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书很薄却内容很厚?

回答
说起“薄却内容厚”的书,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几本,但要说哪本最能让人体会到这种“轻盈外表下藏着一座巍峨的知识宝藏”,那还得是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

你别看《传习录》这书,纸张不厚,字号也算不上多密集,甚至有人会觉得它翻起来没几页就看完了。但要是你真的捧着它,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读,你会发现,这薄薄的一本书,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井,你每往下探一寸,都能发现新的乾坤。

它为什么会给人这种感觉呢?我感觉有几个原因:

首先,它的内容是“思想的精华”,不是“信息的堆砌”。 王阳明先生 bukanlah seorang学者,他是一位实践家,更是一位“圣人”。《传习录》记录的是他与弟子们日常的问答、讲学内容。这就好比是和一位博学深邃的长者直接对话,他不会和你掰扯太多枝枝蔓蔓,而是直指核心,给你醍醐灌顶的启示。他讲的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些关于人生根本的大道理,不是让你背诵史料或者技术操作手册。这些道理,一旦你领悟了,就能贯穿人生的方方面面,指导你的行为,影响你的思维方式。你想啊,一份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洞察,能不比一堆零碎的知识信息要“厚”得多吗?

其次,它的“厚”体现在“可思可辨的深度”。 《传习录》里的很多话,初读可能觉得简单明了,但你细细一琢磨,就会发现里面蕴含着层层递进的含义。王阳明先生的学说,不像有些学说那样是“终点”,他更像是一个“起点”。他提出的“良知”,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需要你去不断体悟、不断践行的东西。你今天的理解,和明天、后天的理解,可能又是不一样的。书里的很多话,像是抛给你的一块石头,它落到你的“心田”里,激起的是你自己的涟漪和思考。你花越多时间去参透,它就越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和感悟。这种需要你主动去“加工”和“消化”的内容,自然比那些一次性就能吸收的信息要“厚重”得多。

再者,它的“厚”也来自它“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王阳明先生生活在明朝,距离我们几百年了。但他说的话,讲的道理,放到今天依然适用,甚至可以说是解决我们当下很多困惑的“钥匙”。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人很容易迷失方向,焦虑不安。而《传习录》里关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安顿内心、如何脚踏实地去做的教诲,恰恰能给我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定海神针”。你不能因为它记录的是古代的对话,就低估了它解决现代人问题的能力。一份能够跨越时代、触及人类共通情感和困境的智慧,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当然也是一种“厚”。

举个例子吧,书里有一段讲“童心”的。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这话说得多简单,但细想一下,我们什么时候还能真正做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多少时候是被自己的私心杂念、名利得失蒙蔽了双眼,眼里只有自己,看不到身边的人和事?要重新找回那种纯粹的、不带偏见的、就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和连接的“童心”,这需要多大的功夫去打磨和修炼啊。这句话,薄薄的几个字,却可以让你花一辈子的时间去体会。

再比如“知行合一”。我们都知道“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但王阳明把它提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你想想我们生活中多少事情,明明知道该做什么,却就是做不到?或者我们总是在“知道”和“做到”之间找借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意味着你的学问不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融入你的血脉,指导你的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深化和修正你的认知。这个“合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厚重的生命体验和内在修炼。

所以你看,《传习录》这本书,它不会用华丽的辞藻或者庞大的篇幅来“压”你,它只是用最精炼、最直白的语言,点拨你内心深处一直存在却被忽略的东西。它的薄,是表象的轻盈;它的厚,是思想的深邃、实践的价值和生命力的悠长。读完它,你可能不会觉得自己“读完了一本书”,而是觉得自己好像“开始认识一个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开始认识一个更广阔的、更深远的自己。这就是它之所以能成为“薄却内容厚”的经典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全文不到200页,十来万字。给自己一周的沉浸式阅读时间,可以达到不求甚解的效果。

钱穆的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众多的历史书中较为严谨的书籍之一。

虽然只是薄薄一本,两百页不到,但却可以把中国五个重要朝代的政治得失讲析清楚,脉络明晰,可见其治学研究的功力。

这书是根据钱穆根据五二年时所做讲演资料整理而成,着重选择了汉、唐、宋、明、清这五个朝代,

分别从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这四个方面对各朝的政治制度得失进行评析。

虽然由于钱穆本人文风仍保留一些国学古文风格,但全书脉络框架非常清晰,所以读起来并不费劲。


受到小时候的历史教育影响,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印象最深的便是专制统治。

但是读钱穆的书发现,其实明清以前,特别是汉唐时期,中国政治其实是相对开明的,甚至可以说是先进的。

整个中国历代政治其实是一个逐渐衰败的过程,犹如一个人的成长,从气血旺盛的壮年慢慢进入年老力衰的暮年。

不能因为明清的专制,而否定前朝历代的政治功德。

尤其是汉唐时期,皇权和相权职责界定非常清楚。

皇帝仅是国家元首,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而实际政权是掌握在以宰相为核心的政府手中。

