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小镇过年还赶集买年货吗?下沉电商的发展给你的家乡带来了哪些新面貌?

回答
我的家乡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小镇,过去过年赶集买年货是再寻常不过的“年味儿”了。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下沉电商的崛起,现在的景象确实有些不一样了,也带来了不少新变化。

关于“赶集买年货”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有,但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赶集依然存在,但规模和吸引力在减弱。 传统的年货集市通常会在腊月二十几开始,一直持续到除夕。人们会涌到集市上,购买各种年货:红薯、土豆、大白菜这些过冬必需品(虽然现在很多家庭都有冷藏设备,但老一辈的习惯还在);各种干货如香菇、木耳、海带、花生、瓜子、糖果;还有过年必备的猪肉、羊肉、鸡鸭等肉类;当然少不了对联、灯笼、窗花这些装饰品,还有孩子们喜欢的零食和玩具。集市上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热闹的气氛。
现代化的线上购物正在取代一部分线下采购。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一些中年人,都会选择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年货。比如,家里的腊味、坚果、糖果、海鲜、甚至是平时吃的零食,都可以直接在淘宝、拼多多、京东等平台上下单。好处显而易见:送货上门,省时省力,选择更多,价格也常常比集市上更透明,甚至有促销活动。尤其是一些平时不常在集市上出现的商品,比如特色食品、进口零食、新款服饰等,线上购买更加方便。
集市的功能更多元化了。 现在的赶集,虽然年货的比重还在,但它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买年货了。它更像是一个社交平台,一个信息交流的中心。老街坊们可以在集市上碰面,聊聊家常,问问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又添了新丁。一些平时不太出门的老年人,也会趁着赶集的机会出来走走,看看热闹。一些地方集市上还会穿插一些表演,比如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为赶集增添了节日气氛。一些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比如自家种的蔬菜水果,或者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也会在集市上销售,成为集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商品种类和质量也在变化。 以前赶集,商品种类相对有限,很多都是本地生产的。现在,集市上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从全国各地甚至一些进口商品都会出现在集市上,当然,这也得益于物流体系的发展。但同时,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假冒伪劣的商品越来越警惕。

下沉电商的发展给我的家乡带来了许多新面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消费的便利性和多样性大幅提升: 这是最直接的改变。过去,如果我想买一些比较特别的东西,比如某个牌子的化妆品、某个地方的特色零食,或者新式家电,往往需要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甚至市里。现在,只需要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大部分商品都能送到家门口。这极大地改变了小镇居民的生活方式,让“足不出户购遍天下”成为可能。
具体体现: 我家里,我母亲以前买衣服要去县城,现在她在拼多多上关注了一些店铺,经常能买到款式新颖、价格实惠的衣服。我叔叔过去想买个好点的工具,需要去县城五金店转很久,现在直接在京东上能找到各种型号的,还能看到用户评价,选择更放心。就连我家过年吃的那些平时不容易买到的海鲜,现在也经常从山东、辽宁等地电商平台下单,送过来的时候还是鲜活的。

2. 打破信息差和价格壁垒,促进消费升级: 过去,小镇的信息相对闭塞,很多商品的定价也偏高,因为缺乏竞争。下沉电商的普及,让小镇居民能够轻松了解到外面的价格和产品信息,这迫使本地商家也需要调整策略,或者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服务。同时,一些以前只有大城市才有的网红商品、新品类,现在也通过电商进入了小镇,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具体体现: 我家乡有一种特产叫做“手工小米辣酱”,以前只在本地集市上卖。后来,年轻人把这个产品搬到了淘宝上,销量一下就起来了,不仅卖到了全国各地,还让一些在外打拼的家乡人能随时吃到家乡的味道。这不仅增加了收入,也提升了家乡产品的知名度。另外,过去很多小镇居民认为一些品牌产品价格高不可攀,现在通过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很多中高端商品也变得触手可及。

