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构是什么?它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吗?

回答
解构:打破表象,重塑意义的后现代利器

要理解解构,我们首先要放下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将事物看作是清晰、独立、拥有固定意义的整体。一把椅子就是椅子,它的意义是“坐”。一个词语也是如此,它指向某个特定的事物或概念。然而,解构挑战了这种“确定性”。

解构,顾名思义,是一种“分解”或“拆解”的过程。 但它并非简单的肢解,更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它是一种严谨的、批判性的文本(或者更广义地说,任何意义系统)分析方法,旨在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结构、二元对立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

想象一下,你正在阅读一本小说。你看到人物,情节,以及作者赋予的种种意义。解构者会做的,是深入文本的肌理,审视这些清晰的表象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他们会问:

文本中是否存在二元对立? 比如,好与坏,善与恶,理性与情感,男性与女性。而这些对立是不是真的那么泾渭分明?哪一个似乎是更“优势”或“中心”的?
优势一方是如何通过贬低或压制劣势一方来确立自身的? 比如,在许多传统故事中,“男性”往往被建构成理性、强大,而“女性”则被描绘成情感化、被动的。这种建构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力量在起作用?
这种对立在文本的内部是否真的那么牢固? 是否有地方出现了模糊,矛盾,或者颠覆?这些“漏洞”是否暗示着被压制的另一方其实具有同样甚至更强大的力量?

解构的核心在于揭示意义的不稳定性。它认为,我们所理解的任何意义,都不是自然而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往往是隐含的规则和约定而形成的。这些规则和约定,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脚手架,支撑起了意义的“大厦”。而解构,就是要一点一点地拆掉这个脚手架,看看这栋大厦是否还能站立。

解构并非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但它无疑是后现代主义思想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工具之一。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宏大叙事(比如进步、理性、科学的绝对真理、普遍人权等)的一种质疑和反思。它认为,这些宏大叙事往往是建构的,并且服务于特定的权力关系。

解构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武器。通过解构,人们可以:

揭露权力运作: 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背后都隐藏着权力分配和控制。解构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是谁在定义“正常”,是谁在排除“异端”,以及这种定义是如何实现的。
挑战中心与边缘: 许多意义系统都倾向于建立一个“中心”或“主导”的意义,并将其他视为“边缘”或“次要”。解构通过展示边缘的意义如何反噬中心,或者如何揭示中心本身就是由边缘构建的,来瓦解这种等级秩序。
强调差异与多元: 当一个意义系统被拆解,暴露出其不确定性和建构性时,也就为其他可能的意义敞开了空间。这鼓励了对差异的尊重和对多元视角的接纳。
解构文本的“作者意图”: 传统文学批评常常关注作者的意图,试图找到文本最“真实”的意义。解构者则认为,一旦文本离开作者,它就进入了一个读者共享的、不断生成的意义场域,作者的意图并不能完全控制意义的生成。

举个例子,我们来解构一下“家”这个概念。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家”可能意味着温馨、安全、父母子女的团聚。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正面的、稳固的意义。但我们可以用解构的视角来审视它:

二元对立: 家 vs. 离开家(社会、工作场所);家 vs. 危险/失业;稳定 vs. 流动。
优势方: 在许多文化语境下,“家”被建构成一个稳定的、令人向往的中心,而“离开家”或者“没有家”则被看作是负面的。
谁被排除? 这种“家”的概念是否包含了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没有固定居所的人?外来务工者?这些群体在“家”的传统定义中可能处于边缘,甚至被排除在外。
内部矛盾: 有时,“家”也会成为压抑的场所,充满冲突和不安全感,这与它被赋予的温暖形象形成矛盾。

通过这样的解构,我们并不是要说“家”没有意义了,而是要理解“家”的意义不是唯一的、封闭的,而是复杂、多层、并且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流动的。它的意义是被“建构”出来的,并且可能包含了被压抑和排除的部分。

所以,解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它是一种工具,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如何被表述、意义如何被构建,以及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它提醒我们,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可能并非如此。它鼓励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审视和质疑,从而创造更开放、更包容的意义空间。