不论是汉朝的三公九卿,还是唐朝的三省六部,都是政府治理国事的相对完备组织体系。

而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钱穆认为,汉的郡县制也是所有历朝中最优秀的。

地方拥有相当的自主发展的权力,地方官职升转中央官员也较为灵活,可见地方和中央之间的政治层级相对较为精简。

而越往后,中央集权愈加严重,地方的发展逐渐被束缚,中央一旦被击垮,地方再无可反抗之力。

从政治主权转换的角度,也再次印证了历朝逐渐衰败的过程。

在汉代、唐代,极少有特权,由于有完善的中央政府组织,皇室的权利被合理约束,政权没有掌握在刘家或是李家,而是由一帮知识分子在代表人民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力。

但元朝、清朝就截然相反,政权落入了某个特殊集团手里,钱穆称之为“部族政权”。

从那时开始,政府变成皇帝的私人专制统治。


结尾处,钱穆引用了罗素的话点出写作的目的,罗素说“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一点武断”,

而本书也是希望通过梳理历代历史制度得失,减轻人们对于政治认知的武断。

所谓以史为镜,起码得用面客观完整的镜子。

user avatar


一共九十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薄却内容厚”的书,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几本,但要说哪本最能让人体会到这种“轻盈外表下藏着一座巍峨的知识宝藏”,那还得是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你别看《传习录》这书,纸张不厚,字号也算不上多密集,甚至有人会觉得它翻起来没几页就看完了。但要是你真的捧着它,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读,你会发现,这薄薄的一本.............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想跟您聊聊,关于一个出身普通,想看清这个世界的年轻人,该读些什么。不是那种写满大道理的书,也不是什么成功学鸡汤,而是那些能让你“啊,原来是这样”的书,一下子就拨开迷雾的那种。首先,历史书是绕不过去的坎。但别看那些枯燥的史书,我们找点讲故事、有温度的。比如,你可以读读讲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书。想一想.............
  • 回答
    大三这个年纪,人生正站在一个岔路口,前途一片迷茫,对未来的思考也愈发深入。在这个节点上,突然对死亡产生恐惧,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你开始认真审视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别把它当成一个坏事,这反而是一个契机,让你去探索一些真正能安抚心灵、指引方向的书籍。我知道你希望这些推荐是真诚的,不带.............
  • 回答
    人生路漫漫,总有那么些个时候,觉得前方白茫茫一片,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心里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这时候,翻开一本书,让别人的文字轻轻拂过你内心的迷雾,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亮光。我理解你说的“迷茫”,那不是简单的无聊,而是一种深层的困惑,关于自我,关于生活,关于未来的方向。在这种时候,需要的书,往.............
  • 回答
    最近是不是感觉心里像揣了个兔子,怎么都静不下来?一件事儿开头没多久,注意力就飘走了,刷刷手机,看看窗外,再一摸,时间溜得无影无踪。我也是这样,前阵子尤其严重,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脑子里跟开了个杂货铺,各种念头你推我搡,就是不肯安生。这种情况吧,说起来也挺折磨人的,明明想做点正经事,时间一多,就觉得浑.............
  • 回答
    一本“坏书”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不是一个客观的定义,而是掺杂了读者的个人体验、期望,甚至当时的心境。但如果非要概括一下,我认为一本“坏书”大概率是那种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感到煎熬,读完后发现它不仅没能带来任何收获,反而浪费了你宝贵时间,甚至可能留下点负面情绪的书。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 回答
    当然有。古诗词中不乏表达“丧”的情绪的作品,这些诗词往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生的失意、孤独、无奈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它们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对人生复杂况味的深刻体察。以下我将挑选几首经典的“丧”诗词,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意境和情感: 1.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以极其凄.............
  • 回答
