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传国玉玺被找到了,可以当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么?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传国玉玺真的被找到了,那绝对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大发现,其价值难以估量。至于能不能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我的想法是:它理应是,而且将毫无悬念地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宫之宝”,而且是无可争议的、最闪耀的那一颗。

不过,要让它真正“就位”并被大众所熟知,成为故宫人心中那份“镇馆之宝”的分量,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也远不止是简单地把它放到一个展柜里。

一、 它的“镇馆”资格,早已刻在中国人的DNA里

首先,我们得明白传国玉玺的特殊性。它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古代文物,更是一个在中国政治和文化史上的符号,一个王朝合法性的象征。

历史意义的巅峰: 从秦始皇开始,它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被赋予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祥瑞寓意。谁拥有传国玉玺,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谁是“正统”,谁掌握着天下。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任何一件黄金、珠宝、甚至是唐三彩都无法比拟的。故宫博物院里虽然藏品无数,很多都是国宝级的,但它们更多是某个时代艺术、生活或政治的缩影。而传国玉玺,它贯穿了整个中国帝制史的核心命脉。
文化象征的极致: 围绕着传国玉玺,有无数的传说、诗词歌赋、历史故事。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试想一下,当故宫博物院宣布“传国玉玺重现!”那一天,会是怎样的轰动?这已经超越了“文物”的范畴,变成了一个民族情感和历史认同的载体。
独一无二的稀缺性: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找不到它了,但历史上关于它的描述和工艺,已经足以让我们想象它的价值。如果真的被找到,它将是世界上唯一一件能够直接证明中国历代王朝正统性传承的实物。这种“独一无二”本身就是最有力的“镇馆”资本。

二、 如何让它“名副其实”地“镇馆”?

当然,找到了只是第一步。要把这块“玉”请进故宫,并让它担得起“镇馆之宝”这个头衔,背后还有很多复杂而精细的工作要做。

鉴定与研究的严谨过程:
科学鉴定: 首先,它必须经过最权威、最严谨的科学鉴定。包括但不限于材质的分析(和田青玉,但具体哪一时期哪一产地)、雕刻工艺的对比(秦汉时期的风格)、文字的考证(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体、笔画、结构是否符合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比对)。这需要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玉器鉴定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形成一个铁证如山的研究报告。
来源考证: 它的出土地点、发现过程、传承链条(如果有的话)都需要详细记录和公开。如果发现过程中存在争议,那么更需要透明化和科学化的证据来支撑。
历史文献比对: 还需要大量研究历史文献,包括正史、野史、笔记、碑刻等,看能否找到与此玉玺相符的记载,进一步佐证其身份。
安保与展示的最高规格:
绝对安全: 作为一件如此重要的国宝,它的安保级别将是故宫博物院乃至全国最高的。这意味着需要专门的展厅、恒温恒湿的储存环境、多重电子监控、24小时专人值守,甚至可能包括物理防御设施。它的“镇馆”首先在于“保护得当”。
恰当的展示方式:
展陈设计: 仅仅把它放在一个普通展柜里,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一个专门设计的展厅,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技术,配合史料图片、模型、甚至虚拟现实,来讲述它从秦到清的传奇故事,让观众能够沉浸式地理解它的历史意义。
解读与传播: 展陈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好地向公众解释它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文字说明,还需要专家讲解、学术讲座、科普视频等多种形式,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理解。
限制参观? 考虑到其脆弱性和重要性,初期可能不会大规模对公众开放,或者会有严格的参观人数和时间限制,以确保其安全和保存。这或许会引发一些讨论,但为了保护国宝,也是情理之中。
故宫的“镇馆之宝”体系:
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极其丰富,有“清宫旧藏”的基石,也有从其他地方征集或调拨的珍品。所谓的“镇馆之宝”,往往是我们公众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通常是指那些在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成就、稀有程度、知名度等方面都达到顶峰的代表性文物。
目前故宫的“镇馆之宝”候选者众多,比如《清明上河图》(虽然不常展出)、各种名贵的书画、青铜器、玉器等。传国玉玺的出现,会瞬间改写这个格局,成为新的、绝对的“C位”。它将与其他国宝一起,共同构建起故宫博物院辉煌的藏品体系,但它的份量将是独一无二的。

三、 可能的挑战与思考

即便找到了,也并非一帆风顺。

争议与辨伪: 历史上有过许多关于传国玉玺的猜测和记载,如果发现的玉玺与某些文献记载存在细微出入,可能会引发学术界的辩论。如何处理这些争议,需要科学家和史学家们的智慧。
公众期望的管理: 找到传国玉玺的消息一旦传出,会立刻点燃全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好奇心。如何平衡公众的参观需求和文物的保护要求,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沟通。
“镇馆之宝”的意义演变: 它的出现,可能会让人们重新思考“镇馆之宝”的定义,不仅仅是物质的价值,更是历史记忆的锚点,民族精神的象征。

