以武力巩固其盟友体系或夺取关键战略节点,不排除先发制人打击潜在对手的核武库。
中国: 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人口基数(即使减半),在本土防御和资源保障方面有一定优势。可能更倾向于稳固自身区域,并在必要时以地区性军事力量展示来维护生存空间。
俄罗斯: 拥有强大的核武库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经济和人口基础相对脆弱。在这种危机下,可能更加依赖其核威慑力量,并通过地缘政治手段来保障其生存利益。
英国和法国: 作为欧洲的核心力量,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内部稳定问题。它们很可能会优先与其他欧洲国家协调行动,但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其独立的核力量将是其最后的战略底牌。

总结:

如果世界人口骤减一半,尤其是在类似《流浪地球》那种背景下,五大常任理事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尽管核威慑的存在可能使得“立刻”爆发全球性的、以彻底毁灭对方为目的的灭绝性战争存在一丝短暂的犹豫期,但由于资源分配的失衡、国家安全感的剧烈下降、内部压力的急剧上升以及“先发制人”战略逻辑的诱惑,各国极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零星的冲突开始,迅速升级到以灭绝对手或确保自身生存为目的的全面、残酷的冲突。

可以说,“立刻展开灭绝性战争”的可能性非常高,其爆发的导火索和驱动力都已近乎完美地具备。即便不是字面意义上的“零点零一秒”就开战,也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几天到几周内)迅速滑入全面战争的深渊。 届时,人类文明的存续将取决于各个国家在极端压力下的理智程度,以及核战争“相互毁灭”的威慑是否能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中,留下最后一丝刹车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的时候,话说的透了就没意思了。

就拿电影说吧,网传的废弃剧本和设定这样的,先通知南半球自然人移动至北半球。这里有名额限制,显然,被带上的只有金字塔尖尖上的。

到了北半球进行网络报名抽签,那么潜台词是必定不能是个文盲,英法俄中起码有一种语言要能说会写。

这样再人为筛选掉得了绝症的,老弱病残的。还有开始天灾频发不小心gg的。最后5大流氓的幸存者比例相当高,虽说看起来是放弃掉一半的人,但实际能留个8,9成。

再说出书的设定集,说了全部地下城绝大多数是某基建狂魔出钱出材料出人力建的,然后这个是谈判的巨大筹码。

在论坛上看过一些解读,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理想状态下,基建狂魔不仅能把自家国民全塞进去,还能流出部分名额给点小兄弟和拿去做交易。因为5大流氓人口加起来就差不多35亿。