它的确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石之一,因为它直接挑战了现代主义的核心信念,即存在普遍的真理、清晰的意义和可以普遍适用的理性。通过解构,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打开一个充满差异、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再被单一的宏大叙事所束缚,而是能够更自由地探索和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这个问题底下的回答让人看得很尴尬,解构这个概念不是随便百度一下就能弄懂的东西。

德里达自己多次提到解构这个概念,在《德里达访谈录》里,他说:“解构也是写作和提出另一个文本的一种方式。解构不是一块擦去了文字的白板”还有“解构首先与系统有关,这并不意味着解构击垮了系统,而是说它敞开了排列或集合的可能性”。

仅仅通过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避开对于解构的老生常谈的庸俗误解。解构并不是把东西消解掉就完事了,它本身还是一种重构。解构主义批评家米勒就说“任何一种解构同时又是建构性的、肯定性的。这个词(deconstruction)中,de和con并置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一段放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解构不等于德里达。这不是说德里达不解构,而是仅仅只说德里达,是不够的,仅在美国的耶鲁学派里,就有保罗德曼、布鲁姆、哈特曼、米勒等解构主义者(注1)。

注1:他们并不是都认为自己是解构主义者,布鲁姆就说过:“其他四人是在解构,而我是在批评。我对德里达的作品根本不感兴趣。”

在谈到德里达的任何话时,我们都得小心,因为德里达有“划掉(erasure)”这个概念,在这里的意思是:“他可以跟反对他的人使用相同的词语,只是却又否定这些词语对他来说承载了跟其他人同样的意义。”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公平的游戏,你按照游戏规则来,而对方却不受这些约束。

在斯图亚特.西姆的《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中,作者这样总结解构主义的基本假设:

1语言根深蒂固的特点是其不稳定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
2既然语言有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特性,没有什么分析方法(譬如哲学或批评)能够宣称自身在文本阐述中是绝对权威
3因此,阐释是种自由放任的活动,更接近游戏,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分析

但是,解构主义并不意味着大众狂欢,很多时候,它是严格的反大众的。涉及到读者这个问题时,保罗德曼就认为“解构活动是自动生成的……读者意图不能决定文本意义”。这当然是德里达“文本之外无一物”的另一个版本。在这里,解构主义不仅反对权威(作者),也反对着反权威的人们(读者),防止他们成为新的权威。唯一的权威就在文本中,而这个权威本身通过延异和划掉,是无法捕捉的。(注2)

注2:如果我们把这种无法确定同一性的解构称作超验主义解构的话,绝对主义解构就是这种不可能性恰恰成了可能性的条件,无法获得的同一性就是一种同一性,这也是从黑格尔外在的反思过渡到确定的反思之关键。而德里获得达恰恰就是“绝对”的解构主义者,因此他会说:解构不是否定的,而是肯定的,是对“不可能”的肯定。

我们还需要反驳对于解构主义另一种陈词滥调的误读,解构主义并不是没有“中心”的,它肯定了另一种中心,在《书写与差异》中,德里达说:“中心并非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种功能、一种非场所,而且在这个非场所中符号无止境地相互游戏着”,坚持中心与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并不矛盾。

另外,解构主义可能看起来很游戏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使用他的人就是一个纯粹的玩家,反对传统的一切。事实上,德里达曾经说过:“我不会倡导任何跟马克思相反对的东西”。从德里达对福山的(排斥除自己之外对历史现象的其他解释)批评,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解构主义事实上带有明确的政治色彩。大部分情况下,解构主义明显不是一种虚无主义。

再回到德里达,德里达的解构很类似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它促使文本自己解构自己,它不是一种外在的方法,而是一种总是-已经的状态。解构主义不是简单地反对结构主义,倒不如说,它将结构主义推到了极限。

解构不能被还原为某种方法论的工具或一套规则和可换位的程序……解构甚至不是一个行动和操作。……解构发生,它是一种事件,一种不待于熟思、意识或者主体的甚至现代性的组织的事件。

