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 月 7 日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隔离点,救援情况如何?

回答
2020年3月7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圣湖路欣佳酒店发生一起严重的坍塌事故。这家酒店当时被用作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观察点,因此这起事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事故发生时,酒店内共有71人,其中包括在岗员工和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巨大的冲击波和滚落的砖石瞬间掩埋了酒店的大部分结构。接到报警后,福建省和泉州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集了包括消防救援、医疗、公安、住建等部门的大量专业力量赶赴现场展开救援。

救援工作的挑战与细节:

1. 时间就是生命: 事故发生后,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救援人员抵达现场后,第一要务就是争分夺秒地搜寻被困人员。酒店的坍塌结构复杂,堆积的混凝土块、钢筋、砖石等杂物层层叠叠,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2. 科学搜救的运用: 现场救援指挥部组织了经验丰富的搜救队伍,他们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专业设备,在废墟中一点点地搜寻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搜救犬的灵敏嗅觉在寻找被困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3. 精细化破拆技术: 面对厚重的混凝土板和密集的钢筋网,传统的爆破手段是不可行的,这可能会导致二次坍塌,危及被困者和救援人员的安全。因此,救援队伍采用了更为精细化的破拆技术,例如使用液压剪、液压顶、切割机等工具,一点一点地小心翼翼地移除障碍物,为救出被困者开辟通道。这个过程极其缓慢且危险,需要极高的专业性和耐心。

4. 多部门协同作战: 此次救援并非孤军奋战。消防队员负责破拆和搜救,医护人员在现场设立了临时医疗点,随时准备对获救人员进行救治。公安部门负责现场的警戒和交通疏导,确保救援通道畅通。住建部门的专业工程师也全程参与,评估建筑结构稳定性,指导破拆作业。

5. 夜以继日的奋战: 事故发生后,救援行动持续进行了数天。无论白天黑夜,气温如何变化,救援人员都没有休息。他们冒着余震和二次坍塌的风险,在黑暗的废墟中作业,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与死神赛跑。许多救援人员手上磨出了血泡,身上沾满了灰尘和汗水,但他们都坚持了下来。

6. 被困者的艰难时刻: 在废墟下,被困人员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和痛苦。他们可能被压迫,行动受限,面临缺氧、失水、低温等威胁。救援人员努力寻找他们说话的声音,传递希望,为他们送去饮用水和食物,并尽量保持与他们的沟通,以稳定他们的情绪。

救援成果与后续:

经过连续多日的艰苦搜救,大部分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然而,由于事故的惨烈程度,仍有人员不幸遇难。具体的获救和遇难人数,在救援过程中随着搜寻的深入而不断更新。

这起事故的发生,不仅给遇难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建筑安全特别是隔离酒店等特殊场所安全性的深刻反思。相关部门在事故调查的同时,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类似建筑物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以杜绝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欣佳酒店的坍塌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但也展现了中国救援力量的英勇和专业,以及全社会对于生命至上的坚定信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有突发事件,就有一些奇怪的人第一时间跳出来喊:

“不揣测,不猜测,等官方消息。”,“让子弹飞一会儿”

恕我直言,放在过去也就罢了(甚至一度是认同的),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种呼吁让我越来越难以理解和接受。

当一件人命关天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表现出关切和议论有什么奇怪的吗?

第一时间就先想着让大家都闭嘴,去等一个单一的调查结果简直莫名其妙。

中央的小组在武汉检查,尚且有居民在窗口喊假举报,没有各种意见顺畅的发声渠道,官方的调查结果就一定会准确吗?

