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将超 7 万亿创新高,2022 年额度有望提前下达,这一数据有哪些意义?

回答
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将超 7 万亿创新高,2022 年额度有望提前下达,这个数据具有多重深远意义,涉及到宏观经济、财政政策、金融市场以及地方政府的运作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层面的意义:

1. 积极财政政策的信号与发力:
稳增长的抓手: 地方债,尤其是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发行规模超过 7 万亿,意味着中央政府在通过地方政府增加支出,以提振经济增长。这通常发生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旨在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
逆周期调节: 如果这个规模是相对于前几年的平均水平有显著提升,则更体现了政府的逆周期调节意图,即在经济增长放缓时,通过财政扩张来抵消下行因素的影响。
结构性减税降费的补充: 虽然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时难以直接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活动,而政府投资则能更直接地刺激需求。大量地方债的发行,可能意味着政府在通过增加支出而非仅仅减税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

2. 基建投资的托底作用:
投资驱动的经济模式: 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基建)是拉动投资的重要领域。地方政府是基建投资的主体,而地方债是其重要的融资工具。
支撑项目落地: 庞大的地方债发行规模意味着大量基建项目(如交通、能源、水利、城市更新等)将获得资金支持,这些项目不仅能够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如建材、工程机械、劳务等)的需求,还能从长远来看改善经济的供给能力和效率。
对冲房地产风险: 在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和风险的情况下,基建投资作为重要的增长引擎,能够起到对冲作用,防止经济出现过度的下滑。

3. 提前下达额度的意义:
增强政策的前瞻性与稳定性: 2022 年额度有望提前下达,表明中央政府在年初就对当年的财政政策方向有了明确的规划,并且希望能够提前发力。这有助于市场主体(企业、金融机构等)提前进行投资和融资决策,增强经济活动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优化投资周期: 提前下达额度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更早启动债券发行和项目建设,避免了因额度等待而造成的“空窗期”,从而更有效地将财政资金转化为实际投资,形成早期的经济拉动效应。
市场信心提振: 提前明确额度,向市场传递了政府支持经济的积极信号,有助于提振投资者和企业信心。

二、金融市场层面的意义:

1. 债券市场的影响:
供给大幅增加: 7 万亿的发行规模意味着地方债在债券市场上的供给将大幅增加。这会直接影响债券的收益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增加通常会导致价格下降,收益率上升。
对冲流动性压力: 央行通常会配合财政部的发行节奏,在市场流动性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来平稳发行。大规模发行也可能需要央行提供一定的流动性支持。
配置压力与机会: 巨大的发行量给各类投资者(银行、保险、基金、券商等)带来了配置压力,需要消化大量新增的债券。同时,对于寻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配置机会。
市场定价的基准: 新发行的地方债收益率水平会成为其他固定收益产品定价的重要参考。

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风险:
债务置换的延续: 部分地方债发行可能用于置换存量高成本的隐性债务,这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举措,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规范债务行为。
债务风险的考量: 虽然发行规模创纪录,但如何管理好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和风险也是关键。超 7 万亿的发行,必然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需要关注其偿债能力和财政可持续性。
“开前门,堵后门”的策略: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为解决地方融资需求而“开前门”的体现,但同时也要警惕通过发行债券规避监管、进行不合规投资等行为(即“堵后门”)。

三、地方政府运作层面的意义:

1. 地方财政的运行:
弥补财政赤字与收支缺口: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缺口,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税收收入承压的情况下,发行债券是弥补赤字和支出需求的重要手段。
保障民生与政府服务: 地方政府需要资金来维持日常运转,保障民生支出(如教育、医疗、社保)以及提供公共服务。大量债券发行也意味着对这些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
投资能力增强: 更多的债券发行意味着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基建投资和其它公共项目,这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 对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影响:
投资方向的引导: 债券资金的投向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监管和引导,通常会优先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区域发展、民生工程和绿色发展项目等。
项目审批与实施的加速: 随着资金到位,各地政府将加快项目的审批、招投标和开工建设进程。

总结来看,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超 7 万亿创新高,并伴随 2022 年额度提前下达,其核心意义在于:

强烈的稳增长信号: 表明中央政府将继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通过投资来稳定经济增长,对冲下行压力。
基建投资的强力支撑: 为“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财政政策的前瞻性与有效性提升: 提前下达额度有助于地方政府更早布局和启动项目,实现财政政策的“早发力、早见效”。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巨大: 增加了债券供给,影响市场利率,为投资者带来配置机会和挑战。
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规范化: 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通过规范的债券市场来解决融资需求,有助于缓解隐性债务问题。