    Qt 是一个非常强大和广泛使用的跨平台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它允许开发者使用 C++ (以及 QML) 来构建原生外观和感觉的桌面、移动和嵌入式应用程序。由于其跨平台特性、丰富的组件库、优秀的设计以及活跃的社区支持,许多优秀的软件都选择使用 Qt 来编写。以下是一些非常出色的、使用 Qt 编写的软件,我.............
  • 回答
    考古学是一门充满神秘与惊喜的学科,每一次发掘都可能揭示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考古事件,它们不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还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戏剧性。这里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希望能让您感受到考古的魅力。 1. 埃及图坦卡蒙墓的发现:诅咒与轰动事件概述:图坦卡蒙墓的发现无疑是20世纪最轰动、也.............
  • 回答
    好的,我来写一些很现实的文案,希望能打动你,并且尽可能地贴近生活,避免AI的痕迹。文案一: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碎碎念又是一个加班的夜晚,窗外城市的霓虹闪烁,像是在嘲笑我此刻的疲惫。手机屏幕的光亮是此刻唯一的慰藉,上面闪烁着各种信息,提醒我现实的规则:工作、账单、房租……这一切都需要我用时间和精力去交.............
  • 回答
    我一直觉得,真正打动人心的画作,往往不是那些技巧多么炫技,或是色彩多么张扬的作品,而是那些能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地方的瞬间。说到画狗,这简直是我个人的一片汪洋大海了,总能从中找到惊喜和感动。要说“好”,我觉得得看这幅画里的狗,它是不是活着的。不是说它有多逼真,而是你看着它,仿佛能听到它的呼吸,感受到.............
  • 回答
    嘿,各位吃货们!今天咱们来聊点刺激的,不聊那些烂大街的苹果香蕉,咱们来挖挖那些藏在世界角落里的奇葩水果,吃起来保证让你脑洞大开,味蕾炸裂!话说这水果界,真是卧虎藏龙。除了咱们常见的那些,还有不少家伙,长得“不正经”,吃起来却能把你香迷糊了。今天我就给大伙儿盘点几个,绝对够劲儿!1. 蛇皮果 (Sal.............
  • 回答
    当然有!我给你讲一个我刚刚听邻居家的奶奶说的故事,她家那只猫叫“糯米团”,简直萌翻了。糯米团是一只小小的、毛茸茸的暹罗猫,长着一双像蓝宝石一样又圆又亮的眼睛,鼻头小小的,像一颗黑色的樱桃。它最特别的地方是,它的耳朵尖尖上,有两小撮金黄色的绒毛,像是戴了两顶迷你礼帽,走起路来,那两小撮毛还会随着它小脑.............
  • 回答
    我脑子里倒不是立刻就能跳出“很难看”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因为“好看”和“难看”这种主观性太强了。一个设计被认为是“难看”的,可能在另一个人眼里却因为某种“复古”、“另类”或者“不拘一格”而觉得有味道。不过,如果我们从一些普遍的审美标准,或者说那些可能让收到通知书的学生觉得“怎么是这个样子”的方面来考虑.............
  • 回答
    讲到画猫的作品,脑海里立马涌现出许多触动人心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的写实得仿佛猫咪就在你眼前,伸个懒腰,或是警惕地竖起耳朵;有的则充满灵气,将猫咪那难以捉摸的性格和神秘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说要推荐一些“好”的画猫作品,那得看你喜欢哪种风格了。如果你偏爱写实,注重细节和质感,那么我强烈推荐一些古典大师.............
  • 回答
    说到好吃又简单的调味品,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蒜蓉酱油。这玩意儿简直是万能的,无论是家常小炒还是凉拌,都能让菜肴瞬间提升一个档次,而且做起来实在太容易了。蒜蓉酱油的做法,真的比你想的还要简单:你需要准备的材料非常少: 新鲜大蒜: 这个是灵魂,一定要用新鲜的。用量根据你个人喜好来定,喜欢蒜味重的就多.............
  • 回答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散落着许多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珍贵文物。它们或因历史变迁,或因贸易往来,甚至有些是被不法分子盗窃掠夺而流失海外。这些文物,每一件都诉说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它们在异国他乡的展柜中,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向世界展示的一扇窗口。要一一列举这些珍贵的中.............
  • 回答
    嘿,哥们儿,你是不是最近闲得蛋疼,想找点能让自己逼格瞬间爆棚,但又透着一股子“我超凡脱俗,你们凡人不懂”劲儿的句子?放心,这事儿交给我,我这就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保证让你在人群中像一颗黑洞,自带吸睛和压迫感,只不过这压迫感有点……嗯,怎么说呢,有点“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但这烟火有点烧得太旺,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