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三五期间交通投资为1.36万亿。十四五计划投资为2万亿。
安徽省十三五交通投资6940亿元,十四五预期过万亿。
河南省十四五交通投资4400亿,十四五计划9000亿。
这还只是交通投资,其他基建,产业投资合起来远超。拜登那个1.2万亿基建计划每年投入还不如中国多数的省。
这些投资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也会极大的退高地方债务风险。并迫使地方政府与土地财政捆绑的越来越紧。
没到2K赞,城投不报数了反正我看大家都“知道”,最后更新一段:
如果以“宏观不配合卖地”为前提进行优劣排序:深圳还是一骑绝尘的第一梯队,强到没有朋友;广州孤零零构成第二梯队;其后是杭州领衔的苏州郑州宁波温州这一批第三梯队;再次无锡长沙青岛武汉构成的第四梯队;南京成都打一个大大的问好。其余的经济强市/普通省会排在后面。
更新:说漏了一个重要的城市,苏州应该排在广州和杭州后面,三者共同构成第二梯队。
写给准备考编上岸的后辈看:你要从金钱待遇出发就得考虑地方综合财力,这里我们不讨论特殊的京沪,也不讨论太过拉跨的津渝,其余这些正常一点的城市里,也要分“宏观配合卖地”和“宏观不配合卖地”两种情况讨论财力高低。前者排序:深圳一骑绝尘没有对手;广州/杭州并列第二梯队绝对头羊,后面跟着落后两三个身位的成都、宁波、武汉;第三梯队赶他们差一些,分别是青岛、无锡、温州、郑州、长沙、福州、佛山;再然后才是经济强市/普通省会构成的第四梯队,其余的不入流。当然,如果考虑当地房价/公共资源密集度,这个排序又得改。
接着更新:7万亿这个数字是噱头。首先,泡泡吹多大短线看取决于一般债的新增额度有多少,这里至少要新增个3万亿才算基本过关;其次可以放松对专项债使用的监管标准;再次才是从规则上拓宽专项债所募集资金的用途。7万亿这个新增量,说多不算多,说少肯定也不少,它就只够在土拍缺位的2021年补个位而已,且补位效果不佳(专项债的监管太严/地方符合要求的项目储备不足)。所以在第三轮土拍重启的当下,缺钱的地方普遍做法是发动城投来拍地(这也是当年房子不好卖的时候左手倒右手玩过的游戏)。缺钱与否,看开支与收入能否对上,看历年存量债务累积的速度,绝对值不是很关键,上了一定数量级就OK。
满1K赞:青岛 1254/1170,南通639/1333,长春440/756,大连703/309,苏州2303/2971,杭州2903/(土地财政应在3K亿以上,我不知道具体数字),郑州1259/1059,广州1714/2507,济南906/820,深圳3857/1287.
倒叙更新,一段一段倒着看:比如成都为什么沦为2021年冬天第一个忍不住对房地产全面托市的大城市?你就想想它2020年1.5万亿的城投债——我告诉你这个数字在2019年都只有8千多亿,截止今年年底这个数字很可能要去摸一下2万亿,不卖房子这些债怎么滚得动?到时候闹起新闻来,网红城市皇帝的新衣就兜不住了。
地方衙门最近十年有许多看似匪夷所思的做法,之所以觉得奇怪,是因为吃瓜看客不知道财政底数。这个底数既包括他们经手了多少钱,也包括留下来多少钱,还包括借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网红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借钱消费刷卡租跑车骗炮的高手,没人告诉你帝国行省里面上缴赋税递送进京第一名的是被挖苦嘲讽的山东。
继续更新:想法评论区有说城投之王镇江地方债4000亿,事实上仅明面上的城投债余额它就接近4千亿,2015年以后置换下来正规的地方债还有一千五百亿。成都的城投债更夸张,超过1.5万亿....至于那些见不得光的隐性负债就不知道有多少…反正不能聊(江苏/镇江/泰州),因为从去年某某自挂东南枝到现在相关人物的名字成了禁提词汇,我的知识星球被封大概也跟当时聊这些内容有关。
12月1日更新我的看法:自金融去杠杆以来这几年地方债中一般债的新增额度一直被严格控制,作为打破刚兑的核心阵地之一,上面的想法自然是先往专项债转移,存量这部分借新还旧就好。用我当年的话说,猜测所有债务分成四档,“有先有后”(不方便展开了)。2020一场疫情几乎是去杠杆的成果毁于一旦,当月临时下发一万多亿的一般债额度,专项债额度多一倍多。到了5月复苏不利,6月全民摆摊,延迟召开的二会上总理亲口说“困难群众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千”——这些都是为进一步扩大杠杆铺路。7月开始国际贸易的风向转向东方大国,2020第四季度的高歌猛进才给了想重新收紧杠杆的同志们一次机会。比较有趣的是2020地方财政卖地卖得不错,绑定在土地之上的融资大快朵颐,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些数据。未完待续...