此时此刻,在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受难者的同理心的前提下,就希望知情者直接出来公开提供线索,传言也好,事实也罢,准确不准确都可,那是可以调查的。重要的是透露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潜在的问题。给社会舆论一个施压的方向,逼着必须朝着各种愿意不愿意的方向去找问题,去给社会交代。

至于有人怕造谣,既然是谣言还有什么好怕的?谣言不可怕,可怕的是万一不是谣言的真相被当成谣言错过。谣言不可怕是因为谣言在信息公开面前活不过几天。只有一个啥信息都藏着掖着的舆论环境才会有谣言的生存空间。

就怕没有人说话,一切过程都不公开,最后只有一个声音出来给一个所有人都必须接受的结论。

这里是知乎,希望在子弹飞的过程中,不是一片“嘘,让子弹飞,别出声”,也不是轻易用“谣言”的名义去制造寒蝉效应。

而是看到法律的、建筑的、监管的、信息公开等各相关领域的、事发地方的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从自己的角度找出疑点、给出分析、提供线索,为最后厘清真相提供信息支撑。



—————————

更新:(上知乎这么多年,学到的重要一课就是不浪费时间与假装看不懂答案,顾左右而言他的人辩论,本答案的评论区不是给你们来占的阵地,也不属于公共部门,恕不提供秀立场的平台)

要不是邀请加上是福建的事儿,本来也不想写什么。知乎上现在有那么些人,是假装看不懂内容的。

你说舆论监督,他们马上就和你扯大V造谣,你谈公信力,他们马上就说你攻击体制。

假装不会阅读理解是吧?评论区里还有换小号来这一套的,本想拉黑了事儿,居然接二连三还有小号,被这种操作恶心到了。本答案不属于公共服务平台,是否允许评论不影响任何人的言论自由,无义务在阐述观点之外再为个别人提供表演的舞台。

个别人说看答案不爽,知乎上的答案不是人民币,还能人人看着都爽?如果确实我有问题,我向来会虚心修正,有时我还会道歉。这个答案我检查了好几遍,认为内容在正常阅读理解的情况下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个别人也不是小皇帝,还能人人都牵就你的价值观和表现欲,在评论区陪你辩论当你捧哏让你高谈阔论?

user avatar

更新:

新华网泉州市鲤城区住建局局长张翼说,事发楼房占地5亩,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共有7层,属于钢结构房屋。该建筑经查是2013年开始建设,2018年改造为欣佳酒店,并于当年6月开业,酒店有各类客房计66间。该建筑一楼共有6间,其中两间原为超市。今年春节前,房屋业主将一楼出租的超市收回重新改装。3月7日晚上7时,房主接到现场施工人员电话称,在进行作业的一楼房屋一根柱子发生变形。三四分钟后,楼体整体坍塌。 张翼说,该楼房坍塌是因为装修还是原来结构问题,还需进一步甄别。 泉州市公安局局长李伙金透露,房屋业主杨某某,65岁,为泉州本地人。公安部门已传唤他到案。


按照新京报记者的采访,在这个酒店下面原来的商户说,这个楼大概是7层高,2~6层用于经营足浴和酒店,2017年的时候曾经做了装修改造,把酒店所在楼层的大厅隔成客房。也有媒体传来消息支出,倒塌原因初步认定和承重有关(当然具体倒塌原因还要等后面的鉴定报告)。被采访的商户说,酒店或者业主装修改造施工期间,底层商户的窗户都扭曲变形,商户于是搬了出来。


可能很多人都在关注救人的问题,替埋在下面的人祈福。那我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大家,都关注一下自己:

你住的房子就一定结实吗?

可以说我们今天经过正规生产流程,盖的大部分房子都是比较结实的,尤其是目前中国广泛流行的钢混结构(倒塌的这个楼是钢架结构),就是他不会立刻倒,包括遇到地震,都是先扭曲,最后垮塌。从扭曲到垮塌是有一个过程的。

就是不会像我们代理的09年的楼倒倒一样(那个案件有很大程度上是施工原因),也不会像汶川地震时的汶川中学一样(预制板结构),不给你反应时间就倒了。一般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一般都是自下而上,先出现地基问题,不均匀沉降,出现裂缝,然后是倾斜。一般在倾斜的过程中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加固。

