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有什么区别?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这两个时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又各有侧重的概念。它们的关系非常紧密,可以说是后结构主义催生了(或者说,是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方法论)解构主义,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它们的大背景:反叛的父辈——结构主义

要理解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就得先了解它们的“对立面”——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在20世纪中期,尤其是语言学领域(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影响下,认为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由相互关联的符号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意义不是由某个事物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符号的差异决定的。就好比我们理解一个词的意义,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么“正确”,而是因为它与其它词语的区分以及在语言体系中的作用。

结构主义强调:

系统和结构: 万物皆有其内在的、有规律的结构。
二元对立: 意义往往通过“此”与“非此”的对立关系产生(例如:光明/黑暗,男/女)。
客观性和普适性: 试图找到普适性的规律和结构。
静止和封闭: 倾向于将系统视为相对稳定和封闭的。

然后,我们看看后结构主义的“登场”:质疑与拓展

后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对结构主义的一种批判、修正和拓展。它承认结构的存在和重要性,但同时开始质疑结构本身的稳定性、客观性和封闭性。后结构主义者认为,我们所认为的“结构”并非天然生成,而是由历史、文化、权力等因素建构而成的,并且这个建构过程是动态的、流动的、充满张力的。

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特征:

质疑普遍性: 认为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或“结构”。
强调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意义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没有终极的、固定的意义。
关注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知识并非中立,而是与权力紧密相连,建构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多元和差异: 强调不同视角、不同文化、不同个体的声音和差异。
文本的开放性: 认为文本(包括社会文化文本)没有唯一的、作者意图的意义,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解读来赋予意义。

最后,解构主义:一个具体的“行动派”

解构主义,以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为代表,可以说是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具有实践性的哲学方法论和批评策略。如果说后结构主义是一种宏观的“态度”和“转向”,那么解构主义就是一种具体的“怎么做”的工具箱。

解构主义的核心在于“解构”(deconstruction)这一动作。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construct”是建构,“deconstruct”就是拆解建构。但解构不是简单的破坏,更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揭示结构是如何被建构的,以及在这个建构过程中隐藏的矛盾和不稳定之处。

解构主义的具体操作方式和关注点:

1. 揭示二元对立的等级性与不稳定性:
结构主义认为意义产生于二元对立。解构主义则指出,这些对立往往是有等级的(比如,光明比黑暗更优越,理性比感性更高级)。解构主义的工作就是去颠覆这种等级关系,揭示被压抑、被排斥在外的另一极其实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构建了另一极的意义。比如,没有“黑暗”,我们就无法理解“光明”的含义。解构主义就是要展示这两者之间微妙的界限模糊和相互渗透。

2. “延异”(différance)的概念:
这是德里达提出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它融合了“差异”(difference)和“延缓”(deferral)的意思。
差异: 意义的产生是因为符号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符号本身的固有属性。
延缓: 意义的确定总是被不断“延缓”,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找下一个符号来定义当前的符号,而这个过程是无限的。每一个词的意义都需要其他词来界定,从而形成一个永无止境的符号链条。
简单来说,就是“你以为找到了意义,但其实它只是让你去追寻下一个意义,意义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能被完全锁定。” 这直接挑战了结构主义对意义的稳定和确定的追求。

3. “痕迹”(trace)的概念:
当我们谈论一个符号(词语、概念)时,它也同时带着其他符号的“痕迹”,这些痕迹影响着它的意义,但又不是它本身。每一个词都包含了它“不是”什么,以及它过去和未来可能指代的一切的模糊印象。

4. 文本的“开放性”与“多元解读”:
解构主义特别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它认为,作者的意图并非文本意义的唯一决定因素,文本自身内部就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读者可以在这些不确定性中进行自己的解读,从而产生多元的意义。

总结一下区别与联系:

关系: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关键分支和方法论。后结构主义是一种更广泛的思潮,而解构主义是实现这种思潮的具体路径。你可以把后结构主义看作是一场“革命”,而解构主义就是这场革命中的“战斗技巧”。
侧重点:
后结构主义更侧重于质疑和批判结构主义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封闭性,强调不确定性、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多元性等。它是一种哲学转向。
解构主义则更侧重于提供一种具体的文本(或文化现象)分析方法,通过揭示二元对立的等级性、延异、痕迹等概念,来拆解和颠覆看似稳定的意义结构,从而暴露其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它是一种批评策略和哲学操作。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我们分析“男性”和“女性”这两个概念:

结构主义: 可能会认为“男性”的意义在于它与“女性”的对立,比如“男性”是理性的,“女性”是感性的。这种二元对立构成了性别体系。
后结构主义: 会进一步质疑这种二元对立的普适性,会问:这种理性/感性的划分真的是天然的吗?它是不是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它是否也包含了权力关系(比如,历史上理性往往被认为是男性的特质,而女性被压抑了理性)?
解构主义: 会更深入地解构“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它会指出,“男性”的意义也包含了对“女性”的排斥和定义(没有“女性”,我们对“男性”的理解就不完整)。它会寻找文本中那些模糊了男女界限的“痕迹”,例如,许多被视为“男性气质”的特质,在某些情境下也可以被看作是“女性气质”,反之亦然。解构主义会展示,所谓的“男性”和“女性”并不是两个截然分开、稳固的概念,而是通过语言和文化不断被建构、被模糊、被延异的。

总而言之,后结构主义是一种广阔的哲学思潮,它质疑和拓展了结构主义的认知框架;而解构主义则是后结构主义运动中一套非常具体且有影响力的分析工具和哲学方法,它通过“拆解”来揭示意义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和内在矛盾。它们都旨在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和权力结构,鼓励我们看到更复杂、更动态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主要来自于Déconstruction字面意思是是跟“构造,组合”constuction相反的一个动词,中文意译成了解构,“解”字应该是分解,解析结构的意思在里面。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与之后的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也是有多少差异,解构主义里面的“构”并不是对结构主义拆解,解析的那个“结构”(名词)。而是分析拆解结构(动词,过程)的过程。
关于解构主义一直都是很多争议很多神秘色彩,个人理解不同,我是觉得这玩意其实就是法国人德里达翻译海德格尔的德语著作《存在与时间》时,突然碰到了一个概念词穷了,仔细斟酌之后用了解构déconstruction这个词是反组合的意思,拆解,解析。因为如果用déstruction,在法语里就是等于“构建”,”结构”的反义词,那就等于是“反结构主义”的意思,就容易跟尼采的毁灭,破坏démolition相混淆,尽管尼采是我们通向海德格尔的必经之路,若没有度过尼采就很难读懂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可是我们现在研究讨论的问题正是海德格尔以后的哲学,就算依旧能够续洽但是新工具的研究方法还是有另一种层面。。另一个混淆的可能就是把解构的词义与组构主义constructivism混淆了,后者其实是强调结果和过程的实用上的讨论。。
怎么理解区分这些含义,就当比如动迁组现在拆房子了,那就是déstruction和démolition一顿劈劈啪啪的敲打,原本整体的结构被拆散然后搬走,偶尔发觉哎有个暗阁里有藏了若干金条,挖出来带走。而解构déconstruction就是这栋房子是移动200年的老房子,而指挥拆房子的都是一些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他们就会小心的保存每一块碎片,一块块砖的慢慢的分离这栋房子的每一个结构,屋梁,空间设计,突然发现了暗阁,里面还有金条,等等,别动!!让我先看看暗阁是怎么设计承重以及空间的,金条有没有积灰,密闭怎么那么好。。。。去解析里面的知识这么这就是解构。。。。

所以解构主义是具有非常强的结构主义色彩的。。。。而后就突然在美国掀起了一大股热潮,这个因为德语跟法语之间差异而诞生的新词,现在进入了英语而且是美国在当时,已经变得相当浮躁的国家,再次经历了一次差异夸张化,甚至很多学员以为是一个新词,新概念。。。。我觉得其实只要耐心读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就会觉得后人对解构主义的神秘感完全的夸张化了。。

简单通俗的说,解构主义大致可以看作是一种后后后后非后形而上学(大概是需要1个非5个后)。。解构法跟本体论(Ontologie),传统意义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现象学(Phenomenology)其实是用的非常相似的方法并且是跟这些系列的哲学演变分不开关系,最开始研究的也还是通过从逐步剥离事物的某几样特征,然而近代我们才发现通过继续探究事物的本质问题来理解事物已经非常困难了,更多的而是需要从事物在一个系统结构下的问题,本身。。只不过是我们现在从柏拉图,笛卡尔,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等人之后就不再是形而上学,。。。。解构主义就是分解解析结构主义,能够和传统的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可以完全与后续的哲学思想他洽,续洽,而后衍生出来的更进细致分类更明确的。。

