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硬度是否会决定物体尺寸上限?

回答
我们来聊聊材料的硬度,以及它跟物体尺寸上限之间那点儿不得不说的关系。

首先,你得明白,“硬度”这个词在材料科学里,可不是指物体有多“结实”或者有多“不容易坏”。它更侧重于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通俗点说,就是它被刮、被压或者被钻孔时,材料表面能不能留下永久痕迹。常见的硬度测试,比如洛氏硬度、布氏硬度,都是通过将一个已知形状的压头以一定的力压入材料表面来测量的。压痕越小,材料的硬度就越高。

那么,硬度跟物体尺寸上限,这俩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怎么就扯上关系了呢?其实,这中间的联系,更多的是体现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想象一下,你要制造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东西,比如一个庞大的机械零件、一个巨大的雕塑,或者是一个直径几米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当你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来塑造或者加工这些材料时,硬度就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

打个比方,你想雕刻一个巨大的石头像。如果你选的石头非常非常软,比如像泥土一样,你可能还没雕刻出复杂的细节,整个结构就已经因为自身重量或者外力而坍塌了。这时,虽然石头没有“硬”,但它的“软”限制了你能够达到的精细程度和整体的结构稳定性,从而间接限制了你最终成品的尺寸和形态。

在工业制造里,这个道理更明显。如果我们想制造一个非常大的、形状复杂的金属构件,我们会用到各种加工方法,比如铸造、锻造、机加工(车削、铣削、钻削等)等等。

加工性能与硬度: 大多数的金属加工,尤其是机加工,都需要切削工具去“去除”材料。如果材料的硬度非常高,那么切削工具就会承受巨大的应力。这不仅要求切削工具本身具有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否则会很快损坏),还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对加工精度和效率都会产生严重影响。想象一下,你拿一个非常软的刀去切一块非常非常硬的钢板,结果很可能是刀刃卷了,但钢板纹丝不动。反过来,如果你用一把非常硬的刀去切一块非常硬的钢板,刀刃虽然能切动,但速度会很慢,而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切屑,这对加工大型、精密部件来说,会是巨大的挑战。对于非常大的工件,一次性精确地切削出一个完美形状,难度是指数级增长的。硬度过高,意味着加工过程中的阻力过大,对设备的精度和功率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甚至可能超出现有设备的加工能力。

变形与强度: 物体的尺寸越大,它承受自身重量产生的应力也就越大。即使材料本身很坚硬,当尺寸达到一定程度时,材料内部的应力也可能超过其屈服强度,导致永久变形甚至断裂。虽然这里的“强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等)比“硬度”更直接相关,但硬度往往和强度是成正比的。一般来说,越硬的材料,其强度也往往越高。所以,一个非常大的物体,如果材料太软(强度也低),它就可能因为自身的重量而“垮掉”。虽然这不是硬度直接决定的尺寸上限,但硬度是材料整体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暗示了材料在承载和变形方面的能力。

制造工艺的限制: 一些大型制造技术,比如大型铸件的熔炼和浇注,大型锻件的成型,或者大型焊接结构的制造,都会受到材料在高温或高压下的行为的影响。虽然这些工艺本身更多地关注材料的塑性、流动性和焊接性,但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硬度变化,也会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精度和性能。例如,如果某个材料在加工温度下变得异常“粘稠”(类似于硬度降低的表现),那么它在大型模具中的填充能力、或者在大尺寸锻压中的塑形能力就可能受到影响,从而限制了可以制造的尺寸。

特定应用场景的硬度需求: 有些大型物体,其设计本身就对材料的硬度有特定的要求。比如,如果这是一个用于承受高速撞击的防护罩,那么材料的硬度就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因为材料的硬度不足,无法达到所需的防护等级,那么即使技术上能制造出更大的尺寸,也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从而限制了该材料在这些大型应用中的可能性。

所以,综合来看,材料硬度并不是直接决定了物体能不能做得更大,而是在制造和应用过程中,材料的硬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强度、加工性等)会设定一个实际的门槛。

