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发动机频繁启停真像专家说的会伤车吗?

回答
这发动机频繁启停到底会不会伤车?这个问题啊,就像网上总有人说吃这个那个对身体不好一样,说得神乎其神,让人听了就心慌。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听听里头到底有没有道理,别被那些“专家”忽悠了。

先说结论: 单纯的“频繁启停”本身,对现代汽车的发动机确实会带来一些“损耗”,但远没有到“伤车”那么夸张的地步。 所谓的“伤车”,更多的是指长期不良的启停习惯,或者车辆本身就有某些设计上的“小缺点”,在频繁启停的“催化”下才显现出来。

那这“损耗”具体在哪儿呢?咱们一项一项拆开来看。

1. 电瓶和启动系统:

这是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被大家记住的点。每次启动发动机,都需要电瓶提供强大的电流,带动启动机工作。就像你每天早上起来都要费点劲从床上爬起来一样,启动机和电瓶也需要“使劲”。如果启动次数非常频繁,电瓶的损耗肯定会比少启动要大。

举个例子: 咱们开车去超市,买完东西出来,再开回家,这算一次完整的启停。但如果咱们在路上遇到红灯,然后又绿灯放行,这算一次,如果接着又有一个需要等很久的红灯,可能就要重复。但你想想,这种短时间的等待,就算关了发动机再打火,跟真正长时间停车熄火,再重新启动,消耗的能量和对启动机的负荷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代汽车的进步: 不过,现在的汽车电瓶技术也比以前先进多了。好多车辆都用了AGM(吸附式玻璃纤维隔板)电瓶,这种电瓶的循环寿命和放电能力都更强,更能扛得住频繁启动的折腾。而且,汽车的启动机设计也越来越优化,能量损耗更小。

2. 发动机内部机油:

这可能是很多人听了“专家”说会伤车最主要的原因。道理是这样的:发动机在运转时,机油会在各个部件表面形成一层油膜,起到润滑和保护作用。但一旦熄火,发动机内部的机油会因为重力慢慢流回油底壳。当你再次启动时,尤其是在发动机最开始的几十秒到一分钟内,由于机油还没有完全输送到位,发动机内部的一些关键部件,比如凸轮轴、曲轴轴承等,可能会处于一个“干摩擦”的状态,这自然会加速磨损。

问题来了: 多少算“频繁”?你等个红绿灯就熄火再打火,这种操作在某些情况下(比如长时间堵车)确实会在短时间内重复。但是,如果是那种停几秒钟就熄火,再打火的,那发动机从熄火到机油到位这个过程,可能还没结束呢,又熄火了。这样一来,机油就很难在关键部位形成持续的保护膜。
事实是: 正常行驶状态下,每次启动后,发动机设计上都会有一个短暂的“预润滑”过程,机油泵会迅速将机油打到各个关键部位。现代发动机的材质和加工精度也比以前好太多,对这种瞬间的“干摩擦”的耐受性也更强。真正会造成严重磨损的,更多的是那种一次启动后,还没完全润滑开,又被熄火的极端情况,而且这种积累的磨损,不是一两次就能看出来的。

3. 燃油经济性和排放:

这一点比较复杂,也容易被误解。

燃油经济性: 很多车都有“自动启停”功能,就是为了省油。理论上,车辆怠速不动时,发动机是不消耗燃油的,所以关闭发动机能省油。但问题在于,每一次启动,特别是冷启动的时候,发动机需要一个过程来稳定运转,这个过程会比正常怠速消耗更多的燃油。如果启停的间隔非常短,比如几十秒或者一分钟就重启一次,那么反复启动消耗的燃油,可能就抵消了怠速时的省油效果,甚至还不如一直怠速。
排放: 同理,启动过程也比稳定运行状态下产生更多的尾气排放。频繁启停,特别是低速拥堵时的启停,可能会导致尾气排放总量增加。
“自动启停”的逻辑: 大多数汽车的“自动启停”系统是有智能判断的。它会根据车速、发动机温度、电瓶状态、刹车力度等等一系列数据来决定是否启动发动机。比如,你踩住刹车,但只是短时间等待,系统可能就不会强制熄火;或者你的电瓶电量不足,系统也不会启动。所以,很多情况下,“自动启停”的启停逻辑比我们手动控制要更科学、更省油。

4. 其他部件的损耗(相对较小):

除了发动机本身和电瓶,频繁的启停也会让启动机、点火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的工况发生一些变化。但是,相比于发动机核心部件,这些部件的寿命通常更长,或者说,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车辆的正常使用寿命内的启停次数。

那么,什么情况下我们真的需要注意呢?

