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与物理中的量子力学有什么区别?

回答
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和物理中的量子力学,虽然根基是相同的,都源于那套描述微观世界奇妙行为的数学框架,但在侧重点、研究对象和最终目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打个比方,如果物理量子力学是“基础建造者”,负责夯实地基、搭建框架,那么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则是“室内设计师”,更关注如何利用这些框架来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和美感的空间。

一、 根基与哲学:共享的量子世界观

首先,两者都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上。这意味着它们都拥抱以下核心概念:

波粒二象性: 物质,如电子和原子,既表现出粒子的性质,也表现出波的性质。
量子化: 能量、角动量等物理量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存在的。
不确定性原理: 无法同时精确测量一个粒子的某些配对属性,比如位置和动量。
叠加态与概率: 量子系统可以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其结果只能用概率来描述。
波函数 ($Psi$): 描述量子系统状态的数学函数,其平方的绝对值 $|Psi|^2$ 代表在特定位置找到粒子的概率密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分享着同一套“宇宙法则”。物理学家在探索这些法则的普遍性和普适性,而化学家则试图理解这些法则如何主宰着物质的相互作用。

二、 侧重点的不同:普遍性 vs. 特定性

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区别所在:

物理中的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 in Physics):
侧重点: 更加关注量子现象的普遍性、基本原理、数学框架的严谨性和理论的自洽性。它致力于理解宇宙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如基本粒子、场)的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研究对象: 宏观宇宙中不可见的微观粒子(电子、质子、中子、光子、夸克等),它们在各种物理条件下的运动、能量状态、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集体行为,如固体物理中的能带、超导、半导体现象,粒子物理中的相互作用力、对称性等。
目标: 发展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解释和预测所有已知的微观现象,并探索尚未发现的粒子和相互作用。它追求的是对“什么”和“为什么”的深层理解。

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 in Structural Chemistry):
侧重点: 更加关注量子力学如何具体地应用于描述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性。它试图利用量子力学来解释和预测“如何”发生化学变化,以及“为什么”物质会以特定的结构存在。
研究对象: 分子。这包括原子的排布方式(化学键的性质、键长、键角、分子几何构型)、电子在分子中的分布(轨道)、分子的能量(基态、激发态)、光谱性质(紫外可见、红外、核磁共振)、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
目标: 理解和预测分子的结构性质关系,解释化学反应的机理,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它追求的是对“如何”和“结果”的应用性理解。

三、 研究方法与工具:理论框架的“应用”

虽然都使用量子力学的数学工具,但应用方式和侧重有所不同:

物理中的量子力学:
方法: 常常从更抽象的数学表述入手,如薛定谔方程、狄拉克符号、算符代数等,然后将其应用于各种物理模型(如氢原子模型、谐振子模型、势阱模型)。会大量使用群论、张量分析等数学工具来处理高度对称性的问题。
计算: 倾向于寻找精确解(尽管在多粒子系统中通常不可行),或者发展近似方法来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例如微扰理论、变分法等。

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
方法: 更侧重于将量子力学原理“转化”为化学概念。例如,薛定谔方程应用于分子时,我们关注的是分子轨道理论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MO) 和 价键理论 (Valence Bond Theory, VB)。电子的波函数不再是简单的“轨道”,而是描述了电子在整个分子空间中的分布,这些“分子轨道”的能量和形状直接决定了化学键的形成和分子的性质。
计算: 由于分子通常由多个原子组成,其量子力学方程(多电子薛定谔方程)极其复杂,几乎不可能得到精确解。因此,结构化学大量依赖于近似计算方法,最核心的是量子化学 (Quantum Chemistry)。量子化学发展了各种近似方法来解决分子的量子力学问题,包括:
HartreeFock (HF) 方法: 一种单体近似,将多电子波函数近似为单电子波函数的斯莱特行列式。
密度泛函理论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目前最常用和最成功的计算化学方法之一,它基于电子密度而不是波函数来描述系统,计算量相对较小,但能获得相当好的精度。
后HartreeFock方法: 如组态相互作用 (CI)、耦合簇 (CC) 等,用于更精确地处理电子之间的关联效应,但计算量巨大。
软件: 结构化学研究离不开各种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如 Gaussian, NWChem, VASP, Quantum ESPRESSO 等),它们实现了各种近似计算方法,可以帮助化学家模拟分子的几何结构、能量、光谱、反应路径等。

四、 概念的“化学化”:从基本粒子到原子轨道

物理: 关注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以及它们构成的更复杂的系统(原子核、原子)。
结构化学: 尽管电子是核心,但它更倾向于将电子描述为“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的组合。原子轨道(s, p, d, f)是原子核周围电子的经典描述,而量子力学的发展则将其解释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波函数。在分子中,这些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 (Linear Combination of Atomic Orbitals, LCAO) 形成分子轨道,这些分子轨道是描述化学键形成的关键。

