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裔女生2018年7月3日在纽约法拉盛遭三名黑人女性歧视暴打,警察把两名施暴者放走?

回答
2018年7月3日发生在纽约法拉盛的针对一名华裔女生的袭击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之所以备受瞩目,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详细阐述:

事件经过(根据媒体报道及公众认知):

时间与地点: 2018年7月3日下午,在纽约法拉盛(Flushing)的一家连锁超市(如报道中常提到的“Target”)附近。
受害者: 一位年轻的华裔女生,当时正在超市购物。
施暴者: 据报道,三名非裔女性。
起因: 事件的起因据称是因为微不足道的商品价格问题,或者是在超市内的碰撞,继而升级为言语辱骂和肢体冲突。事后,一些目击者和受害者方面表示,施暴者在冲突中使用了带有种族歧视的言语,针对受害者的华裔身份。
过程: 受害女生被三名施暴者围殴,遭受了身体上的伤害,包括被推搡、殴打等。整个过程持续了一段时间,并有其他人在场目睹。
报警与警方处理: 受害者报警后,警方抵达现场。然而,根据受害者及其支持者的说法,警方在现场的处理方式令人质疑。有报道称,警方在对现场人员进行问询后,放走了两名施暴者,只带走了一名涉事人员进行调查。而受害者本人则因为受伤需要就医。
后续: 受害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的经历和伤情照片,事件因此在华人社区迅速传播,并引发了广泛的愤怒和担忧。许多人认为这是一起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暴力袭击,而警方的处理方式未能充分保护受害者,甚至有纵容施暴者的嫌疑。

公众对此事件的看法与讨论点:

1. 种族歧视的指控:
证据与动机: 许多人认为,施暴者在攻击过程中使用了针对华裔的歧视性语言,这直接表明了事件的种族歧视性质。这种行为不仅是普通的街头斗殴,更是对特定族裔的攻击。
华人在美面临的挑战: 此事件被许多华人视为他们在美国社会中面临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的又一个缩影,尤其是在一些亚裔人口聚居的地区,可能会成为其他族裔群体攻击的目标。

2. 警方处理的争议:
“两名施暴者被放走”的核心质疑: 这是事件中最令人愤怒和不解的部分。公众质疑警方为何没有将所有涉案人员一同带回调查,而是允许部分施暴者离开现场。这被解读为警方在执法中可能存在偏袒,或者未能有效制止和追究责任。
执法公平性: 对于受害者来说,警方的处理方式不仅没有提供即时的保护,反而让他们感到被忽视和不被公正对待。这加剧了对执法部门在处理涉及族裔冲突案件时公正性的担忧。
“只针对特定群体”的联想: 有人将此事件与近年来一些关于警方对待不同族裔群体执法方式的争议联系起来,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警方可能未能给予华裔受害者应有的保护和重视。

3. 社区的反应与呼吁:
华人社区的团结: 事件发生后,华人社区内部的关注度和反应非常强烈。许多人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渠道声援受害者,并要求警方和相关部门给出解释和行动。
对公共安全的担忧: 尤其是在法拉盛这样的华人聚居区,此类事件让社区居民对自身安全产生了担忧,担心这种暴力和歧视行为会蔓延。
争取权益的行动: 一些组织和个人发起了请愿、集会等活动,要求警方严肃调查此案,追究施暴者的责任,并呼吁改善执法中对少数族裔的保护。

4. 媒体报道与信息传播:
多方声音: 尽管如此,对事件的报道也可能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和角度。了解事件的全面情况,需要参考不同来源的信息,并注意信息的准确性。例如,警方事后可能提供了他们的调查程序和理由,但这并不一定能完全平息公众的质疑。

总结来看,看待这起事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层面:

人身安全与尊严: 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歧视都是不可接受的,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和尊严应得到保障。
执法公正性: 公众有权质疑和监督执法部门在处理类似事件时的专业性、公正性和效率。
社会公平与反歧视: 此类事件触及的是社会公平和反歧视的深层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这起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美国社会对针对亚裔歧视和仇恨犯罪问题的关注,尽管在发生时,其焦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具体个案的愤怒和对警方处理的质疑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情如果不施压,一定会不了了之的,因为亚裔没有维稳压力。全世界政府,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是维稳优先,按闹分配。要是白人打了黑人,你看警察管不管?要是警察不管,你看黑人弄不弄骚乱?提高维稳成本,警察就会帮你。在美国,黑人闹事儿靠打砸抢和白左媒体,白人闹事儿靠律师,既然咱们中国人拉不下脸来打砸抢,那么找个律师跟进一下,给警察压力,警察自然就会好好处理。

user avatar

讲理要是有用你们就继续去讲,反正我买了好多这个。我车里,媳妇车里,包里都放,眼前亏我是不吃的,谁他妈要是不长眼就来试试。


这个时候最管用的就是刻板偏见,只要塑造了华人一言不合就是一胡椒喷雾,私闯民宅就是一梭子点45,不打完弹夹不松手的刻板偏见,你看看谁还敢欺负华人?

user avatar

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FBI所发布的数据来看,亚裔在美国遭到“仇恨犯罪”的比例,看上去其实相当低 -- 当然,这仅仅是纸面上的数据。

自2013年开始,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进行一项叫做“Uniform Crime Reporting”的犯罪记录工作,其中会通过犯罪的动机来整理犯罪数据。该记录系统中有一个类型,叫做“因偏见而诱发的犯罪”(Crime by bias motivation), 此类型包括基于种族仇视而诱发的犯罪。

根据2016年的数据,在因受害者的种族而引发的仇恨犯罪中,黑人受害者的比例为50.2%,白人受害者比例为20.5%,西裔受害者比例为5%,而亚裔受害者的比例仅为3.1%。(数据来源:

ucr.fbi.gov/hate-crime/

黑人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3%,却遭受了50.2%的仇恨犯罪;亚裔占美国总人口比例约5%,仅仅占据了仇恨犯罪受害者的3.1%。这样看来,似乎亚裔的处境更好,黑人兄弟姐妹才真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然而,7月3日发生在法拉盛的打人事件,却解释了一种可能性:是否有这种可能性,相当一部分面向华裔的仇恨犯罪,并没有被统计在内呢?

当事人宣称,三名行凶者之中,有两人被当场释放,只有一人被带回警局。警察一度宣称会观看店家拍摄下的监控录像,但事发两天后,也没有进一步调取证据,店家空有监控录像,却不知道提交给谁查看。

这起暴力事件,其中种族仇视的意味相当明显。黑人行凶者在打人时喊道“让我教你怎么说英语”("Let me teach you how to speak English!")。但从题目描述的事态发展来说,全部行凶者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性相当渺茫。

当FBI统计今年“仇恨犯罪”的数据时,可能不会将这起事件统计入内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