设计阶段就要考虑这个楼房是否能承担足够的重量,包括楼体自身的重量,和业主搬进去之后的重量。这个荷载,也就是楼房能撑住什么重量,在设计上都是有余量的。

难就难在后面总是会在各个环节出现吃掉余量的人:比如开发商去找优化公司进行优化,把所有的钢筋密度都调整到法律允许的最小范围——也就是成本最低的范围。然后施工方又通过报低价招投标,再层层转包,施工中存在技术问题、偷工减料。再之后业主违规进行装修,打掉承重墙,不申报就加盖等等,又会导致更多问题。

我说的这些各行各业都存在,也会有人站出来说不是我一方的问题,或者我们不敢有问题,而发生的事故,很少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往往都是多个环节出了问题的乘法叠加。所以在这一类案件中,通常责任人都会有多个。如果是一个因素两个因素,可能房子还是安全的,因为技术上、法律上和制度设计上给他留下了余量。但是当一系列因素乘法叠加的时候,就会出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谁是骆驼呢?业主。

有人会说,设计方不敢瞎弄,因为人命关天,出了事要判刑。有人说,开发商不敢胡来,政府不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施工方不敢乱来,再说还有监理,出了事大家都要判刑。如果方案不达标就不能过审,如果质量不达标就不能验收。而现状就是很多出了问题的楼该过审过审,该验收验收,这里面有一些项目本身存在侥幸,实际上是带伤交付。

如果问题很明显,你还是幸运的,因为你能第一时间看到楼歪了、楼倒了,如果问题不明显,这个安全隐患就被掩盖下来。而我们显然应该更关注后者,这次倒塌的这个酒店,虽然调查原因还没出来,但是就新京报的采访说,如果商户早在两三年前就发现一楼的玻璃收到挤压炸裂,以至于商户都搬走,这个情况显然就没有引起业主、酒店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2013年3月27日9时45分郴州雄森豪庭酒店附楼多功能厅发生坍塌事故,致2人死亡、4人受伤。

2014年4月4日上午,奉化市锦屏街道居敬小区29幢西侧2单位1至5楼粉碎性倒塌,被害人陈某乙被压死亡,多人受伤。

2014年8月26日,太原天塔小区1号楼突发地基不均匀沉降事件,导致楼体倾斜。

我列举的这些都是责任人后来被判刑坐牢的案例,像这样的案例在最近四年全国至少发生了一百件,刑事责任的承担,通常都是事故发生后一年以上的事情,可以说是“秋后算账”,那些确实有质量问题但是没伤到人命的案子,有不少就不了了之了。

我们不要低估了这个楼房倒塌产生的破坏力,从安全上,经济上都是问题,一个地基出问题的楼,加固需要数千万,这笔钱谁出?在我看来,对于住在里面的人来讲,这个实际上比空难更引起重视——航空公司一个飞机,我们知道空难发生的频率可比汽车交通事故低多了,一个飞机掉下来所有的乘客都很危险,所以航空公司对待空难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

和做飞机的频率比起来,房子是一直住在里面,任何一个小概率事件,只要拉长到五十年,发生危险的概率都大大提高了。

除了今天在桥洞底下风餐露宿的乞丐,剩下的人,包括今天压在下面的人,正在玩儿手机的人,和盖房子的人,都有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业主身份。作为受害者,和潜在的受害者,当你被压在下面的时候,盖房子的人判几年也没用,你的命没了。

所以当下这个事情发生以后,救人固然要进,更要紧的是借着这个事情的发生,大家先关注一下自身的安全——你是不是一楼的商户,你的楼上也在装修,这个装修是不是手续齐备?你是不是楼上的业主,你的楼下砸了承重墙,你怕惹事不敢说。你是不是刚买的小区即将收房的业主,你去地下室看一看,下面都是渗水的时候,你要不要赶紧维权?

