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裔女生2018年7月3日在纽约法拉盛遭三名黑人女性歧视暴打,警察把两名施暴者放走?

回答
2018年7月3日发生在纽约法拉盛的针对一名华裔女生的袭击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之所以备受瞩目,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详细阐述:

事件经过(根据媒体报道及公众认知):

时间与地点: 2018年7月3日下午,在纽约法拉盛(Flushing)的一家连锁超市(如报道中常提到的“Target”)附近。
受害者: 一位年轻的华裔女生,当时正在超市购物。
施暴者: 据报道,三名非裔女性。
起因: 事件的起因据称是因为微不足道的商品价格问题,或者是在超市内的碰撞,继而升级为言语辱骂和肢体冲突。事后,一些目击者和受害者方面表示,施暴者在冲突中使用了带有种族歧视的言语,针对受害者的华裔身份。
过程: 受害女生被三名施暴者围殴,遭受了身体上的伤害,包括被推搡、殴打等。整个过程持续了一段时间,并有其他人在场目睹。
报警与警方处理: 受害者报警后,警方抵达现场。然而,根据受害者及其支持者的说法,警方在现场的处理方式令人质疑。有报道称,警方在对现场人员进行问询后,放走了两名施暴者,只带走了一名涉事人员进行调查。而受害者本人则因为受伤需要就医。
后续: 受害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的经历和伤情照片,事件因此在华人社区迅速传播,并引发了广泛的愤怒和担忧。许多人认为这是一起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暴力袭击,而警方的处理方式未能充分保护受害者,甚至有纵容施暴者的嫌疑。

公众对此事件的看法与讨论点:

1. 种族歧视的指控:
证据与动机: 许多人认为,施暴者在攻击过程中使用了针对华裔的歧视性语言,这直接表明了事件的种族歧视性质。这种行为不仅是普通的街头斗殴,更是对特定族裔的攻击。
华人在美面临的挑战: 此事件被许多华人视为他们在美国社会中面临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的又一个缩影,尤其是在一些亚裔人口聚居的地区,可能会成为其他族裔群体攻击的目标。

2. 警方处理的争议:
“两名施暴者被放走”的核心质疑: 这是事件中最令人愤怒和不解的部分。公众质疑警方为何没有将所有涉案人员一同带回调查,而是允许部分施暴者离开现场。这被解读为警方在执法中可能存在偏袒,或者未能有效制止和追究责任。
执法公平性: 对于受害者来说,警方的处理方式不仅没有提供即时的保护,反而让他们感到被忽视和不被公正对待。这加剧了对执法部门在处理涉及族裔冲突案件时公正性的担忧。
“只针对特定群体”的联想: 有人将此事件与近年来一些关于警方对待不同族裔群体执法方式的争议联系起来,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警方可能未能给予华裔受害者应有的保护和重视。

3. 社区的反应与呼吁:
华人社区的团结: 事件发生后,华人社区内部的关注度和反应非常强烈。许多人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渠道声援受害者,并要求警方和相关部门给出解释和行动。
对公共安全的担忧: 尤其是在法拉盛这样的华人聚居区,此类事件让社区居民对自身安全产生了担忧,担心这种暴力和歧视行为会蔓延。
争取权益的行动: 一些组织和个人发起了请愿、集会等活动,要求警方严肃调查此案,追究施暴者的责任,并呼吁改善执法中对少数族裔的保护。

4. 媒体报道与信息传播:
多方声音: 尽管如此,对事件的报道也可能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和角度。了解事件的全面情况,需要参考不同来源的信息,并注意信息的准确性。例如,警方事后可能提供了他们的调查程序和理由,但这并不一定能完全平息公众的质疑。

总结来看,看待这起事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层面:

人身安全与尊严: 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歧视都是不可接受的,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和尊严应得到保障。
执法公正性: 公众有权质疑和监督执法部门在处理类似事件时的专业性、公正性和效率。
社会公平与反歧视: 此类事件触及的是社会公平和反歧视的深层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这起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美国社会对针对亚裔歧视和仇恨犯罪问题的关注,尽管在发生时,其焦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具体个案的愤怒和对警方处理的质疑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情如果不施压,一定会不了了之的,因为亚裔没有维稳压力。全世界政府,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是维稳优先,按闹分配。要是白人打了黑人,你看警察管不管?要是警察不管,你看黑人弄不弄骚乱?提高维稳成本,警察就会帮你。在美国,黑人闹事儿靠打砸抢和白左媒体,白人闹事儿靠律师,既然咱们中国人拉不下脸来打砸抢,那么找个律师跟进一下,给警察压力,警察自然就会好好处理。

user avatar

讲理要是有用你们就继续去讲,反正我买了好多这个。我车里,媳妇车里,包里都放,眼前亏我是不吃的,谁他妈要是不长眼就来试试。


这个时候最管用的就是刻板偏见,只要塑造了华人一言不合就是一胡椒喷雾,私闯民宅就是一梭子点45,不打完弹夹不松手的刻板偏见,你看看谁还敢欺负华人?