总结来说, 如果传国玉玺被找到,它绝对有资格,而且必须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因为它所承载的中国王朝更迭和合法性的象征意义,是任何一件文物都无法比拟的。它的“镇馆”地位,是一种历史赋予的,更是文物本身的绝对实力。当然,要让它真正“就位”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需要科学严谨的鉴定、最高规格的安保、精心设计的展陈以及持续的文化传播。它的出现,将是故宫博物院乃至整个中国文物事业的巅峰时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镇海,怎么大材小用去镇馆呢,谁提的?

user avatar

如果传国玉玺被找到了,不客气的说,故宫怕是没资格接收的。最后接收的应该是国家博物馆,国博才是真正的大boss。哪怕是这枚传国玉玺已经不完整了,也不妨碍它成为国博的镇馆之宝。关键是找不到啊,寻找传国玉玺就如同大海捞针,难呐。

历史上失踪的传国玉玺究竟哪去了?还有机会找到吗?

形容寻找传国玉玺如大海捞针还真不是无稽之谈,因为,据考证,秦始皇传国玉玺或许有两枚,其中一枚就在古洞庭湖里。

最早的一枚传国玉玺刻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取材于稀世珍宝“和氏璧”,颜色为青色,或碧色。玉玺的方寸之间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

(这里说个题外话,影视剧里的和氏璧道具太夸张了,首先颜色就不对,和氏璧至少应该是青色或碧色。其次,个头太大了,先秦时期的玉璧是很薄的,最厚也不会超过3、4厘米)

然而在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巡游至洞庭湖,在湖上遇到了大风浪,船差点翻了,紧要关头,有人谏言将传国玉玺抛入湖水中。说来也神奇,玉玺抛入水中后,风浪还真停了。但是,至此,秦始皇没有了传国玉玺。

在古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那就是“白板皇帝”,名不正言不顺,很容易给人以口实成为反叛的借口。于是,秦始皇快马加鞭让人又制作了一枚传国玉玺。

这枚传国玉玺据传为蓝田玉制,颜色为白色,玺文与第一枚相比略有改动,为“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这枚传国玉玺在秦国灭亡之后,传到了刘汉王朝。其实,仔细分析,这个考证是很有道理的。

1968年,在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发现了一枚晶莹剔透的玺印,上有玺文“皇后之玺”,经过专家考证,这枚玉印为西汉吕后之印。由于目前并没有早期的皇帝印出土,因此这枚皇后印被称作是“天下第一印”。

这枚印通高2厘米,边长2.8厘米,也就是一个拇指的大小。玺钮为高浮雕的螭虎形象。最为重要是这枚印以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为纯净的白色。吕后为西汉的第一朝皇后,其印玺的形制应该是完全参考了传到了刘邦一朝的传国玉玺的形制,因此,可以由这枚“皇后之玺”推测传国玉玺的形制。

说起来这枚得以流传后世的传国玉玺也是命途多舛。从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城,秦子婴跪着献出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从西汉传至东汉末年,在东汉末年一度失传,后来孙坚意外的在井底发现了这枚玉玺。袁术扣押了孙坚的夫人,孙坚以玉玺换了夫人。这枚玉玺在袁术的手里,并没有圆了他的皇帝梦。袁术死后,玉玺又复归大汉汉献帝手里。最终落入曹操的手里。曹氏篡汉后,这枚玉玺在朝代更替中几经辗转,时隐时现。唐朝末年,纷争又起,末帝李从珂悲愤之下,带着这枚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了。至此,这枚蓝田玉的传国玉玺也消失了。

在清朝初期,故宫交泰殿曾有玉玺39方,其中一方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受永昌”,被称作是传国玉玺。但是经过乾隆鉴定,认定这一方印断然不会是当初的传国玉玺,在清朝灭亡之后,这方赝品也不见了踪影。

user avatar

那些瞧不起传国玉玺价值的,其实不用自己猜测,因为中国虽然没有找到传国玉玺,但隔壁日本找到过他们自己的“传国玉玺”啊!可以看看日本的反应嘛~

1784年的日本江户时代,也就是乾隆第六次下江南的那一年,日本一个农民挖出了一枚金印,上书“汉倭奴国王”五字。金印一出,轰动日本朝野,虽有人愿出黄金百两收购。后因各种原因,金印被农民上缴给了政府,最终金印被当地领主黑田家族所得。

黄金百两妥妥是巨款了,够人家农户吃一辈子了。

这时候,金印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物质上。

但这并不能说明金印的全部价值。

此印传到了黑田家族后,先是被收为了黑田家族的传家之宝。

时间到了1922年,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巴黎和会把中国山东划给了日本,中国持续爆发各类反日,反二十一条运动。而日本政府则在金印被挖出来的地方竖起了石碑,用以纪念金印的被发现。

1931年,即九一八事件,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的那一年,日本宣布认定金印为国宝。

这段时间,日本政府对于金印的一系列行为,不可谓不重视,但这种重视,很难说没有带上政治与军事角度的考量。

毕竟,当时日本流行“唐宋变革论”,并大肆宣扬“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和“中日文化同体”,鼓吹华夏文明中心已经转移至日本,中国早已没落,只有日本继承并统治了中国,才能将华夏文明继续发扬光大。而此印作为汉光武帝赏赐给倭奴国的王印,是日本作为中国属国,被华夏文明圈接纳了的最早铁证,而且其与《汉书》记载高度吻合,恰恰能够迎合当时日本人的一些谬论——蒙古、满清作为蛮族颠覆了华夏,日本作为根正苗红的华夏属国,难道不比蛮族更有资格入主中原?