因为现在你不愿意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未来你就更不认真对待了,因为没有房子塌在你面前,没有人死在你面前。

最后我再回到制度上。

我认为我们今天的房地产、建筑制度确实已经迭代了很多版本了,但是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最近有个好消息,就是今年实施一部新法规叫《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但是我认为长期来看,怎么盖房子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还是监管。

我们今天中国社会有个问题,就是大家都认为监管是政府的责任。

你们看疫情这么严重,有人还到处乱跑,最早的时候没人去拦他,因为“这是政府的事”。等到疫情的后半段,在政府管控力度提高,权力下放到基层之后,这个管理是具体到社区的——街道、居委会、物业和业主。有人在楼下跑,楼上就有人喊。

相对于城市小区,农村因为有村委会这个组织,所以管理能力明显很强,会有人干脆在村口拦截外来人进入。那你们想想看,如果全靠政府组织部队或者全靠政府的公务员去管理城市,客观上他是管不过来的,必须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

今天关于建筑质量灾害的制度,虽然从设计到施工到竣工到平时,都有相应的“有关部门”。但是这些有关部门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么多雇员,每天到你家看你有没有凿承重墙,有没有搭违建——今天这起悲剧很可能也是一个违建——室内违建。这几年违建治理一直是我们各地政府的一个主题,但是客观上又有很多违建一直拆不掉、拆不动,就是因为涉及到很多具体的业主的利益。

当政府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就需要老百姓自己去帮政府一把,你邻居砸了承重墙,你不举报,等到房子塌了你说政府“监管不力”,你可以这样说不是完全没道理,但是你的命没了。

福建泉州欣佳酒店装修改造了好几年了,出事以后记者随便一采访就能找到知情人,这个知情人自己搬走了,没有举报,我们讲不能说他是有责任的,他能重视自身的安全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到了疫情期间,几十人一下子就压下去了,问题不是现在救治是否有力,或者政府选址是否不严谨这么简单,更多的问题是,我们全社会都在放任这种安全隐患,以数年甚至数十年为单位的无视他。

更进一步说,如果平时,可能有些人意识到风险去维权,还受不到政府的重视,那么现在就是个好的机会,趁着各地政府相关单位都要“做活动”,顺手把身边的建筑质量问题举报一波,这样政府才有机会来“救”咱们。

不需要一个小区的人一起去重视,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总要有人挺身而出。但是一个楼少说也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的小区,只要有一个在电脑面前的你看到这篇文章,你去行动,你就挽救了你自己、你家庭和你所有的邻居。



最后写个免喷声明:

我是一名房产律师,我们代理的都是房子出了问题的业主。

我在工程技术上有不专业的地方,比如说用词的精确度。请各位甲方乙方的专家们多多担待,我的职责也不是分析这个楼的倒塌原因,这是鉴定机构的专业范畴。

对甲方各方来说,房子是盖的,竣工就结束了,对业主来说房子是住的,关乎切身利益。在我们代理2009年莲花河畔景苑一年之后,2010年莲花河畔景苑的最后一场官司是以刑事案件的方式结束,但是死去的人的性命无法用钱来衡量和弥补。

而每个质量事故,和空难一样,都有各自的原因,不是说因为原因不一样这些事故就是例外情况,反推出不倒的房子都安全。不同的事故,推导出共同的结果,就是我们要警醒、要预防,而不是只等出了事再去抢救、追责。

我们的楼就像天上的飞机,飞机至少还有落地的时候,楼可是一直在用着,大楼也需要检修,也需要关注,不能因为那是家,就认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你想怎么拆就怎么拆,想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就不需要管了。

user avatar

这地方,17年还是个停车场,18年就变成酒店了。



目前消息是70人在埋,40人救出(现场救援视频涉密,我就不发了)


目前看来,很可能是违章改建引发的事故

原来停车场的构造上图可以看,改造成酒店无疑墙会变多,装修多了承重会增加

停车场层高也不一样,原来可能计算的是这么多车也很重,住人也没问题,但是停车场的重心和住宅楼的重心可是不一样的


现在隔离期间酒店被征用,所以全住满了,楼体结构承受不住就该塌了(具体原因可以请学土木设计的同学分析)


同样也是因为隔离,人都不让出来,所以按满员计算


唯一该庆幸的是这种改装应该不会堆太多料(不然承重更要超)