user avatar

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FBI所发布的数据来看,亚裔在美国遭到“仇恨犯罪”的比例,看上去其实相当低 -- 当然,这仅仅是纸面上的数据。

自2013年开始,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进行一项叫做“Uniform Crime Reporting”的犯罪记录工作,其中会通过犯罪的动机来整理犯罪数据。该记录系统中有一个类型,叫做“因偏见而诱发的犯罪”(Crime by bias motivation), 此类型包括基于种族仇视而诱发的犯罪。

根据2016年的数据,在因受害者的种族而引发的仇恨犯罪中,黑人受害者的比例为50.2%,白人受害者比例为20.5%,西裔受害者比例为5%,而亚裔受害者的比例仅为3.1%。(数据来源:

ucr.fbi.gov/hate-crime/

黑人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3%,却遭受了50.2%的仇恨犯罪;亚裔占美国总人口比例约5%,仅仅占据了仇恨犯罪受害者的3.1%。这样看来,似乎亚裔的处境更好,黑人兄弟姐妹才真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然而,7月3日发生在法拉盛的打人事件,却解释了一种可能性:是否有这种可能性,相当一部分面向华裔的仇恨犯罪,并没有被统计在内呢?

当事人宣称,三名行凶者之中,有两人被当场释放,只有一人被带回警局。警察一度宣称会观看店家拍摄下的监控录像,但事发两天后,也没有进一步调取证据,店家空有监控录像,却不知道提交给谁查看。

这起暴力事件,其中种族仇视的意味相当明显。黑人行凶者在打人时喊道“让我教你怎么说英语”("Let me teach you how to speak English!")。但从题目描述的事态发展来说,全部行凶者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性相当渺茫。