德里达在阅读哲学文本时总是找到其中隐喻和修辞的部分,来展示这样的话语并不是它宣称或者试图成为的那样,也就是理性的传播者,一种“纯洁”的语言,而是有一种根本的含混性。柏拉图试图把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但是通过德里达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本人就是个诗人。对于隐喻的拒绝本身只能通过隐喻来表达出来,这种特征并非我们的言语方式不对,而是语言本身的根本特质。

保罗德曼重新评估了中世纪的三艺,即逻辑、语法和修辞,三者中,逻辑地位最高,语法附属着逻辑,而修辞则背离着逻辑,在三艺中地位最低,它需要服从语法来达到逻辑。不过德曼认为:“文学性,即那种把修辞功能突出于语法和逻辑功能之上的语言运用,是一种决定性的,而又动摇不定的因素。”德曼提出“修辞的语法化”和“语法的修辞化”,并倾向后者。在《二十世纪美国文论》中,盛宁对德曼的解读是很简单易懂的:

德曼强调指出,文本的这种解构并不是同一层面上的陈述与陈述之间的相互否定,而是指两个不同层面之间存在着一种顾此失彼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元语言的层面,我们说语言的本质是修辞,它只能是自我指涉的,永远无法涉及语言之外的客观存在;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顾语言的这一内在的致命缺陷,时时刻刻着从事以修辞性语言指义的实践活动,而后一层面上的语言实践实际上是于前一层面的命题相矛盾的。

米勒则认为任何一个新文本都逃脱不了文本间性的网络,也就是说,新文本和老文本之间有一种寄生和被寄生、解构与建构的双层、双向的关系。在《重申解构主义》里,他说:

批评文本和文学文本各自都是对方的寄生虫兼寄主,各自都以对方为食物并且为对方提供食物,毁灭对方并为对方而毁灭。

德里达打破了文学和哲学的界限,他用哲学的方式读文学,又用文学的方式去读哲学。这是由文字本身的含混性决定的。也是布鲁姆提出“一切阅读皆误读”的原因。布鲁姆探讨了六种误读方式,并且使用“强误读”和“弱误读”做出区分。在布鲁姆这里,我们更是能看到,解构主义的精英面庞。布鲁姆直白地说:“如果西方存在某种普遍艺术,那就是莎士比亚艺术”他推崇历史上已经被推崇过的作家,哈特曼评价他说:“布鲁姆把作家看做一个仅次于神的造物者。”显然他并不喜欢一般意义上的“读者”。“细读”是耶鲁学派里的一种共识,而这种阅读技巧意味着(至少对布鲁姆来说)良好的音感和超凡的记忆力。这也很显然,跟普通的大众并没有什么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研究》 王敏