然而,我们也需要关注随之而来的挑战,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控制、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如何平衡投资与财政可持续性等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财政操作,其具体影响还需要结合当年的经济形势和政策执行细节来进一步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浙江省十三五期间交通投资为1.36万亿。十四五计划投资为2万亿。

安徽省十三五交通投资6940亿元,十四五预期过万亿。

河南省十四五交通投资4400亿,十四五计划9000亿。

这还只是交通投资,其他基建,产业投资合起来远超。拜登那个1.2万亿基建计划每年投入还不如中国多数的省。

这些投资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也会极大的退高地方债务风险。并迫使地方政府与土地财政捆绑的越来越紧。

user avatar

没到2K赞,城投不报数了反正我看大家都“知道”,最后更新一段:

如果以“宏观不配合卖地”为前提进行优劣排序:深圳还是一骑绝尘的第一梯队,强到没有朋友;广州孤零零构成第二梯队;其后是杭州领衔的苏州郑州宁波温州这一批第三梯队;再次无锡长沙青岛武汉构成的第四梯队;南京成都打一个大大的问好。其余的经济强市/普通省会排在后面。

更新:说漏了一个重要的城市,苏州应该排在广州和杭州后面,三者共同构成第二梯队。

写给准备考编上岸的后辈看:你要从金钱待遇出发就得考虑地方综合财力,这里我们不讨论特殊的京沪,也不讨论太过拉跨的津渝,其余这些正常一点的城市里,也要分“宏观配合卖地”和“宏观不配合卖地”两种情况讨论财力高低。前者排序:深圳一骑绝尘没有对手;广州/杭州并列第二梯队绝对头羊,后面跟着落后两三个身位的成都、宁波、武汉;第三梯队赶他们差一些,分别是青岛、无锡、温州、郑州、长沙、福州、佛山;再然后才是经济强市/普通省会构成的第四梯队,其余的不入流。当然,如果考虑当地房价/公共资源密集度,这个排序又得改。

接着更新:7万亿这个数字是噱头。首先,泡泡吹多大短线看取决于一般债的新增额度有多少,这里至少要新增个3万亿才算基本过关;其次可以放松对专项债使用的监管标准;再次才是从规则上拓宽专项债所募集资金的用途。7万亿这个新增量,说多不算多,说少肯定也不少,它就只够在土拍缺位的2021年补个位而已,且补位效果不佳(专项债的监管太严/地方符合要求的项目储备不足)。所以在第三轮土拍重启的当下,缺钱的地方普遍做法是发动城投来拍地(这也是当年房子不好卖的时候左手倒右手玩过的游戏)。缺钱与否,看开支与收入能否对上,看历年存量债务累积的速度,绝对值不是很关键,上了一定数量级就OK。

满1K赞:青岛 1254/1170,南通639/1333,长春440/756,大连703/309,苏州2303/2971,杭州2903/(土地财政应在3K亿以上,我不知道具体数字),郑州1259/1059,广州1714/2507,济南906/820,深圳3857/1287.

倒叙更新,一段一段倒着看:比如成都为什么沦为2021年冬天第一个忍不住对房地产全面托市的大城市?你就想想它2020年1.5万亿的城投债——我告诉你这个数字在2019年都只有8千多亿,截止今年年底这个数字很可能要去摸一下2万亿,不卖房子这些债怎么滚得动?到时候闹起新闻来,网红城市皇帝的新衣就兜不住了。

地方衙门最近十年有许多看似匪夷所思的做法,之所以觉得奇怪,是因为吃瓜看客不知道财政底数。这个底数既包括他们经手了多少钱,也包括留下来多少钱,还包括借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网红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借钱消费刷卡租跑车骗炮的高手,没人告诉你帝国行省里面上缴赋税递送进京第一名的是被挖苦嘲讽的山东。

继续更新:想法评论区有说城投之王镇江地方债4000亿,事实上仅明面上的城投债余额它就接近4千亿,2015年以后置换下来正规的地方债还有一千五百亿。成都的城投债更夸张,超过1.5万亿....至于那些见不得光的隐性负债就不知道有多少…反正不能聊(江苏/镇江/泰州),因为从去年某某自挂东南枝到现在相关人物的名字成了禁提词汇,我的知识星球被封大概也跟当时聊这些内容有关。