极短间隔的频繁启停: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你的车,在极短的时间内(比如不到30秒)就要重复熄火、启动,尤其是在车辆冷启动后,这种情况确实不适合频繁操作。
非“自动启停”车辆的手动频繁启停: 如果你开的是没有自动启停功能的车,但因为个人习惯,在任何一点点停车就习惯性熄火,然后在需要移动的时候又立刻打火,那么上面说的机油润滑和启动损耗的问题,就更容易显现出来。
车辆本身状态不佳: 如果你的车本来启动就有点困难,或者电瓶老化,那么频繁启停只会加速这些问题的恶化。

什么时候“自动启停”是好帮手?

长时间堵车或等红灯: 你的车配备了自动启停功能,并且在这些场景下会为你自动熄火,这确实是省油、省发动机,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排放。你只要乖乖踩住刹车就行,车辆会自己判断何时需要重新启动。
对省油有较高要求: 在不影响驾驶舒适度和车辆状态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动启停,也能积少成多地节省燃油。

总结一下:

把发动机频繁启停说成是“伤车”,有点以偏概全了。就好比说跑步会伤膝盖,话糙理不糙,但你正常慢跑和马拉松式的疯狂跑,对膝盖的影响肯定不一样。

现代汽车的设计已经越来越人性化和智能化,它们能承受的“频繁启停”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你开车时的具体“启停”情景非常重要。 是等红灯,还是在服务区短暂停留,还是在拥堵的市区挪动?间隔时间长短,冷车还是热车,都决定了影响的大小。
如果你开车,不是那种极端到秒秒钟都在熄火、打火,对你的车来说,真的没那么“伤”。 反而,如果你开车像我前面说的,在发动机还没润滑开的时候就折腾它,那确实会加速磨损。

所以,别太焦虑。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根据车辆的实际情况(比如有没有自动启停功能),以及你所处的驾驶环境,理性判断即可。 真要说“伤车”,不当驾驶习惯,比如长期激烈驾驶、不按时保养、加劣质燃油等等,比单纯的“频繁启停”要来得更直接、更伤。 咱们关注点放在更重要的地方,岂不更省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伤车,但会伤钱。