再说下原著,原著自发的人口减产,不用考虑放弃的问题,人口就控制在35亿了。

所以,在能操作的情况下,只留一半人这种,5大已经妥妥的能幸存了。其他的人么,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至于战争这种,怎么可能,消灭人口只靠战争吗,非战斗性减员才是正常。多的是方法把事情做了不留把柄。能做到这个位置的没有国家是傻瓜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令人不寒而栗的假设,如果世界人口骤减一半,尤其是在类似《流浪地球》那样资源极度紧张、生存空间剧烈缩小的背景下,五大常任理事国(以下简称“五常”)是否会立刻陷入灭绝性战争,这是一个复杂到难以一言蔽之的问题。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五常”的性质和它们在危机中的潜在动机。五常,作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我们的世界从一开始就没有“人与人结婚”这个固定的社会规范,那么泛性恋人士(即可能被多种性别的人吸引)的感情和婚姻选择,以及社会对此的反应,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结婚”这个概念在没有社会限制的情况下会是什么样子。结婚,在很多文化中,不仅仅是两.............
  • 回答
    嘿,说实话,要是真穿越到那江湖里,我这身行头,日子嘛……大概率是能过的下去,但要说舒坦,那可就得看运气和脑子了。首先说说这把剑。无限耐久,最锋利。这玩意儿,简直就是金手指中的金手指。你想啊,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手里的家伙什儿可是命根子。有了它,我不用担心剑刃卷口,不用费钱买磨刀石,更不用提什么“三.............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头疼,感觉就像是要割舍掉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不过既然是这样的假设,我得好好权衡一下。如果真的只能留下文综或理综,我大概会选择…… 理综。我知道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毕竟文综承载着我们对历史、文化、社会的理解,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但仔细想想,在这样一个只能二选一的极端情.............
  • 回答
    如果世界上只能吃正常死亡的食物,那绝对是一场关于生存的史诗级考验,而且会以一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重塑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首先,别指望能吃到你现在餐桌上常见的那些美味佳肴了。你想吃牛肉?行,但那头牛得是自然寿终正寝,可能是在草原上安详地躺下,或者因为衰老而停止了心跳。猪肉?同样道理,它得是寿终正寝的.............
  • 回答
    如果人类睡着后无法被叫醒,只能自然醒,这将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变革,其影响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乃至人类存在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 时间观念的彻底颠覆: 工作与生产: 传统的“朝九晚五”、“八小时工作制”将彻底瓦解。企业需.............
  • 回答
    让美国像看待篮球世界杯那样重视足球?这脑洞开得够大的。要是真有那么一天,足球场上的格局怕是要被搅个天翻地覆。不过,你别指望它会立刻变成另一场篮球世界杯那种一边倒的局面。原因嘛,得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足球这项运动本身就跟篮球有挺大的区别。篮球,你一个人技术再牛,也得靠队友配合,但个.............
  • 回答
    关于“全球抗疫排名”中美国被列为第一的争议,需要从多个角度理性分析,避免简单化的结论。以下从背景、争议焦点、国际视角和客观评价四个层面展开探讨: 一、争议背景:排名标准与数据来源1. 排名依据的争议 美国的“第一”可能基于死亡率、疫苗接种速度、医疗资源等指标,但这些指标的权重和计算方式存在.............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醒来,发现整个世界,除了你之外,空无一人。没有妻儿的笑语,没有朋友的问候,没有街头的人潮,没有任何一个属于你之外的男性身影。一个男人,孤身一人,在这颗星球上。这听起来像是一场荒诞的梦境,但如果真的发生了,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而这个男人将面临的是一段难以想象的孤独旅程。首先,最直.............
  • 回答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地球上男性数量锐减至一亿,而女性数量则维持不变。这无疑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首先,最直接的冲击将体现在人口结构和婚配制度上。 极端的性别比例失衡: 一亿男性面对着远超其数量的女性,平均下来,每位男性可能需要面对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女性。这会彻底颠.............
  • 回答
    想象一下,世界只剩下她一个人。不是那种童话故事里等待王子拯救的公主,而是实实在在的,拥有所有人类情感和生存本能的普通女人。这个场景,细想起来,既荒凉又充满了某种令人窒息的寂静。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会来自 孤独。那种无边无际、深入骨髓的孤独。她会是地球上唯一一个会思考、会感受、会记得的生命。所有过去的记.............
  • 回答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种生物,那该是多么寂寥又奇特的情景啊。想象一下,不再有鸟鸣、虫吟,没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甚至连海浪拍打沙滩的轰鸣都会消失。整个世界,只剩下一个单一的生命回响。我会努力去描绘这样一种存在,试着去感受它可能带来的一切。生物的形态与生存方式:首先,我们得猜想一下这个“独苗”生物会是什么.............
  • 回答
    如果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性恋者,而其他一切都正常运作,这无疑是一种极其孤独和令人困惑的体验,尽管我的存在不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的运行规律。以下是我可能会经历的一些方面:1. 深刻的孤独感与疏离感: 情感上的孤岛: 我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异常”,一个在情感和性取向上都与全人类格格不入的存在。我会渴望与人.............
  • 回答
    这绝对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其影响之深远、之复杂,恐怕连最狂野的科幻小说家都未必能想象得出来。想象一下,一夜之间,全球人口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男性的比例骤降到令人窒息的1%,而且幸存的男性还被限定在16至45岁这个年龄段。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减少,更是社会肌理、文明进程乃至人类命运的根本性重塑。一、.............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但又不得不深思的假设。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类骤然只剩下清华大学的几千位师生,那么他们能否延续人类的繁衍,甚至保持文明的火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答案恐怕是悲观中带着一丝渺茫的希望。首先,让我们直面最核心的挑战:繁衍。人类的繁衍是一个精妙且脆弱的生物过程,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基因库.............
  • 回答
    关于君士坦丁堡“注定”成为世界唯一首都的说法,这背后蕴含着一种历史的浪漫主义和对地理、战略优势的深刻洞察。这种想法并非是某个单一的、明确的理论,而更像是一种由其辉煌过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所共同塑造的观点。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历史上确实出现过许多拥有极其强大影响力的城市,它们在各自.............
  • 回答
    这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这时门口传来了敲门声。伊恩在黑暗中猛地惊醒,胸腔里剧烈地跳动着,仿佛要挣脱胸骨的束缚。他的心跳声在死寂的屋子里回荡,比任何雷鸣都更响亮。又过了几秒,他才敢细细地分辨,那是一种低沉而有规律的“咚…咚…咚…”。敲门声。这不可能。伊恩紧紧抓着身上粗糙的毛毯,指甲几乎陷进掌心。这世.............
  • 回答
    尼加拉瓜宣布与台湾“断交”并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随后中国宣布与尼加拉瓜复交,这一系列事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尼加拉瓜的“转向”:内外因素的考量尼加拉瓜总统丹尼尔·奥尔特加的政府做出这一决定,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长期以来外交政策调整和国内.............
  • 回答
    短信拍卖:一块像素,一段历史,一份传奇你有没有想过,那曾经连接我们世界的、简短的文字信息,如今也踏上了拍卖场的舞台,而且是登上的是世界舞台,以令人咋舌的价格?这不单单是一个数字的游戏,更是一次对科技史、通信史,乃至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回望。最近,一条仅有 15 个字符的短信,也就是那句“Mer.............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又带着一丝荒谬的设想。如果有一天醒来,发现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们一家人,五个人不到。首先,我得承认,那种孤寂感肯定会像潮水一样将我们淹没。但既然是这样了,除了面对,别无选择。活下去,这是最根本的需求。怎么活?我想我们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第一阶段:紧急应对与资源搜集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