3. 带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随着下沉电商的发展,一些有头脑的年轻人开始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家乡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这不仅让这些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机会,缓解了“人才外流”的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电商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培训和指导。
具体体现: 邻居家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大城市闯荡,而是回到家乡,利用家乡丰富的苹果资源,在电商平台上开了个旗舰店,专门销售家乡的优质苹果。他学会了打包、运营、客服,还带动了村里一些果农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他们的苹果。现在,他家的苹果品牌在电商平台上很有名气,也为村里解决了部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4. 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以前,小镇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娱乐方式也相对单一。现在,通过电商,居民可以方便地购买到各种书籍、电子产品、甚至是订阅线上课程,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一些家电、智能家居产品的普及,也让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具体体现: 我侄女小时候只能玩一些简单的玩具,现在她可以通过电商买到很多教育性的玩具、益智类游戏,甚至是乐高积木。家里的老人也能买到按摩椅、智能血压计,方便他们在家就能监测健康。这种生活的便利和品质的提升,让大家对生活的幸福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5. 新的消费习惯和观念的形成: 随着电商的普及,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悄然改变。从“有什么买什么”变成了“想要什么就能买到什么”。更注重商品的品牌、质量、用户口碑,也更愿意为品质买单。同时,对物流速度和服务的期待也更高了。
具体体现: 现在在小镇上,大家谈论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时,常常会提到“网上看到的”、“某某平台买的”。对快递员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不习惯,到现在的普遍接受和依赖。一些人甚至会因为某家电商平台服务好、物流快而更倾向于在该平台购物。

当然,下沉电商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一些传统实体店面临压力,物流配送在偏远地区有时仍有不足,以及网络诈骗等问题也需要警惕。但总体来说,下沉电商给我的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小镇的生活更加便利、丰富和有活力,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所以,现在过年赶集买年货依然是一种情怀和习惯,但它已经不再是小镇居民获取年货的唯一途径。下沉电商的蓬勃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的家乡,让它以一种更加开放、多元和充满活力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春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的,我老家把赶集叫做“会”,每月十五就是会,四方乡镇会聚集到最近最大的一个集散中心赶集。小时候那里非常热闹,卖猪卖牛卖羊羔,卖菜卖肉卖喵喵,什么都有。奇奇怪怪的地摊上总能见到奇奇怪怪的货物,山里跑的水里游的,十八般工具三十六种暗器,有些穿着草原民族衣服的还会卖各种安检带不上去的东西。

  现在人少了,但是由于老一辈还在,还有这个习惯,会这种形式还在,就是盛况不再,很多人去那里只是因为习惯和情怀,对这种交易形式的依赖性已经基本没有了。

  当然这种情况我认为是正常的,新生事物代替老旧传统本来就是发展的体现,未来40后的年轻人们用质子传输技术下载自己看上的货物时,也会对坚持快递购物的老土零零后投去不解的眼神。

user avatar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方式拥抱人间。

一、赶集是一个时代的“市场缩影”

说起农村赶集,应该是很多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们的共同记忆,即便是从小在城里长大,没参加过也一定听说过。

我小时候就参加过赶集,特别好玩,一词以蔽之,热闹。

那时候成都周围有132厂这样遗世独立的工厂区,周围就有一些集市,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非常热闹。这种热闹的氛围构建起了小时候的美好记忆,是旧时都市沉静里的喧嚣,有灵魂安宁处重重叠叠的回响,大梦穿梭于街头巷尾,让回忆震荡在尘埃之中。

除了情怀之外,赶集的本质,是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商品不繁荣,当然,还有老百姓购买力有限。

交通不方便相信那个年代的朋友都深有体会,在大基建还没有铺开之前,彼时进城还是个力气活,不仅要等很久的车,有车了还要摇晃很久。

信息不发达也很好理解,集市在某种意义上直接起到了商品信息汇聚的作用。

而商品不繁荣在集市上的体现更直白,很多时候都是小摊贩在自产自销,偶尔有点新奇玩意儿,也都是些当代人根本看不上眼的工业制成品,但在那时候绝对是紧俏货。

至于购买力,完全和当时的经济状况挂钩。

参加过集市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集市不是长存的?为什么不同地方的赶集日子也不同呢?