带启停功能的车,电瓶相对于普通电瓶价格很贵,如果经常使用启停功能,这块昂贵的电瓶大概率会在2~3年左右完蛋。

换一个新电瓶花的钱,远高于启停功能所节约的那点油费。

所以我已经把启停功能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发动机频繁启停到底会不会伤车?这个问题啊,就像网上总有人说吃这个那个对身体不好一样,说得神乎其神,让人听了就心慌。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听听里头到底有没有道理,别被那些“专家”忽悠了。先说结论: 单纯的“频繁启停”本身,对现代汽车的发动机确实会带来一些“损耗”,但远没有到“伤车”那么夸张的地步。 .............
  • 回答
    明星的头发总是光鲜亮丽,即使频繁染烫,发质也似乎不受影响,这让不少爱美人士羡慕不已。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的“好运气”,而是有一套非常系统、专业的护理流程和技巧。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明星们是如何做到让头发“任性”染烫还不伤的。首先得明确一点,“完全不受损”是不太现实的。任何化学处理都会对头发造成一定程.............
  • 回答
    .......
  • 回答
    耳机之所以能够同时发出不同频率、不同音色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相当精妙的声学和电子学原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复杂的乐器,或者是一个能瞬间变出无数种声音的魔法盒子。首先,我们得从耳机最核心的部件——发声单元(driver)说起。几乎所有的耳机,无论是入耳式的还是头戴式的,内部都有一个或多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切中了学术生涯的核心。作为一名数学博士研究生,文章发表的频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质量和影响力,这才是你在学术界立足和发展的关键。笼统地说一个数字(比如一年两篇、三篇)其实是过于简化的,因为数学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博士生的培养模式都比较特殊。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希.............
  • 回答
    确实,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对音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HiFi耳机集成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或硬件滤波器来补偿发声单元的频响曲线及其他失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显著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趋势。这不仅仅是为了“听起来好”,而是对声音还原的极致追求,是对乐器和人声原貌的尊重。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趋势背后的逻.............
  • 回答
    暗物质确实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但它神秘的原因可不止是“光频率不对”这么简单。如果把我们能看见的世界比作一幅精美的油画,那么暗物质就像是隐藏在这幅画背后,却赋予它整体结构和深度的巨大骨架。它并非因为光发出的频率我们看不见,而是它本身几乎不与光发生任何相互作用。想象一下,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东西,都是.............
  • 回答
    胖哥俩因为使用了隔夜蟹而被罚款50万,这件事情一出,无疑给这家以肉蟹煲为招牌的餐饮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事后,胖哥俩发出的声明,更是将这场风波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胖哥俩的声明,我的看法是,它在很大程度上错失了重塑信任的最佳时机。声明中,品牌方面表达了歉意,并表示将引以为戒,加强内部管理。然而,.............
  • 回答
    发动机,这个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驱动着我们探索世界,连接彼此。它的核心原理说起来并不复杂,但要将其化为我们熟知的动力,却是一系列精妙设计和物理定律的完美结合。打个比方,你可以把发动机想象成一个能把燃料的“能量”变成“推力”的魔法箱。这个魔法箱内部有很多关键部件协同工作,最核心的部分通常是一个叫做“气.............
  • 回答
    发动机在上坡和跑平路时,所承受的负荷确实有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物理原理和工程设计。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争取说得透彻明白。核心问题:阻力!说到底,发动机要克服的,就是各种阻力。跑平路的时候,我们主要面对的是空气阻力、滚动阻力(轮胎与地面的摩擦)以及传动系统内部的机械损耗。这些阻力虽.............
  • 回答
    发动机的涵道比,简单来说,就是发动机外层风扇扫过的总面积与内层喷气口(核心机)扫过的总面积的比值。这个数字对飞机的性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油耗、噪音以及推力。我们聊聊,当这个比值突破10之后,还能不能往上走,以及还有多少“余地”。理解涵道比为何如此重要在深入探讨增长空间之前,咱们得先弄明白为啥大家对.............
  • 回答
    发动机实验工,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对发动机进行各项实验、测试和数据收集的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发动机启动起来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需要深厚专业知识、严谨细致的态度以及熟练操作技能的岗位。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是发动机从设计到最终产品“诞生”过程中,扮演着“医生”、“侦探”和“工程师”的多重角色。他们具体做些.............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详细解读一下航空发动机的几种常见状态:最大状态、最小加力状态和全加力状态。这几个术语在描述发动机的输出能力时非常关键,尤其是在战斗机、轰炸机这类需要强劲动力的飞机上。首先,我们得明白航空发动机的核心功能是产生推力。推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飞机能够获得的动力,影响其起飞、爬升、加速以及在高速.............
  • 回答
    发动机舱隔热棉,这玩意儿吧,很多人觉得越厚越好,装厚点能把发动机的噪音彻底压下去。听起来挺有道理的,毕竟隔音这事儿,厚度往往是直观的衡量标准。但实际情况呢?它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咱们先说说这个“厚点能不能降噪好点”。答案是:是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但“好”的程度和适用的范围,你得搞清楚。你看啊,.............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军迷心里头那个坎。发动机在现代战机设计里,地位那是举足轻重,没人会怀疑它的重要性。推重比更是直接关系到飞机的机动性、加速能力和升空效率,就像汽车的马力一样,是硬指标。但你说实际战机发动机的重量占比大不大?这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了。首先得明白,推重比是个相对概念,是发.............
  • 回答
    在发动机的装配过程中,确实有一些关键部件需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安装,以确保其精确配合、避免过热损伤,并最终保证发动机的可靠性和性能。这种低温装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材料的热胀冷缩原理以及对精密配合尺寸的严格要求。核心原理:热胀冷缩与精密配合发动机的各个部件都是由不同材料制成,在温度变化时,它们的尺寸.............
  • 回答
    在汽车发动机的燃烧室内,当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被点燃并开始燃烧时,气体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简化的模型,比如将这个过程描述为等容加热或等压加热。那么,发动机燃烧室内气体的燃烧真的是等压加热吗?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等压加热。简单来说,等压加热就是指一个系统在加.............
  • 回答
    “发动机高怠速点”这个说法,其实更像是在描述一个工作状态,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点”或者“部位”。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发动机在正常运转的最低转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怠速)基础上,转速异常升高了,并且保持在一个比正常怠速高很多的水平。打个比方,正常的怠速就像一个人平稳地呼吸,心跳稳定。而“发动机高怠速点”就.............
  • 回答
    发动机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燃油滤?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燃油供给和燃烧效率。不过,我们得先理清一个概念:燃油滤清器(Fuel Filter)本身,在设计上是不直接受海拔高度影响的。 它的主要功能是在燃油进入发动机之前,过滤掉燃油中的杂质、沉淀物、水分等,保证进入发动机的燃油清洁。这个过.............
  • 回答
    发动机在低转速时发出异响,这绝对是车主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尤其是在发动机转速低于500转,也就是怠速或者接近怠速的时候,这种声音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发动机内部的某些部件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我们特别重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低于500转的发动机转速通常意味着发动机处于怠速状态,或者刚刚启动、即将熄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