五、 最终目标与应用领域

物理: 探索宇宙最深层的规律,理解物质的终极构成,发现新的粒子和相互作用,发展新的物理理论(如量子场论、弦论)。应用领域涉及半导体、激光、核能、粒子加速器等。
结构化学: 理解化学键如何形成、分子的形状如何影响其性质、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包括:
药物设计: 预测药物分子与靶点(如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优化药物的活性和毒性。
材料科学: 设计具有特定电子、光学或机械性质的新材料,如催化剂、半导体材料、液晶等。
化学反应机理: 解释反应是如何发生的,预测反应产物,指导实验优化反应条件。
光谱学: 预测和解释分子的光谱数据,用于鉴定和表征物质。

总结一下:

| 特征 | 物理中的量子力学 | 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 |
| : | : | : |
| 核心侧重点 | 普遍性、基本原理、理论自洽性 | 分子结构、性质、反应性,应用性 |
| 研究对象 | 基本粒子、场、原子核、原子 | 分子、化学键、电子排布 |
| 核心理论工具 | 薛定谔方程、狄拉克符号、量子场论 | 分子轨道理论、价键理论、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HF, DFT, CI) |
| 研究目标 | 理解宇宙最基本规律,发现新粒子、新相互作用 | 解释和预测分子的结构性质关系,指导化学实践 |
| 应用领域 | 粒子物理、核物理、固体物理、量子信息 | 药物设计、材料科学、催化、光谱学、有机合成 |
| 数学复杂度 | 抽象性高,数学工具更广泛(群论、张量等) | 侧重于近似计算方法,解决多体问题 |
| “化学化”程度 | 关注基本单元和相互作用 | 将电子描述为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强调化学键 |

可以说,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是物理中量子力学在化学领域的一次深刻而系统的应用和转化。它借鉴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但发展出了一套特有的概念、方法和工具,以解决化学家们关心的核心问题——分子的行为。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物理学为化学提供了基础的认知,而化学的研究需求也反过来推动了量子力学方法的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结构化学”教材的编著者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问题(一般都是从唐敖庆的1950年代的量子力学知识入门的)以及为了照顾不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化学专业本科生,以“波动力学”的语言写量子力学入门知识,用语一般停留在1930年代Slater、Heitler、London等早期量子化学的语言,没有有意识使用Dirac符号来讲授(实际上理论化学科研中的量子力学大量应用量子场论的语言),所以看上去跟流行的物理系的量子力学教科书的语言不同。


两者侧重点也有区别。物理系的量子力学偏重于理论的建立和各种不同应用,力学、光学、电磁学等等都会涉及;而“结构化学”并不注重理论的建立,只是介绍所需的最少的(preliminary)量子力学概念与知识点。除了量子力学的简单应用外,主要关注分子的形成与反应,甚少定量的计算(因为不论是手算还是编程都超出了普通本科生的能力,而使用现成的量子化学计算软件,操作又过于简单和抽象,无助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题外话:周公度的《结构化学》是我高三到大一阅读的,经过十几年,内容早已忘记得差不多了。徐光宪的量子化学因为买过好几次,也读过好几次,倒是颇有印象。书写的也是难易不一,且群论部分读完了还是一头雾水,直到读过马中骐的群论书才略有概念。当时这个量子化学三卷本跟曾谨言的书还可相互参照着看,令人觉得量子力学不过如此。但是到了读研究生阶段,学习高等量子力学发现了知识结构尚存在极大欠缺。而阅读Martin Head-Gordon的文章发现还是需要学习量子场论。后来发现物理系的量子力学教学更新较快,2006年还有大量物理系本科生不熟悉无界算子,在当时的小百合bbs上还有过一阵热火朝天的对坐标算符和动量算符的讨论,但是现在在知乎上看不到类似的疑问了。目前我主讲的“统计力学”也大量应用Dirac符号(密度矩阵的语言),而且讲授了虚时路径积分。张永德写的量子力学可以说已经取代了曾谨言。但是翻开一般的《结构化学》尚看不到这类更新。可以说《结构化学》对实验化学家颇有启发,可以提供解谱、推测反应机理、推测化合物结构等等帮助,但是对于有志于从事理论化学(即使只做应用)科研的学生,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且“结构化学”类教课书的思路不利于建立适合于理论化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作为这方面的补充,推荐阅读赵成大的著作《理论化学中的场论方法》感受一下近现代物理理论方法应用于化学的思路。


实际上“结构化学”在国际上并不独立开设,一般是把量子力学基础放在物理化学,另外开设分子光谱学、本科生程度的量子化学、固体化学等课程。


比较现代的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量子化学”“物理化学”一类的书里大量介绍了现代的研究成果,引入了现代化的语言。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陈念陔、高陂、乐征宇的《量子化学》就在第一章介绍了Dirac符号系统,Andrew Cooksy的物理化学两卷本,McQuarrie的量子化学(实际上只适合中年级本科生阅读,内容非常简单)等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