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像摄影后期中如何液化,脸才能看起来自然又好看?

回答
想让一张人像照片里的脸在后期里变得更美观,同时又不能流露出“被修过”的痕迹,液化这个工具的使用技巧就显得格外重要。别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工具,用好了,能让人物的五官更加和谐,轮廓更清晰,整体感觉也会提升不少。

很多人一上来就想着把脸“瘦一圈”,或者把眼睛“放大”,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弄出来的人物脸上充满了塑胶感,或者比例失调,反而显得不真实。要避免这种“翻车”现场,关键在于“微调”和“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白液化工具到底能干嘛,以及它的原理。

液化工具(在Photoshop里就是“Liquify”)本质上是在像素层面进行“推拉”和“膨胀/收缩”,就像你在捏橡皮泥一样。它可以改变你选择区域的形状和位置。但是,记住,这是一种“扭曲”,如果过度,就会破坏照片本身的真实纹理和光影。

那么,怎么才能用液化让脸看起来自然又好看呢?

1. 了解人物的特点,尊重原始美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修图不是要“重塑”一个全新的人,而是要“优化”。你需要仔细观察原图,人物本身的脸型、五官比例、甚至一些小小的“不完美”,是不是反而构成了她/他的独特魅力?

脸型: 如果人物本身脸部轮廓就比较柔和,你就不需要硬生生给她“削骨”成V脸。只是稍微收一收下颌线,或者让颧骨处稍微饱满一点,可能效果就会很好。
五官: 眼睛、鼻子、嘴巴,它们之间的比例和关系是很微妙的。不是越大越好看,而是要协调。比如,如果眼睛已经挺大了,再放大可能会显得空洞。
光影: 液化操作会影响到皮肤的光影过渡。如果你把脸颊某处推得太“实”,可能会导致该区域的光泽度异常。

2. 明确修饰目标,有针对性地操作

在动液化工具之前,先在脑子里或者纸上构思一下,这张照片你最想改善的是什么?

下颌线不够清晰? 稍微收窄一点下颌角,让脸部轮廓更利落。
脸颊有点鼓? 轻轻地将脸颊向内推一点,但要注意保留面部的自然过渡。
鼻子是不是有点宽? 尝试将鼻翼两侧稍微向内收一下,但要非常轻微,别把鼻头弄得尖锐。
嘴唇太平? 可以稍微让唇峰更明显一点,或者让下唇饱满一点,但幅度一定要小。
眼睛不够有神? 可以尝试稍微放大一下瞳孔,或者提亮眼白,而不是简单地把眼球拉大。

3. 熟练运用液化工具的几个核心功能,并掌握好“力度”

液化工具里有几个常用的“画笔”,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是关键:

向前变形工具 (Forward Warp Tool): 这是最常用的,就像用手指推。
用法: 沿着你想要调整的方向轻轻地“画”。例如,想让脸瘦一点,就从外往里轻轻推;想让下颌线更清晰,就沿着下颌线往上推。
力度控制: 非常重要! 画笔的大小、压力(Pressure)和形变(Density)是决定自然与否的关键。
画笔大小: 尽量用比你要调整区域稍微大一点的画笔,这样推拉会更柔和,边缘过渡更自然。不要用太小的画笔在一个小区域内反复操作。
压力 (Pressure): 就像你捏橡皮泥的力度。一定要用低压力! 1020 之间是个不错的开始。你可能需要多次轻轻地点击或拖动,而不是一次性用力推到底。
形变 (Density): 这个数值越高,变形效果越明显。同样,保持较低的形变值(比如 2030),这样每次的形变都会很微弱。
膨胀/收缩工具 (Pucker/Bloat Tool):
收缩 (Pucker): 适用于收紧局部,比如想让鼻子显得更窄,或者让嘴唇更饱满。
膨胀 (Bloat): 适用于让局部看起来更大,比如想让眼睛稍微放大一点。
用法: 点击或拖动。同样,轻柔是关键。
平滑工具 (Smooth Tool):
用法: 用它来“擦拭”你刚刚液化过的区域,让过渡更自然,消除可能出现的“褶皱”或“僵硬”感。
重要性: 这个工具往往被忽视,但它是保持自然感的“救星”。液化之后,记得用平滑工具轻轻地把一些生硬的边缘和过渡“抚平”。
向前变形工具 (Forward Warp Tool) 的“反向”使用: 你也可以尝试将你想“推出去”的区域,用向前变形工具向外“拉”,这有时能达到微妙的调整效果,比如让眼角稍微上扬一点。