法国在20世纪中叶左右就有一个在哲学,艺术,文学甚至报纸行业都同时出现的运动,就是我们要对平实所使用的的语言,每一条语法,每一个词汇都要去怀疑,有点像重新拾起笛卡儿的怀疑论,但是由于我门今天比17世纪拥有更多的思维工具,可以重新思考得到结果并且重新进行一个哲学的辨析,后来俗称正字法并且重新进行一个哲学的辨析,这个起源。。进入了一个所说的“后结构主义”,比如舍费尔就提出了Ecouter, Entendre, Ouïr, Comprendre,不懂法语的这几个词的区别就跟英语里面listen和hear的区别。。不是说listen后面就一定要加一个to的语法层面,而是我们什么时候会用Listen什么时候会用Hear,起初在讨论这两者的关系时是结构主义,讨论为什么这两者的意思在哪些层面是一样的,哪些层面是不一样的。基立于比如
I hear you are listening to me
I listen to you (who) are hearing me
按照传统思维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要分析这两个词的本质,本意,当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时我们就可以用这个词,剥离了这个条件就不是这个词了,这就演变成了后结构主义。。就好像我们背单词背的是单词的含义。而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则是我们不需要背这个单词的含义,而是阅读若干含有这个单词的文献,去理解单词在句子结构中担任那一个环节,它又和哪些其他词汇产生什么样的关系,结构主义思维方式下不需要认识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就比如说的“苹果”这个词,在社会结构中是指一种水果呢,还是手机呢?还是电脑呢?还是品牌呢?如果我们说是苹果砸在牛顿头上,那我们就知道是树上长的,所以是。。但是如果我们说:“你怎么还用苹果,三星的”,这个分析法就是“解”构主义。。。。

要明白结构主义可以玩一个游戏,假设你现在会一种怪语言,几乎所有的词汇语法都跟我们现在的汉语一模一样,唯一的不同点就是,当正常人表达“哦”的时候,你说的这种怪语言的对应的词是“不”。。随便找一个朋友跟他聊天,你就用“不”(表否定)来替代“哦”(表默认),每当你要说“哦”的时候你就要用“不”来代替(为了能够融入对话,可以根据对话改成不行,不要,不能,不对等等),这样你们的谈话就会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使你努力的想要表达“不”就是“哦”的意思你也依旧无法将对话拖回到原来的交谈之上。。这就是最直观的结构主义,我们通过研究一个个体在整个关联的整体中相互组织,协作,发生的关系,来认识这个事物或者词是什么样的。。而逐渐在沟通进行中慢慢的对方也会理解这个词语颠倒的游戏,就可以重新根据新的结构模式来进行谈话交流探讨问题。。回到“苹果”的例子,倘若我们把苹果替换成“芭啦啦”,那个砸牛顿头上的芭啦啦,树上长的芭啦啦,可以吃的芭啦啦,甜的圆的,有红的青的芭啦啦,那我们就可以继续用芭啦啦来沟通交流。。或者那个乔布斯的芭啦啦,芭啦啦土豪金6S,就是比其他电脑都贵操作系统还不一样的芭啦啦。。
另一方面结构主义有点像现在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是根据一系列的社会结构组成了一个什么现象,来研究事物。。比如说一个原本主人是男性的账户经常查看甚至购买一些女性价格昂贵的内衣淘宝店,我们可以不用得知是他女朋友在上他的号,还是这个人的某些变态兴趣,还是保养了给自己包养了的情人买,只管往他的淘宝首页推送女人内衣的网店和产品。。结构主义得出的结论就是推送这些广告有可能会增加这个账户购买的概率,究竟是谁在操作,或者这个人究竟是谁不重要,只要推送就可以。。也可以换一个反大数据的例子,比如现在美国包括中国国内大学评定教师资格的标准都是要看你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对于结构主义来说这就是说明了这个教授一直在从事研究,而且从事不同的研究,他的论文也得到了学术期刊的认可,至于是不是真的好,我们不需要知道。。因为这一系列现象都表明,他一直在持续进行着研究,而且有不同领域的人认同他的研究。至于究竟什么课题,论文质量,论文是否被证伪都不重要,那是传统形而上学探究的东西,要追究出“这是否是一个好教授”,而结构主义就认为这,就是符合我们现在对“叫兽”的定义,如果我们觉得大学里不见的能学得到有用的知识,那么叫兽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觉得教授是一个权威神人,那他的XX论文是多么值得拜读,大家都去读。。。。根本不需要去探求他的本真是否是一个好教授,尽管我们觉得这样的一个制度非常反人类,但是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制度在实行着。。

所以结构主义是一个围绕在归纳法发展的一门学问,就是非形而上学的哲学研究。已经习惯于传统关于形而上学哲学的思维方式,很难接受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我们无法透析并且建立这样的思维方式,后结构主义就是研究为什么,比如关注英雄联盟的老玩家都知道“草莓送一血,这场比赛多数赢了”,是人都知道,可以当作段子来说,但是要问为什么?单单从逻辑关系上依旧不能给出解释,事实命题是“如果草莓送一血,那么比赛多数赢”,但是我们会说:“仅仅是一个现象用归纳法来认知探究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思维下,我们必须探求到“这个选手的性格需要在一定压力之下才能发挥出比较卓越的表现”才算满意。这就还是一个纯逻辑的思维方式,就是回到最原始的形而上学,回归了本质问题的探讨,所以它就不再是结构主义,而这种联系方法也不是形而上学,因为它还是需要根据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在结构中寻找本质因此他还是结构主义的延续,“后结构主义”因此而得名。。

