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臭氧相对分子质量比氧气的大,可为什么臭氧层飘在高空而氧气沉在地面?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朋友容易混淆的概念。虽然臭氧(O₃)的相对分子质量确实比氧气(O₂)要大,但它们在大气中的分布却截然不同,一个飘在高空,一个“沉”在近地面。这背后其实是两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生成机制和大气环流。

咱们一步步来捋清楚:

1. 相对分子质量是个啥?为啥会影响“轻重”?

首先,得明确一下“相对分子质量”。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单位,表示一个分子比一个氢原子(最轻的原子)重多少倍。

氧气 (O₂):一个氧原子(O)的原子量大约是16。所以,氧气分子(O₂)的相对分子质量就是 16 x 2 = 32。
臭氧 (O₃):同样,一个氧原子(O)是16。所以,臭氧分子(O₃)的相对分子质量就是 16 x 3 = 48。

从这个数值上看,臭氧确实比氧气“重”了将近一半。在同等条件下,我们直觉上会觉得密度大的东西会往下沉,密度小的会往上飘。比如,一小瓶氦气球(氦气比空气轻)会往上飞,而一个装满水的瓶子(水比空气重)会掉在地上。

2. 为啥“重”的臭氧飘天上,“轻”的氧气却在近地?

这里就要引入更重要的概念了:生成条件和位置。

氧气 (O₂) 的来源:生命活动与地面
我们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氧气,特别是我们呼吸所需的氧气,都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能量)和氧气。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叶片,也就是靠近地面的地方。
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如藻类)也是巨大的氧气生产者,它们同样存在于近地表的海水中,阳光充足的地方。
所以,我们呼吸的、在大气底层相对集中的氧气,其“生产车间”就在地面附近。

臭氧 (O₃) 的来源:高空的特殊“炼制”
臭氧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分子,它的形成需要高能量的条件。在地球大气层中,最主要的臭氧生成场所是平流层,大约在距地面10到50千米的高度。
在那里,太阳发出的紫外线(UV)辐射非常强烈。当高能紫外线照射到平流层中的氧气分子(O₂)时,会把O₂分解成两个独立的氧原子(O)。
然后,这些游离的氧原子(O)会与另一个氧气分子(O₂)结合,就生成了臭氧分子(O₃)。这个反应可以简单表示为:
O₂ + 紫外线 → 2O (氧分子被紫外线分解)
O + O₂ → O₃ (游离氧原子与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需要“特殊炉灶”(强烈紫外线)和“特殊原料”(氧气)在高空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3. 大气环流:并非简单沉浮

虽然我们说“重”的会往下沉,“轻”的会往上飘,这在静止的、均匀介质中是成立的。但地球大气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巨大系统。

氧气:虽然它比空气平均分子质量要大一些,但它的分布也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不过,由于其巨大的产量(来自光合作用)和我们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对它的需求,它在大气底层(对流层)保持着相对较高的浓度。它不会因为稍微重一点就“沉”到地心去,而是随着空气的流动弥散开来。
臭氧:它是在平流层被“制造”出来的,所以它的初始分布就在那里。更重要的是,虽然臭氧比氧气重,但平流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层次,那里的空气流动不像对流层那么剧烈。而且,臭氧的形成和分解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在那里被不断地生成和消耗,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臭氧层”。

总结一下:

氧气:主要由地面附近的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因此在大气底层浓度最高。
臭氧:必须在高空,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由氧气转化而来。它的“生产基地”和“存在区域”就决定了它飘在高空。

你可以这样理解:氧气就像是我们在厨房里做饭产生的“油烟”,它们一开始就在厨房里,然后随着空气流动弥散到家里。而臭氧,就像是专门从某个特定工厂(高空平流层)生产出来,然后被运输到某个指定地点(臭氧层)使用的“产品”。虽然这个“产品”本身有点“沉”,但它的“生产和使用地点”就在那里,并且那里的环境(平流层)相对稳定,让它能保持在那里。

所以,影响它们分布的,除了相对分子质量这一个因素,更关键的是它们如何产生、在哪里产生以及大气的整体运动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不同意

@叛逆者

的回答。尽管实际的气体并非理想气体,可是地面条件下和理想气体差得并不是很远。可以认为,气体的密度和分子量大致成正比,或者说,成正相关。然后,密度大的气体下沉,密度小的气体上浮,这点是完全正确的。

空气(主要为氮气和氧气,两者密度太接近基本无法区分)和二氧化碳当然会分层!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烧杯中燃烧的高矮蜡烛矮的会先熄灭,当然是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沉到底下去了。

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kyMzk2MDQ=.html?from=s1.8-1-1.2

大气中观察不到二氧化碳沉底的现象,是因为大气不是静止的!各种大气环流使大气各组分的浓度都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而二氧化碳本身性质稳定,所以各个高度上都会有分布的。事实上二氧化碳的分布不光在垂直方向上有变化,而且还有季节性特征:

Stephens, Britton B., et al. "Weak northern and strong tropical land carbon uptake from vertical profiles of atmospheric CO2." Science 316 (2007): 1732-1735.

比如这张图,作者测了12个采样点二氧化碳的大气垂直浓度,从地面一直到 9km 的对流层顶层。A图是夏天,789月份,可以看到趋势是地面的浓度低,高空浓度高;B图是全年平均,地面比高空略高;C图是冬天,123月份,地面明显比高空高。

以此说明,大气中组分浓度梯度并不是单纯由气体浓度来决定的。因此,本题的重点是,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浓度究竟怎么样?它的总浓度有多少,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先看一张大气臭氧浓度的垂直分布图,来自NO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数据有点老了1999年的,但凑合着看吧意思差不多。

说的是南极上空臭氧空洞。横轴是臭氧浓度,纵轴是海拔。绿色线是温度,蓝色线是臭氧浓度,红色是臭氧空洞出现后的臭氧浓度——当然很明显缺了一大块。那么,臭氧层本该有的臭氧浓度峰值(海拔15-20km处)也就只有 15 mPa,即 0.015 Pa。什么意思呢?地面一个大气压是 10130 Pa。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峰值,也就是地面大气浓度的1.5ppm(百万分之1.5)而已。这么稀薄,当然更轮不到什么分子量来起作用。

高空大气臭氧的形成,主要就是靠紫外线。臭氧层之所以能够屏蔽大部分紫外线(UVC和大部分UVB),正是因为臭氧的生成需要吸收紫外线(< 250nm, UVC)。

一个氧分子吸收紫外线,解离成两个激发态氧原子(高能)。处在激发态的氧原子非常躁动,赶紧抓来另一个氧分子(实际还需要第三个分子一起碰撞以维持能量守恒),生成臭氧。

图解也来自NOAA

esrl.noaa.gov/csd/asses

臭氧的分解也吸收 UVB 和 UVC (< 320 nm)

这也就是姑娘和小伙儿涂防晒霜别忘了防 UVA (>320nm)的原因呐——臭氧层吸收不了 UVA 的。

本来这两个过程是平衡的,也正是如此大气层会不断吸收紫外线,生成、分解臭氧,直到大部分UVB 和 UVC 都被吸收掉了。

但是当含氯化合物等污染物进入臭氧层后,这些污染物在紫外照射下光解出氯原子

Cl这条反应链,关键的是一旦紫外光搞下一个氯原子,它会持续破坏臭氧,但自身一直存在(催化剂)。这下好了,平衡打破了——臭氧分解速度超过了生成速度,臭氧浓度就下降


近地表由大气污染物诱发的臭氧形成机理过为复杂,在此就略过不表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