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球是怎么形成或起源的?

回答
地球的诞生,是一段跨越亿万年的宏伟史诗,它的起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宇宙演化过程中一个偶然又必然的节点。想象一下,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太阳系还是一片混沌的星际尘埃和气体,我们故事的开端,就发生在那个被称为“太阳星云”的巨大旋转盘中。

1. 太阳星云的坍缩:孕育的开端

大约在46亿年前,一股强大的扰动,也许是附近一颗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冲击波,打破了太阳星云的平衡。这股力量引发了星云内部引力的连锁反应。星云中的物质开始向中心聚集,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在缓慢而坚定地收紧。

随着物质的不断汇聚,中心的密度和温度急剧升高。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氢和氦原子开始相互碰撞,最终在巨大的压力和高温下发生核聚变反应,点燃了第一颗恒星——我们的太阳。这个炽热的熔炉,成为了后来整个太阳系能量的源泉。

2. 原行星盘的形成:物质的集结与分化

在太阳形成的同时,围绕着它旋转的剩余尘埃和气体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形成了一个扁平的、围绕着年轻太阳旋转的盘状结构,这便是“原行星盘”。这个盘中的物质成分并不均匀,靠近太阳的地方,温度极高,只有熔点高的物质(如岩石和金属)才能凝结成固体颗粒。而远离太阳的地方,则可以形成由水冰、氨冰、甲烷冰等组成的更丰富的冰物质。

3. 星子(Planetsimals)的诞生:碰撞与生长

在原行星盘中,那些微小的尘埃颗粒开始相互碰撞,并因为静电作用或范德华力而粘在一起。这些不断增大的颗粒,就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形成了更大的团块,我们称之为“星子”。这些星子的大小不一,从几米到几公里不等。

在这个阶段,碰撞是常态。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在原行星盘中运动,相互碰撞、合并。大的星子通过引力吸引小的星子,它们的质量不断增长。这个过程就像在一片混沌的海洋中,无数的礁石逐渐聚集、碰撞,最终形成更庞大的岛屿。

4. 原行星(Protoplanets)的形成:巨型碰撞与塑造

当星子增长到一定程度,它们的引力就足以显著影响周围的物质。在原行星盘的特定区域,一些星子开始统治它们的轨道,清除轨道上的其他碎片,并吸收周围的物质。这些拥有足够引力优势的星子,便成为了“原行星”。

地球的形成,就发生在原行星盘的内侧区域,这里主要由岩石和金属构成。地球以及其他内行星(水星、金星、火星)的形成过程,都遵循了类似的“吸积”模式。

5. 地球的形成:漫长而剧烈的过程

地球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碰撞的时期。最初形成的地球胚胎,可能也经历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与其它星子的剧烈碰撞。每一次碰撞,都可能将一部分物质抛射出去,也可能将更多的物质吸积进来,进一步增大地球的质量。

关键的“大撞击”事件:月球的诞生

在地球形成早期,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大撞击”(Giant Impact Hypothesis)。普遍认为,一个大小与火星相当的巨大天体(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忒伊亚”,Theia)撞击了年轻的地球。这次撞击是如此猛烈,以至于将地球的一部分地幔和忒伊亚的物质抛射到太空中,这些物质在地球的轨道上聚集,最终形成了我们的卫星——月球。这次撞击也极大地影响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倾角。

6. 分层与岩石行星的诞生:内在的秩序

剧烈的撞击和物质的不断吸积,使得早期地球的温度非常高,大部分物质都处于熔融状态。在这个熔融的海洋中,更重的元素(主要是铁和镍)因为引力作用,沉降到地球的核心,形成了地核。而较轻的硅酸盐物质则漂浮在上面,形成了地幔和地壳。这个过程被称为“行星分层”。

随着地球内部热量的逐渐散失,熔融的岩石开始冷却,并最终形成了一层固态的岩石外壳,即地壳。在这个过程中,火山活动异常活跃,大量的气体被释放出来,形成了早期地球的大气层。

7. 大气与海洋的形成:生命的温床

早期地球的大气层成分与现在大不相同,主要由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组成。当地球表面温度进一步下降到足够低的程度时,大气中的水蒸气开始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到地表,汇聚成原始的海洋。

海洋的出现,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条件。在原始海洋中,各种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孕育出了最初的生命形式。

从一团混沌的星际尘埃和气体,到一颗拥有岩石外壳、液态水海洋和孕育生命的行星,地球的形成是一场宇宙尺度的“炼金术”与“建筑工程”,其中充满了无数的偶然与必然。这个过程,塑造了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也为我们带来了生命存在的奇迹。每一个山川河流,每一片土地,都记录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宇宙往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在137.7亿年前剧烈地眨眼而形成。大爆炸经常被描述为一次爆炸,但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火球是不准确的。大爆炸涉及物质、能量和空间从一个点突然膨胀。人们可能会想到好莱坞式的爆炸,它涉及到空间内物质和能量的膨胀,但在大爆炸期间,空间本身就被创造出来了。

大爆炸之初,宇宙太热,密度太大,只有比原子还小的粒子发出的嘶嘶声,但随着膨胀,它也冷却了。最终,一些粒子相撞并粘在一起。这些碰撞产生了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氢和氦,以及少量的锂。引力使这些早期元素的云团合并成恒星,而较重的元素正是在这些恒星内部形成的。