相反于现在人们所说的“解构主义”反倒跟实际含义的解构主义又不太一样,人们说的“解构主义”好难理解,因为它既像形而上学,又不是形而上学,有时候是一些还不怎么跟结构主义搭得上边的概念就突然跳跃到解构主义了。甚至有人认为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是对立的,就好像所有不懂哲学的人都误以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矛盾的,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是对立的。。而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解构主义还是从后结构主义当中再衍生出来,我比较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解构主义的想法又已经不再带有纯粹的结构主义色彩,因为完全剥离本质分析我们还是难以建立事物之间的连接关系,而解构主义当中的虚无主义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正因为我们无法探究事物的本质,才需要去拆解一个事物的各个层面,而我们拆解出来的就不再是问题本身,因此不论我们对拆解本质研究得再透彻,它都已经是原问题的抽象变型,相反我们将拆解出来的东西进行一番了解,发现这些抽象变形有成什么样的结构形态,最终回归到原本问题,我们理解的事物就更清晰了。。是在形而上学以外的另一种哲学工具。。

因为就是比较近代连续的一系列思想,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思想也是比较讨论的热门的话题,可以看看《千高原》里面有很多对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脑洞,这部分可能以后再来补充吧。。至于如何把某些人定位为结构主义,或者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我觉得还是看他是怎么分析的,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让人信服,其实也应该没有错,因为按照结构主义的逻辑,我们探究他究竟是哪一种主义并不重要,究竟把他归入哪一类没有意义,判断出他和那一些概念有关联才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人。。。。

2016年11月更新

评论区里有很多挑刺找毛病的,我之前以为阅读这些问题的,想要去理解的。。。。

撇开那些只是拿这个词来装膜做样的人,我对他们并不感兴趣。。。。绝大部分人,如果没有了解过怀疑论,不知道现象学究竟是什么意思,现象学是如何研究讨论概念的,不清除概念的纯粹性之不可能,不明白形而上学如何崩塌。。继续抱着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就觉得是世界的真理了,那么接触这些结构主义问题是很非常困难的。。。。一种主义只是一种主义,西方语言逻辑里连用XX-ism, XX-ist来表示XX主义,XX主义者,用XX-logy来说是什么学或者什么理论,比如资本论和资本主义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搞不清楚的话好多人都把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当成了一种学或者论。。非要去区分A或B的本质,就等于是面对已经有人用心的工具解决了旧工具时代遗存下来的问题,还偏要用旧工具去研究一个旧工具始终难以解决的东西。。。。把自己搞得很苦,很累这么苦这么累才是真真的研究,真的是可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这两个时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又各有侧重的概念。它们的关系非常紧密,可以说是后结构主义催生了(或者说,是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方法论)解构主义,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它们的大背景:反叛的父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要说中国现在是否是“解构主义盛行”,这其中需要细掰扯一下。如果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可能失之偏颇。更准确地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转型期,解构主义的思潮和实践在很多层面都有渗透和显现,但它并非一种主导性的、被广泛认同的.............
  • 回答
    在日本 ACGN 作品中,“解构主义”并不是一个像哲学、建筑学那样有着明确定义和学术界共识的术语。它更多的是一种在评论和分析 ACGN 作品时,用来描述一种创作手法或叙事倾向的“标签”,用来指代那些有意图地打破、颠覆、重组或质疑传统 ACGN genre 的既定模式、类型特征、叙事逻辑、人物塑造方式.............
  • 回答
    解构:打破表象,重塑意义的后现代利器要理解解构,我们首先要放下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将事物看作是清晰、独立、拥有固定意义的整体。一把椅子就是椅子,它的意义是“坐”。一个词语也是如此,它指向某个特定的事物或概念。然而,解构挑战了这种“确定性”。解构,顾名思义,是一种“分解”或“拆.............
  • 回答
    西方学者们投身于解构西方意识形态霸权,这并非出于对西方文明的否定,而是一种更深刻、更自我批判式的审视,是对其自身复杂性和局限性的认知,以及对一个更加多元、公平世界的追求。这股思潮的兴起,恰恰证明了西方思想内部的活力与开放性,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不断在自我质疑与反思中前进。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要明.............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扰的现象。当一个人刚刚接触到一套新的、有力的思维工具时,就像手里突然多了把瑞士军刀,总想着在日常生活的一切缝隙里去试着用它来撬动、切割、拧螺丝。尤其是哲学,它提供的那些关于实在、认识、价值、存在等等宏大叙事和精妙的分析框架,一旦“入门”,便容易让人觉得,好像整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通常不直接使用汉语来开发,以及您提出的关于汉字“横竖撇捺”解构比英语更有效的观点。核心问题: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不直接用汉语开发?尽管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现实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和考量,使得直接使用汉语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