《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 斯图亚特西姆

《论解构》卡勒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hristopher Norris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解构:打破表象,重塑意义的后现代利器要理解解构,我们首先要放下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将事物看作是清晰、独立、拥有固定意义的整体。一把椅子就是椅子,它的意义是“坐”。一个词语也是如此,它指向某个特定的事物或概念。然而,解构挑战了这种“确定性”。解构,顾名思义,是一种“分解”或“拆.............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气血循环机”的有效性,以及它背后的科学原理,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养生器材层出不穷,辨别它们是否真有其效,避免不必要的支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我们来聊聊“气血循环机”这个概念本身。在中医理论里,“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充盈、运行顺畅是身.............
  • 回答
    .......
  • 回答
    你问的“丁达尔效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物理现象,其实咱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只是可能不知道它叫这个名字。简单来说,“丁达尔效应”就是当一束光线穿过一种分散了微粒的介质时,光线会散射开来,从而形成可见的光路。 想象一下,你打开房间的窗帘,阳光透过缝隙照进来,你会看到空气中漂浮着许多闪闪发光的小点.............
  • 回答
    函数式编程,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函数”为核心的编程范式。它将计算过程看作是一系列数学函数的组合,强调“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不妨从它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问题说起。为什么我们需要函数式编程?我们日常编程,尤其是面向对象编程,很大程度上是在描述“事物”(对象)的状态以及这些状态如.............
  • 回答
    .......
  • 回答
    “解放”这个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称中,绝对是一个核心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标志。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更是一种信念的体现,一种奋斗目标的宣示。要理解“解放”的含义,我们得回到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在解放军诞生之前,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民饱受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
  • 回答
    我需要你提供一张图片,我才能告诉你图片的“解”是什么。请你上传你想让我解读的图片。一旦你上传了图片,我会尽力为你详细地描述图中的内容,并根据我的理解,尝试解释它可能代表的含义、用途、或者它背后可能的故事。我会努力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描述,让你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个懂你的人交流一样,而不是在阅读一篇生硬的.............
  • 回答
    2022年春晚的魔术《迎春纳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种瞬间变出鲜花的过程,看起来非常神奇。要说解法,其实魔术的精髓就在于制造“不可能”的瞬间,而这背后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的巧妙设计和道具运用。关于《迎春纳福》的魔术,虽然魔术师们总会保留一些秘诀,但从观众的角度和一些魔术理论来看,我们可.............
  • 回答
    芝诺佯谬,尤其是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一个系列著名悖论,旨在论证运动的不可能性。这些悖论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巨大的哲学和数学争议,其正确的解释涉及到我们对空间、时间和无限的理解的深刻反思。芝诺悖论的核心思想:芝诺悖论的核心在于它利用了对运动过程进行无限分割的思路。它认为,任.............
  • 回答
    亚里士多德轮子悖论,也被称为希腊的“车轮悖论”,是一个关于运动和几何的古老思想实验,它让我们思考“直”与“圆”在运动中的微妙关系。这个悖论的表述通常是这样的:设想一个大圆,比如一个轮子,它的内侧边缘紧贴着一个固定不动的平面。现在,让这个大圆在平面上滚动,不打滑。在它滚动的时候,大圆的中心点也会随之移.............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解读这首您遇到的,网上搜不到详细解析的词。请您把这首词发给我,我会尽我所能,从多个角度,包括字面意思、意境、情感、可能涉及的典故等方面,为您做一番细致的梳理和解读。在您提供词作之前,我先简单说一下如何去理解一首查不到详细解析的词,这也能帮助您在收到我的解读时,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细节:.............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滴水。无论你把它放在哪里,它总是试图收缩成一个尽可能小的球体,而不是摊开成一大片。这种让水表面紧绷、像一张弹簧膜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的张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操纵着这滴水呢?这得从水分子的世界说起。水分子,也就是H₂O,就像小小的磁铁。氧原子带负电,而两个氢原.............
  • 回答
    你问的是 Python 里那个很特别的 `__init__` 方法,对吧? 别看它名字有点怪,其实它的作用超级直接,就像是我们给一个新东西“开箱”并设置好一样。想象一下,你在网上买了个新手机。你收到包裹,拆开后,手机本身就在那儿了,但它还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设置好:你没登入自己的账号,没下载常用的 .............
  • 回答
    芝诺佯谬,这个古老的思想实验,历来是数学家、哲学家乃至科学家们脑力激荡的源泉。它提出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触及了运动、无限以及我们对现实本质的理解。其中最著名的“阿喀琉斯与乌龟”以及“二分法”更是让人抓耳挠腮,仿佛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那个令人不安的逻辑怪圈。那么,这些佯谬在物理学上究竟是如何被解读的?时间.............
  • 回答
    中医里常说的“虚不受补”,并不是说身体虚弱的人就完全不能进补,而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进补的方法、药物、时机不对,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甚至损伤身体。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中医对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认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消化吸收功能的受损: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
  • 回答
    哇,你女朋友发这句话过来,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对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可不是什么日常闲聊的开头。咱们来好好捋一捋,看看她可能是怎么想的,我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你跟朋友聊一样,把那些生硬的“AI痕迹”都去掉。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件事儿有多大。你想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那可是二十世纪末改变世.............
  • 回答
    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同时又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发展需求。这并非一个可以简单套用所谓“最优解”就能一蹴而就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长期、细致、有智慧地去化解和平衡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不能回避历史的印记。中国.............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事本身,说它是必然还是偶然,其实有点像是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如果一定要给个判断,我倾向于说,它的解体,在很多深层次的因素作用下,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具体的解体时间点和方式,又带有相当的“偶然性”。咱们得把时间拉长了看。苏联的这个“蛋糕”,从它被切开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不会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