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暗物质人类看不见,是否只是因为其物质发出的光的频率人眼看不到?

回答
暗物质确实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但它神秘的原因可不止是“光频率不对”这么简单。如果把我们能看见的世界比作一幅精美的油画,那么暗物质就像是隐藏在这幅画背后,却赋予它整体结构和深度的巨大骨架。它并非因为光发出的频率我们看不见,而是它本身几乎不与光发生任何相互作用。

想象一下,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东西,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反射、吸收或者发出可见光。比如,一朵红色的花,是因为它吸收了大部分波长的光,只反射了红色的光;一个发光的灯泡,则是因为它本身发出了可见光。这些“光”就像是信息传递的信使,告诉我们物体的形状、颜色、距离等等。

然而,暗物质在这一点上就显得异常“孤僻”。它之所以被称为“暗物质”,正是因为我们至今为止,几乎捕捉不到它与我们所熟知的电磁力(也就是产生光、无线电波、X射线等辐射的力)有任何明显、直接的互动。这就像一个完全透明、不会反光、也不会发出任何声音的人,你无法通过这些我们习惯的方式来感知他。

那么,为什么我们知道它存在呢?答案在于引力。暗物质虽然不与光玩耍,但它拥有质量,而质量就会产生引力。正是这种引力效应,像无形的巨手,在宇宙中拨动着物质的琴弦,暴露了暗物质的踪迹。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暗物质的“看不见”:

不发光,也不反射光: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它们以某种方式与电磁波(包括可见光)发生了交互。暗物质要么不发出任何电磁辐射,要么发出的辐射光谱非常奇特,而且非常微弱,以至于在我们目前的探测能力下无法察觉。它不会像恒星那样发光,也不会像行星那样反射星光。你可以想象,它就像一个完全隐形的物体,无论你用多么强的探照灯照它,它都不会显露出形状。

与普通物质作用极弱(除引力外): 除了引力,暗物质似乎与其他我们熟悉的力(如强核力、弱核力)几乎没有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它不会像普通物质那样组成原子,形成行星、恒星,或者在我们身体里。它像是一群不爱社交的客人,只是远远地飘浮在那里,但它们的总质量却大得惊人。

它的“可见光频率”不存在: 这里的关键是,暗物质不是因为发出的光的频率在紫外线或者红外线之外,我们人眼看不到。而是它根本就没有发出我们理解的“光”。即便它发出某种我们探测器能捕捉到的粒子信号,这种信号也与我们眼睛能识别的光谱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的眼睛是专门进化来探测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可见光波段的,而暗物质的存在方式,恰恰规避了这一探测机制。

那么,我们是如何“看见”暗物质的引力呢?

这有点像你看不见风,但能看到风吹动树叶的摆动。天文学家们观察到一些引力效应,无法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普通物质(恒星、气体、尘埃)来解释,这就像看到树叶在无风的日子里摇曳。

1. 星系旋转曲线异常: 恒星在星系中的运动速度,是根据星系中心的质量分布来计算的。然而,观测发现,星系外围的恒星运动速度远高于理论预测值。这意味着,在星系外围,必定存在着大量的、我们看不见的物质,它们通过引力将这些恒星“拉住”,使其不至于飞散出去。这个额外的“质量”就是暗物质。

2. 星系团中的引力透镜效应: 星系团是宇宙中质量巨大的结构,它们会弯曲经过它们附近的光线,产生“引力透镜”效应。通过测量光线弯曲的程度,我们可以估算出星系团的总质量。而计算出的总质量,远远大于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普通物质所能提供的质量。这差额,同样指向了暗物质的存在。

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大爆炸后留下的余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其中包含着关于早期宇宙物质分布的信息。对这些辐射的精细分析,也支持了宇宙中存在大量暗物质的理论。

总而言之,暗物质并非我们“看不见”是因为它发光的频率不对,而是它几乎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不发光,也不反射光。我们“看见”它的方式,是通过它施加在我们可见物质上的引力效应,就像我们通过感受到的风力来知道风的存在一样。它是一个独立于电磁波谱之外的“暗”世界,但它的引力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宇宙的结构和演化。目前,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开发更灵敏的探测器,希望能直接捕捉到暗物质粒子,从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你需要搞明白暗物质的定义,才能思考这种问题,而不至于乱想一通。