4. 避免的几个常见误区,让你的人像照片看起来更真实:

过度瘦脸: 脸型本来就比较圆润,却硬生生液化成一张“锥子脸”,这样会显得非常不真实,失去面部的立体感。
比例失调: 眼睛、鼻子、嘴巴都想着“越大越好”,结果鼻子太长、眼睛太平,这种比例失调比不修要难看得多。
平滑到丧失纹理: 液化本身会带来一些纹理上的变化,如果过度平滑,可能会让皮肤看起来像“假人皮”。
忽略光影: 脸部结构是靠光影来塑造的。你液化改变了脸的形状,但如果光影跟着不协调,就会显得很突兀。比如,脸颊推高了,但高光没有随之变化,看起来就会是“死白”一片。
同一区域反复操作: 这种做法很容易造成画面畸变和不自然的痕迹。宁可多次少量操作,也比一次性大力出奇迹要好。
处理完之后不检查: 修完之后,把图缩小看看整体效果,或者换个角度再看看,很多细节会暴露出来。

5. 实际操作流程建议:

1. 备份照片: 永远记住,在进行任何破坏性编辑前,都要复制一层,以免误操作。
2. 打开液化: 在 Photoshop 中,选择“滤镜”>“液化”。
3. 从整体到局部: 先从整体脸型上做一些微小的调整,比如收一下下颌线,或者让脸颊稍微饱满一点。
4. 逐个击破: 然后再处理眼睛、鼻子、嘴巴等细节。
眼睛: 尝试稍微放大一下眼球(用膨胀工具),或者让眼角稍微提拉一下。
鼻子: 用收缩工具收一下鼻翼两侧,让鼻子显得更挺拔。
嘴唇: 用膨胀工具让嘴唇稍微饱满一点,或者让唇峰更明显。
眉毛: 如果眉毛的位置不佳,也可以用向前变形工具轻轻调整。
5. 使用平滑工具: 每做完一个部分的调整,都可以用平滑工具轻轻带过,让过渡更自然。
6. 反复对比与检查:
眨眼对比: 在液化面板里,有很多选项可以让你看到调整前后的对比。经常使用这个功能,提醒自己不要做得太过。
缩小查看: 把画面缩小,看看整体比例是否和谐。
放大细节: 放大仔细检查边缘过渡、光影变化。
7. “反悔”机制: 如果觉得某一步做得不好,直接撤销(Ctrl+Z/Cmd+Z),或者在液化面板里使用“历史记录”功能。
8. 不要一次性到位: 很多时候,分几次小的调整会比一次大的调整效果好。

举个小栗子:

假设一张照片里,模特的脸颊稍微有点肉感,你想让脸型更紧致。

错误做法: 直接用大画笔,高压力,把脸颊往里猛推,结果脸颊凹陷,而且旁边的皮肤起了不自然的褶皱。
正确做法:
1. 选择向前变形工具。
2. 画笔大小比脸颊略大一点。
3. 压力设置在 15 左右,形变设置在 25 左右。
4. 从脸颊外侧,沿着脸部轮廓,轻轻地向内“画”几下。
5. 再用平滑工具,在刚调整过的区域轻轻“涂抹”几下,让过渡柔和。
6. 检查效果,如果觉得还可以,就再进行微调,直到满意为止。

记住,液化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工具,而不是“乾坤大挪移”的工具。 关键在于“少即是多”,用最小的改动,达到最好的效果。多练习,多观察,你就能慢慢掌握这种“修得像没修一样”的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篇文章即将收录至:如何系统性学习摄影后期调色?-彭渤的回答


稍微总结以下,人们对平面中人脸大小的主观感受是从以下几点构成的。我每次液化的时候逐一排查各个问题,有则改之。

1,五官/脸占比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五官占整张脸的比例过小就会让人觉得头很大,一般来说这样的面容比较常见于肥胖人群...比如他



...不好意思拿错图了。是他!