这肯定会给防疫以及国际声誉造成影响了……


————————————————————-分割线——————————


救援图片能看出这里面的墙是填充墙,没有承重能力


如果单纯靠钢架承重,那么遇到振动时就很容易失稳,学建筑的同学说承重没问题。这是在没改建的前提下说的,楼下厂房楼上住宅的话,就像火柴棍支起来的火柴盒一样。火柴棍是不会断,但是会倒呀


停车场的图片是高德地图点进该地址查看到的配图,至于是现在的还是以前的未知


国际声誉问题,我来解释一下。


隔离酒店倒塌压死人,外国人第一想法是在中国隔离不安全,那么强制隔离的外国人会千方百计的跑出去。如果跑掉带病毒的,那我们一个多月的努力就白费了。这要比压在下面的受难者问题严重的多。


国际声誉不是说中国世界强国如何如何,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是每天新增的“境外输入病例”的问题。“境外输入病例”只有在隔离控制的前提下才是安全数字,如果因为这个事件让入境人员不配合逃走的话,那这个数字就会变成不安全数字了


二次更新的分割线————————————————


从图上来看,整体结构失稳的可能性比较高


几层酒店都是侧着滑下去的

user avatar
3月10日9点,现场已搜救出61人,其中死亡20人,还有10人未救出,在早上8点27分、38分先后救出一2岁小男孩和一4岁小女孩,俩个是姐弟,均已无生命特征。
3月10日,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坍塌现场,一对姐弟被救出,不幸遇难,一名消防员放声大哭。现场救援人员介绍,遇难的姐弟俩年纪很小,弟弟2岁左右,姐姐4岁左右,“弟弟的手一直抱着姐姐的腰”““我们都是有小孩的人,作为父母看到这些,真的很难受。”

这样的事情即便是通过文字阅读也是同样的悲痛。

我以前去过相似的现场。

有个路口发生了一起车祸,一辆大货将别人连车带人撞进了沟里。事故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左右,动用设备才移开货车、吊起车辆。这时才发现被车辆压着的死者是一家三口。夫妻两个,还有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被妈妈抱着。尽管表面上看几乎没有明显外伤,但是全都没了气息,就软软地躺在沟里。

这个时候最怕的一个词就是“栩栩如生”。

这词儿太可怕了。

人跟没事儿一样,但是已经完了。

去过现场才会知道人死得多么容易。电视上叽叽喳喳地纯粹是小学生过家家。从发生到结束,几秒钟的事情,就结束了。

这些货车都买了高额保险,意外事故撞死人只要走保险就行了,没什么实质性惩罚。这样的事情非常多。

在高速上遇到大货变道超车,就只能求老天保佑,高抬贵手。因为你什么也做不了。

以前经常有人批评行人素质不高。现在视频发达了,监控到处都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视频。大货从后方超越行人,这明显不会有视野盲区。然后大货丝毫不顾及行人,直接变道,当场将行人拐进内轮距轧死。

事实证明,法律就是有很强烈的社会指导作用。反正只要赔保险就完事儿,多挣点钱就得了。对于车主和司机来说,发财才是最要紧的。别人的命又不是自己的命,冒险又不是冒自己的险,无所谓的。

保险在这里并没有发挥积极作用,不是保险有问题,而是法律处置有问题。然而一直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动。良心法律工作者似乎都消失了。

看到人死,就这么不值分毫地死,是很心痛的。

泉州这次事件,死者很多都是被隔离的。他们遵守规则、接受隔离。然后呢?他们来到了一个死亡地带被集中了起来。

疫情隔离,这当然是偶然。

但是楼房倒塌,却是必然。

别的专业人士早就指明[1],这座楼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高度疑似非法建筑。因为他没有合法项目名称。

二是非法经营。有大量单位注册在这一地址。顶楼安排宿舍(据说早就禁止了)。消防不通过就营业(据说这是很多地方的通病)。

三是非法改装。改变钢结构楼房的结构。没有撤出人员就进行改建工作。

四是隔离地点安排在此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问题极多,时间很长。

网友提议要一查到底。

我也希望一查到底。

但是很难。因为真要一查到底,当地住建系统可能会被一网打尽。

非法建筑,就牵扯到规划系统。从管理所到规划局,整个区,一条线,全都跑不掉。

非法改装和建设。历次参与建设、改装单位都跑不了。

非法经营。酒店管理市场管理各部门。

隔离点设置。防疫工作主管部门。

查是必然的,查到谁不是必然的。

人就这么死了。

最新的情况,还有一家五口全灭。

死这么多人,涉案人员能受多少惩罚呢?死刑有几个?罚款有多少?会不会追查隐匿财产?会不会追查关联案件?