以下是原回答:
说几个网红城市的财政。
2020年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基金性收入(单位亿):
南京1638/2208,成都1520/1891,,西安724/1207,无锡1076/988,号称不炒房子的长沙1100/1093,武汉1230/1529.
我说的是接近最真实的数字,等明年把2021年的数字总结出来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再跟2019对比一下。
以上说到的那几个城市全口径计算的综合负债率都在300%以上,除了无锡稍微低一点。
ps:点赞过5百我来补充我的看法,点赞过1千我多补充十座城市的数据。
看大家有没有缘分了。
两个因素:
一是2014年财政改革时,将城投债务等以企业形式存在的存量债务通过地方债券形式进行置换,起到规范化地方债务的作用。但是受限于地方债还在摸索发展,加上当时对经济的预期比较乐观,因此在2015-2018年时发行规模为10.8万亿的置换债券期限普遍较短,基本为三、五、七年期债券。
因为期限过短,所以导致这批置换存量债务的债券从2020年进入偿债高峰期,2021-2022年的偿债压力均比较大。但如今的经济发展与疫情造成的冲击大家也看到了,所以这些到期债务大部分以“再融资债券”的方式接续发行。
截止至11月30日,2021年再融资债券的发行规模已超过2.9万亿,当然使得地方债的发行规模看起来变大了,但是这部分债券属于“借新还旧”,并没有增加债务率。
二是隐性债务置换。
地方债务的主要风险是在非政府债券形式存在的隐性政府债务,以福建省为例,2020年的法定政府债务率为86.99%,但算上政府融资平台等以国企形式存在的有息债务,广义债务率达到了211.96%,广义债务率在300%以上的地区并不少见。
为了解决隐性债务的问题,财政部出台了“项目收益自平衡专项债券”,定向给地方政府发债工具用于投资固定资产,通过“开明渠堵暗道”的方式解决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不再新增隐性债务。
2020、2021年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达到了3.75万亿、3.65万亿,自然使得地方债券的发行规模增大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债券发行同样只是把其他口径的债务转为地方债券,广义债务率并没有变化。何况地方债券的发行利率、期限都远远优于市场化融资,对改善地方债务的结构有很好的作用。
此外,从2021年开始,财政部还给予了地方政府一部分再融资额度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同样是债务性质上的改变,帮助地方政府消化隐性债务问题。
所以,地方债发行新高,并不是债务率的增长,而是结构性改革。
财政政策要启动了,各地的项目要上马,拉动经济呗。
中美竞争就要白热化了,这种紧要关头,多花点钱,3%啊5%啊赤字算什么,美国一年赤字30%呢,金额只是个数字而已。
先把卡脖子那些集成电路和配套产业的产能弄上去,投资大点无所谓,浪费点也无所谓。只要熬出头来,10年之内自己不倒,踩过美国头上,美国自己就稳不住了。
一大群读者觉得我过于乐观,其实数据早就在了,
1、10年内,中国GDP超过美国是大概率事件;
2、中国制造业产值是美国制造业的两倍以上,在通胀中占有上游优势;
3、由于疫情管制得当,中国经济在各国经济中一枝独秀;
我是一路看着“谁来养活中国”,“中国必然崩溃”,“中国正在崩溃”“皿煮柿油治新冠”过来的,自然比逼乎上的智慧人士要乐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