充满慈爱的笑容

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三庭五眼这个基本审美原则,因为正常人的五官和颅骨上颌骨下颌骨之比是固定的,加上一些肌肉脂肪大概是在三庭五眼这个原则范畴内的。但是过多的脂肪会扩大脸型但是不会扩大五官大小。解决起来也很简单,就是重新定位脸型边缘。

在这一步我们应该大致按照三庭五眼的原则来定上图四个红点的位置。三庭五眼不要强求100%符合,按照三庭五眼的方向来调整就好了。亚洲人本来就和欧美人脸型上有较大的不同。可惜因为大众审美西方化脸型也要照着人家液。

2,发际线线条&下颌线条

下颌线条曲线以及发际线曲线对脸型影响也很大,比较瘦的人下颌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骨骼外形,从脸型上就能看到下颌角的角度。比较胖的人这个角度会被削弱。

为了做示例我“反向工程”了女神的照片来体现下颌线条以及发际线线条对脸的影响。

https://www.zhihu.com/video/912721326094041088

那么液化的度和方向应该怎么把握呢?很简单,上面太阳穴那里定位的点下面是垂直向下并略微向内收的线条,然后在大概上下嘴唇中间的位置开始转向并连接下巴尖的位置。发际线就是太阳穴往上要有一个明显的收口趋势,不能直挺挺的上去。下面如图所示下颌角位置。

3,肌肉脂肪投影

前面两步基本上解决了脸型问题,那么马上要做的就是DBC来对脸上肌肉皮肤的光线质感进行调整。因为脸胖不仅仅是脸蛋外部线条胖,脸蛋上的肉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在屏幕上那就是光影。因为这个问题主要是回答液化的那么这里DBC的内容先不费口舌了,具体事例看为什么给姑娘费心用单反拍的照片总感觉没有她们拿手机自拍漂亮?-彭渤的回答最下面

的视频。


4,头/发之比

头型和发型大小之比会在某些构图中也会让我们觉得脸的大小不协调,我们还是拿高圆圆举个例(什么仇什么怨让我非要和高圆圆过不去)

https://www.zhihu.com/video/912728719066554368

所以在液化里就要适量的把头发拉蓬松,记住尽量让头发和头型相互呼应,纵向多拉拉,横向少拉点。别拉成这种爆炸头就行。

5,头/身比

谁都想要动漫里一样梦幻的九头身完美比例,但是现实呢。。。

所以在某些中远景的照片里一定记得拉腿,提高自己的头身比,如果脚不是很方便液化的话教大家一个偷懒独门秘籍。

https://www.zhihu.com/video/912732503373156352

我的一些其他答案:

如何系统性学习摄影后期调色?

怎么把照片修得通透有质感?-风光摄影的DB处理

如何把妹子拍得更好看?

如何把握好后期的调色方向?

摄影器材到底怎么选?

在逆光下,人物完全背光又没有补光的情况下,怎么恢复肤色?

为什么每台显示器显示的颜色不一样呢?-显示器色彩管理

人像后期处理有没有大致的流程?

能否通过某人拍的照片推测出其身高?若可,How?