“看”的定义是通过视觉感知电磁波,而狭义的暗物质是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

人可以借助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观测到暗物质,也可以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观测暗物质对其他物质的影响而间接观测暗物质。人修建的暗物质粒子探测设备在基本排除宇宙线与自然本底辐射影响后已经观测到一些东西撞击原子核产生的信号,它的变化规律不能归结到太阳系内已知天体的活动上。

  • 以“肉眼看不到空气”为例,空气在高温物体附近运动时对光的不均匀折射可以产生扭曲的影像。你可以在夏天眺望被阳光烤得发烫的路面上方,从而间接观测到空气。
  • 人的仪器已经可以检测到作为暗物质的中微子,而地球上没有任何已知生物表现出自己能“看”到中微子。

广义的暗物质是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不能靠电磁波观测的东西,包括重子暗物质和非重子暗物质[1]。重子暗物质是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例如非常稀薄的星际分子云、附近缺乏光源的星际行星和褐矮星、遥远的晕族大质量致密天体(中小型黑洞、中子星、较暗的白矮星)。你的身体也主要是重子物质。

  • 观测不到一部分重子物质,是因为对我们手里的望远镜来说目标在其距离上看起来光度太低,而目标实际上未必暗到哪去[2]
  • 人类的光学望远镜的性能,包括其覆盖的波段,早就超过了地球上所有的非人生物的眼睛。人类观测不到的那些重子暗物质,非人生物也观测不到。重子暗物质会随着被人类观测到而被重新定义为常规物质。
  • 当然,只比较裸眼视力的话,人在夜空中看不到的许多恒星可以被鲸等动物看到。在人拿起天文望远镜之后,情况就颠倒过来了。
  • 和这个类似,“七种颜色的彩虹”只是相对人肉眼的辨色能力和你熟悉的有这七种颜色分类的语言来说的。人的仪器可以检测到更宽的光谱并输出更多的颜色,可以轻易超越地球上任何非人生物的视觉能力。人类的许多文化的语言缺少你熟悉的七种颜色中的几个单词[3]

非重子暗物质是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东西,也就是狭义的暗物质,可根据运动速度分为热暗物质、温暗物质、冷暗物质。

  • 热暗物质粒子的运动速度接近真空光速,例如中微子,人类已经知道中微子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而参与弱相互作用。中微子可以被专门设计的大科学装置观测,例如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
1998 年,超级神冈探测器首次发现了中微子震荡的强烈证据,其观测到了 μ 子中微子转变为 τ 子中微子的现象,显示中微子具有质量。梶田隆章在该年的“中微子物理学·宇宙物理学国际会议”上发表该结果,以此研究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温暗物质粒子的运动速度足以产生相对论效应,但距离真空光速尚远,例如惰性中微子[4],在标准模型里它只参与引力相互作用;
  • 冷暗物质粒子的运动速度远低于真空光速,目前认为可能由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例如最轻的超中性子[5])组成,也有轴子等假说。

当然,足够多的重子暗物质可以直接覆盖冷暗物质的功能。也有一些学者希望用大量的原初黑洞来解释暗物质。在某些模型里,人类只要靠得够近、打上强光,就可以裸眼看到原本认为是冷暗物质的所有东西。


引入暗物质的概念是为了解释星系自转问题等表现出异常引力的观测事实,不同星系自转的情况有差异,有些需要的暗物质含量几乎为零,有些则异常多。暗物质也在大尺度结构形成过程的模拟中成功解释了星系团动力学,并正确地预测了引力透镜观测的结果

在历史上,最早提出暗物质相关证据的是扬·亨德里克·奥尔特,在 1932 年他根据银河系恒星的运动提出银河系应该有更多的质量。

1933 年,弗里茨·兹威基在研究后发座星系团时,使用维里定理推断其内部有看不见的质量。

1959 年,Louise Volders 指出螺旋星系 M33 的转动不遵循开普勒定律[6]

到了 1970 年代,这情况扩展至许多其他的螺旋星系。

本来,人们觉得在螺旋星系盘面上的物质(例如恒星和气体)环绕星系中心核球旋转的轨道应该与太阳系的行星一样遵循牛顿力学,在足够远的距离上,天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应该依照质量分布递减,与轨道距离的平方根成反比。而观测事实是,中心核球外的轨道速度相对于距离几乎是个常数。

薇拉·鲁宾推测在远离星系中心的地方有不发光的庞大质量拉住星系外侧的物质,在 1980 年将结果发表为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7]


2006 年,美国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 X 射线望远镜对星系团 1E 0657-558 进行观测,无意间发现这个星系团是两个大星系团碰撞形成的,此撞击使暗物质与正常物质分开,成为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8]