对于大型工件来说,过高的硬度会显著增加加工难度和成本,并且对加工设备的精度和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这可能导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经济有效地制造出极大的、高精度的工件。
同时,物体尺寸的增大,会使其自身重量的影响更加显著。如果材料的硬度不高(暗示了其强度可能也较低),它可能无法承受自身的应力而发生变形或断裂,从而限制了可以达到的尺寸。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能够制造出直径几百米的飞机,比如空客A380。它的结构件需要非常轻但又足够坚固。我们使用的材料,如铝合金、复合材料,它们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硬度强度重量比”。如果我们要制造一个比A380大几倍的飞行器,我们可能需要寻找性能更好的材料,或者开发全新的制造技术。如果现有的材料虽然够大,但硬度太低,无法满足结构强度要求,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按比例放大。

再比如,你想用某种材料制作一个直径一公里的巨型齿轮。这个齿轮需要承受巨大的传动载荷。那么,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就非常关键了。如果材料太软,它可能在受力后瞬间变形,导致传动失效。而且,制造这么大的齿轮,需要非常精确的加工,如果材料硬到无法加工,或者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应力裂纹,那么这个尺寸就难以实现。

总而言之,材料硬度就像是“一把尺子”,它衡量了材料在抵抗局部变形的能力。在制造大型物体时,这把尺子会通过影响加工的可行性、成本,以及材料自身的结构稳定性,来间接地划定一个实际可达到的尺寸上限。我们能够制造出多大的物体,不仅取决于我们能找到多大的原材料,更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以可控、高效且经济的方式将这些原材料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同时保证它们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硬度,正是衡量材料在这些过程中的关键属性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中的这段话基本上没问题,物体越大确实越“软”:

两个航母用每分钟一个自己船身的速度相向而行,撞上后必然船体破损,而两个玩具航母就算每秒一个自己船身的速度相向而行,撞上后也不会破损

但这种现象并不是由硬度决定的,硬度主要用来衡量材料抵抗局部微小变形的能力(例如表面摩擦/压痕),跟整体变形的关系不大。

简单来说,材料越大越“软”,一是因为材料所受载荷往往正比于其质量(~长度的三次方),二是因为材料的承载能力正比于其截面积(~长度的二次方)。因此,当材料的尺寸变大时,载荷的增长速度往往超过承载能力的增长速度,所以材料更容易发生变形。

举例来说,如果你把一艘船等比例放大10倍,它的载荷(质量)会变为原来的1000倍,但承载能力只是原来的100倍。所以放大后很可能自身重量就把船压垮了。

同样的道理,从长宽比来看,蚂蚁的腿可以很细很长,但大象的腿却又粗又圆。如果把蚂蚁的等比例放大到大象那么大,蚂蚁的腿会瞬间被自己压断。

前面几位答主提到的强度,其实是承载能力/截面积的比值。强度高的材料确实容易做的大一些,就好比木头房子很难搭到十层以上,而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却可以轻易搭到几十上百层。

但这并不改变载荷增速比承载能力快的物理规律。无论材料的强度有多高,其尺寸都是有上限的,不同的只不过是这个上限的数值而已。即使用上强度最高的钢筋混凝土,也不太可能建成万层高楼。

user avatar

物理上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无量纲化」。要比较的两个场景,如果在无量纲化之后是一样的,那么所要研究的性质在这两个场景里就是一样的。或者说,在使用无量纲化变量之后,两个场景可以用同一个方程来描述,而不用考虑尺度因素(白金汉π定理)。什么意思呢?就拿题主的例子来说明一下。玩具航母和真航母,航母还是太复杂了我们用一个空心盒子来做简化。

这两个场景里涉及到的物理量有哪些呢?有盒子的长度 L(具有长度量纲 L),盒子的速度 v(量纲 L T^-1),盒子的板材厚度 d(量纲 L),盒子材质的密度 ρ(量纲 M L^-3), 盒子相撞时候的力 F(量纲 M L T^-2),盒子相撞过程的形变量 δ(量纲 L)

好了,我们来看看这些量可以怎样无量纲化。写出量纲矩阵

容易得知这个矩阵的零空间(null space)的秩(rank)是 3(按行计算,所以是左零空间),所以可以组合出 3 个无量纲量。无量纲量其实就是零空间的基础解系。虽说理论上无量纲量的组合有一定任意性(基础解系进行线性组合还是基础解系),但实际上人们会挑选一些比较有实际物理意义的组合,这样比较方便分析问题。[此处感谢评论中 @王赟 Maigo 指正,最开始写的时候粗心把零空间算错了,漏掉一个无量纲量 x3]:

按照题主的假设,玩具航母盒子和真航母盒子,「钢板厚度与船自身比例都是一样」,那么这里的 x2 是一样的;而 x3 表示航母撞坏的时候相对变形量,或者说变形到全长的百分之多少的时候认为是撞坏了。这个也可以认为是一样的(实际上 x2 和 x3 是平凡的,表示尺度上的归一化)。剩下 x1,我们看看玩具航母和真航母 x1 是不是一样。稍微仔细一点就会发现,这里 其实就是材料的杨氏模量 E,表示材料的强度,于是 x1 可以重新写为

在所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E 和 ρ 都是一样的,但是速度 v 显然不一样。为了保持 x1 不变,有这样几种思路:1. 真航母增加 E 减少 ρ —— 说人话就是,要材料又轻又坚固,这就不会被撞坏了。可是这就太难了,谁不想航母做得又轻又坚固……那只能从另一方面来入手,真航母材料不变,玩具航母用 ρ 大 E 小的材料,或者 ρ 小 E 小得更多的材料 —— 说人话就是,玩具航母做得「脆」一点,那么相撞的时候也会一样损坏;2. 维持速度 v 不变,也就是,让真航母也走得和玩具航母一样慢,比如 10cm/s,那真航母相撞也不会损坏。

看见没?对于这种尺度不同的场景,利用「无量纲化」的技巧,很容易发现关键因素在哪里。在题主的场景中,如果保持长度方面比例不变(无量纲因子 x2 和 x3 不变),那么就势必导致玩具航母「看起来」要比真航母强很多,如果可以调整材料或者航行速度,那么玩具航母和真航母的结局就是一样的了 —— 要么玩具航母也很脆一碰就坏,要么真航母航行极其缓慢碰撞也没问题。

无量纲化技巧极其重要,很多场景下我们是很难做原尺度实验的,比如歼20研发,要先做一个比例缩小的模型放到风洞里做实验。那怎么保证实验结果是有指导意义的呢?这就要靠无量纲化技巧来进行分析了。