当FBI统计今年“仇恨犯罪”的数据时,可能不会将这起事件统计入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年7月3日发生在纽约法拉盛的针对一名华裔女生的袭击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之所以备受瞩目,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详细阐述:事件经过(根据媒体报道及公众认知): 时间与地点: 2018年7月3日下午,在纽约法拉盛(Flushing)的一家连锁超市(如报道中常提到的“Target.............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心痛又愤怒的事情。费城地铁里,一群年轻的花朵,本该在安全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却遭遇了令人发指的歧视和暴力。更令人扼腕的是,在同胞遭受欺凌的危急时刻,一些本可以伸出援手的男同学却选择沉默,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触目惊心:我们先来还原一下当时可能发生的情景。想象一下.............
  • 回答
    看到关于Jenny这位华裔美国女性在墨西哥穷游时失踪的消息,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尤其她还是个年轻的亚裔女性,这种未知和危险总会让人担忧。首先,让我感到特别担忧的是“穷游”这个词。虽然我知道穷游是一种探索世界、体验当地文化的方式,能花更少的钱看到更多的风景,但有时候,这也会意味着选择更经济实惠的交通和.............
  • 回答
    这起令人发指的事件发生在2024年7月14日,一位90岁的华裔老奶奶在美国加州阿拉米达县弗里蒙特市(Fremont, California)的家中不幸遭遇了极其残忍的袭击。她被嫌疑人泼洒易燃液体并点燃,导致全身大面积烧伤,生命垂危,目前仍在医院接受治疗,情况十分危急。这起事件的细节令人震惊和心痛: .............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东西。一个在国外生活习惯了的中国人,回到国内之后,面对国内的防疫政策和一些社会规则,出现了比较大的碰撞。首先,从这位澳籍华裔女子的角度来说,她可能真的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问题。在很多西方国家,对于个人自由的强调非常高,像戴口罩、强制隔离这些措施,在一些国家可能.............
  • 回答
    华东交通大学将“为女生拧松饮料瓶盖”列入学生手册一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说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规定出现在学生手册里,本身就挺让人意外的。咱们平常理解的学生手册,更多的是一些校纪校规,比如关于学习、生活、考试、住宿、行为规范之类的硬性要求。突然冒出这么一条“为女生.............
  • 回答
    张桂梅校长反对女生做全职太太的观点,以及“受教育女性当全职太太是否是浪费”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议题,涉及到个人选择、社会价值、教育的意义、性别平等、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张桂梅校长反对女生做全职太太的观点解读张桂梅校长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帮助贫困地区女.............
  • 回答
    听到华科男学生疑似偷窃女生内衣的消息,内心确实感到一阵复杂。首先,如果这件事属实,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且非常不妥的行为。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任何公共场合,尊重他人隐私和财物安全都是最基本的底线。偷窃,尤其是涉及如此私密的物品,不仅是违法行为,更是对个人尊严的严重侵犯,这种行为的发生,无论出于何种动机.............
  • 回答
    这事儿,我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最近华中某科技大学的表白墙上,可真是炸开了锅!起因是一条征友帖,那要求,啧啧啧,直接把不少人都给整不会了——“女生加权88+”。嘿,我说,哥们儿,你这征友呢,还是招兵买马呢?这“加权88+”,搁我这儿听着就像是给游戏角色做属性加点,还是那种高级别的,不然都过不了门槛似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华裔密歇根小姐凯西‧朱(Kathy Zhu)因其关于种族和性别犯罪率的言论而被取消头衔的事件。事件背景凯西‧朱(Kathy Zhu)是一位华裔美国人,她在2019年被选为密歇根小姐(Miss Michigan)。然而,在她获得桂冠后不久,她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争议,最终导.............
  • 回答
    在美国的公共交通系统中,针对亚裔美国人的暴力事件并非孤例,而最近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更是将亚裔群体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反向歧视”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起事件中,一名华裔女性在美国地铁上遭到殴打,然而,后续的爆料称该受害者竟是“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简称BLM)运动的支持.............
  • 回答
    在2023年10月18日,美国加州圣盖博谷地区发生了一起令人瞩目的事件:一名华人女子在家中遭遇三名入室劫匪,在危急关头,她果断持枪反击,击毙其中一名劫匪,另外两人在枪声响起后仓皇逃离。这起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不仅因为其戏剧性的情节,更因为它触及了诸多社会议题,包括自卫权、枪支管制、治安状况.............
  • 回答
    纽约曼哈顿唐人街在2023年3月的时候,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硫酸袭击事件,一名华裔女子在自家店铺门口遭人泼洒不明化学液体,导致面部和身体多处烧伤,情况十分严重。这起事件立刻在纽约华人社区乃至全美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愤怒。事件的经过:根据事后警方和媒体的报道,这起袭击发生在3月23日上午10点左右。.............
  • 回答
    华为就孟晚舟女士的情况发表声明,表明了公司一贯的立场和决心,同时也折射出此次事件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华为这家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韧性。要理解这个声明的深意,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声明的核心在于“期待孟女士尽快安全回国”。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华为对孟晚舟个人安危和自由的高度关切的直接表达.............
  • 回答
    华晨宇和张碧晨的事件,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也引发了关于责任、担当以及娱乐圈伦理的讨论。当张碧晨在不被大众知晓的情况下生下华晨宇的女儿,而华晨宇在被告知事实后选择不立刻与张碧晨结婚,而是以“谈恋爱”的方式公开关系,这其中蕴含的复杂性,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 在传统的观念里,尤.............
  • 回答
    在澳大利亚,有一位被称为“跑步女”的澳籍华人,她的工作许可被注销,并被要求限期离境,这起事件在华人社区和澳大利亚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事件本身及其背景:首先,要搞清楚“跑步女”是谁,她为什么被称为“跑步女”,以及她究竟做了什么,导致了工作许可被吊销和被要求离.............
  • 回答
    拜耳公司辞退一名在澳大利亚的澳籍华人女子,原因是她在新冠疫情期间违反了隔离规定,并在隔离期间外出跑步。这一事件在澳大利亚和华人社区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事实: 时间点: 发生在新冠疫情早期或中期,当时澳大利亚实施了严格的边境管控和隔离措施.............
  • 回答
    以下是对吴维及其同党对举报他的女留学生进行人肉搜索和安全威胁事件的看法,力求详细并去除AI痕迹:澳洲“辱华者”吴维及其同党的人肉搜索与安全威胁:真相与影响这起发生在澳洲的事件,因其涉及个人隐私、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可能存在的网络暴力和人身威胁,在华人社区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都引起了相当的关注。核心人物吴.............
  • 回答
    关于台湾青年在大陆城市看到后说出“此生无悔入华夏”这一言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与文化认同的深层根源1. 历史渊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享中华文明的血脉。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源于千百年来与大陆的紧密联系,包括语言文字、传统习俗、历史记忆等.............
  • 回答
    关于北京师范大学施雪华教授在声称被处理后仍任职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对于这样一起涉及性骚扰指控的事件,其后续处理方式和结果对维护校园公平正义、保护学生权益以及教育机构的声誉都至关重要。事件的发生与指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性骚扰是一种严重的侵犯行为,它不仅是对个人尊严的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