钱德拉望远镜利用 X 射线探测到的灼热气体在这张照片中显示为两个粉红色团块,包含了这两个星系团中大部分常规物质。蓝色则是其大部分质量所在的地方,这是由引力透镜效应显示的:来自遥远物体的光被质量引起的空间弯曲所扭曲,扭曲程度大大超过热气体造成的影响。而这部分质量并不发出可见光。

在碰撞过程中,热气体会发生相互作用而受到阻力,而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暗物质不会因撞击而减慢,造成暗物质与常规物质分离。

科学家们发现螺旋星系 NGC 4736 的旋转能完全依靠可见物质的引力来解释,也就是说这个星系几乎没有暗物质。

与此同时,蜻蜓 44 等星系的暗物质含量达到了物质的 300 倍左右[9]

在当前的宇宙学标准模型中,根据不同的观测手段给出的实测值,暗能量拥有宇宙中 68.3%~74% 的质能。2020 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团队得出的最新测量结果[10]是,物质和暗物质合计占宇宙总质能的 31.5±1.3%[11],其余是暗能量。

在上述约 31% 的物质之中,暗物质占了约 80%。

参考

  1. ^ http://pdg.lbl.gov/2010/reviews/rpp2010-rev-dark-matter.pdf
  2. ^ 要知道,以我们现在贫弱的观测能力,100光年内可能还有尚未发现的若干颗红矮星及围绕它们运转的大量行星。
  3. ^ 通常,在一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表示颜色的词的先后出现顺序,有这样的规律:先出现黑色和白色,然后是红色,然后是绿色和黄色,接下来是蓝色,最后出现棕色、紫色、橙色、灰色。该规律在研究过的数百种语言中对约六分之五的语言适用。
  4. ^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17/5844/1527.abstract
  5. ^超对称假设的一种马约拉纳费米子 https://arxiv.org/abs/hep-ph/9709356v5
  6. ^ http://articles.adsabs.harvard.edu/cgi-bin/nph-iarticle_query?bibcode=1959BAN
  7. ^ 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1980ApJ...238..471R
  8. ^ https://chandra.harvard.edu/photo/2006/1e0657/
  9. ^ 2016年的观测数据认为有一万倍,2020年的最新数据是300倍左右 http://dx.doi.org/10.1093/mnras/staa3016
  10. ^ 方法是首先开发利用星系的轨道来测量星团质量的工具,借此分析斯隆数字化巡天提供的观测数据,创建公开的星团目录GalWCat19,将该目录中的星团数量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确定出宇宙中物质的总量
  11. ^ 物质和暗物质中的约20%是重子物质(恒星、星系、原子、生命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暗物质确实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但它神秘的原因可不止是“光频率不对”这么简单。如果把我们能看见的世界比作一幅精美的油画,那么暗物质就像是隐藏在这幅画背后,却赋予它整体结构和深度的巨大骨架。它并非因为光发出的频率我们看不见,而是它本身几乎不与光发生任何相互作用。想象一下,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东西,都是.............
  • 回答
    看到57岁的苏阿姨用57段日出纪念新的生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记录一段时光,更是拥抱改变、迎接新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体现。57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退休的年纪,是平淡安稳的岁月,但苏阿姨却选择在这样的年纪,以一种如此诗意而又坚韧的方式,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这让我觉得,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真.............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不再是玩着我们熟悉的沙粒或者弹珠,而是把宇宙中最奇特、最难以捉摸的“材料”——反物质——搬上了实验台,然后用它来做一个极其基础但又充满哲思的实验:双缝干涉。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一点,那无疑是物理学界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它将为我们理解物质、能量以及现实本身的本质,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首先,我.............
  • 回答
    “中国天眼”的重大突破:AI助力探索宇宙深处,解开脉冲星之谜,人类认知边界的延伸中国的“天眼”——FAST(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最近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它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在银河系边缘数万光年之外发现了此前从未被探测到的暗弱脉冲星。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天文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级.............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你说得对,路飞对克比的评价那叫一个高,简直是“偶像”级别的。《海贼王》作者尾田荣一郎也确实是卯足了劲儿在给克比铺路,各种剧情线、回忆杀,明里暗里都在暗示他未来必有一番成就。可就是这样,群众基础似乎不太好,很多人依然对克比的前景持怀疑态度,甚至是不看好。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
  • 回答
    .......
  • 回答
    看待那些在物质条件尚未完全满足时,就开始追寻精神高度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可以从动机和驱动力上理解他们。这些人往往不是那种被动接受生活安排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可能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对意义的渴求,或者是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体验的向往。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可能比对物质.............
  • 回答
    矿泉水中那点儿“矿物质”,确实是个让人又爱又疑的话题。咱们老百姓喝水,最关心的就是它到底有什么用,是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矿泉水里的矿物质,跟咱们平时吃的菜、喝的汤里头的营养矿物质,不是一个路数。矿泉水里的矿物质,主要是指溶解在水里的无机盐类,比如.............