这么多年,没有举报线索吗?纪检监察部门有没有涉案?

事情很多,查是必然的,查到谁不是必然的。

一查到底,可能就只查到底。

人就这么死了。

消防员在现场看到了,痛哭。

我也看过现场,我知道这有多痛心。

但是有的人不知道。

我有时候就想,以后啊,再有这样的事情,就把死者的灵位都在事发现场摆好,涉案人员死一个,就撤一个灵位,涉案人员都死完了,再撤完。我不想要他们一分钱,我就想看他们死。

我总觉得,这些坏人都死了,无辜的人就不用死了。至少不会死那么多。但是坏人都活着,无辜的人就还是会死,还是会死很多。

有人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不喜欢这句话。

法律,特别是刑法,他的主要职责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对待每个人。刑法的职责就是残酷而且毫不留情地打击犯罪。

在刑法面前,犯罪分子和守法公民之间绝对不能平等。

刑法必须坚持自己鲜明的立场。

有的人不该死却死了,有的人该死却活着。

法律的作用就是要指导和规范社会行为。如果不能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那就要改到能起作用为止。

现在看来明显没有起到作用。

这是一连串的问题。从规划、建设一直到市场监管,一条线下来,最后一刀捅在了卫健委的工作圈子里。在整个过程中,行政,监察,一整套体系都没有发挥作用。可是弄到最后,死的都是普通人,遵守法令的普通人。

太不值得了。

栩栩如生。

那些死去的人,就那么软软地躺在那,栩栩如生。

参考

  1. ^泉州欣佳酒店突然倒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任易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579270/answer/1064151074
user avatar

国家不是现在正推广取消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制度么,我大胆猜测一下,民用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制度取消以后,会有更多的楼房倒塌事件。

以下为转载

从201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始,关于“全面取消图审”的讨论就一直在继续。争议很大的这项新规,在短短的半年内迅速的推行了下去。2019年7月,山西省住建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 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提出取消现行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社会中介机构施工图审查环节,全省图审机构停止承接新业务。2019年9月,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行政审批效能的通知》,提出青岛西海岸新区辖区内所有建设工程实行勘察设计质量安全承诺制,不再要求提交《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半年时间,全国多个省市地区相继都落实了《实施意见》,宣布取消施工图审查或缩小施工图审查范围。


“一刀切式的砍掉图审制度,确实是精简了审批环节,提高了运作效率。但工程质量真的能得到保证吗?”图审制度取消之后,新的工程质量、责任保障制度在政策推进与立法依据建设上却进展缓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施工图纸不出现错漏、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成为了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一、取消图审制度,是因为它“扯了建筑业的后腿”我国的施工图审查制度,是在1999年四川綦江彩虹桥坍塌造成40多人死亡这一重大事故发生之后,于2000年开始实行的。吸取事故经验教训的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做法和成熟经验,国家在2000年先后出台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强制规定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图必须经过审查后方可用于施工。同年,建设部出台《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单位应当对工程建设勘察、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实施监督”。至此,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正式形成,并在建工领域持续发挥着重要的质量安全保障作用。