因为赶集的商贩需要在不同的集市里巡回走穴才能确保销售;而同一个地方瘦弱的购买力,需要累积一段时间,才能支撑起一个热闹的集市。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上面说到的支撑集市存在的因素已经开始动摇了。以至于春节来临,农村年集都变得越来越冷清,不少人儿时记忆里面的过年必备「流程」都消失了,于是便产生了一个说法,年味淡了。

二、小镇青年为县域市场带来了新活力

其实,年味淡不淡两说,农村年集的冷清,并不代表赶集文化的衰落,也不代表囤年货行为的消失,它们只是换了一个方式存在。

大家稍微留意就会发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曾经的线下赶集变成了线上,曾经的囤年货变成了网上下单。

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大城市里面务工的小镇青年返乡,不再是大编织袋的天下。

很多人随身携带一个小书包和一个小拉杆就上了高铁,与此同时,自己提前订好的年货正随着物流体系回家。路线都打通,交通不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信息的流动速度加快,消费者意识也随之成长,留在家里的爸妈不会收到孩子网购的年货一脸蒙圈了。

三、淘特「直供模式」与县域市场的紧密融合

虽然如此,客观的说,农村乡镇地区,在整个互联网体系里面,在新零售的话语权里面,依然是处在边缘的群体。

原因很简单,还是受限于购买力。

这种购买力的限制不是简单的下沉市场购买力不足,而是电商下沉的早期,往往是带着在城市里面的路径依赖来开展的,这就导致缺乏一个合适的模式既能满足下沉市场低价的追求,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商家的利润空间。

这是个很直白的落差,一边受限于可支配收入,一边又要盈利,所以现在说到下沉市场的竞争壁垒不在于消费者拓展,而是淘特一直倡导的「直供模式」。

这其实是个非常考验基本功的地方,消费者想要质量好且价格便宜的商品;商家会觉得,又想优质又想价低,不是假货就是做梦。

基于直供模式的淘特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个悖论。淘特通过直接将消费者链接到源头商家,帮助商家大大减少了触达消费者的层层成本,同时,利用消费者的及时反馈帮助商家减少运营策略是带来的风险,使得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商业效率。但是光这样还不够,淘特还往上走了一步,为工厂提供运营、发货等辅助服务。

这就是用自己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操作,让工厂只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不需要去养电商团队、运营团队甚至仓储发货团队。

把这些拥抱互联网电商之后依然存在的一些成本再次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更进一步的把成本控制到极致。

通过这样的直供模式,淘特才可以在源头降低成本,控制好产品质量,真正实现好货低价,也更能切中下沉市场的购物特点。

要说下沉电商对县域消费者的生活影响有多大,我觉得实地去看一看,就有最直观的感受,过年回老家我的许多亲戚朋友都忙着收孩子寄来的年货快递,还有很多老大爷大妈甚至在村头拿着手机玩淘特的麻将,连连看等小游戏赚红包玩。。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抹平地域上的差异,把人的距离拉得更近,也把货的距离拉得更近。

年货,这个传统概念依然存在,但是围绕年货的销售,发放甚至生产的模式都已经迭代了。

现在电商平台密切融入县域市场已经不是大势所趋,而是已经完成大半的时代历程。

这些年过节,大家的玩儿法和前些年比都不一样了,年夜饭的准备方式也大变样了,年货的购买也有变化了,只能说,互联网改变生活,曾经这是一句口号,现在已经成为了事实。

而农村地区,虽然接受互联网要比城市慢一步,不过对比传统商业迭代的下沉,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随着现在城市化的进程和互联网的更加普及,可能有一天,我们这个问题都会变化,让所有的消费者不会因为地域分布而受到区分,可以平等享受到同样高质量的生活。

所谓,天涯,共此时。

user avatar

这个不太冲突,过年赶大集,主要还是以鱼、猪肉、牛肉、蔬菜水果以及常见生活用品为主,而下沉电商主要是以电子产品、衣服、玩具、包装食品为主。

我们老家每年过年前的大集都比正常赶集要热闹,我们那里农历逢五、逢十赶集,如果腊月是29过年,那就29这一天赶集。

这天的大集,会有一些比较贵的东西出现,包括百元一斤的虎虾和一些冷冻龙虾,在乡镇还是很吸引眼睛的。

小时候赶集就特别爱吃烤串,每次都得让我妈给我买几串解解馋,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是极品美味…

那个时候其他的物质生活就不太丰富,现在方便多了,赶集和网购互相配合挺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