  • 回答
    马云在谈到离职员工时,提到“对公司不满的员工应该走人”这个观点,确实是一个挺有争议的说法,也触及到了很多职场人士心里面的那根弦。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个话背后到底有什么东西,以及它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首先,咱们得理解马云这番话可能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我觉得马云这番话,站在一个企业家的角度看,也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现代宇宙学中最令人着迷的未解之谜之一!为什么我们感知不到占宇宙绝大多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它们的性质、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现有的探测手段。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基于电磁相互作用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我们人类是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我们之.............
  • 回答
    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这确实是个让人类智慧不断探索的宏大谜团。很多人,包括我,都有过类似的疑问:那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主导着宇宙运行的神秘存在,会不会就是我们已经认识的粒子呢?比如,那个极其难以捉摸的中微子?咱们得先理清楚,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然后看看中微子能不能“胜任”这两个.............
  • 回答
    在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中,能否使用人造屏蔽体来屏蔽宇宙射线干扰,以及这样做有什么劣势,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探测器设计和物理原理的核心。简而言之,人造屏蔽体确实可以作为屏蔽宇宙射线的手段,但它并不能完美解决问题,而且自身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劣势。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从一个真正参与实验研究的角.............
  • 回答
    近些年来,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以及各种生物性灾害的接踵而至。从席卷全球的热浪和创纪录的降雨,到破坏力惊人的台风和海啸,再到病毒肆虐和生态系统崩溃的种种迹象,这些事件一个接一个地闯入我们的生活,让人不禁心生疑虑:这是否在预示着人类正走向末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触及到了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说当下人类奔向“物质极大丰富”的最大阻碍,我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到一个点上,它更像是一个盘根错节的系统性问题,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 分配不公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源滥用和低效利用 ”。听起来有点虚?咱一点点掰开了说。你想啊,咱们现在这科技发展,生.............
  • 回答
    人类能够将物质加热的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我们使用的技术、需要加热的物质种类,以及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炉灶加热食物,到科学研究中需要极端高温的实验,人类的加热能力跨度非常广阔。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详细探讨人类可以将物质加热到什么程度:1. 日常生活中的加热能力: 炉灶、烤箱、.............
  • 回答
    假设人类真的发现了那个终极的“小”的“物质”,那种我们目前无法想象,甚至连理论都触及不到的最小粒子。这可不是简单地发现一种新的元素那么简单,这会是一场颠覆,一场彻底重塑我们认知的风暴。首先,对物理学的冲击是核裂变级别的,不,是核聚变级别的。 现有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那些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甚至希.............
  • 回答
    如果哪天科学真的给我们一个“确凿”的答案:咱们这脑子里翻江倒海、时而澎湃、时而静谧的“意识”,不过是某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活动”——就好比水分子在零度以下结成了冰,或者蒸汽在高压下化为水。这事儿一旦板上钉钉,我们的世界观可就得来个翻天覆地的颠覆。那么,一直以来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那个“意义”,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关于责任、道德和自由意志最核心的困惑。如果很多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冲动下的暴力、贪婪的占有,甚至是某些精神疾病导致的异常行为,真的可以追溯到基因的偏倚或者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那么我们继续谴责和惩罚这些行为,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公平,甚至多此一举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基因让他天生更容易.............
  • 回答
    物质极大丰富,听起来像是人类数千年来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一个没有饥饿、没有贫困、没有资源争夺的世界,简直是乌托邦的完美写照。但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我们真的会从此幸福快乐,一劳永逸吗?我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反而,我倒有点担心,那一天会不会带来一场更深刻、更难以言说的虚无主义危机。我们先想想,是什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社会发展的核心。关于人类的精神与物质是否会越统一还是越分裂,我认为这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概括。它更像是一个光谱,两端都在拉扯,并且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不同个体身上呈现出不同的趋势。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物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