大概就这么个意思。

后来,1954年,也就是朝鲜战争结束后的第一年,战后的日本文化部门再次把金印列为国宝。

七十年代,随着中美建交,日本也急于与中国建交并改善关系,于是日本为了纪念金印的被发现,特意在金印出土地开建了金印公园。

80年代,美国、日本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进入蜜月期。1984年,接着金印发现200周年纪念日的契机,日本专门组织了高规格的代表团,携金印的复制品前往中国西安,赠与陕西省博物馆。(话说,此印是光武帝赐给倭国的,日本不应该赠与给洛阳吗?咋送到长安去了。)

很明显,这时候的金印,为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国传国玉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远远超过日本的那一枚小印。

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文物数不胜数,国宝级(也就是一级甲等文物)文物好像才几十个来着?而五星出东方护膊都排上了国宝。

凭啥?

就凭上面几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如果非要说,这么个披膊是因为代表了汉代织锦工艺的最高代表,所以值得成为国宝,我反正是不信的。

而传国玉玺,失传千年,重现人间,仅凭这一点,那都是可以拍成好莱坞大片的桥段,轰动效应毋庸置疑。之前曹操墓被挖出来,就刷了那么久的热搜,如果传国玉玺出来了,全网霸屏最少得安排几个月吧?新闻联播最少得安排几个特写吧?央视活动专辑纪录片最少得安排几个吧?王冰冰专访最少得安排几个吧?

再者,传国玉玺寓意如此之重,我打包票,几个大佬就算不专门公开去看一下,哪怕也不方便自己私下看,相关人员都会想尽办法在大佬那里去刷屏式的汇报,而且绝对没有哪个层级的人敢拦着不让这事汇报上去。

所以最后回到问题,传国玉玺能否成为故宫的镇馆之宝?

我觉得,问题问反了。

故宫虽然是中国名气最大的博物馆,但并不见得是中国最高规格的博物馆。

就传国玉玺的价值,不是故宫选择传国玉玺,而是传国玉玺选择故宫。

如果有必要的话,专门掏钱修一个博物馆都很有可能。

而且,以传国玉玺的价值,本身修一个博物馆,从经济上也未必不划算。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

中国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唯物主义国家,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能追求个好彩头。

如果我们做的不好,依靠传国玉玺来证明什么正统之类的东西,那肯定是不行的。

但我们做得足够好,让传国玉玺来添个好彩头,锦上添花一点,又何乐而不为?

不然,为啥咱首都北京两个机场,一边的T3航站楼被比喻为一头待飞巨龙,另一边的大兴机场又是一只展翅凤凰?


彩头这东西,无论什么文明,什么国家,都不过时。不然,美国也不会出现用国旗遮挡汉字,最后又被风刮掉国旗的糗事了。

user avatar

“故宫”的中轴线偏西,是蒙古人得了“元大都”以后,为了表示不忘西北方向的“元上都”。所以,象征汉族道统的传国玉玺,跟胡故宫,应该两不相干。胡故宫不应该夺走汉族的传国玉玺,汉族的传国玉玺,没事也别去镇住胡故宫。故宫可以展示各种文化:比如女真大定府文化、契丹中京文化。五代和北朝,幽州也有各种文化。何必要夺这汉族文化呢。

user avatar

被这个问题里的一些回答惊呆了,我原本以为这是个没有什么悬念的问题,然而居然真有这么多人觉得传国玉玺没价值?

一件文物的价值由很多方面构成,比如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象征价值等等。

在这些方面传国玉玺几乎都是拉满的。假设现在发现了被100%认可的传国玉玺,那前面回答里关于玉玺有几个的争论就可以了解了。然后发现玉玺的地点也可以和历史结合。甚至最简单的,可以帮完璧归赵,镶金玉这些实锤真假。艺术价值方面,2000多年前皇家打造的物品,这种东西的艺术价值瞎眼可见。我觉得有些人压根没进过博物馆,所以没有体会过。我当年第一次进洛阳博物馆,就被那个碗震惊到了,太漂亮了。再说象征价值,传国玉玺现在当然不能成为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了。但是作为中国古代王朝曾经的法统象征,这种东西对中国文化的象征价值还需要解释吗?有的人说到历史就说中国5000年没有断绝,然后说到文物就只算49年了?

传国玉玺作为文物的价值在中国目前的历史记载里,不说坐二望一也是稳稳的前五吧?到这居然一群人说没啥价值,我也是醉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