我们的太阳系大约在50亿年前开始形成,大约是大爆炸87亿年后。太阳系由一系列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恒星运行的物体组成。所有恒星系的起源都是一样的。它们开始于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云中。星云是在太空中被拍摄到的最美丽的天体之一,它们所含的气体和尘埃呈现出鲜明的色彩,在它们内部形成的众多恒星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气体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尘埃由微小的矿物颗粒、冰晶和有机颗粒组成。



在可见光(左)和近红外光(右)中看到的鹰状星云内的创造之柱。近红外光能捕获恒星的热量,使我们能够看到那些被尘埃遮盖的恒星。这就是为什么右边的图片看起来比左边的图片有更多的星星。



当星云(以宇宙的标准来说是很小的)中的一小块开始向自身坍塌时,太阳系开始形成。这种现象是如何开始的尚不清楚,尽管它可能是由附近恒星在其生命周期中发展过程中的暴力行为所触发的。这些恒星释放的能量和物质可能会压缩星云附近的气体和尘埃。一旦它被触发,该区域内的气体和尘埃会继续坍塌,原因有二。其中一个原因是引力将气体分子和尘埃颗粒拉在一起。但在这个过程的早期,这些粒子非常小,所以它们之间的引力并不强。那么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答案是,尘埃首先以松散的团块的形式聚集,原因与床下灰尘形成的原因相同:静电。随着星云中的小块区域的凝结,一颗恒星开始由被吸进该区域中心的物质形成,剩下的尘埃和气体形成一个围绕恒星旋转的圆盘。这个圆盘是行星最终形成的地方,所以它被称为原行星盘。



在图中,左上方的图像显示的原行星盘,而右上方的图像显示的是一个围绕着金牛座L星的真实的原行星盘。注意原行星盘上的暗环。这些空隙是行星开始形成的地方。这些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早期的行星开始在其轨道上收集尘埃和气体。在我们的太阳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因为暗环类似于土星环中的缺口,在土星环中可以找到卫星。

一般来说,行星可以根据其组成成分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是像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这样的行星,它们的核心是金属,周围是岩石。类木行星(也称为气态巨行星)是像木星和土星一样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行星。冰巨星是像天王星和海王星这样的行星,主要由水冰、甲烷冰(CH4)和氨冰(NH3)组成,并有岩石内核。通常,天王星和海王星与木星和土星被归为气态巨行星;然而,天王星和海王星与木星和土星非常不同。





三种行星类型像木星这样的类木行星(或气态巨行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它们是三种类型中最大的。像天王星这样的冰态巨行星是第二大的。它们含有水,氨和甲烷冰。像地球这样的类地行星是最小的,它们的金属内核被岩石地幔覆盖着。

这三种类型的行星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并不是随机混合在一起的。相反,它们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出现的,有最接近太阳的类地行星,其次是类木行星,然后是冰巨行星。这种安排的部分原因是霜线(也称为雪线)。霜线分离内行星盘接近太阳的一部分,它太热,允许硅酸盐矿物和金属结晶,外盘远离太阳,它很冷足以让冰形成。因此,原恒星盘内部的物体主要由岩石和金属组成,而在原恒星盘外部的物体主要由气体和冰组成。年轻的太阳还用猛烈的太阳风(由高能粒子组成的风)冲击了太阳系,这有助于将较轻的分子推向原恒星盘的外部。

我们太阳系中的物体是由吸积作用形成的。在这一过程的早期,由于静电,矿物和岩石颗粒聚集成蓬松的团块。随着团块质量的增加,引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从更远的地方拉动物质,使这些固体质量变成越来越大的物体。最终,这些物体的质量变得足够大,以至于它们的引力足够强,能够吸附气体分子。

我们的地球是在46亿年前通过这个吸积过程形成的。早期的地球非常热,具有熔融的流体成分,地表充满了地质和火山活动。地球的热量来自于各种过程:

热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特别是U235、U238、K40和Th232的衰变,这些元素主要存在于地幔中。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总热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减少(因为这些同位素正在被消耗),现在大约是地球形成时的25%。这意味着地球内部正在慢慢变冷。

热量来自于碰撞。当物体撞击地球时,运动产生的一部分能量会使地球变形,而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热量。(地球经历过的最严重的一次碰撞是与一颗名叫忒伊亚的行星相撞,它大约有火星那么大。地球形成后不久,忒伊亚撞击了地球。当忒伊亚撞击地球时,忒伊亚的金属核与地核合并,外层硅酸盐层的碎片被抛入太空,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圈碎石。环内的物质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聚合成一个新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月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碎片可能在10年或更少的时间内就聚集在一起了! 这种月球形成的假设被称为“巨大撞击假说”。

随着地球变得越来越大,它的引力也越来越强。这增加了地球吸引物体的能力,但也导致了使地球压缩自身,压缩使物质升温。

加热对地球的结构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地球的增长,它收集了硅酸盐矿物颗粒以及铁和镍的混合物。这些物质分散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当地球开始升温时,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它变得如此之热,硅酸盐矿物和金属都融化了。金属熔体比硅酸盐矿物熔体密度大得多,因此金属熔体下沉到地球的中心成为地球的核心,而硅酸盐熔体上升成为地壳和地幔。换句话说,地球把自己分解了。硅酸盐矿物和金属分别分离成岩石外层和金属核,这叫做分异作用。自那以后,重力将地球拉成一个半径为6371公里、周长约为4万公里的近乎球形的形状。然而,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因为地球的自转会导致赤道隆起,所以地球赤道的周长比两极宽21千米(0.3%)。因此,严格来说,它是一个“扁球体”。

如果我们把组成地球的元素列个清单,我们会发现地球95%的质量仅来自四种元素:氧、镁、硅和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