sRGB 和 Adobe RGB 有什么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让一张人像照片里的脸在后期里变得更美观,同时又不能流露出“被修过”的痕迹,液化这个工具的使用技巧就显得格外重要。别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工具,用好了,能让人物的五官更加和谐,轮廓更清晰,整体感觉也会提升不少。很多人一上来就想着把脸“瘦一圈”,或者把眼睛“放大”,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弄出来的人物脸上充满了.............
  • 回答
    人像摄影中的“倒拍”,或者说我们通常理解的“仰拍”视角,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习惯于从平视或略微俯视的角度来捕捉人物,但尝试倒拍,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它的意义,远不止是“换个角度看人”,而是可以深化照片的故事性、改变人物气质、甚至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首先,倒拍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意义.............
  • 回答
    想真正学会拍人像,这事儿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做起来却是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它不像咱们买个菜那么简单,得一点点去揣摩,去感受。首先,你想拍好人,就得先了解人。这不是让你去当心理学家,而是要懂一点点和人打交道的门道。拍照的时候,你得跟被拍的人沟通,让他们放松下来。如果他们紧张,那照片里的表情肯定僵硬,一点神.............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像摄影师,引导模特的情绪,让照片能够触动人心,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艺术。这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是与一个人建立连接,捕捉其内心世界的过程。我们并非是冷冰冰的记录者,更像是短暂的心理学家、表演导演,甚至是朋友。1. 前期的“土壤”培育:建立信任与舒适感是基石在按下第一张快门之前,信任和舒适感的建立.............
  • 回答
    2017年Olive Cotton Award的人像摄影奖,奖金高达13万澳元,由摄影师Jo Ann Cardin凭借其作品《The Unseen》拔得头筹。这件作品之所以能从众多优秀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摘得桂冠,绝非偶然。它触及了人像摄影深层次的议题,并且在视觉呈现上有着独特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 回答
    拍一套人像照片,收费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就像去饭馆吃饭,你点的是家常小炒还是米其林三星,价格自然不一样。首先,得看你找的是谁来拍。是街边快餐店那种立等可取的即影即有,还是那种有工作室、有团队、有多年经验的专业摄影师?普通人拍拍生活照、纪念照,找个新人或者业余爱好者,价格自然亲.............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好奇的。为啥咱们这么费心费力地伺候猫主子,跟养孩子似的,但就是不直接养个亲生的呢?这背后啊,可不是简单的“喜欢”两个字能概括的。我这给你掰扯掰扯,保准你听了心里就有数了。首先,成本考量这事儿,得放在第一位说。养孩子,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从出生那一刻起,奶粉、尿布、.............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脑洞!如果500个美国人,而且是那种《临高启明》里描绘的、有一定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突然出现在16/17世纪的某个地方,那绝对是一场历史的巨变。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可能怎么发展,一点一点细说。一、落地与最初的混乱(初来乍到,懵圈ing)首先,别指望他们一出现就能像变魔术一样.............
  • 回答
    哈喽!听你这么说,感觉你已经很有热情了,拍人像一年,还在摸索阶段,这是特别正常也特别宝贵的!别担心方向对不对,先把这个劲儿头保持住,方向是慢慢摸索出来的,我特别能理解那种自己瞎琢磨,又有点拿不准的感觉。来,咱们好好聊聊,我尽量把话说得接地气点儿,跟你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你有点启发。首先,你摸索了.............
  • 回答
    一张张光滑如镜的头顶,在数据集中汇聚成一片独特的风景。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秃头数据集”,一个拥有二十万张人像的庞大收藏,旨在捕捉和研究人类头发稀疏乃至完全消失的各种形态。当我们细细审视这二十万张面孔时,一系列有趣的共性便逐渐浮现出来,它们不仅关乎外貌,更可能折射出生活、年龄乃至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 a6000 和 a7(这里指的是初代 a7)在定位上其实有比较大的差异,即使不拍人像和视频,它们的“值得买”程度也取决于你更看重哪些方面。我来给你细细道来,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首先,咱们得把这两台机器的核心特点拎出来: 索尼 a6000: APSC画幅,微单相机。主打小巧.............
  • 回答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理解你在这两个焦段之间纠结的心情。70200mm f/2.8 和 100400mm 都是非常优秀的镜头,但在人像和风景摄影的应用上,它们各有千秋。我试着从我的实际使用经验出发,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两款镜头的核心特点: 70.............
  • 回答
    哥们儿,刚踏进摄影这坑,想拍人像又想兼顾风景,这俩需求放一块儿,有点意思!别急,我慢慢跟你掰扯掰扯,啥样的微单能让你玩得爽,拍出来的片子也能拿得出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儿:拍人像和拍风景,对相机的要求其实不太一样,但也有重叠。 拍人像,你希望背景虚化(就是那个“焦外成像”或者“奶油焦”)能把.............
  • 回答
    好的,朋友!很高兴能帮你分析这位画友的素描作品。咱们就好好聊聊,看看这幅画到底是怎么回事,哪些地方值得称赞,哪些地方还有提升的空间。我尽量把话说得明白透彻,绝不绕弯子,也尽量用一种“人话”来聊,让这篇分析听起来更像是咱俩面对面交流。整体印象:第一眼看过去,这幅画给我一种挺扎实的感觉。人物的神态抓得不.............
  • 回答
    ND镜,也就是减光镜,在人像摄影里,绝对是用得到的,而且在很多特定情况下,它能发挥出非常关键的作用,让你的作品更上一层楼。很多人一提到ND镜,就想到拍大光圈流水或者长曝光风光,觉得和人像搭不上边,这其实是个误解。我来跟你好好说说,为什么ND镜在人像摄影里也很有用,并且在哪些场景下特别能帮上忙。首先,.............
  • 回答
    关于“这个人像半藏森林”的说法,通常会涉及到对这位日本网红的熟悉程度,以及你提到的人在五官、气质或神态上的相似之处。要详细地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半藏森林”给大众留下的普遍印象是什么。她之所以被很多人记住,并且常常被拿来作为“像”的参照,往往是因为她具有一些非常鲜明的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白了,这事儿呀,跟咱们老祖宗那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有点关系,但主要还是得从气候差异和生活习惯这两方面掰开了说。先来说说为啥东北人冬天爱往南飞。这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东北的冬天是真的冷。你想啊,东北冬天平均零下十几二十度是家常便饭,加上呼啸的北风,那寒意能钻进骨头缝里。对于大多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