12月1日更新我的看法:自金融去杠杆以来这几年地方债中一般债的新增额度一直被严格控制,作为打破刚兑的核心阵地之一,上面的想法自然是先往专项债转移,存量这部分借新还旧就好。用我当年的话说,猜测所有债务分成四档,“有先有后”(不方便展开了)。2020一场疫情几乎是去杠杆的成果毁于一旦,当月临时下发一万多亿的一般债额度,专项债额度多一倍多。到了5月复苏不利,6月全民摆摊,延迟召开的二会上总理亲口说“困难群众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千”——这些都是为进一步扩大杠杆铺路。7月开始国际贸易的风向转向东方大国,2020第四季度的高歌猛进才给了想重新收紧杠杆的同志们一次机会。比较有趣的是2020地方财政卖地卖得不错,绑定在土地之上的融资大快朵颐,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些数据。未完待续...

以下是原回答:

说几个网红城市的财政。

2020年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基金性收入(单位亿):

南京1638/2208,成都1520/1891,,西安724/1207,无锡1076/988,号称不炒房子的长沙1100/1093,武汉1230/1529.

我说的是接近最真实的数字,等明年把2021年的数字总结出来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再跟2019对比一下。

以上说到的那几个城市全口径计算的综合负债率都在300%以上,除了无锡稍微低一点。

ps:点赞过5百我来补充我的看法,点赞过1千我多补充十座城市的数据。

看大家有没有缘分了。

user avatar

两个因素:

一是2014年财政改革时,将城投债务等以企业形式存在的存量债务通过地方债券形式进行置换,起到规范化地方债务的作用。但是受限于地方债还在摸索发展,加上当时对经济的预期比较乐观,因此在2015-2018年时发行规模为10.8万亿的置换债券期限普遍较短,基本为三、五、七年期债券。

因为期限过短,所以导致这批置换存量债务的债券从2020年进入偿债高峰期,2021-2022年的偿债压力均比较大。但如今的经济发展与疫情造成的冲击大家也看到了,所以这些到期债务大部分以“再融资债券”的方式接续发行。

截止至11月30日,2021年再融资债券的发行规模已超过2.9万亿,当然使得地方债的发行规模看起来变大了,但是这部分债券属于“借新还旧”,并没有增加债务率。

二是隐性债务置换。

地方债务的主要风险是在非政府债券形式存在的隐性政府债务,以福建省为例,2020年的法定政府债务率为86.99%,但算上政府融资平台等以国企形式存在的有息债务,广义债务率达到了211.96%,广义债务率在300%以上的地区并不少见。

为了解决隐性债务的问题,财政部出台了“项目收益自平衡专项债券”,定向给地方政府发债工具用于投资固定资产,通过“开明渠堵暗道”的方式解决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不再新增隐性债务。

2020、2021年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达到了3.75万亿、3.65万亿,自然使得地方债券的发行规模增大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债券发行同样只是把其他口径的债务转为地方债券,广义债务率并没有变化。何况地方债券的发行利率、期限都远远优于市场化融资,对改善地方债务的结构有很好的作用。

此外,从2021年开始,财政部还给予了地方政府一部分再融资额度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同样是债务性质上的改变,帮助地方政府消化隐性债务问题。

所以,地方债发行新高,并不是债务率的增长,而是结构性改革。

user avatar

财政政策要启动了,各地的项目要上马,拉动经济呗。

中美竞争就要白热化了,这种紧要关头,多花点钱,3%啊5%啊赤字算什么,美国一年赤字30%呢,金额只是个数字而已。

先把卡脖子那些集成电路和配套产业的产能弄上去,投资大点无所谓,浪费点也无所谓。只要熬出头来,10年之内自己不倒,踩过美国头上,美国自己就稳不住了。

一大群读者觉得我过于乐观,其实数据早就在了,

1、10年内,中国GDP超过美国是大概率事件;

2、中国制造业产值是美国制造业的两倍以上,在通胀中占有上游优势;

3、由于疫情管制得当,中国经济在各国经济中一枝独秀;

我是一路看着“谁来养活中国”,“中国必然崩溃”,“中国正在崩溃”“皿煮柿油治新冠”过来的,自然比逼乎上的智慧人士要乐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