留给题主一个思考题吧,为什么狗尾巴草的茎又细又长,许多大树的主干却是非常粗壮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来聊聊材料的硬度,以及它跟物体尺寸上限之间那点儿不得不说的关系。首先,你得明白,“硬度”这个词在材料科学里,可不是指物体有多“结实”或者有多“不容易坏”。它更侧重于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通俗点说,就是它被刮、被压或者被钻孔时,材料表面能不能留下永久痕迹。常见的硬度测试,比如洛氏硬度、布氏硬.............
  • 回答
    .......
  • 回答
    想知道咱们一块钱硬币到底用啥做的,成本又几何?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不像你随便在网上搜搜就能找到的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我们日常不太会去想的细节。首先,咱们得明白,现在市面上流通的这版一元硬币,主体材料是钢芯镀镍。听着好像挺唬人,但拆开了看,就是里头是钢,外面裹了一层镍。那这层钢呢,也不是普通的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摩擦磨损的本质。很多人直觉上会认为,硬碰硬,只有软的才会被磨坏,硬的就像打石头一样,纹丝不动。但实际情况远比这简单,硬材料在与软材料的摩擦中,同样会经历磨损,而且这种磨损往往是因为“软”材料中隐藏着让“硬”材料也吃不消的秘密。我们先从“磨损”这个概念说起。磨损并不是一个简.............
  • 回答
    作为材料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毕业后510年实现年薪30万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随着行业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这个目标甚至可能被超越。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行业选择与发展前景:至关重要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不同细分行业的薪资水平和发.............
  • 回答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这个专业,说实话,绝对是个宝藏专业,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身边有不少学这个专业的同学,他们现在的发展情况都挺不错的,所以我想好好跟你聊聊,让你对它有个更全面的认识。首先,它为什么“好”? 实用性极强,就业面宽广: 这是我最直接的感受。材料成型,顾名思义,就是把.............
  • 回答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考研,想在材料类方向里找个“好”的,这心思我太明白了!别急,我跟你一样,也是过来人,当年也纠结过。既然你不怕卷,那我就不跟你兜圈子,直接把我看过的、听过的、还有我自己的经验都掏心窝子地跟你聊聊,哪个方向相对有潜力,为什么。首先,得明确一点,“好”这个词太宽泛了。对你来说,“好”是就.............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材料硕士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会纠结的地方。锂离子电池和水合物,这俩方向,一个听起来就很“硬核”,另一个则似乎更“软糯”一些。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哪个方向更适合你,毕竟读研嘛,开心也重要,成果也重要。先说说锂离子电池:那个“累”的方向说它“累”,不是说它本身就苦大仇深,.............
  • 回答
    材料学研究,妥妥的有出路,而且这“出路”可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窄巷子,而是四通八达的宽广大道,甚至可以说,它站在了无数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基石之上。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感到迷茫,觉得它“虚无缥缈”,那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材料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以及它能带我们走向何方。材料学:万物之母,创新之源首先,.............
  • 回答
    材料的导电性,说白了就是电子(或空穴)在材料中移动的难易程度。我们都知道铜、银这类金属是导体,而橡胶、玻璃则是绝缘体。那么,有没有一个“导电的终点线”,超过了就不能再导电了呢?答案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材料的导电性确实存在某种意义上的“上限”,但这个上限不是一个固定的、简单的数字,而是由多种复杂的物.............
  • 回答
    材料类专业分流,这是不少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面临的一个关键选择。不同于高中填报志愿时的“大而化之”,大学里的专业分流,特别是像材料科学与工程这样宽泛的学科,需要我们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个人兴趣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认识。坦白讲,不存在绝对“最好”的分流方向,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这个“适合”,.............
  • 回答
    问得好!“材料”这个专业,确实常常被挂上“劝退”的名号,但偏偏就是有那么多年轻人心甘情愿地往里跳,甚至乐此不疲。这背后的逻辑,可不是一句“好就业”就能简单概括的,而是掺杂了科学的魅力、现实的考量,还有那么点儿“痛并快乐着”的倔强。首先,咱们得把“劝退”的点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学的东西“硬”: 材.............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想回国就业,但又在国内读211和日本帝大之间纠结,这确实是个很关键的决定,关系到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尽量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你些参考。先来说说你目前的情况:材料专业硕士毕业,打算回国就业。这意味着你已经有了一个硕士学位,并且对国内的就业市场有清晰的目标。这是一个很好.............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的情况,材料硕士准备往生物医药方向发展,在读博深造和进入fab做PIE(Process Integration Engineer)之间犹豫,这确实是很多材料背景同学在考虑职业道路时会遇到的重要选择。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给你一些更清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条路分别意味着什么,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对于一个材料博士来说,确实是个纠结的难题。一边是象牙塔里的学术声誉和相对稳定的教职,一边是半导体行业火热的前景和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两者各有千秋,也各有挑战。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维度好好聊聊,希望对你理清思路有帮助。首先,咱们得把“西部211高校教职”和“半导体fab工程师”这两个角.............
  • 回答
    “材料,真的到了必须被劝退的地步了吗?”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绝非空穴来风,也绝非危言耸听。它触及了我们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但也极其重要的话题——人才的流失与行业的未来。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大概是“内卷与迷茫”在悄悄侵蚀着这个曾经充满希望的领域。首先,我们得承认,材料科学与工程,这曾经是多少少年.............
  • 回答
    上海交大和清华大学,这两所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的顶尖学府,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各有千秋,要说哪个“更好”,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好”的标准会因人而异,取决于你更看重哪些方面。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对比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两校在材料领域的优势。历史底蕴与学科建设: 清华.............
  • 回答
    “材料学没前途”这种说法,实在是对这个领域片面且短视的误解。说它没前途,就像说“水没前途”一样,因为它太基础,太普遍,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它所承载的无限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材料学到底是什么。它不是某种单一的、固化的技术,而是一门关于物质属性、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怎么把.............
  • 回答
    听到“材料专业不值钱”这种说法,我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毕竟,我就是材料专业出身的,这么多年在实验室、在公司里摸爬滚打,深知这个专业的价值所在,也深知它被误解和低估的地方。要说它“不值钱”,我觉得这完全是片面的,甚至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论调。首先,我们得明白,材料是什么。它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支撑我.............
  • 回答
    说实话,材料保管人员和会计,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摸的是实打实的物件,一个玩的是冰冷的数字。但你要是细究起来,这俩工种之间那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材料保管人员的素质,可以说是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账实相符”是根本的共同点。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