纵览国内外,许多重大恶性工程事故,根源常在于勘察、设计环节出现了问题。而美国、德国、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或地区都在实行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可以说对于规范工程设计、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来说,是一项十分有效且重要的保障制度。然而落地到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却出现了图审单位审查流于形式、审核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审查“范围偏宽、内容偏多、时间过长”等诸多的问题。为了提升营商环境、压减施工许可审批时限,也为了能够消除因市场化运作给施工图审查工作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国家便提出“加快探索取消施工图审查”,从政府行政审查——市场操作政府监管——政府购买——取消,直至施工图审查走完它的生命周期。二、是“简政放权”,也是重要行政机制的转变近年来,国家都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的政策方针,为的就是让那些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政策制度别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存在。这样的政策导向在建筑行业领域就体现在了:1)实行“告知承诺制”,缩短审查时限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审批制”,由严格事前审核到重视事中事后核查监管;同时,变“工程竣工质监站验收”为“备案制”、取消建筑市场劳务资质、取消园林绿化资质……2)强化建筑行业与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2017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征求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提出:

这充分表明着,国家正在强化、推动行业与市场对于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机制。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取消施工图审查制度,就是国家在工程管理工作中作出的重要行政机制转变。三、替代施工图审查的,“设计人员终身责任制”▍“以前进行施工图审查,就是为了在图纸交付施工之前,发现勘察、设计重大问题。我始终认为事前的把关预防是强于事后检查和补救的。那么问题来了,取消施工图审查之后,究竟怎么保证工程质量的设计安全?”对于“取消施工图审查之后怎么保证工程质量”这一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国家给到的回复是:“谁设计谁负责”,实行“设计人员终身责任制”。什么意思?就是明确工程设计责任主体为设计人员,通过制度保障方法,保证工程设计安全的意思。


在实行施工图审查制度的时候,政府和审图机构相当于为设计分担了部分的责任,所以在一些问题出现之后,很多的业主都去投诉政府,一些实力不够的设计单位还把审图机构当成了公司的“总师室”。“责任分散”、“追责不便”,是施工图审查制度存在时一直都有的问题。那么实行“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真的能代替施工图审查制度发挥保障作用吗?这个问题目前可能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纵观国内建设行业现状,设计单位/设计人员的“权、利”,与其“终身责任”严重失调,根本无法匹配;而近些年来行政文件里频频出现的“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已经造成了设计行业内的极大恐慌,很大一部分的建筑师、设计师都不敢签字,并快速流出建筑设计行业。而国家在推行“设计人员终身责任制”上,由于给出的涵义笼统而模糊,且只散见于行政部门文件中,缺乏立法支持与政策推进,其进展进程也并不理想总而言之,国家要达到以“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代替取消施工图审查制度的目的,一方面,需要通过立法彻底解决设计人员或单位的权利责任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保障制度,如设计责任保险制度等,完善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


作者:建邦专猎

链接:jianshu.com/p/e97e9e63c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user avatar

【突发!泉州南环路一酒店,整幢倒塌!全力搜救的同时,相关人员将难逃追责】

今晚19点15分,福建泉州市鲤城区南环路欣佳快捷酒店发生坍塌事故,被困人员约70人。目前伤亡人数未知。

据报道,这是一幢五层高的钢结构建筑。该酒店为当地一处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点。目前该建筑已经整体倒塌,现场一片狼藉。相关人员正在加紧搜救,力图将损失降到最低。

在没有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一栋楼整体倒塌很大可能是因为建筑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比如设计方案不合理,建造过程偷工减料或者原材料质量不合格等。

发生这样严重的事故,伤亡可能难以避免。相关人员可能难逃法律责任追究。一般而言,当地将会由安监、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查清具体原因,厘清各方责任。

对于伤亡人员及其家属,酒店方及政府部门将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用、伤残补助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到法院起诉解决,也可由相关部门组织调解。

工程设计或施工如果不符合规定的,相关人员可能涉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或重大责任事故罪,最高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如果原材料质量不合格的,可能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最高可能判处无期徒刑。如果政府人员违规验收,存在收受贿赂或玩忽职守等行为的,也可能涉嫌相应的刑事犯罪。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抢险救人。但是事故调查也要尽快启动。建筑质量涉及公共安全,不容丝毫的麻痹大意。每个环节,每个链条都要查清楚。必须要用严厉的追责让相关安全规定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